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

關燈
應有此觀。

    準此即許是無行性。

    況彼自許如心本有。

    無漏無。

    既是先無。

    無漏無因。

    後從何起。

    故知性一乘并經論自會。

    雲無會釋。

    故為失也。

    權實前後失者。

    若雲權實相對前權後實。

    處處有文。

    前實後權。

    窈無經說者。

    此亦不然。

    理不決定。

    據不定性。

    一類聲聞從小起大。

    先三後一。

    可前權後實。

    約大頓悟。

    始終俱大。

    豈可前權唯是後實。

    深密所判據不定性漸悟性說。

    又不定判深密已前諸大乘經皆悉隐密。

    四阿含等密說法有。

    除外執我。

    諸般若等密說皆空。

    除小法執。

    雙陳非空有。

    方為顯了說。

    即華嚴雖前說。

    屬第三時。

    遣教雖後陳。

    可屬第一時。

    以不分明說空有故。

    但說四谛。

    定無異故。

    如彼所判。

    華嚴應權。

    在前說故。

    遺教應實。

    在後說故。

    又對不定亦先說實。

    如法華經。

    所度聲聞皆先聞大後發小心。

    以往準今。

    為聲聞性先實後權。

    如何定判前權後實。

    諸佛法久。

    後要當說真實。

    依不定人。

    毗尼前開。

    涅槃後遮。

    大小别。

    深密既非小教。

    不是專為聲聞。

    如何謬判以權實。

    又初七日說十地。

    三七日後說四谛教。

    豈可前權說後為實。

    故知大失。

    大小半滿失者。

    若判小為半。

    是權密教。

    據一類說。

    此則可爾。

    并約深密瑜伽等論。

    為其随轉權密教者。

    謬大甚乎。

    何者。

    佛自說為了教。

    今判以為權密。

    又雲。

    一分無性是小乘義者。

    準佛性論破小乘品雲。

    若依分别部說。

    一切凡聖衆生并以空為其本。

    皆從空出故。

    空是佛性。

    佛性者即大涅槃。

    依薩婆多等。

    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所以瑜伽明無依有部教。

    佛性論破。

    若爾。

    佛性涅槃說有佛性。

    亦應依分别部。

    涅槃亦說第一義空為佛性故。

    瑜伽論破。

    若許爾者。

    如何定執。

    佛性論中說有佛性。

    為顯為實。

    屬第五時。

    若雲佛性論中雖破無。

    不同分别部執有故。

    非瑜伽所破者。

    亦應瑜伽雖說一分無。

    不同有部執無。

    非佛性論所破。

    又佛性論分明自說分别部等有。

    薩婆多等無。

    故明有佛性即不依大破彼小乘。

    瑜伽論中無久對辨。

    何理得知。

    依小立無。

    破小說有。

    又薩婆多立無性得佛性。

    瑜伽有則性有。

    無則性無。

    豈同有部說。

    皆須小。

    故為大失。

    又判瑜伽并攝論等。

    但釋權教。

    準何為定。

    發智六足釋小乘經。

    中百等論釋于般若。

    并論明文衆人同悉。

    瑜伽顯揚大莊嚴論菩提資糧論等。

    不許定性回心。

    一分有情無行佛性。

    判為釋權教。

    非大乘經。

    天愛知。

    非智者許。

    又佛性論及寶性論義意大同。

    寶性第一顯釋如來藏經。

    佛性第四引深密解脫。

    又明其體即是三性。

    依深密經。

    無其顯了釋涅槃語。

    豈唯涅槃獨明佛性。

    如來藏等非佛性耶。

    佛性論等釋第五時教。

    嗚呼哀哉。

    諸大法将并悉涅槃。

    恣自凡陵侮聖教。

     破妄通經四 有雲。

    善戒地持瑜伽等說。

    無種性人者。

    據說客性。

    非本性也。

    何以得知。

    經自釋雲。

    菩薩性者。

    謂初發心及三十七品。

    何以故。

    菩薩發菩提心。

    乃是一切善法根本。

    是故名發。

    因此發心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因。

