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淄州大雲寺沙門慧沼撰
說教前後謬八
有義。
前經漸教唯說四住為三有因。
後經顯了通說五住為生死本。
四住不斷故受分段身。
無明住在故得變易體。
由斷佛說前後不同。
論釋佛經不違時教。
如深密已前說為前教。
法華會後即為後教。
不了唯說不定回心趣寂猶存實滅。
不舍三界之身。
不别說受變易死。
但說留行留分段身。
即解深密經瑜伽論等是。
法華後經定不定性皆悉回心無二乘實滅。
舍三界身則受變易。
非是三界。
楞伽勝鬘無上依經佛性論等是。
此說不爾。
所以者何。
法華四十年後經有明文。
楞伽等經并非已前出何聖教。
且無上依經非法華後。
何以得知。
阇王未流國位。
可有頻婆娑羅。
法華經内已列阇王。
列王如何無上依經猶說頻婆在會。
何者。
無上依經列衆中雲。
頻婆娑羅以為上首。
以此準知非法華後。
又勝鬘經亦非四十年後。
何以得知。
經雲。
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仁王般若經内雲。
初年月八日即三十年初。
何以得知。
準經月光經雲。
如來已為我等。
二十九年說摩诃般若。
故知至說仁王經時。
月光信佛已久。
勝鬘經雲。
信佛未久。
明在仁王般若已前。
不爾。
已二十九年聞經。
如何勝鬘經中言信佛未久。
準此即知非法華後。
又入楞伽經準三藏菩提流支雲。
又依結集。
初年說大集寶幢陀羅尼及楞伽海龍王。
九年說鴦掘摩羅。
十年說如來藏。
又雲。
華嚴涅槃般舟鴦掘摩羅如來藏等皆自說年月。
準此。
楞伽非四十年後。
雖下持雲我于象腋涅槃大雲等經已令斷肉。
楞伽未必在涅槃經後。
何以故。
準文自說。
龍宮七日始入楞伽方說斯教。
豈說涅槃雙林滅已更住龍宮等耶。
所指涅槃經未必即是大涅槃。
若雲見聞有異。
何妨不是說涅槃後。
若爾。
何妨見聞異。
準結集說即在初年。
又雲。
大般若在法華前者。
準流支說。
五年即說大般若經。
準智論文。
乃在法華後說。
何以得知。
準彼畢定品中。
問一切菩薩皆畢定不。
論釋雲。
何問此。
見法華中。
童子聚沙皆成佛道。
及明二乘作佛。
故作斯問。
準此。
大品乃在法華後說。
憑何定判是四十年前。
又佛性論及寶性論不是唯釋法華後經。
兩論不引涅槃法華。
多依無上依楞伽深密如來藏及勝鬘經說。
準問定經二論。
及釋法華前教。
彼定前後。
既并憑虛。
依彼标章。
複有多過。
其過者何。
且雲。
前經雖說二乘實入涅槃。
後經釋雲。
如化城羊鹿。
楞伽經聲聞種性堕變易死。
二乘無滅。
非唯不定性者。
不爾。
楞伽說堕變易能趣大者。
是不定性。
何以得知。
準第七雲。
大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世尊說聲聞辟支佛入第八菩薩地寂滅樂門。
乃至雲。
尚未能證初地之法。
何況八地寂滅樂門。
佛告大慧。
聲聞有三種。
言入八地寂滅樂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
堕聲聞地。
還依本心修菩薩行。
同入八地寂滅樂門。
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以彼不能入菩薩行。
未曾覺知三界唯心。
未曾修行菩薩諸法。
未曾修行諸波羅蜜十地之行。
是故決定寂滅聲聞不能證彼菩薩所行寂滅樂門。
又頌雲。
決定諸聲聞不行菩薩行。
同入八地者。
是本菩薩故。
準此。
即是五乘之中不定乘也。
法華瑜伽意皆同也。
又第八雲。
如何佛世尊與諸大阿羅漢記等。
佛答雲。
大慧我為曾行菩薩行。
諸聲聞等依無餘涅槃即與授記。
大慧我與聲聞授記。
為怯弱衆生生勇猛心。
大慧此世界中及餘佛國。
有諸衆生行菩薩行。
而複樂于聲聞乘法。
佛為轉彼。
取大菩提。
頌雲。
三乘及非乘。
諸佛無量乘。
一切記佛地。
說諸煩惱斷。
