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中。
故無著般若論雲。
難處生者待時故。
此意說。
生見在難所。
待生人天。
離難所已而成熟之。
謬通勝鬘。
準此可悉。
又雲。
瑜伽五十二名無涅槃法。
及六十七莊嚴論第一。
無涅槃法者。
據客性說。
非本正因。
本正同有。
不可分人。
客性有無不同。
據斯性别。
故優婆塞戒經第一雲。
以菩提有上中下。
菩提非本有。
此亦不可。
此說其果由因方得。
雲非本有。
設若說因據新熏起。
不障本有上中下性。
不爾。
如何齊有本因。
始令成三品。
過如前說。
又雲。
菩薩由發心得。
名不由本性。
故準知。
得三乘性。
名不由本性。
此義不爾。
名是假說無其實性。
雲不由性故。
攝大乘論雲。
名義互為客。
其事應尋思。
非其種性。
法體不别。
又非無本性。
由發心始得。
違善戒經。
非由發心有菩薩性故。
若約位通。
如前已非。
又次引人調伏。
亦如前非。
又引攝論雲。
具障而阙因。
諸佛不自在。
瑜伽或就障。
或就因明。
二說不同。
皆非本性者。
據何為說。
設非本性。
俱空言。
即能顯定。
又雲畢竟闡提。
據寶性論雲。
以無量時故。
名畢竟無涅槃法。
涅槃經佛性論說亦爾。
後定發心皆得成佛者。
此等皆據時邊者說。
非畢竟者。
何以得知。
無上依經雲。
有三品衆生。
一者著有。
複有二種。
一者背涅槃道。
無涅槃性。
不求涅槃。
願樂生死。
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
诽謗大乘。
阿難是等衆生非我弟子。
佛非彼師。
乃至雲以生死轉作。
于後際落闡提網。
不能自出。
前是無性。
後雖有性。
鈍根長時謗法不信。
寶性論中會此第二。
非第一人。
雲。
為回轉謗法者。
言無量時。
故非第一。
若不如是。
何故分二。
又論自雲。
若無因緣生如是心者。
一闡提等無涅槃性。
應發菩提心。
不爾。
不應經論之中俱作二說。
若雲論自會訖将此為定。
莊嚴佛地亦分明說無性之人畢竟不成佛。
何故不定。
故知二說各據性别。
經論無違。
若雲。
涅槃經中佛亦自會。
障未來故。
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
名為有性者。
亦不應理。
此據時邊。
說必當得。
非畢竟者。
若不如是。
何故第十雲。
假使一切無量衆生一時成熟阿耨菩提已。
此諸如來亦複不見彼一闡提得成菩提。
諸佛有滅盡期。
可雲。
此人時長故不見佛。
無涅槃時。
如何言不見。
以此故知有畢竟無性。
于莊嚴論廣作通。
徒設劬勞。
又引攝論雲。
聖弟子言。
此全無少分善根而棄舍。
佛觀知有而度之者。
知有微少不具因。
莊嚴論說不具因。
即是餘生微少善根。
無此微少名畢竟無性者。
此亦不爾。
無微少善許後作佛。
還是時邊何名畢竟。
未曾起得微少善者。
乃是一向行惡行。
時邊所收。
非畢竟無性。
若雲畢竟後不作佛。
何故次下雲。
已說無性次說令入。
此亦不爾。
言令入者。
以彼論文前說有性。
後說無性。
有無相對說。
次說令入者。
說有性令入。
不爾。
如何雲若無性差别則無乘差别等。
又雲。
攝論具障而阙因。
諸佛不得自在。
無性釋雲。
具障謂煩惱業異。
異熟阙因。
諸無涅槃因。
具障。
雖前佛不自在。
後佛有自在。
例阙因者。
應知亦爾。
彼說非理。
煩惱感果。
雖俱有定。
即有報盡之時。
報盡之時佛得自在。
令使涅槃。
無因之者于此位中佛不自在。
不得令有。
豈有自然有因之時。
各于彼位佛方教化。
若本無因後自然有。
亦本凡夫決定自然成聖。
何故假善友佛等為緣。
于此至理應深可思。
如不能悟。
餘無自在。
破行性遍 有義。
