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

關燈
等相。

    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全别不同。

    廣在經文略如下辨。

    縱無教證依彼義異尚須分宗。

    況聖教雲披煥然溢目矣。

    二該攝門者。

    一切三乘等。

    本來悉是彼一乘法。

    何以故。

    以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

    謂不異不一也。

    初不異亦二。

    一以三即一故不異。

    二以一即三故不異。

    問若據初門三即一者。

    未知彼三為存為壞。

    若存如何唯一。

    若壞彼三乘機。

    更依何法而得進修。

    答有四句。

    一由即一故不待壞。

    二由即一故不礙存。

    三由即一故無不壞。

    四由即一故無可存。

    由初二義三乘機得有所依。

    由後二義三乘機得入一乘。

    由四句俱即一故。

    是故唯有一乘更無餘也。

    二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

    隐顯四句。

    反上思之。

    是故唯有三乘。

    更無一也。

    此如下同教中辨。

    二不一者。

    此即一之三。

    與上即三之一。

    是非一門也。

    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

    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

    此中不異是此該攝門也。

    二同教者于中二。

    初分諸乘後融本末。

    初中有六重。

    一明一乘于中有七。

    初約法相交參以明一乘。

    謂如三乘中亦有說因陀羅網及微細等事而主伴不具。

    或亦說華藏世界。

    而不說十等。

    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

    謂如十眼中亦有五眼。

    十通中亦有六通等。

    而義理皆别。

    此則一乘垂于三乘。

    三乘參于一乘。

    是則兩宗交接連綴引攝成根欲性。

    令入别教一乘故也。

    二約攝方便。

    謂彼三乘等法。

    總為一乘方便故。

    皆名一乘。

    所以經雲。

    諸有所作皆為一大事故等也。

    三約所流辨。

    謂三乘等。

    悉從一乘流故。

    故經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

    又經雲。

    毗尼者即大乘也。

    四約殊勝門。

    即以三中大乘為一乘。

    以望别教雖權實有異同是菩薩所乘故。

    故經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又雲。

    止息故說二等。

    此文有二意。

    一若望上别教。

    餘二者則大小二乘也。

    以聲聞等利鈍雖殊同期小果故。

    開一異三故。

    若望同教即聲聞等為二也。

    又融大同一故。

    五約教事深細。

    如經雲。

    我常在靈山等。

    六約八義意趣。

    依攝論。

    如問答中辨。

    七約十義方便。

    如孔目中說。

    依上諸義即三乘等并名一乘。

    皆随本宗定故。

    主伴不具故。

    是同非别也。

    二明二乘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名為二乘。

    謂如經中四衢所授并臨門三車。

    此中合愚法同回心。

    俱是小乘。

    故有二耳。

    二者大乘小乘為二乘。

    此則合一同三。

    開愚法異回心。

    三者聲聞緣覺為二乘。

    此通愚法及回心。

    又初約一乘。

    次約三乘。

    後約小乘。

    準可知之。

    三明三乘亦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為三乘。

    此為顯法本末故。

    上開一乘下開愚法。

    故有三也。

    以經中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

    故。

    知三乘外别有小乘。

    三車引諸子。

    故知小乘外别有三乘。

    三人俱出至露地已。

    更别授大白牛車。

    故知三乘外别有一乘。

    問何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

    答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已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何以故。

    以人執煩惱未永斷故。

    但能折伏而已。

    故彌勒所問經論雲。

    一切聲聞辟支佛人。

    不能如實修四無量。

    不能究竟斷諸煩惱。

    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故也。

    又經雲。

    汝等所得涅槃非真滅度。

    又經雲。

    若不信此法得阿羅漢果。

    無有是處。

    又大品雲。

    故得阿羅漢等果。

    當學般若波羅蜜。

    是故當知。

    羅漢實義在大乘中。

    是故大乘必具三也。

    故普超三昧經雲。

    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

    則為三藏。

    謂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

    唯大乘中得有三藏。

    餘二乘中則無此也。

    入大乘論中。

    亦同此說。

    是故當知。

    門外三車不通愚法。

    以法華非小乘故。

    其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等論。

    辨聲聞等教行位果及斷惑分齊。

    與婆沙俱舍等不同者。

    是其事也。

    是故當知。

    一乘三乘小乘分齊别也。

    由此義故。

    大智度論雲。

    般若波羅蜜有二種。

    一共二不共。

    言共者。

    謂此摩诃衍經。

    及餘方等經。

    共諸聲聞衆集共說故。

    不共者。

    如不思議經不與聲聞共說故。

    解雲。

    不思議經者。

    彼論自指華嚴是也。

    以其唯說别教一乘。

    故名不共。

    義準知之。

    如四阿含經。

    名不共。

    以唯說愚法二乘教故。

    如大品等經。

    共集三乘衆。

    通說三乘法。

    具獲三乘益。

    故雲共也。

    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

    通小之大非一乘。

    依此三義故。

    梁攝論雲。

    善成立有三種。

    一小乘。

    二三乘。

    三一乘。

    其第三最居上故。

    名善成立。

    即其事也。

    若言說大品等時一音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

    說華嚴時何不異解得小果耶。

    又說增一等時。

    何不異解得大果耶。

    是故當知。

    三宗各别。

    理不疑也。

    二者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

    此有三義。

    一則融一乘同大乘。

    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

    教理可知。

    此約一乘辨。

    二則大乘中自有三乘。

    如上所說。

    三則小乘中亦有三。

    如小論中自有聲聞法緣覺法及佛法。

    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等。

    異于二乘故也。

    四者戒為四乘。

    亦有三種。

    一謂一乘三乘為四。

    此則開一異三。

    合二聲聞故也。

    二謂一乘三乘小乘人天為四。

    此總開意也。

    三謂三乘人天為四。

    準上可知。

    五者或為五乘亦有三種。

    一謂一乘三乘小乘為五。

    二謂三乘人天為五。

    三謂佛與二乘天及梵亦為五。

    并準釋可知。

    六者或無量乘。

    謂一切法門也。

    故此經雲。

    于一世界中。

    聞說一乘者。

    或二三四五。

    乃至無量乘。

    此之謂也。

    上來分乘竟。

    二融本末者。

    此同文說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

    有其二門。

    一泯權歸實門。

    即一乘教也。

    二攬實成權門。

    則三乘教等也。

    初則不壞權而即泯故。

    三乘即一乘而不礙三。

    後則不異實而即權故。

    一乘即三乘而不礙一。

    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

    問若爾二門俱齊。

    如何複說有權實耶。

    答義門異故權實恒存。

    理遍通故全體無二。

    何者謂權起必一向賴于實。

    是故攬實實不失。

    實現。

    未必一向藉于權。

    故泯權權不立。

    是故三乘即一雖具存壞竟必有盡。

    一乘即三雖具隐顯竟恒無盡。

    由此镕融有其四句。

    一或唯一乘。

    謂如别教。

    二或唯三乘。

    如三乘等教。

    以不知一故。

    或亦一亦三。

    如同教。

    四或非一非三。

    如上果海。

    此四義中。

    随于一門皆全收法體。

    是故諸乘或存或壞。

    而不相礙也。

    準思可解。

    餘釋乘明體等。

    并如别說。

    上來明建立一乘竟。

     第二教義攝益者。

    此門有二。

    先辨教義分齊。

    後明攝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