内身證聖智。
及無餘涅槃。
進怯弱衆生。
是故隐覆說。
準此。
正同解深密說三意生身。
初地已上決定趣寂。
既不證菩薩所行寂滅樂門。
明彼不能得意生身。
而不能知故為過也。
又雲。
不空罥索經及僧伽經說。
淨居天皆發趣大。
判作法華後教。
未知憑何得知。
有教即合。
明言無證。
如何抑判。
又雲。
唯識師所說皆不應理。
故知法華會前一切聖人皆不發心。
法華會後淨居亦發。
唯識論師違經立義。
非唯一二者。
不爾。
如何解深密經彼自許在法華前說。
唯深密經于淨土說。
說淨土相。
列衆歎德皆同佛地。
佛地論釋如實義者。
皆是不定種性聲聞得小果已。
趣大菩提故名為大。
若非回心。
不觀淨土。
又攝論等十義說一乘雲為不定性。
即通有學及無學聖皆許回心。
又智度論釋大品經法華兩教雲。
三種人有妙淨土出于三界。
乃至無有煩惱之名。
于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
具佛道。
如何得說法華經一切聖人皆不發心。
又雲。
楞伽經分明說定性寂滅有變易死。
教理顯然。
豈得執弘前教非後經說者。
此亦不爾。
準入楞伽第四雲。
大慧聲聞辟支佛未證法無我。
未得不可思議變易生。
是故我為諸聲聞故說一乘道。
此雲未得。
更據何文雲分明說決定之人得受變易。
依此文意。
不定性人未聞大乘。
不得變易。
豈許決定不能回心得受變易。
亦此經文亦有雲。
未離不可思議變易死。
亦有雲。
不得離不思議變易死。
亦有雲。
未得離不思議變易死。
無分明文。
作決定說。
定性之人得受。
亦第二中說。
堕不思議變易死故者。
此說不定回心已後堕不思議變易生死。
無決定性得變易文。
若又許受變易生身。
如何得言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以為涅槃。
凡夫受分段。
自知生死身。
聖人受變易。
豈執為涅槃。
謂得有餘。
即非知障知餘若在故。
彼自不許。
謂有餘依回心向大。
要舍分段。
别受變易。
得三昧樂。
謂為無餘故。
亦如少聞得第四定。
将為極果。
死見前相尚趣起謗心。
豈況聖人見受變易。
謂為無餘耶。
又準五乘文。
初二乘中無入大乘語。
唯第四不定乘中言。
大慧彼三種人離煩惱障。
熏習得清淨故。
見無我。
得三昧樂門故。
聲聞緣覺畢竟證得如來法身。
言彼三種人者。
即不定乘中有三種人。
非是指前初之三乘。
若爾。
即前須别說為第四乘。
或可前三乘定不定性皆悉合說第四人。
唯取不定性者。
言彼三種。
即前三中不定性者。
若不如此。
謂即前三定不定性皆許入大。
違下第七第八所說。
如前已引。
無文顯說定性寂滅受變易死。
虛言教理顯然故為過也。
又問答中雲。
何故二說不同。
答雲。
如經中。
未說王宮以為化佛。
弘此時教。
即說三十四心成佛。
未說阿賴耶。
弘此時教。
即說滅定唯在欲色。
及說種子依色心也。
弘後時教。
其義即改瑜伽。
即弘前教。
四十年後二滅非真。
有阿賴耶。
堕不思議變易生死。
弘此時經。
論亦随教者。
此亦不爾。
自許華嚴是已前教。
豈唯說王宮化身以為真佛。
瑜伽攝論并說王宮為非真佛。
三十四身成者。
是小乘論文。
滅定依欲色身。
有部之說。
種子依于心色。
經部師宗瑜伽。
并改前宗種子依于第八識等。
同楞伽等。
亦說不定無實。
涅槃智論顯揚佛地。
俱說有變易生死。
何義不同。
而判瑜伽佛地論等為四十年前之教。
如前已引判前後非。
于同不解其同非異。
強見于異故為過也。
又雲。
瑜伽八十說二涅槃。
由異熟識無有取故依轉識等不複得生。
唯餘清淨。
無為離垢。
真法界有。
當楞伽經而滅諸相。
不取未來境界是三昧樂。
二乘謂為涅槃。
此亦不爾。
彼經所說前後又異。
第二卷則說聲聞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别故。
分别一切法與非法。
而滅諸根。
不取未來境界。
妄取以為涅槃者。