理行佛性一切悉有。
如大雲經等。
如來常住。
二亦無滅。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為宗。
此不盡理。
信理性遍。
是真弟子。
言事性遍。
經無誠文。
雖言得菩提心。
能信亦是。
非要能得佛果菩提。
方名得心。
準所引文。
無一切生皆成佛語。
若第八體。
是有漏性。
無記法。
非無漏因。
天親攝論等皆悉不許。
若言無二乘滅。
據不定性。
由來共許。
若論定性。
此不極成。
涅槃經雲。
若雲四果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涅槃二十七雲。
一切悉有心。
有心皆作佛者。
如說一乘。
約同體。
約同體意樂。
三十六雲。
一切善不善無記等法盡名佛性者。
不善。
謂煩惱等。
若是不善所依真如名為佛性。
此則可爾。
即以不善名為佛性。
違入大乘論。
彼雲。
汝癡無智。
謂煩惱為因等。
如顯中。
煩惱若為菩提因。
豈以不善為善法因。
故名佛性。
非正佛性。
不可為證。
若雲。
恒河中七人不離佛性水。
豈非行性者。
不爾。
此在理佛性水。
若行性遍。
悉皆得出。
何名七人各一。
言諸法諸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者。
據一人具七說。
以第一人有非無性而求者。
亦名常沒。
如佛性論所會闡提非無性者。
又準此文。
雖言常沒。
許有出時。
言一切生悉有佛性。
非定一切。
行證不遍故。
又雲。
三十七雲。
為非佛性說于佛性。
非佛性者。
所謂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者。
是名佛性者。
此亦不爾。
貪嗔癡等何名佛性。
若以貪等能覆佛性者。
故知性。
煩惱覆真名為佛性。
非必行性。
何能顯行性。
亦同如性遍。
若雲無行性何得名佛性。
此亦不爾。
瓦石全非。
故對生簡衆生無者。
且陰不論。
若雲據覆真故名佛性。
瓦石等爾。
何須簡者。
此義不例。
貪等是障。
瓦石非障。
故經說雲。
妙色如本住世間。
智者于中得解脫。
又經雲。
如财在異方。
得言有财者。
據有性者說。
三十三雲。
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觀行佛性。
現雖有因。
而未得果。
可增長故。
非常有故。
不如虛空。
能為因故。
果當得故。
不如兔角。
而言。
說闡提無性。
破虛空之常有。
說闡提有性。
破兔角之常無。
若言一分法爾先有。
即同虛空常有。
一分畢竟無。
即同兔角常無。
如是說者。
謗三寶也。
不爾。
汝若以真如及心。
為平等性。
一切常有。
即如虛空過。
若雲據客性見無當有者。
此亦不然。
無因而生。
非釋迦子。
又複有漏非無漏因。
過已數說。
觀此經意。
以因中非定有果。
如虛空常有。
非定無果。
如兔角常無。
果當有故。
非先有故。
能為因故。
非如言诠顯現得故。
又雲。
三十三雲。
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劫住處。
名為涅槃。
無上法主聖主住處。
名大涅槃。
準此二乘無實涅槃者。
此亦不爾。
經雲。
名為涅槃。
不名大涅槃。
雲何雲無。
又據不定後回者。
作如是說。
非定性者。
又雲。
若預流等位。
定願留身。
八萬劫等及分段有餘。
不應道理。
何以故。
涅槃十一病行中雲。
有五種人。
第一人者斷三結故。
得須陀洹。
不落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七返。
永盡諸苦入于涅槃。
乃至是人未來過八萬劫。
