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

關燈
佛性。

    佛性即真如。

    勝鬘經。

    如來藏經。

    不增不減經。

    法界體性經。

    如來智印經。

    聖善住天子所問經。

    諸法無行經。

    文殊師利問法身經等。

    皆廣明如來藏佛性法身一切生有。

    如今者雲第五時說于佛性。

    勝鬘經雲。

    末利夫人信法未久。

    明在于前。

    如來藏經。

    準菩提流支雲。

    佛成道後第十年說。

    佛性論寶性論。

    皆依此經及解深密無上依經。

    廣明佛性。

    不依涅槃明佛性義。

    如何定判于涅槃時始明一切悉有佛性。

    将勝鬘經等及佛性論等為第五時。

    若以涅槃在深密後。

    不得預斷為第三時者。

    如何自引雲。

    或有前經密說後義。

    如智論說。

    又華嚴及在說四谛前。

    雲何無量義經斷為第三時說。

    若雲據義類說不據前後。

    深密亦爾。

    何獨不信。

    故約前後判為五時。

    但嬰兒慧。

    智者不許。

    又雲。

    法華三時與深密别。

    此亦不爾。

    二經明時。

    義意不别。

    法華第二雲。

    昔于波羅奈轉四谛法輪。

    今複轉最妙無上大法輪。

    且對權實以說二時。

    隐第二時。

    信解品偈頌雲。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此聞有教。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乃至雲。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等。