是二乘有學凡夫
前經漸教唯說四住為三有因。
後經顯了通說五住為生死本。
四住不斷故受分段身。
無明住在故得變易體。
由斷佛說前後不同。
論釋佛經不違時教。
如深密已前說為前教。
法華會後即為後教。
不了唯說不定回心趣寂猶存實滅。
不舍三界之身。
不别說受變易死。
但說留行留分段身。
即解深密經瑜伽論等是。
法華後經定不定性皆悉回心無二乘實滅。
舍三界身則受變易。
非是三界。
楞伽勝鬘無上依經佛性論等是。
此說不爾。
所以者何。
法華四十年後經有明文。
楞伽等經并非已前出何聖教。
且無上依經非法華後。
何以得知。
阇王未流國位。
可有頻婆娑羅。
法華經内已列阇王。
列王如何無上依經猶說頻婆在會。
何者。
無上依經列衆中雲。
頻婆娑羅以為上首。
以此準知非法華後。
又勝鬘經亦非四十年後。
何以得知。
經雲。
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仁王般若經内雲。
初年月八日即三十年初。
何以得知。
準經月光經雲。
如來已為我等。
二十九年說摩诃般若。
故知至說仁王經時。
月光信佛已久。
勝鬘經雲。
信佛未久。
明在仁王般若已前。
不爾。
已二十九年聞經。
如何勝鬘經中言信佛未久。
準此即知非法華後。
又入楞伽經準三藏菩提流支雲。
又依結集。
初年說大集寶幢陀羅尼及楞伽海龍王。
九年說鴦掘摩羅。
十年說如來藏。
又雲。
華嚴涅槃般舟鴦掘摩羅如來藏等皆自說年月。
準此。
楞伽非四十年後。
雖下持雲我于象腋涅槃大雲等經已令斷肉。
楞伽未必在涅槃經後。
何以故。
準文自說。
龍宮七日始入楞伽方說斯教。
豈說涅槃雙林滅已更住龍宮等耶。
所指涅槃經未必即是大涅槃。
若雲見聞有異。
何妨不是說涅槃後。
若爾。
何妨見聞異。
準結集說即在初年。
又雲。
大般若在法華前者。
準流支說。
五年即說大般若經。
準智論文。
乃在法華後說。
何以得知。
準彼畢定品中。
問一切菩薩皆畢定不。
論釋雲。
何問此。
見法華中。
童子聚沙皆成佛道。
及明二乘作佛。
故作斯問。
準此。
大品乃在法華後說。
憑何定判是四十年前。
又佛性論及寶性論不是唯釋法華後經。
兩論不引涅槃法華。
多依無上依楞伽深密如來藏及勝鬘經說。
準問定經二論。
及釋法華前教。
彼定前後。
既并憑虛。
依彼标章。
複有多過。
其過者何。
且雲。
前經雖說二乘實入涅槃。
後經釋雲。
如化城羊鹿。
楞伽經聲聞種性堕變易死。
二乘無滅。
非唯不定性者。
不爾。
楞伽說堕變易能趣大者。
是不定性。
何以得知。
準第七雲。
大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世尊說聲聞辟支佛入第八菩薩地寂滅樂門。
乃至雲。
尚未能證初地之法。
何況八地寂滅樂門。
佛告大慧。
聲聞有三種。
言入八地寂滅樂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
堕聲聞地。
還依本心修菩薩行。
同入八地寂滅樂門。
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以彼不能入菩薩行。
未曾覺知三界唯心。
未曾修行菩薩諸法。
未曾修行諸波羅蜜十地之行。
是故決定寂滅聲聞不能證彼菩薩所行寂滅樂門。
又頌雲。
決定諸聲聞不行菩薩行。
同入八地者。
是本菩薩故。
準此。
即是五乘之中不定乘也。
法華瑜伽意皆同也。
又第八雲。
如何佛世尊與諸大阿羅漢記等。
佛答雲。
大慧我為曾行菩薩行。
諸聲聞等依無餘涅槃即與授記。
大慧我與聲聞授記。
為怯弱衆生生勇猛心。
大慧此世界中及餘佛國。
有諸衆生行菩薩行。
而複樂于聲聞乘法。
佛為轉彼。
取大菩提。
頌雲。
三乘及非乘。
諸佛無量乘。
一切記佛地。
說諸煩惱斷。
内身證聖智。
及無餘涅槃。
進怯弱衆生。
是故隐覆說。
準此。
正同解深密說三意生身。
初地已上決定趣寂。
既不證菩薩所行寂滅樂門。
