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二

關燈
淄州大雲寺苾刍慧沼撰 引鑒除謬章第二 标彰五性謬一 種性不同謬二 本性住性謬三 五性唯親謬四 真如為種謬五 通經法爾謬六 漏生無漏謬七 說教前後謬八 增壽非了謬九 說妄通經謬十 通釋外難謬十一 标彰五性謬一 有義若人同時異。

    先說實滅無性。

    後說不滅有性。

    若人異時同。

    先後不定。

    然一分無性二乘實滅。

    定是小乘悉有佛性二乘無滅。

    是大乘義。

    此不應然。

    謬前後。

    所以者何。

    若雲人同時異先說實滅無性等者。

    此據何人說。

    若據菩薩。

    不應道理。

    若據聲聞。

    何教先後。

    若小乘教先實滅無性。

    諸大乘中亦說實滅一分無性。

    若大乘經定知。

    何經先為小說。

    何經先為大說。

    若般若深密等先為小說。

    般若廣明第一義空。

    深密廣明六度三性。

    般若說衆生空。

    深密說空。

    皆歸三性已。

    明有性。

    如何得言先說無性後說有性。

    又彼自執真如及心為正因性。

    豈有已前大乘及大乘師立真如及心不遍有情耶。

    若雲據五乘性。

    亦彼自執五性後有非本法爾。

    準此。

    即有未成五性已前之位還是一分無性之者。

    前教同此。

    何非了義。

    若雲後教雖有無皆悉當有故不同前者。

    不爾。

    如涅槃經優婆塞經等雲。

    乳中無酪。

    石中無金。

    為說因無。

    為果非有。

    若無因性後能為因。

    不應道理。

    亦應從一切能生于一切。

    以無因性為彼因故。

    若雲無果大小因許因中無果。

    前後何殊。

    獨雲前說一分無性小乘非了三乘。

    準妄可悉。

    又雲。

    一分無性二乘實滅定是小乘。

    悉有佛性二乘無滅是大乘義。

    此不應然。

    謬定大小故。

    何者。

    若一分無性名為小乘。

    一切有性皆名大乘。

    即分别部皆有佛性。

    經部一說部總名無實滅。

    應皆大乘。

    又以小乘有說實滅及生無性。

    大乘亦說。

    爾即雲随轉。

    小乘亦說一切有性二乘無滅。

    又佛性論中。

    大衆部執皆有佛性即第一義空。

    大乘同彼。

    應随轉門。

    又大乘中但說六識。

    是随轉門。

    涅槃經中亦但說六。

    亦是随轉。

    此既随轉。

    一切有性應許随轉。

    此既不爾。

    彼雲何然。

    故知不可說同小乘皆為随轉。

    如理門雲。

    外道亦六根境識。

    佛法同彼。

    豈邪教耶。

    又雲。

    大小雖别。

    然皆不說見道已前成熟有為真無漏已。

    此亦不爾。

    豈可不許二乘聖者回心向大。

    執見道前定不成熟有為無漏。

    又雲。

    小乘中說。

    初無漏心無同類因。

    名刹那法。

    故知大小同說異生位中未成有為真無漏法者。

    此亦不爾。

    何以故。

    佛性論中。

    分别部師不信有無性。

    異部論中。

    經量部師異生位中成就聖法。

    瑜伽論說地獄成就三無漏根。

    楞伽第四無漏習氣非刹那法。

    攝大乘論從同類生。

    如何獨信薩婆多師無漏心無同類因。

    不信經部分别部師及瑜伽等說有無漏。

    然涅槃經雲乳中無酪性者。

    為破彼執因中有果故。

    彼經雲。

    若庵摩羅子有彼樹性。

    雲何不見立五丈之質。

    上下經意非唯一處同瑜伽顯揚破因中果果論。

    不爾。

    如何經雲。

    若一切衆生無佛性者。

    雲何而得阿耨菩提。

    以正因故。

    故令衆生得阿耨。

    所謂佛性。

    前言無佛性。

    無佛果性。

    彼雲佛性為因。

    即是有佛因性。

    若雲見道前總無有為無漏種者。

    豈不但是卒意所談不依經論。

    又自引文。

    若以一滴頗求樹汁投之乳中。

    即便成酪。

    若本有酪。

    何為待緣。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

    此意如乳為因酪即為果。

    若已有酪。

    乳何待緣。

    衆生佛性亦複如是者。

    若已成佛。

    何假修因。

    既待修因。

    明未有佛。

    非是不許有佛性因。

    審文解意。

    此義即顯。

    複引菩薩優婆塞戒經雲。

    三種菩提無有定性。

    乃至若言定有性者。

    是名外道者。

    此破如言執定有性。

    因中有果。

    同涅槃經雲。

    非有如虛空。

    不說令無猶如兔角。

    又若如言不許有性。

    至見道後亦應無性。

    說三菩提無有定性。

    不簡因果故。

    如何是撥異生位中無無漏種。

    餘文準此可以得知。

     種性不同謬二 有義。

    以法界真如及第八識為佛正因。

    真如八識無生不有說一分無性。

    随轉理門。

    非大乘義。

    故涅槃楞伽密嚴皆雙說藏識及如來藏為諸法因。

    涅槃複說第一義空能生善法為種子也。

    亦善戒經等說其本性。

    唯說法性不說心者。

    由理有恒沙性功德故。

    順即成淨。

    違即成染。

    由此修得名為密性。

    心即不爾。

    又理雖亦與染法為依能生善不善法。

    而無恒沙性塵勞也。

    此亦不然。

