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二

關燈
從因生。

    則菩提涅槃俱但有了因。

    不有生因者。

    名何故涅槃二十六雲。

    複有生因。

    謂六波羅蜜菩提等。

    又若是常。

    雲何因生。

    涅槃第十三雲。

    若有諸法從緣生者。

    則知無常。

    又雲。

    以是義故。

    從因生法不名為常。

    下文雲。

    善男子虛空非生非出。

    非作非造。

    非有為法。

    如來亦爾。

    非生非出。

    非作非造。

    非有為法。

    如如來性。

    佛性亦爾。

    非生非出非造非有為法者。

    此說真如法身。

    非報身也。

    不爾。

    如何報佛名修得。

    又維摩經從諸功德生等。

    又涅槃第十九雲。

    如是光明名為智慧。

    智慧者即是常住。

    常住之法無有因緣。

    有多番釋常法無因。

    又雲。

    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

    若涅槃體本無今有。

    則非無漏常住之法。

    又高貴德菩薩雲。

    凡因莊嚴而得成者。

    悉名無常。

    此大菩提莊嚴成故因修方有。

    名本無今有。

    雲何是常。

    又雲。

    涅槃之體非如是等五因所成。

    六波羅蜜等既為了非生。

    或本因故常。

    菩提之體五因所得。

    六波羅蜜等既為生因。

    故是無常。

    二違理失。

    佛性論第二解三如來藏。

    三能攝為藏。

    雲謂果地。

    一切過恒沙數功德。

    如來應得性時。

    攝之已盡故。

    若至果時方言得性者。

    此性便是常。

    何以故。

    非始得故。

    故知本有。

    是故言常。

    此說自性法身。

    若是報身。

    豈應得因時已得圓滿。

    雲攝已盡。

    準知四智心品。

    若因已滿不假更修因。

    大圓鏡智至果方生。

    即是始得。

    故是無常。

    又第三雲。

    轉依有四種相。

    應知。

    一者為生依。

    二滅依。

    乃至雲。

    一生依者。

    佛無分别道相續依止。

    若不緣此法無分别道即不得生。

    既雲無分别道相續依止。

    明不同如凝然常住。

    又解涅槃難中雲。

    非道所生。

    故此法必須因道得至。

    非道能生。

    是故未修時不得言無。

    是故無生義。

    立無後際故。

    是得無滅中際無業煩惱等。

    故無變易。

    以無生異滅等三失故說常住。

    菩提既是道生。

    未修時無。

    因修方得。

    故異涅槃。

    非是常住。

    又雲。

    若離涅槃。

    無有一法是常住。

    故涅槃前際等無故。

    故知常。

    菩提有始有前際故。

    明非常住。

    若雲報身不離涅槃故是常者。

    豈他受變化離涅槃耶。

    又梁攝論十五。

    六因證受用身不成自性身。

    此意真如為自性。

    報佛名受用。

    六因者。

    一由色身及行身顯現故。

    釋雲。

    十入名色身。

    受等名行身。

    諸佛以真如法為身。

    于法身中色行不可得。

    應身則不爾。

    此義雲何。

    一切智大定大悲等恒伽沙等如來功德。

    雖依法身。

    若顯現時不離化身。

    此化身以佛異一切衆生。

    為應身事相故。

    色行于應身有。

    于法身無。

    是故應身不成法身。

    六阿梨耶識及生起識現轉依。

    非道理故。

    釋雲。

    阿梨耶識及生起識即是受用身。

    此二識轉依名法身。

    若自性身即是受用身。

    轉二識依後得何身。

    由此非道理故。

    受用身不成自性身。

    若受用身即是自性身。

    則無大智等衆德。

    由不無衆德故。

    自性身不成受用身。

    然大莊嚴論第三雲。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名法身者。

    以第八識持二障種。

    得鏡智時。

    舍二障種。

    第七恒執障平等理。

    離執證如。

    因此二智得法身故。

    故說二智為法身。

    又真如理功德所依本。

    二智功德所生本。

    故名法身。

    若分自性身自受用身。

    四智俱是自受用身。

    他受變化因二智起。

    即說二智為彼二身故。

    大莊嚴論第三說。

    觀察智成事智為化身。

    因二智起故。

    說二智為彼二身。

    不爾。

    二論俱無著造。

    何故莊嚴論說二智為法身。

    攝論不許二智為法身。

    又複八識因位無常。

    何故果位常無常别。

    既許常無常别。

    應許慮非慮心非心色非色等别。

    又複應化及色點等俱鏡智現。

    何故能變之心是常住。

    所變智身是無常。

    不得難言能變唯是心所變心色别。

    何廢能變心常住所變是無常。

    何以故。

    所變種各殊。

    能變唯心。

    所能所俱心智。

    何得常無常。

    又天親般若論雲。

    分别有為體。

    非彼相成就。

    三相異體故。

    離彼是如來。

    此說法身離有為。

    豈報身相離有為耶。

    若雲不離者。

    豈不許生。

    生已經停。

    豈不是住。

    既有三相。

    何得名常。

    又雲。

    應化有來去。

    法佛無來去。

    應化有來去。

    明知無常。

    又攝大乘論雲。

    于法身中色行不可得。

    明報身等色行可得。

