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豈不許凡無聖性而作聖者。
不爾。
誰言凡無聖性而作聖。
如我立宗。
凡無聖性不作聖。
汝立凡無聖性得作聖。
何理能遮聖無凡性而作凡。
又雲。
若難無為為其本性生無漏者。
即同外道常法為因者。
楞伽第二大慧為問佛自釋雲。
我說法空為如來藏。
不同外道者。
此救不同彼外道執别有實我名為如來。
世尊說法空為如來藏。
假名如來。
不同外道。
汝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
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若執體空能生一切。
同無因論。
又同莊老從無生有。
若執常法為緣生起。
複違雜集。
雜集第四辨緣生相中雲。
無常緣生故。
釋雲。
此生故彼生者。
顯無常緣生義。
非無生法為因故。
少所生法而得成立。
緣生義中雲。
因刹那滅果刹那生。
時分等故。
是因果相續不斷義。
亦不得雲此據有漏及客性說。
彼論順逆觀中雲。
應如是觀緣生起義。
一切皆是緣生。
唯除法處一分諸無為法。
不除無漏故。
又若真如能生無漏。
複違彼論解因緣。
又論雲。
因緣者。
謂阿賴耶識善習氣。
與有漏無漏諸法。
如其次第為因緣故。
非有漏第八識體為無漏因。
引無量義經一切法從一法生一法者。
所謂無相。
大般若雲。
真如雖生諸法。
而真如不生者。
如前已辨。
又雲。
經中我德豈即與彼外道我同者。
此救亦非。
諸大乘經于常樂我淨義假立四德名外道。
無有常我等體。
于非常我等計故。
可不同外道計常法為因。
或無因起。
汝執常法為因。
或無因起。
如何有别。
亦不得。
雲涅槃經雲。
本無今有。
有已還無。
以此為證。
彼文意别。
不說無因雲本無今有。
雲異本無。
從因而起。
雲本無今有。
起已即滅雲還無。
若如文執言無即無因有已還滅。
如何即許執報佛常住。
又自問雲。
若常法生無常法者。
何故涅槃經中。
佛語外道雲。
汝因是常。
果是無常。
我因無常。
果是常耶。
答因有遠因近因。
果有近果遠果。
外道唯有常因無其常果。
佛法遠因是常。
近因無常。
遠果是常。
近果無常。
此答令乖準。
涅槃三十三雲。
一切善業是涅槃因。
因有二。
一近二遠。
近即三解脫門。
遠者無量世所修善法。
若遠因常即是滅谛。
但可說證不得說修。
二十七雲。
說涅槃因名為佛性。
佛性名。
非唯真如。
六度等法并名佛性。
二十二雲。
未得阿耨菩提時。
佛性因故。
是過去現世未來。
果則不爾。
有是三世。
有非三世。
準此文意。
因即福智。
果通智斷。
故因通三世。
果世非世。
若說真如為遠因者。
因亦通世非世。
如何但言三世。
三十三雲。
衆生佛性猶如虛空。
非三世故。
佛性常故。
非三世攝。
又佛自答。
我因無常。
果是常。
因中有遠近。
因通三世。
今有将自凡心翻覆佛教雲。
遠因常無常。
妄以近遠因果相對分常無常。
又複自許真如生法。
何故但能遠生為遠因。
因不能近生為近因。
如理既常住。
近不為因。
遠亦非。
性體凝然遠能為因。
近亦爾。
以體前後無差别故。
佛說生因是無常。
乖佛說為常。
佛有無性。
違聖說有性。
此乃執自智見為是。
将佛菩薩為非。
何異待兔角而觸妙高。
拔龜毛以填渤澥。
豈可得乎。
甯不思乎。
五性唯新謬四 有義。
五性差别皆由新熏。
正法華第三雲。
先無三乘性後殖三乘因。
名有三乘性。
既雲後殖。
明非本有。
上法華經及大集文。
據習性說。
非性種性者。
亦不應理。
且彼說真如及心為性種性。
妄者如瑜伽二十一雲。
謂若種性自性若種性安立等。
種性自性中雲。
今此種性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
六處所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若是真如。
豈名附在所依六處所攝。
又種性安立中。
雲何得言。
種種相續種種流轉。
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别異相。
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有如是相及以言說。
謂為種性種子界性。
是故當言堕一相續。
準此所說。
菩薩地善戒地持明性種性文。
皆同此。
明非真如。
新熏妄者。
準前文。
說既非真如。
後言無始明本性别。
若唯新熏有五性别。
即見道前不許有無漏。
雲何下文雲。
雲何名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唯住種性而未趣入。
亦未出離。
謂如今有一補特伽羅。
成就出世聖法種子。
而未獲得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未于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獲得正信。