得阿耨菩提等。
準此故知。
非預流位分段有餘。
依人天七返永盡諸苦。
後八萬劫故。
亦非留身。
自謂為涅槃。
故預流等位永盡諸苦入涅槃故者。
此亦不爾。
此談彼果有此功德。
非要無學始得超大。
若執經說人天七返永盡諸苦入于涅槃。
豈不許彼得七生永盡諸苦耶。
又若得涅槃永盡諸苦。
無學得涅槃。
應不受變易。
變易之身亦行苦故。
雖入涅槃。
言諸苦盡不廢無學受變易身。
雖言預流極七返生。
亦許滅七得無學果。
故知此文據功能說。
或據一類取無學者。
理實初果亦得回心即受變易。
佛地論中有誠說故。
法華有學并回心故。
既許法華為了義說。
何不信受有學回心。
又涅槃第十九直雲。
須陀洹人八萬劫。
乃至辟支佛十千劫。
第二十又亦直雲。
須陀洹人八萬劫等得阿耨菩提心。
乃至辟支十千劫得菩提心。
雲何經說羅漢辟支。
即許依文說前三果。
即執不許一經所說。
尚緻愛憎。
取舍諸文。
寔為多謬。
引法華及法華論言。
唯一佛乘聲聞皆依佛。
又佛性論入聖道已生究竟心。
為破如是增上慢心。
故知法華真實法教。
世親菩薩為真實。
何人更全将為不了者。
不爾。
何者。
勝鬘經雲。
若如來随彼所欲而方便說。
解深密雲。
若不知佛此密意。
涅槃經。
我于一時說一行一緣一乘一道等。
我諸弟子不解我意。
言四果等皆得作佛。
攝大乘論無著自雲。
引攝一類。
天親無性俱雲隐密。
釋迦無著普世親師。
判為不了。
世親何人将為了義。
又天親判為了義。
餘人何合将為不了。
若爾解深密經佛自說為了義。
餘是何人判為權密。
又雲。
密嚴下卷雲。
若解脫者衆生界滅。
即壞如來一切智性。
去來今佛所知之法不得平等。
又若涅槃衆生滅者。
誰離于苦有無餘耶。
降魔等事皆是妄說。
是故當知。
諸觀行者證于解脫。
其身常住。
離諸有蘊滅諸習氣。
譬如熱鐵投之冷水。
熱勢雖除而鐵不壞者。
此文意别。
初言若衆生界滅即壞如來一切智性。
據真如說。
名衆生界故。
寶性論引不增不減經雲。
舍利弗不離衆生界有法身。
不離法身有衆生界。
衆生界即法身。
法身即衆生界。
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諸大乘經處處有文。
故不可以證二乘者無餘不滅。
若雲。
經雲。
證于解脫其身常住。
離衆有蘊滅諸習氣等。
以為證者。
此亦不爾。
此說如來。
若許二乘入無餘依亦如是者。
與佛何殊。
更須趣大。
若雲許二乘無餘身智都滅。
違密嚴上卷。
彼涅槃若滅壞。
衆生有終盡。
衆生若有終。
是亦有初際。
原有非生法。
而始依衆生。
無有非衆生。
尚生衆生界者。
此亦不爾。
此據理性。
或說如來。
若以經說衆生有終應有初際。
論衆生滅者。
煩惱亦爾。
煩惱即衆生。
因果俱無始。
豈以煩惱盡例煩惱有初。
若不許或終。
諸佛有煩惱。
雖許煩惱斷。
而說或無初。
雖複身終。
何妨得無始。
故彼經意約理性論。
又大法鼓經雲。
迦葉白佛言。
世尊衆生般涅槃者。
為有盡耶。
為無盡耶佛告迦葉。
衆生無有盡也。
白佛。
雲何不盡佛言。
若衆生盡者。
應有減損。
此修多羅則為無義。
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常住。
以是義故。
諸佛世尊般涅槃者終不磨滅。
不說二乘般涅槃者亦常不壞。
或生界真如無盡。
又大莊嚴論第一雲。
餘人善根無利他故。
餘人善根涅槃時盡故。
菩薩善根不爾。
由此為因。
種性最勝。
若二乘人入無餘依有善根在如何言滅。
無著天親事慈尊。
自複登極喜言善根滅。
如何不信。
又雲。
楞伽第二五性中雲。
大慧說三乘者。
為發起修行地。
諸性差别非究竟地。
又雲。
彼三種人聲聞緣覺究竟說得如來法身。
經說三人。
是定性二乘及不定性故者。