    因初發心決定必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性。

    此釋初發心。

    以三義别有三種。

    名習種性發心。

    具此三義。

    前位發心唯有因義。

    無餘二義。

    然經說雲。

    若無菩薩性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終不能得阿耨菩提者。

    據前位說。

    未至種性。

    雖有輕微。

    無決定必得堪忍之力及圓滿持。

    名為無性。

    非是不與發心為因。

    名無種性。

    此同仁王璎珞經等。

    此不應然。

    若以未至種性無決定力終圓滿持。

    雲終不得。

    名為無性者。

    雲何經雲。

    因初發心決定必得阿耨菩提。

    是故名性。

    準此經文。

    即初發心名之為性。

    即因初心能得菩提。

    雲不至種性名為無性。

    未至堪忍及圓滿持雲終不得。

    豈不違經文。

    地持雲。

    依初發心修行六度。

    名為菩薩行方便持。

    依行方便滿足菩提。

    是故行方便名為大菩提持。

    瑜伽亦同。

    又複後位因初方有雲終不得。

    豈不乖反。

    又因前前得有後後。

    雲何經雲。

    是故當知。

    非因發心勤修精進故有菩薩性。

    既違經義。

    謬之過甚。

    亦不得言不發心雲無種性。

    經言非因發心有菩薩性。

    地持論雲。

    非種性人無種性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當知。

    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

    猶得名為種性持。

    瑜伽論雲。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

    無種性故。

    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

    定不堪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道理。

    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

    若有種性。

    當知望彼而得名持。

    又有種性。

    若未發心不能速得。

    不得雲終不能得。

    故瑜伽次雲。

    又住種性補特伽羅。

    若不發心不修菩薩所行。

    雖有堪任。

    而不速證無上菩提。

    今約位分雲無種性。

    故知為謬。

    又雲。

    瑜伽論等雲無性者。

    據客性說者。

    彼自立義理。

    心為本性。

    行無漏種為客性。

    客性自許初無。

    瑜伽等雲無。

    即了義。

    雲何判為不了。

    由不能知二種種性。

    一種性即法爾有。

    二習種性即法爾種。

    随緣起現熏新種者。

    名為習性。

    善戒經雲。

    性有二種。

    一者本性。

    二者客性。

    言本性者。

    陰界六入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法性自爾。

    是名本性。

    即是前雲是故當知非因發心有菩薩性。

    地持雲。

    雖不發心不修加行方便。

    猶得名為種性持。

    所修一切善法即為客性。

    瑜伽論雲。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名性種性。

    若從先來修善所得。

    是名習姓。

    法性自爾即是本性故。

    善戒經雲。

    非因發心有菩薩性者。

    由本有故。

    說之為主。

    習種新起故名為客。

    地持論同。

    彼叙異釋。

    廣為難序。

    徒設劬勞。

    又由不了法性自爾之言。

    将作真如佛性。

    若真如言無始終。

    理即可爾。

    如何善戒經言次第相續。

    地持雲展轉相續。

    瑜伽論雲展轉傳來。

    廣引文論。

    是真如性唐捐其功。

    下當顯示。

    又雲。

    解深密第二雲。

    一向趣寂不坐道場。

    無餘依中諸永盡。

    瑜伽論雲。

    無餘依中唯有真如無諸作業者。

    依小乘說。

    以四十年前。

    未說二乘無實涅槃。

    舍分段身别有變易衆生無斷。