未受持淨戒。
未攝受多聞。
未增長惠舍。
未調伏諸見。
如是名為唯住種性而未趣入。
請舉斯文。
聲聞本性豈由新熏。
豈須有部所立宗耶。
菩薩地言無始法爾六處殊勝等文。
準此可知。
又佛性論雲。
無初者。
以性得大悲般若禅定法身本有故。
故言無初。
信大悲等是四德。
既雲無初。
明因有。
複雲性得。
明非新熏。
又魏梁唐等攝論并雲。
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
彼正見相應是出世心。
未曾有時俱生俱滅。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
既不所熏為彼種子。
不應道理。
然說聞熏習為出世心因者。
梁論自會是增上緣。
唐論複雲。
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
不相應故。
又大莊嚴論雲。
若無性差别則無信差别。
乃至雲。
若無性差别亦無果差别。
由此四差别。
是故應知種性有體。
大般若善勇猛會勝鬘楞伽經善戒經地持論瑜伽論佛地論。
皆說法爾性别。
不言由熏。
恐煩不引。
所以正法華雲。
先無三乘性。
後殖三乘因。
佛種從緣起等者。
皆由逢緣資熏本性方能得果。
非本無因。
五性新起。
無因而生五性差别。
非釋種子。
又如寂調音天子所問經雲。
如貧人食是輪王毒。
法華不許親近小乘。
雲何世尊見有平等理心大性。
而不教發大心令興小意。
欲行大道。
何爾小徑。
彼自無瘡。
何傷之也。
熟思勿誤。
故知五性法爾自有。
待現緣發方果成熟故。
漏無漏種各二類。
一本性二習性。
故瑜伽第二雲。
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
性雖有之。
然由淨不淨業差别熏發。
望數數取異熟果。
說彼為新。
攝大乘雲。
聞等熏習無果生。
非道理。
涅槃二十六雲。
衆生佛性不名為佛。
以諸功德因緣和合。
得見佛性。
然後得佛。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
何故不見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因緣未和合故。
以是義故。
我說二因。
正緣因。
正因名為佛性。
緣因者發菩提心。
以二因緣得阿耨菩提。
如石出金。
佛性之因非如空常有。
非如兔角無。
準此須解。
若雲。
優婆塞戒經雲。
若說有菩薩性。
是名外道者。
不爾。
善戒經說。
有菩薩性者以大乘成熟等。
涅槃亦說悉有佛性。
豈外道耶。
欲明五性唯新熏。
雲有本性者。
即外道義。
欲證一切有佛性。
若說無者。
是小乘義。
故成相反。
徒引多文妄為解釋。
不如依論以釋佛經。
恐此文煩故略不舉。
真如為種謬五 有義瑜伽論雲。
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
若言粗重自性種子生。
不應道理。
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西方兩釋。
一護法等雲。
此是緣真如智以真如為所緣緣故。
名真如所緣緣種子。
二難陀等雲。
是聞熏習種子從佛正體智。
各為真如所緣緣種子。
此二釋非。
何以故。
論雲。
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
何因緣故建立三種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及建立不般涅槃法補特伽羅。
所以者何。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準此難意。
真如皆有。
無其勝劣。
因何分三乘性及有無性。
不合可。
答家以非一切皆有智種答。
難家将一切皆有真如為難。
為難之法牒釋難故。
同一文故。
又論自為問答。
不可言難家不得答意。
故知答家以真如為種答。
難家即雲不得有無不同。
故知真如能為種生。
同大般若真如雖生諸法。
真如不生者。
此亦不爾。
所以者何。
若以真如為種生法。
過失如前。
不平等因。
為妄中說雲二師釋與論相違者。
此亦不爾。
釋不違論。
何以故。
答意以真如為所緣緣之能緣之智種。
為出世法因。
難意既以真如為所緣。
既遍有能緣。
亦應一切皆成。
何故得立有無性别。
若即真如為種能生。
應但雲從真如種子生出世法。
何須雲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因。
天親般若論雲。
若一切時一切處實有真如。
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
頌答雲。