    此聞空教。

    乃至雲。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得無量寶等。

    此聞非空有教也。

    長行之中經文亦具。

    又雲。

    深密存二一。

    法華破二滅一。

    以此不同者。

    如前已破。

    涅槃經亦爾。

    如第二明醫師喻中。

    初總教服乳。

    喻有教。

    次教總斷。

    喻說空教。

    後有宜不宜服。

    喻非空有。

    此對外道執皆有我。

    為破此有令入人空。

    且密說人空。

    義顯為小初說法有。

    次破法有。

    密說法空。

    涅槃會中。

    方為顯說。

    除外道執有故說空。

    除聲聞執空故說有。

    以明佛性。

    非妄計我故非有。

    有常等故非空。

    合第三時。

    何名第五。

    又若涅槃明有佛性。

    五乘根性皆趣佛果故。

    第五時者。

    何故須跋陀羅聞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齊得作佛。

    何不發大心而取羅漢果。

    故如深密判。

    屬第三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為真了義。

    審細研尋。

    義更明顯。

    解此大綱。

    五門長掩。

    故不别門。

    别門對片。

    又雲。

    教有五時。

    五門分辨。

    一次第有殊。

    二得名有異。

    三述益不等。

    四述時不同。

    五說法有别。

    言次第殊者。

    三乘在一乘前。

    佛性居一乘後。

    大意同前定前後失。

    故不重破。

    言得名異者。

    第四時教名一乘者。

    五乘歸佛性故。

    第五時教名佛性者。

    五性歸佛性故。

    此亦不爾。

    五乘歸一乘故。

    為第四時。

    勝鬘亦四果鹹歸佛果。

    深密不定亦趣佛乘。

    應第四時。

    法華定性亦不歸一。

    應第三攝。

    上引佛性多經。

    說同。

    應第五時名佛性教。

    何但涅槃。

    若雲爾者。

    勝鬘如來藏。

    豈是四十年後耶。

    前已顯非故。

    言述益不等者。

    小乘說緣生之有法。

    為萬行之初基。

    故十輪經雲。

    不學小乘者。

    無由學大乘。

    此說依有教積集善根。

    非是先發小心後方學大。

    此說不爾。

    據不定性。

    初令學小。

    即法華經門外許與三車。

    鹿苑證于小果。

    若據頓悟。

    即初授提謂記。

    說華嚴等經。

    鹹非小乘。

    又依大教不得積集善根。

    可須依小依大。

    依大得福。

    過于小乘。

    何要依小。

    又法華學大。

    乃至不受餘經一偈。

    又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既許為了義。

    何故舍此而不依耶。

    又瑜伽等說。

    先學自乘方學餘教。

    若非不定。

    無斯小大三一次第。

    若是頓悟。

    非先學小。

    此判據何。

    十輪經意。

    非開先為說小令種善根。

    亦非先同無性後分五性。

    如前顯非。

    言說時别者。

    此乃同許法華經深密前後。

    許亦無失。

    然說深密。

    是說三乘。

    法華唯存一實。

    此理未可。

    深密解脫第二雲。

    我說聲聞緣覺菩薩一清淨道成就第一義。

    唯一清淨道更無第二。

    我意依此故說一乘。

    如何得言說三乘教。

    若言許不定回心決定不回。

    即存二滅。

    與法華别。

    此亦不爾。

    許不定回趣。

    即破二滅。

    法華三草一地長殊。

    決定不記。

    猶存二滅。

    若言法華許定性趣大。

    違論釋經。

    又複經文所記聲聞。

    皆不定性。

    及以變化。

    在文具顯。

    良為此會對。

    此二類聲聞言無一不成佛。

    不爾。

    如何論釋但為利益二人恐損驚怖。

    不為決定。

    說譬喻。

    令知乘别。

    豈天親菩薩不解法華。

    末世凡夫深得經意。

    若雲深密雖說一乘。

    許根性别。

    言唯一者。

    是密意說。

    此即會前。

    不會于後。

    以後未說。

    如何先會者。

    法華亦雲已說今說當說。

    而于其中。

    此法華經最在其上。

    雲何未說之經此得雲在于上。

    未說許說在上。

    未說先會許同。

    此有何失。

    又佛三明鎮朗四智常明。

    會當未說之經。

    何失固執不許。

    又彼自引。

    或複前經密說後義。

    如智度論前密說後。

    彼既信之。

    前顯會後。

    何故不受。

    又複十義證法華經在深密後。

    一雲。

    深密說有二滅。

    法華說無。

    此謬如前已顯。

    乃至第十深密許不定性一分成佛。

    法華全無二滅。

    此謬準前。

    言楞伽乃至無性闡提當得涅槃。

    此亦謬取經意。

    何者。

    楞伽無性即當時邊。

    非畢竟者。

    以後遇佛等。

    許得作佛故。

    若言彼說無性即是全無因者。

    菩薩起大悲。

    豈是全無性亦說為無耶。

    又雲。

    涅槃經說悉當成佛。

    此亦不爾。

    初約闡提說無佛性。

    此據行性。

    後說皆有。

    即約理性。

    不爾。

    如何前後二說。

    又雲。

    須陀洹乃至羅漢皆得作佛。

    不解我意。

    又恒河七人雲那含果有中生槃等。

    此涅槃經是顯了說。

    豈是全無二滅。

    又雲。

    此佛性教臨涅槃說正因遠果。

    因深果遠。

    極難信故。

    所以後說。

    說涅槃經。

    因深果遠。

    難信共成。

    雲難信故最在後者。

    此判即謬。

    何者。

    涅槃經度須跋陀羅。

    豈是人勝。

    遺教經雲。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方說遺教。

    豈更因深果遠極難信耶。

    又大衍經涅槃後起。

    為母說法。

    豈更難信更顯了耶。

    又既明佛為報母恩涅槃複起。

    阿難問名。

    答雲。

    名母子相見經。

    宣示後世等。

    此能诠所诠明報恩事。

    與前教别。

    應第六時。

    此不立時。

    彼雲何爾。

    舉始括終。

    餘謬可悉。

     破定權實三 有義諸經論中亦說不同。

    必無兩實。

    定有一權。

    然就義别。

    非全虛妄。

    解深密存二滅而說一乘。

    有經說闡提畢竟無涅槃法等。

    斯權教也。