    成唯識論及餘大乘。

    何處不許真如及心不遍有情。

    雲一分無。

    是随轉門。

    又若以理心為佛正因。

    即菩薩性。

    如何自引優婆塞戒經雲。

    菩薩種性亦複如是。

    善業因緣發菩提心名菩薩性。

    豈彼理心因發心有方名菩薩性。

    若雲但名佛性非菩薩性者。

    尚非菩薩性。

    如何名佛性。

    若雲發心名菩薩性者。

    據客性說。

    豈彼本性不得名為菩薩性耶。

    又準涅槃經二十六雲。

    有二種。

    一生因。

    二了因。

    能生法者是名生因。

    燈能了物故名了因。

    望果生者。

    生因是正。

    了因是緣。

    如理既是緣正因。

    下文自許生物。

    諸修行者在見道前。

    既順如修理。

    何不生有為無漏。

    即取有漏為無漏種。

    若如不能生。

    何名正因。

    設若許生。

    心何所用。

    如已生故。

    又若真如為因親生。

    即違涅槃及佛性論。

    如前已引。

    下亦有文。

    有處說真如為種。

    如說塵勞之輩為如來種。

    豈彼種言為佛為正因。

    故知假說由依如起。

    如四大種望所造色。

    亦五種。

    名正種子者。

    瑜伽七義非常法為因。

    不悟熏習之義與種子義殊。

    将熏習義來。

    雖于種子能所熏習解熏習義。

    非釋種子。

    又佛性論第二問曰。

    此三性幾性無體能生有體。

    答曰。

    唯分别一性無體能生有體。

    問曰。

    此幾性有體能生有體。

    答曰。

    唯此依他一性。

    問曰。

    此三性幾有體能生無體。

    答曰。

    真實一性能滅依他令其無體。

    若如為正是諸法種。

    何不能生言唯是依他一。

    又若第八體為諸法正因。

    亦違瑜伽攝大乘等種子之義。

    心體是一許親生。

    雲何名引自果及以性決定。

    複又一因何能通生善不善等。

    若許爾者。

    因一論成不平等。

    涅槃二十二雲。

    一切諸法異因異果。

    亦非一因生一切果。

    非一切果從一因生。

    以此故知。

    因果名别。

    由阿賴耶具三相義。

    因相之中具種種界。

    雖非離第八。

    亦不即賴耶。

    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故阿毗達磨經雲。

    諸法于識藏。

    識于法亦然。

    更互為果性。

    亦常名因性。

    又雲。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以此知。

    藏識中有種種界。

    非即第八。

    然華嚴楞伽說心染淨能生一切者。

    攝用歸體。

    攝餘從識。

    故不相違。

    又雲。

    理心雖俱生因。

    多說理者。

    以順如成淨違如成染。

    心則不爾。

    故不說者。

    此亦不爾。

    心若不能通生染淨。

    可同如心既通生。

    如何不說。

    又悟識成淨。

    迷識成染。

    何義不同。

    多偏說理。

    又若說心不生恒沙相功德。

    真如與誰為恒沙性功德。

    又雲。

    無恒沙性塵勞也者。

    此亦不爾。

    既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翻有八萬四千諸功德門。

    既說恒沙功德。

    還有恒沙過失。

    若真如不遍無恒沙性塵勞。

    許真如遍。

    何無恒沙塵勞性。

    又雲。

    如來藏性及第八識。

    如末尼珠随緣出故。

    密嚴經下卷雲。

    如末尼珠置于日月光中。

    随其所應各雨其物。

    阿賴耶識亦複如是。

    與習氣合。

    變似衆色周于世間。

    若無漏相應。

    即雨一切諸功德法者。

    則自所執第八識藏為佛正因。

    其義有失。

    何者。

    經雲與無漏相應即雨功德。

    明第八識。

    非為正因。

    他性相應非自性故。

    準此即知。

    至初地時。

    第八由無漏相應。

    生無漏智。

    非是有漏親生無漏。

    準此經文。

    無漏先有不由新熏。

    何得說言第八為正。

    又此相應無漏之法亦是功德。

    從第八雨第八。

    未有無漏俱時。

    此如何起。

    不可說有無漏種生。

    以自不許三乘見道前有無漏法故。

    又雲。

    帶迷即賴耶無常。

    悟理如第八常住。

    故密嚴經中雲何阿賴耶識。

    是意等諸法習氣所依。

    為分别心之所擾濁。

    若離分别即成無漏。

    無漏即常猶如虛空。

    金光明經雲法身是常。

    應化無常。

    涅槃亦說。

    若至佛果。

    即非三世。

    又雲。

    佛不同諸行是有為也。

    亦不可說非業煩惱為。

    故名為無為。

    一切無漏皆非為。

    何獨說佛智名非為耶。

    唯識論三因證佛是無常者。

    限己見聞為妄說也者。

    此亦不然。

    若雲報佛是相續常。

    立已成失。

    若凝然常。

    即有四失。

    一違教失。

    且報佛菩提為是本有。

    為是今有。

    若是本有。

    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