時及處實有。
而不得真如。
無智以住法。
餘者有智得。
釋雲。
何故不得。
彼無智以心住法。
彼以不清淨故。
以有智者心不住法。
是故能得。
準此論意。
明如遍難。
雙舉智障以答彼難。
明知法爾種性無有。
若不爾者。
但應舉住
不爾。
誰言凡無聖性而作聖。
如我立宗。
凡無聖性不作聖。
汝立凡無聖性得作聖。
何理能遮聖無凡性而作凡。
又雲。
若難無為為其本性生無漏者。
即同外道常法為因者。
楞伽第二大慧為問佛自釋雲。
我說法空為如來藏。
不同外道者。
此救不同彼外道執别有實我名為如來。
世尊說法空為如來藏。
假名如來。
不同外道。
汝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
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若執體空能生一切。
同無因論。
又同莊老從無生有。
若執常法為緣生起。
複違雜集。
雜集第四辨緣生相中雲。
無常緣生故。
釋雲。
此生故彼生者。
顯無常緣生義。
非無生法為因故。
少所生法而得成立。
緣生義中雲。
因刹那滅果刹那生。
時分等故。
是因果相續不斷義。
亦不得雲此據有漏及客性說。
彼論順逆觀中雲。
應如是觀緣生起義。
一切皆是緣生。
唯除法處一分諸無為法。
不除無漏故。
又若真如能生無漏。
複違彼論解因緣。
又論雲。
因緣者。
謂阿賴耶識善習氣。
與有漏無漏諸法。
如其次第為因緣故。
非有漏第八識體為無漏因。
引無量義經一切法從一法生一法者。
所謂無相。
大般若雲。
真如雖生諸法。
而真如不生者。
如前已辨。
又雲。
經中我德豈即與彼外道我同者。
此救亦非。
諸大乘經于常樂我淨義假立四德名外道。
無有常我等體。
于非常我等計故。
可不同外道計常法為因。
或無因起。
汝執常法為因。
或無因起。
如何有别。
亦不得。
雲涅槃經雲。
本無今有。
有已還無。
以此為證。
彼文意别。
不說無因雲本無今有。
雲異本無。
從因而起。
雲本無今有。
起已即滅雲還無。
若如文執言無即無因有已還滅。
如何即許執報佛常住。
又自問雲。
若常法生無常法者。
何故涅槃經中。
佛語外道雲。
汝因是常。
果是無常。
我因無常。
果是常耶。
答因有遠因近因。
果有近果遠果。
外道唯有常因無其常果。
佛法遠因是常。
近因無常。
遠果是常。
近果無常。
此答令乖準。
涅槃三十三雲。
一切善業是涅槃因。
因有二。
一近二遠。
近即三解脫門。
遠者無量世所修善法。
若遠因常即是滅谛。
但可說證不得說修。
二十七雲。
說涅槃因名為佛性。
佛性名。
非唯真如。
六度等法并名佛性。
二十二雲。
未得阿耨菩提時。
佛性因故。
是過去現世未來。
果則不爾。
有是三世。
有非三世。
準此文意。
因即福智。
果通智斷。
故因通三世。
果世非世。
若說真如為遠因者。
因亦通世非世。
如何但言三世。
三十三雲。
衆生佛性猶如虛空。
非三世故。
佛性常故。
非三世攝。
又佛自答。
我因無常。
果是常。
因中有遠近。
因通三世。
今有将自凡心翻覆佛教雲。
遠因常無常。
妄以近遠因果相對分常無常。
又複自許真如生法。
何故但能遠生為遠因。
因不能近生為近因。
如理既常住。
近不為因。
遠亦非。
性體凝然遠能為因。
近亦爾。
以體前後無差别故。
佛說生因是無常。
乖佛說為常。
佛有無性。
違聖說有性。
此乃執自智見為是。
将佛菩薩為非。
何異待兔角而觸妙高。
拔龜毛以填渤澥。
豈可得乎。
甯不思乎。
五性唯新謬四 有義。
五性差别皆由新熏。
正法華第三雲。
先無三乘性後殖三乘因。
名有三乘性。
既雲後殖。
明非本有。
上法華經及大集文。
據習性說。
非性種性者。
亦不應理。
且彼說真如及心為性種性。
妄者如瑜伽二十一雲。
謂若種性自性若種性安立等。
種性自性中雲。
今此種性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
六處所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若是真如。
豈名附在所依六處所攝。
又種性安立中。
雲何得言。
種種相續種種流轉。
如是種子非于六處有别異相。
即于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有如是相及以言說。
謂為種性種子界性。
是故當言堕一相續。
準此所說。
菩薩地善戒地持明性種性文。
皆同此。
明非真如。
新熏妄者。
準前文。
說既非真如。
後言無始明本性别。
若唯新熏有五性别。
即見道前不許有無漏。
雲何下文雲。
雲何名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唯住種性而未趣入。
亦未出離。
謂如今有一補特伽羅。
成就出世聖法種子。
而未獲得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未于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獲得正信。