    深密既在于前故。

    許二乘趣寂實滅。

    此亦非理。

    深密自判般若等經。

    猶非了義。

    今第三時是真了義。

    豈肯更随小乘教說二乘實滅。

    勝義生贊歎為真了義。

    又若非真彌勒菩薩瑜伽論中引為決擇。

    可不解會釋。

    後代方解通經。

    判言彌勒舍實弘權。

    深為未可。

    又雲。

    先說佛滅後不滅。

    信後不滅為了義。

    先說決定。

    今回心。

    何獨不信言決定。

    此不例。

    唯小乘教定說佛滅。

    大乘經論鹹許非真決定必不回心。

    大乘經論通說。

    決定不回心。

    變易非别受身。

    二乘一分實滅下示正中。

    廣為分别。

    又雲。

    大菩薩藏經第五。

    邪定聚衆生非法器故。

    若使如來為彼說法。

    若不為說。

    終不堪任證于解脫。

    如來如實知彼有情非法器已。

    而便棄舍。

    世親釋雲。

    惡趣名邪性定。

    入惡趣名邪定。

    涅槃名正性。

    定得涅槃名正定涅槃。

    既卻退惡趣後定出。

    出惡趣已非邪定聚。

    邪定聚時如來舍置。

    非邪定時菩薩化也。

    故知是非畢竟無性。

    大集第十雲。

    為邪定者。

    方便演說。

    令壞邪定。

    無善子者。

    令種善子。

    無法器者。

    令作法器。

    為法器者。

    演說菩提。

    亦不應理。

    菩薩藏大集經二說意别。

    菩薩藏說。

    若使如來為彼說法。

    若不說法。

    終不堪任證于解脫。

    知非法器。

    而便棄舍據無種性。

    不得涅槃。

    雲非法器而便棄舍。

    非全棄舍。

    亦令彼得人天樂故。

    若是惡趣名為邪定。

    佛棄舍者。

    雲何菩薩垂形六道。

    豈許菩薩慈悲過佛。

    又若言。

    在惡趣邪定之時。

    佛便舍置。

    出惡趣已非邪定時。

    佛菩薩化。

    豈非滅削諸聖悲願。

    大集經雲。

    為邪定者。

    方便演說令壞邪定。

    無善子者。

    令種善子。

    無法器者。

    令作法器。

    為法器者。

    宣說菩提。

    此據有性得涅槃記。

    由作五逆等。

    名邪定聚。

    設是有性。

    斷善根者。

    亦名邪定聚。

    由斷善及五逆等。

    未有廣多新熏善種。

    雲無善子。

    未至成就。

    雲非法器。

    不爾。

    如何菩薩藏經邪定棄舍。

    大集即雲。

    方便為說。

    亦不得說。

    言大集經中據出邪定。

    若出邪定便非邪定者。

    說為邪定者方便演說故。

    由不能知經論所說三聚有别。

    作此通經下示正中。

    廣為開示。

    又雲。

    央掘摩羅經第二雲。

    雲何名邪定。

    諸佛不能化。

    又次下雲。

    所言邪定謂一闡提。

    正定謂二乘菩薩。

    斷善根者名一闡提。

    善根續已即非一闡提。

    斷時名不可治。

    續已可治。

    涅槃三十三雲。

    一闡提人而不能救地獄之苦。

    名不可治。

    作後世種還名可治。

    故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故不可治說近非遠。

    亦不應然。

    央掘摩經雲。

    邪定聚佛不能化。

    是無種性。

    與涅槃經三十三别。

    涅槃為作後世因者。

    即是能化。

    又第十說。

    如白羊角等。

    闡提同央掘經。

    又一闡提非唯斷善。

    但将續善說為可治。

    此說有餘。

    又一闡提雖有當善。

    而不能救地獄之苦。

    未來可救。

    現在之世無如之何。

    名不可救。

    據定報說。

    若非決定地獄苦可救。

    不爾。

    如何。

    有于現在或生死位。

    及以後世續善根别。

    又如五逆名無間業。

    作已決定往惡趣受。

    經論又說。

    五逆四重悔淨滅除。

    不往惡趣生人天等。

    此由業果有定不定。

    于定之中。

    複時報别。

    經一向說。

    解亦有餘。

    證有佛性故。

    亦不可。

    彼由不了闡提多種故。

    謬通經下示正中。

    當為開顯。

    又雲。