明彼不能得意生身。
而不能知故為過也。
又雲。
不空罥索經及僧伽經說。
淨居天皆發趣大。
判作法華後教。
未知憑何得知。
有教即合。
明言無證。
如何抑判。
又雲。
唯識師所說皆不應理。
故知法華會前一切聖人皆不發心。
法華會後淨居亦發。
唯識論師違經立義。
非唯一二者。
不爾。
如何解深密經彼自許在法華前說。
唯深密經于淨土說。
說淨土相。
列衆歎德皆同佛地。
佛地論釋如實義者。
皆是不定種性聲聞得小果已。
趣大菩提故名為大。
若非回心。
不觀淨土。
又攝論等十義說一乘雲為不定性。
即通有學及無學聖皆許回心。
又智度論釋大品經法華兩教雲。
三種人有妙淨土出于三界。
乃至無有煩惱之名。
于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
具佛道。
如何得說法華經一切聖人皆不發心。
又雲。
楞伽經分明說定性寂滅有變易死。
教理顯然。
豈得執弘前教非後經說者。
此亦不爾。
準入楞伽第四雲。
大慧聲聞辟支佛未證法無我。
未得不可思議變易生。
是故我為諸聲聞故說一乘道。
此雲未得。
更據何文雲分明說決定之人得受變易。
依此文意。
不定性人未聞大乘。
不得變易。
豈許決定不能回心得受變易。
亦此經文亦有雲。
未離不可思議變易死。
亦有雲。
不得離不思議變易死。
亦有雲。
未得離不思議變易死。
無分明文。
作決定說。
定性之人得受。
亦第二中說。
堕不思議變易死故者。
此說不定回心已後堕不思議變易生死。
無決定性得變易文。
若又許受變易生身。
如何得言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以為涅槃。
凡夫受分段。
自知生死身。
聖人受變易。
豈執為涅槃。
謂得有餘。
即非知障知餘若在故。
彼自不許。
謂有餘依回心向大。
要舍分段。
别受變易。
得三昧樂。
謂為無餘故。
亦如少聞得第四定。
将為極果。
死見前相尚趣起謗心。
豈況聖人見受變易。
謂為無餘耶。
又準五乘文。
初二乘中無入大乘語。
唯第四不定乘中言。
大慧彼三種人離煩惱障。
熏習得清淨故。
見無我。
得三昧樂門故。
聲聞緣覺畢竟證得如來法身。
言彼三種人者。
即不定乘中有三種人。
非是指前初之三乘。
若爾。
即前須别說為第四乘。
或可前三乘定不定性皆悉合說第四人。
唯取不定性者。
言彼三種。
即前三中不定性者。
若不如此。
謂即前三定不定性皆許入大。
違下第七第八所說。
如前已引。
無文顯說定性寂滅受變易死。
虛言教理顯然故為過也。
又問答中雲。
何故二說不同。
答雲。
如經中。
未說王宮以為化佛。
弘此時教。
即說三十四心成佛。
未說阿賴耶。
弘此時教。
即說滅定唯在欲色。
及說種子依色心也。
弘後時教。
其義即改瑜伽。
即弘前教。
四十年後二滅非真。
有阿賴耶。
堕不思議變易生死。
弘此時經。
論亦随教者。
此亦不爾。
自許華嚴是已前教。
豈唯說王宮化身以為真佛。
瑜伽攝論并說王宮為非真佛。
三十四身成者。
是小乘論文。
滅定依欲色身。
有部之說。
種子依于心色。
經部師宗瑜伽。
并改前宗種子依于第八識等。
同楞伽等。
亦說不定無實。
涅槃智論顯揚佛地。
俱說有變易生死。
何義不同。
而判瑜伽佛地論等為四十年前之教。
如前已引判前後非。
于同不解其同非異。
強見于異故為過也。
又雲。
瑜伽八十說二涅槃。
由異熟識無有取故依轉識等不複得生。
唯餘清淨。
無為離垢。
真法界有。
當楞伽經而滅諸相。
不取未來境界是三昧樂。
二乘謂為涅槃。
此亦不爾。
彼經所說前後又異。
第二卷則說聲聞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不知世間涅槃無差别故。
分别一切法與非法。
而滅諸根。
不取未來境界。
妄取以為涅槃者。
是二乘有學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