未受持淨戒。
未攝受多聞。
未增長惠舍。
未調伏諸見。
如是名為唯住種性而未趣入。
請舉斯文。
聲聞本性豈由新熏。
豈須有部所立宗耶。
菩薩地言無始法爾六處殊勝等文。
準此可知。
又佛性論雲。
無初者。
以性得大悲般若禅定法身本有故。
故言無初。
信大悲等是四德。
既雲無初。
明因有。
複雲性得。
明非新熏。
又魏梁唐等攝論并雲。
又此如理作意相應是世間心。
彼正見相應是出世心。
未曾有時俱生俱滅。
是故此心非彼所熏。
既不所熏為彼種子。
不應道理。
然說聞熏習為出世心因者。
梁論自會是增上緣。
唐論複雲。
此中聞熏習攝受彼種子。
不相應故。
又大莊嚴論雲。
若無性差别則無信差别。
乃至雲。
若無性差别亦無果差别。
由此四差别。
是故應知種性有體。
大般若善勇猛會勝鬘楞伽經善戒經地持論瑜伽論佛地論。
皆說法爾性别。
不言由熏。
恐煩不引。
所以正法華雲。
先無三乘性。
後殖三乘因。
佛種從緣起等者。
皆由逢緣資熏本性方能得果。
非本無因。
五性新起。
無因而生五性差别。
非釋種子。
又如寂調音天子所問經雲。
如貧人食是輪王毒。
法華不許親近小乘。
雲何世尊見有平等理心大性。
而不教發大心令興小意。
欲行大道。
何爾小徑。
彼自無瘡。
何傷之也。
熟思勿誤。
故知五性法爾自有。
待現緣發方果成熟故。
漏無漏種各二類。
一本性二習性。
故瑜伽第二雲。
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不絕。
性雖有之。
然由淨不淨業差别熏發。
望數數取異熟果。
說彼為新。
攝大乘雲。
聞等熏習無果生。
非道理。
涅槃二十六雲。
衆生佛性不名為佛。
以諸功德因緣和合。
得見佛性。
然後得佛。
汝言衆生悉有佛性。
何故不見者。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因緣未和合故。
以是義故。
我說二因。
正緣因。
正因名為佛性。
緣因者發菩提心。
以二因緣得阿耨菩提。
如石出金。
佛性之因非如空常有。
非如兔角無。
準此須解。
若雲。
優婆塞戒經雲。
若說有菩薩性。
是名外道者。
不爾。
善戒經說。
有菩薩性者以大乘成熟等。
涅槃亦說悉有佛性。
豈外道耶。
欲明五性唯新熏。
雲有本性者。
即外道義。
欲證一切有佛性。
若說無者。
是小乘義。
故成相反。
徒引多文妄為解釋。
不如依論以釋佛經。
恐此文煩故略不舉。
真如為種謬五 有義瑜伽論雲。
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
若言粗重自性種子生。
不應道理。
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西方兩釋。
一護法等雲。
此是緣真如智以真如為所緣緣故。
名真如所緣緣種子。
二難陀等雲。
是聞熏習種子從佛正體智。
各為真如所緣緣種子。
此二釋非。
何以故。
論雲。
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
何因緣故建立三種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及建立不般涅槃法補特伽羅。
所以者何。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準此難意。
真如皆有。
無其勝劣。
因何分三乘性及有無性。
不合可。
答家以非一切皆有智種答。
難家将一切皆有真如為難。
為難之法牒釋難故。
同一文故。
又論自為問答。
不可言難家不得答意。
故知答家以真如為種答。
難家即雲不得有無不同。
故知真如能為種生。
同大般若真如雖生諸法。
真如不生者。
此亦不爾。
所以者何。
若以真如為種生法。
過失如前。
不平等因。
為妄中說雲二師釋與論相違者。
此亦不爾。
釋不違論。
何以故。
答意以真如為所緣緣之能緣之智種。
為出世法因。
難意既以真如為所緣。
既遍有能緣。
亦應一切皆成。
何故得立有無性别。
若即真如為種能生。
應但雲從真如種子生出世法。
何須雲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因。
天親般若論雲。
若一切時一切處實有真如。
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
頌答雲。
時及處實有。
而不得真如。
無智以住法。
餘者有智得。
釋雲。
何故不得。
彼無智以心住法。
彼以不清淨故。
以有智者心不住法。
是故能得。
準此論意。
明如遍難。
雙舉智障以答彼難。
明知法爾種性無有。
若不爾者。
但應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