    善戒經第三雲。

    衆生調伏有其四種。

    一聲聞乘性得聲聞道。

    二緣覺乘性得緣覺道。

    三有佛性得佛道。

    四有人天性得人天樂。

    地持第二瑜伽三十七所說皆同。

    然調伏有六。

    一性調伏。

    二人調伏。

    性調伏說本性。

    至發心位。

    人調伏說四客性。

    本性說遠。

    一切皆欲菩提。

    客性說近。

    有四種别。

    故經雲。

    性調伏者有善種子故修善法。

    修善法故壞二障。

    修善法故身心清淨。

    身心清淨故若遇善友若不值遇能壞二障。

    如癰已熟。

    遇師悉得除愈等。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

    修行畢得菩提時。

    是名為熟。

    是名性調伏。

    既說本性調伏已。

    密意說一切衆生當成佛也。

    同法華論及十法經定性聲聞以佛性因記成佛也。

    二人調伏者四。

    如上所說。

    故知人調伏是近因也。

    有人無性等。

    皆是近故。

    既無人天性。

    後有人天性。

    故知先無三乘性。

    後得三乘性。

    此說亦非。

    言性調伏總明本來法爾自性。

    二衆生調伏即明所調伏。

    故瑜伽雲。

    所成熟補特伽羅略有四種。

    約生明性。

    有無不同。

    大小性别。

    三行調伏。

    明菩薩修行所有差别。

    謂修勝身諸根智慧等。

    四方便調伏。

    明菩薩修有三十二方便。

    五成熟調伏者。

    明能成熟者及所成熟者。

    六者熟印調伏。

    即明所成熟。

    已成熟者所有印相。

    顯如經論。

    煩不能引。

    故性調伏及人調伏非約遠近。

    若雲性調伏即明遠性。

    衆生本性。

    二生調伏即是近性。

    衆生客性。

    一切衆生皆有本性。

    鹹應令作佛。

    何故近以三乘熟之。

    何故穢食置于寶器。

    欲行大道。

    反示小徑。

    彼自無瘡。

    何傷之也。

    又說近性。

    為因他有。

    為本自成。

    若因他有。

    雲何地持言。

    有聲聞性者。

    以聲聞乘而成熟之等。

    何故不言無聲聞性以聲聞性而成熟之等。

    若雲據己有者。

    以聲聞乘而成熟之。

    若爾。

    何故複雲無種性者則以善趣而成熟之。

    不言以聲聞乘性等而成熟之。

    若雲既未有性。

    雲何可成熟。

    若爾。

    無既不為說。

    何時當得有。

    又雲。

    既無人天性。

    後有人天性。

    故知先無三乘性。

    後得三乘性。

    此例虛設。

    曾無文說先無人天種性。

    後令有人天種性。

    若許初無後今有者。

    即人天趣在佛後有。

    即應有始。

    又人天種性生得善感。

    生得善者。

    生即便得。

    豈是先無。

    後他令有耶。

    劫壞有生人天。

    豈佛教耶。

    若雲。

    智度論雲。

    不住涅槃者。

    著人天樂福中。

    與作涅槃因。

    故知無因後還有性。

    此亦不爾。

    智度論雲與作涅槃因者。

    據無現說。

    非無種子。

    無種果生。

    不應理故。

    又雲。

    若雖言與人天樂。

    即有性無性别。

    即所引文雲天人善而成熟者。

    不為定量。

    此亦不爾。

    論為定量。

    何以故。

    智論雲。

    不住涅槃者。

    置人天性中。

    與作涅槃因。

    不言無種性。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作涅槃因。

    是三乘因而成熟之故。

    又若雲不許無種果得生者。

    何故楞伽經雲斷善根無性後得涅槃。

    故知無因後還有性。

    亦不爾。

    大悲菩薩亦在此中。

    豈無佛性名為無性。

    故知大悲見未成佛雲無。

    斷善見斷雲。

    非無種子亦不得。

    難雲。

    若有涅槃因。

    何故著人天樂中。

    作涅槃因。

    善戒經說有三乘性三乘調伏故。

    此亦不爾。

    豈有涅槃因。

    皆能即成聖無暇。

    不成聖故置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