此亦不爾。
彼經初定不定性以為三乘。
複說第四不定性乘。
準取不定。
如無性中大悲菩薩。
雖亦大乘性。
由悲願異。
更别說三。
雲非究竟。
據不定說。
若判說三。
是定二乘及不定者。
定亦起大。
何須别說第四乘耶。
下釋四卷楞伽。
準知謬。
勝鬘經寶性論佛性論等文。
皆準前知。
世親位居伏忍。
蒙贊獨為指南。
慈氏身住法雲。
何不孤稱逐北。
偏贊凡位菩薩說教為真。
抑補處慈尊談法為非了。
豈非過乎。
破定顯密五 有義。
法華一乘是了義說。
三乘非了。
問一乘為實。
三乘為權。
法華等是。
何故深密說一為權。
四為真實。
答一乘有二。
一密意一乘。
二究竟一乘。
有差别故。
深密攝論等。
是密意一乘。
法華勝鬘等。
是究竟一乘。
何以得知有斯二類。
以二義辨。
一述異。
二引兩文對顯。
述異有九。
一存三破二異。
二說時前後異。
三說位不同異。
四滅别道同異。
五分同全同異。
六有會無會異。
七合三開一異。
八為人勝劣異。
九說義不同異。
此不應爾。
九門俱非。
初存三破異者。
且判深密等。
存三為一故權法華等破三明一故實。
此前已顯謬判教文。
二說時前後異。
雲華嚴深密等四十年已前說故權。
法華勝鬘等是已後說故實。
此亦不爾。
若法華前存三明一故為密者。
如深密等四十年說。
可如所判。
已說小乘。
有可存故。
且縱為權。
華嚴乃在三七前曾未說小。
則未有可存。
如何亦判為隐密說。
若通論後位說二乘時。
亦應隐密通會後一。
甯不許耶。
故不可以前後判定。
又複自判攝論一乘并是權密。
即法華等盡攝論釋。
同深密等一乘非了。
如何得判前權後實。
三說位不同異。
雲。
解深密等說。
如乳酪如衆流位一。
法一乘如至醍醐皆歸海位一者。
此亦不爾。
如乳等喻。
且據一類不定性人從小向大者。
各定根性。
則不如是。
若執喻說修行之者前後定爾。
豈許頓悟亦由小耶。
有不住則能趣大。
應許酥等非從乳出。
又法華論有聲聞如乳等。
佛位如醍醐。
豈許深密等所說一乘是聲聞位猶如乳等。
又許菩薩有頓非漸。
如何定判位異為權。
若雲深密對不
故無著般若論雲。
難處生者待時故。
此意說。
生見在難所。
待生人天。
離難所已而成熟之。
謬通勝鬘。
準此可悉。
又雲。
瑜伽五十二名無涅槃法。
及六十七莊嚴論第一。
無涅槃法者。
據客性說。
非本正因。
本正同有。
不可分人。
客性有無不同。
據斯性别。
故優婆塞戒經第一雲。
以菩提有上中下。
菩提非本有。
此亦不可。
此說其果由因方得。
雲非本有。
設若說因據新熏起。
不障本有上中下性。
不爾。
如何齊有本因。
始令成三品。
過如前說。
又雲。
菩薩由發心得。
名不由本性。
故準知。
得三乘性。
名不由本性。
此義不爾。
名是假說無其實性。
雲不由性故。
攝大乘論雲。
名義互為客。
其事應尋思。
非其種性。
法體不别。
又非無本性。
由發心始得。
違善戒經。
非由發心有菩薩性故。
若約位通。
如前已非。
又次引人調伏。
亦如前非。
又引攝論雲。
具障而阙因。
諸佛不自在。
瑜伽或就障。
或就因明。
二說不同。
皆非本性者。
據何為說。
設非本性。
俱空言。
即能顯定。
又雲畢竟闡提。
據寶性論雲。
以無量時故。
名畢竟無涅槃法。
涅槃經佛性論說亦爾。
後定發心皆得成佛者。
此等皆據時邊者說。
非畢竟者。
何以得知。
無上依經雲。
有三品衆生。
一者著有。
複有二種。
一者背涅槃道。
無涅槃性。
不求涅槃。
願樂生死。
二者于我法中不生渴仰。
诽謗大乘。
阿難是等衆生非我弟子。
佛非彼師。
乃至雲以生死轉作。
于後際落闡提網。
不能自出。
前是無性。
後雖有性。
鈍根長時謗法不信。
寶性論中會此第二。
非第一人。
雲。
為回轉謗法者。
言無量時。
故非第一。
若不如是。
何故分二。