    報身既色行可得。

    故是無常。

    亦不得雲雖有色行而體是常。

    涅槃經雲。

    舍無常色獲得常色。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者。

    既許色行同真如常。

    同如寂靜。

    何故梁攝論雲。

    若以法身為應身佛。

    無利益衆生事。

    若以應身為法身佛。

    無現世安樂義。

    以恒喧動離寂靜故。

    準此論意。

    以法身常無能利物。

    報身既常。

    豈不同如無能利物又若是常。

    如何難雲。

    若以應身為法身佛。

    無現世安樂義。

    以恒喧動離寂靜故。

    許報身常。

    如何得言以恒喧動離寂靜故。

    又法華經論釋三身中唯法身文内雲。

    非虛非如非異。

    釋雲。

    謂離四種相有四種相者。

    是無常故。

    不言報佛亦離四相。

    三妄引聖教失雲。

    若無常。

    何故密嚴經說同空常耶。

    涅槃經雲。

    舍無常色獲得常等。

    複言如來有常樂我淨等耶。

    如前廣引。

    此不誠證。

    何以故。

    梁論本雲。

    複自受用身及變化身無常故。

    雲何諸佛以常住法為身。

    釋論雲。

    若如來不永般涅槃。

    則如來以常住法為身。

    受用身及變化身不應是無常。

    若是無常。

    雲何複言以常住法為身。

    論本答雲。

    由應身及化身恒但依止法身故。

    釋雲。

    法身為三身本。

    雲既常住。

    末依于本願相續恒在故。

    末亦常住。

    論雲。

    由應身無舍離故。

    由化身數現起故。

    如恒受樂。

    如恒施食。

    二身常住應如此知。

    大莊嚴論金光明經無上依經佛性論等。

    釋皆相似故。

    不同如凝湛常住。

    亦不得言此說應身是。

    釋雲。

    如來自圓德及利益諸菩薩。

    此二事不恒相離故。

    又前雲。

    若自性身即是受用身。

    轉二識依複得何身。

    乃至雲。

    若受用身即是自性身。

    則無大智等衆德故。

    此言應身即受用身。

    又涅槃第十九雲。

    又善男子以性故。

    生住異滅皆悉是常。

    然念念滅。

    不可說常。

    此說四相為常。

    又第三十三。

    善男子常法無住處。

    若有住處。

    即是無常。

    十二因緣無定住處。

    若有住處。

    十二因緣不得名常。

    此等皆同約所依如性。

    故名常。

    即是。

    攝論雲。

    由應身化身恒依止法身故。

    名之為常。

    非自性常。

    密嚴等文準此應知。

    此乃無上調禦諸大論師智解鹹周。

    教理顯具。

    自無法眼。

    刻舫守株。

    狂藥入心。

    出此兇勃。

    言獲法等同違經文。

    抑令生滅說會中道。

    聖智可生。

    非常見常。

    随邪定聚。

    四不悟四記失雲。

    若依四記。

    以生必死故。

    證佛智有生必滅。

    亦應以無或死死不生。

    證佛智滅更不起。

    不可一向記者。

    說刹那分别記者。

    即分段身佛既無或滅還生。

    有生必死。

    非約佛者。

    不爾。

    由未善知四記之意故。

    此難生。

    解斯四記。

    猛難便息。

    何者。

    生者必死。

    一向記。

    不論刹那與一期。

    死者生耶。

    分别記。

    刹那一期俱分别。

    若不分别。

    何名分别記。

    今為分别。

    若約一期。

    無煩惱者死必不生。

    若據刹那。

    有或無或俱。

    須分别。

    無煩惱中且據如來。

    現起之智望更生種。

    名為生現。

    起滅已不熏種。

    即死者不生。

    若據種子生現行。

    不妨滅。

    餘種起。

    雖無煩惱。

    死複生。

    舉一例餘。

    二乘定性無煩惱人一期滅已必不複起。

    若據刹那。

    現起智心還熏成種。

    雖複現滅。

    新種更生。

    不定性人俱有刹那滅無一期滅。

    不舍此身更受身故。

    若回心。

    無學果人舍分段已更受變易。

    如何得言無煩惱死死不複生。

    論佛。

    即佛不死。

    更有何人名死不生。

    據有煩惱。

    生者皆死。

    死者生耶。

    據分段說。

    亦有不生。

    趣向三乘定入見道。

    不退之者三惡等身從前死已。

    必不更生人天。

    不定約刹那者。

    生必皆死。

    死者生耶。

    即須為分别。

    若業異熟心雖生不熏種。

    死已不複生。

    若從舊種論。

    雖死還複起。

    是報佛既有。

    生已必定有滅。

    不須分别。

    刹那一期死者生耶。

    則須分别。

    若如是知名解四記。

    佛自定說生者皆死。

    是一向記。

    如何今者更為分别。

     本性住性謬三 有義。

    如來藏及。

    一切有情皆平等有。

    即此名性種性。

    亦名本性。

    後熏習者。

    名為客性。

    由新熏故。

    五乘性别。

    非是本有。

    真如本識性平等故。

    一切無别。

    此說非理。

    立宗妄故。

    所以者何。

    真如法界及第八識。

    有情齊有。

    經論誠文。

    愚智鹹許。

    即此名為性種性者。

    智者不爾。

    何故。

    若此真如及第八識名性種性。

    一切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