又論自雲。
若無因緣生如是心者。
一闡提等無涅槃性。
應發菩提心。
不爾。
不應經論之中俱作二說。
若雲論自會訖将此為定。
莊嚴佛地亦分明說無性之人畢竟不成佛。
何故不定。
故知二說各據性别。
經論無違。
若雲。
涅槃經中佛亦自會。
障未來故。
名為無性。
必當得故。
名為有性者。
亦不應理。
此據時邊。
說必當得。
非畢竟者。
若不如是。
何故第十雲。
假使一切無量衆生一時成熟阿耨菩提已。
此諸如來亦複不見彼一闡提得成菩提。
諸佛有滅盡期。
可雲。
此人時長故不見佛。
無涅槃時。
如何言不見。
以此故知有畢竟無性。
于莊嚴論廣作通。
徒設劬勞。
又引攝論雲。
聖弟子言。
此全無少分善根而棄舍。
佛觀知有而度之者。
知有微少不具因。
莊嚴論說不具因。
即是餘生微少善根。
無此微少名畢竟無性者。
此亦不爾。
無微少善許後作佛。
還是時邊何名畢竟。
未曾起得微少善者。
乃是一向行惡行。
時邊所收。
非畢竟無性。
若雲畢竟後不作佛。
何故次下雲。
已說無性次說令入。
此亦不爾。
言令入者。
以彼論文前說有性。
後說無性。
有無相對說。
次說令入者。
說有性令入。
不爾。
如何雲若無性差别則無乘差别等。
又雲。
攝論具障而阙因。
諸佛不得自在。
無性釋雲。
具障謂煩惱業異。
異熟阙因。
諸無涅槃因。
具障。
雖前佛不自在。
後佛有自在。
例阙因者。
應知亦爾。
彼說非理。
煩惱感果。
雖俱有定。
即有報盡之時。
報盡之時佛得自在。
令使涅槃。
無因之者于此位中佛不自在。
不得令有。
豈有自然有因之時。
各于彼位佛方教化。
若本無因後自然有。
亦本凡夫決定自然成聖。
何故假善友佛等為緣。
于此至理應深可思。
如不能悟。
餘無自在。
破行性遍 有義。
理行佛性一切悉有。
如大雲經等。
如來常住。
二亦無滅。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為宗。
此不盡理。
信理性遍。
是真弟子。
言事性遍。
經無誠文。
雖言得菩提心。
能信亦是。
非要能得佛果菩提。
方名得心。
準所引文。
無一切生皆成佛語。
若第八體。
是有漏性。
無記法。
非無漏因。
天親攝論等皆悉不許。
若言無二乘滅。
據不定性。
由來共許。
若論定性。
此不極成。
涅槃經雲。
若雲四果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涅槃二十七雲。
一切悉有心。
有心皆作佛者。
如說一乘。
約同體。
約同體意樂。
三十六雲。
一切善不善無記等法盡名佛性者。
不善。
謂煩惱等。
若是不善所依真如名為佛性。
此則可爾。
即以不善名為佛性。
違入大乘論。
彼雲。
汝癡無智。
謂煩惱為因等。
如顯中。
煩惱若為菩提因。
豈以不善為善法因。
故名佛性。
非正佛性。
不可為證。
若雲。
恒河中七人不離佛性水。
豈非行性者。
不爾。
此在理佛性水。
若行性遍。
悉皆得出。
何名七人各一。
言諸法諸道若因若果悉是佛性者。
據一人具七說。
以第一人有非無性而求者。
亦名常沒。
如佛性論所會闡提非無性者。
又準此文。
雖言常沒。
許有出時。
言一切生悉有佛性。
非定一切。
行證不遍故。
又雲。
三十七雲。
為非佛性說于佛性。
非佛性者。
所謂牆壁瓦石無情之物。
離如是等無情之者。
是名佛性者。
此亦不爾。
貪嗔癡等何名佛性。
若以貪等能覆佛性者。
故知性。
煩惱覆真名為佛性。
非必行性。
何能顯行性。
亦同如性遍。
若雲無行性何得名佛性。
此亦不爾。
瓦石全非。
故對生簡衆生無者。
且陰不論。
若雲據覆真故名佛性。
瓦石等爾。
何須簡者。
此義不例。
貪等是障。
瓦石非障。
故經說雲。
妙色如本住世間。
智者于中得解脫。
又經雲。
如财在異方。
得言有财者。
據有性者說。
三十三雲。
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兔角。
觀行佛性。
現雖有因。
而未得果。
可增長故。
非常有故。
不如虛空。
能為因故。
果當得故。
不如兔角。
而言。
說闡提無性。
破虛空之常有。
說闡提有性。
破兔角之常無。
若言一分法爾先有。
即同虛空常有。
一分畢竟無。
即同兔角常無。
如是說者。
謗三寶也。
不爾。
汝若以真如及心。
為平等性。
一切常有。
即如虛空過。
若雲據客性見無當有者。
此亦不然。
無因而生。
非釋迦子。
又複有漏非無漏因。
過已數說。
觀此經意。
以因中非定有果。
如虛空常有。
非定無果。
如兔角常無。
果當有故。
非先有故。
能為因故。
非如言诠顯現得故。
又雲。
三十三雲。
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劫住處。
名為涅槃。
無上法主聖主住處。
名大涅槃。
準此二乘無實涅槃者。
此亦不爾。
經雲。
名為涅槃。
不名大涅槃。
雲何雲無。
又據不定後回者。
作如是說。
非定性者。
又雲。
若預流等位。
定願留身。
八萬劫等及分段有餘。
不應道理。
何以故。
涅槃十一病行中雲。
有五種人。
第一人者斷三結故。
得須陀洹。
不落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七返。
永盡諸苦入于涅槃。
乃至是人未來過八萬劫。
得阿耨菩提等。
準此故知。
非預流位分段有餘。
依人天七返永盡諸苦。
後八萬劫故。
亦非留身。
自謂為涅槃。
故預流等位永盡諸苦入涅槃故者。
此亦不爾。
此談彼果有此功德。
非要無學始得超大。
若執經說人天七返永盡諸苦入于涅槃。
豈不許彼得七生永盡諸苦耶。
又若得涅槃永盡諸苦。
無學得涅槃。
應不受變易。
變易之身亦行苦故。
雖入涅槃。
言諸苦盡不廢無學受變易身。
雖言預流極七返生。
亦許滅七得無學果。
故知此文據功能說。
或據一類取無學者。
理實初果亦得回心即受變易。
佛地論中有誠說故。
法華有學并回心故。
既許法華為了義說。
何不信受有學回心。
又涅槃第十九直雲。
須陀洹人八萬劫。
乃至辟支佛十千劫。
第二十又亦直雲。
須陀洹人八萬劫等得阿耨菩提心。
乃至辟支十千劫得菩提心。
雲何經說羅漢辟支。
即許依文說前三果。
即執不許一經所說。
尚緻愛憎。
取舍諸文。
寔為多謬。
引法華及法華論言。
唯一佛乘聲聞皆依佛。
又佛性論入聖道已生究竟心。
為破如是增上慢心。
故知法華真實法教。
世親菩薩為真實。
何人更全将為不了者。
不爾。
何者。
勝鬘經雲。
若如來随彼所欲而方便說。
解深密雲。
若不知佛此密意。
涅槃經。
我于一時說一行一緣一乘一道等。
我諸弟子不解我意。
言四果等皆得作佛。
攝大乘論無著自雲。
引攝一類。
天親無性俱雲隐密。
釋迦無著普世親師。
判為不了。
世親何人将為了義。
又天親判為了義。
餘人何合将為不了。
若爾解深密經佛自說為了義。
餘是何人判為權密。
又雲。
密嚴下卷雲。
若解脫者衆生界滅。
即壞如來一切智性。
去來今佛所知之法不得平等。
又若涅槃衆生滅者。
誰離于苦有無餘耶。
降魔等事皆是妄說。
是故當知。
諸觀行者證于解脫。
其身常住。
離諸有蘊滅諸習氣。
譬如熱鐵投之冷水。
熱勢雖除而鐵不壞者。
此文意别。
初言若衆生界滅即壞如來一切智性。
據真如說。
名衆生界故。
寶性論引不增不減經雲。
舍利弗不離衆生界有法身。
不離法身有衆生界。
衆生界即法身。
法身即衆生界。
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諸大乘經處處有文。
故不可以證二乘者無餘不滅。
若雲。
經雲。
證于解脫其身常住。
離衆有蘊滅諸習氣等。
以為證者。
此亦不爾。
此說如來。
若許二乘入無餘依亦如是者。
與佛何殊。
更須趣大。
若雲許二乘無餘身智都滅。
違密嚴上卷。
彼涅槃若滅壞。
衆生有終盡。
衆生若有終。
是亦有初際。
原有非生法。
而始依衆生。
無有非衆生。
尚生衆生界者。
此亦不爾。
此據理性。
或說如來。
若以經說衆生有終應有初際。
論衆生滅者。
煩惱亦爾。
煩惱即衆生。
因果俱無始。
豈以煩惱盡例煩惱有初。
若不許或終。
諸佛有煩惱。
雖許煩惱斷。
而說或無初。
雖複身終。
何妨得無始。
故彼經意約理性論。
又大法鼓經雲。
迦葉白佛言。
世尊衆生般涅槃者。
為有盡耶。
為無盡耶佛告迦葉。
衆生無有盡也。
白佛。
雲何不盡佛言。
若衆生盡者。
應有減損。
此修多羅則為無義。
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常住。
以是義故。
諸佛世尊般涅槃者終不磨滅。
不說二乘般涅槃者亦常不壞。
或生界真如無盡。
又大莊嚴論第一雲。
餘人善根無利他故。
餘人善根涅槃時盡故。
菩薩善根不爾。
由此為因。
種性最勝。
若二乘人入無餘依有善根在如何言滅。
無著天親事慈尊。
自複登極喜言善根滅。
如何不信。
又雲。
楞伽第二五性中雲。
大慧說三乘者。
為發起修行地。
諸性差别非究竟地。
又雲。
彼三種人聲聞緣覺究竟說得如來法身。
經說三人。
是定性二乘及不定性故者。
此亦不爾。
彼經初定不定性以為三乘。
複說第四不定性乘。
準取不定。
如無性中大悲菩薩。
雖亦大乘性。
由悲願異。
更别說三。
雲非究竟。
據不定說。
若判說三。
是定二乘及不定者。
定亦起大。
何須别說第四乘耶。
下釋四卷楞伽。
準知謬。
勝鬘經寶性論佛性論等文。
皆準前知。
世親位居伏忍。
蒙贊獨為指南。
慈氏身住法雲。
何不孤稱逐北。
偏贊凡位菩薩說教為真。
抑補處慈尊談法為非了。
豈非過乎。
破定顯密五 有義。
法華一乘是了義說。
三乘非了。
問一乘為實。
三乘為權。
法華等是。
何故深密說一為權。
四為真實。
答一乘有二。
一密意一乘。
二究竟一乘。
有差别故。
深密攝論等。
是密意一乘。
法華勝鬘等。
是究竟一乘。
何以得知有斯二類。
以二義辨。
一述異。
二引兩文對顯。
述異有九。
一存三破二異。
二說時前後異。
三說位不同異。
四滅别道同異。
五分同全同異。
六有會無會異。
七合三開一異。
八為人勝劣異。
九說義不同異。
此不應爾。
九門俱非。
初存三破異者。
且判深密等。
存三為一故權法華等破三明一故實。
此前已顯謬判教文。
二說時前後異。
雲華嚴深密等四十年已前說故權。
法華勝鬘等是已後說故實。
此亦不爾。
若法華前存三明一故為密者。
如深密等四十年說。
可如所判。
已說小乘。
有可存故。
且縱為權。
華嚴乃在三七前曾未說小。
則未有可存。
如何亦判為隐密說。
若通論後位說二乘時。
亦應隐密通會後一。
甯不許耶。
故不可以前後判定。
又複自判攝論一乘并是權密。
即法華等盡攝論釋。
同深密等一乘非了。
如何得判前權後實。
三說位不同異。
雲。
解深密等說。
如乳酪如衆流位一。
法一乘如至醍醐皆歸海位一者。
此亦不爾。
如乳等喻。
且據一類不定性人從小向大者。
各定根性。
則不如是。
若執喻說修行之者前後定爾。
豈許頓悟亦由小耶。
有不住則能趣大。
應許酥等非從乳出。
又法華論有聲聞如乳等。
佛位如醍醐。
豈許深密等所說一乘是聲聞位猶如乳等。
又許菩薩有頓非漸。
如何定判位異為權。
若雲深密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