    法華除二滅而說一乘。

    涅槃闡提皆有佛性。

    斯實教也。

    故諸權實義例有六。

    一信謗罪福多小異。

    二所為說人勝劣異。

    三難解易解淺深異。

    四佛自會釋有無異。

    五權實相對前後異。

    六大小不同半滿異。

    三乘一乘五性佛性二說相對亦有六相。

    故知一乘佛性為實。

    三乘五性是權。

    彼說不然。

    六皆有失。

    初雲五性差别起自小乘。

    唯一佛乘法華等。

    說悉當成佛分明顯了。

    唯在涅槃二經之中。

    廣說信毀罪福校量。

    二乘實滅一分無性。

    則無斯說。

    故知一乘佛性之教顯了複實。

    三乘五性教為權隐覆者。

    若論信謗了不了經罪福實别。

    深密校量即為定說。

    故知深密非非了義。

    判為權者。

    豈不違經。

    又有無量諸大乘經不多校量。

    豈皆權密。

    若爾。

    即勝鬘無上依楞伽如來皆不校量。

    應權非了。

    又無垢稱經雲。

    譬如象馬[怡-台+龍]戾不調。

    加諸楚毒乃至徹骨。

    然後調伏。

    乃至雲。

    以如是等苦切言詞。

    殷勤誨喻。

    然後調伏趣入正法。

    法華為化聲聞鈍根。

    創令不定回趣涅槃。

    為除聲聞四倒。

    謂佛實般涅槃。

    說佛理性恒存。

    切誨令彼調伏。

    是下劣人。

    不爾。

    豈般涅槃前。

    無利根文殊等可為說涅槃。

    至涅槃時。

    始有利根迦葉。

    方為說實。

    又縱據校量次定權實。

    此亦難準。

    何者。

    法華涅槃皆廣校量。

    即定為實為了。

    金剛般若文極校量信受等福。

    勝天王般若謗斯經者。

    謗諸佛母。

    十方無間。

    大地獄壞。

    罪報未出大般若經處處校量。

    由斯經故。

    疾得成佛。

    一切功德等。

    煩不具引。

    若準此等。

    即定為實為了。

    不但自違所執。

    亦是違經。

    今不障涅槃等經為了為真。

    但不得執校量準定。

    深密般若皆悉不許定性二乘回心向大。

    并與法華校量相似。

    故以校量判深密等為權不了。

    便成過失。

    又深密經自以了義經校量非了義。

    此佛自說為了義。

    然後代凡夫判為非了。

    應智過佛。

    為人勝劣失者。

    若雲。

    法華雲劫濁亂時。

    乃至雲成就諸不善根故。

    于一佛乘方便說三。

    又雲。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又雲。

    于諸菩薩中。

    正直舍方便。

    涅槃經雲。

    以無利根迦葉等故。

    随宜方便開示三乘。

    又雲。

    如是大事斯下小人則不得聞。

    何等為大。

    所謂諸佛甚深秘藏。

    謂佛性。

    是故知。

    法華涅槃一乘佛性為了為實。

    深密三乘一分無性。

    此等諸經即為權密。

    此不應理。

    若言為人勝劣以定于經權實顯密。

    少分可爾。

    準法華等經。

    在于後說。

    是為勝人。

    為實為了。

    判深密等。

    是在前說。

    為權為密。

    太傷猛浪。

    如華嚴經及寶性論等。

    皆說。

    譬如日出先曜高山。

    次川澤等。

    如來亦爾。

    先為菩薩。

    後二乘等。

    成道七日說十地經。

    涅槃第三十一三子三田三器等。

    皆先勝後劣。

    豈以先說法未久。

    後皆劣人淺法耶。

    又臨涅槃時說遺教等。

    豈并勝人深法耶。

    又雲。

    無量大乘在法華前為菩薩說。

    非劣人淺法。

    法華經者。

    論雲。

    為聲聞人所作事故。

    告舍利弗。

    第二雲。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

    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

    名妙法蓮華。

    此為聲聞。

    豈勝菩薩。

    又第二雲。

    舍利弗彼佛出時。

    雖非惡世。

    以本願故。

    說三乘法。

    乃至彼國中。

    以菩薩為大寶故。

    是劣人。

    為說三乘淺權之教。

    又深密經等為彌勒等說。

    豈劣聲聞耶。

    若雲我據人一時殊。

    後勝前劣。

    前權後實。

    即舍利等回心向大等是者。

    即何廢人殊時别。

    前勝後劣。

    前實後權。

    為勝義生等。

    說決定性不坐道場一分無性。

    如何偏執法華涅槃獨為顯實。

    難易淺深失者。

    若雲。

    準解深密經第二雲。

    為未種善根未清淨障等。

    說小乘教。

    令修五事無上品。

    五事退大智慧。

    有此上品五事。

    聞大不謗。

    準此。

    小乘易解。

    大乘難解。

    涅槃二十七雲。

    十住菩薩不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法華第二雲。

    唯一佛乘。

    汝舍利弗。

    尚于此經以信得入。

    智論九十三雲。

    阿羅漢成佛非論者知。

    唯佛能了。

    二乘實滅。

    一分無性。

    即無斯說。

    權淺實深。

    義決定也。

    亦不應爾。

    深密既為勝義生觀自在法湧彌勒等菩薩說。

    即是具上品五事。

    聞大不謗。

    不作餘說。

    故決定知。

    是深是實。

    雲不定性成佛定性不成。

    是能了。

    佛自說故。

    執為權淺。

    豈不相違。

    故為失也。

    無上依經說有三品衆生。

    一者著有。

    著有有二。

    一者背涅槃道。

    無涅槃性。

    不求涅槃。

    願樂生死。

    二者于我法中。

    不生渴仰。

    诽謗大乘。

    此二種别。

    前是無性。

    後是有性。

    但謗大乘。

    佛性寶性二論皆會言不作佛。

    據謗者說不會無因。

    迷者不知。

    謂言是一。

    若是一者。

    佛何二說。

    故知一分無性之教是實顯了。

    同涅槃經河中常沒。

    常沒亦二。

    又七人各一。

    又第九雲。

    假使一切無量衆生一時成菩提已。

    此諸如來亦複不見彼一闡提得成菩提。

    又雲。

    如枯木。

    如燋種等。

    此即涅槃顯密之說。

    而說一分無性之教。

    是權密說。

    故為大失。

    會釋有無失者。

    若雲。

    其解深密會前二時。

    法華涅槃會前深密。

    無會法華一乘為方便者。

    又涅槃雲。

    闡提障未來故名為無性。

    法華雲方便說故。

    此皆經論自會五性三乘。

    無文會釋一乘佛性者。

    此說不然。

    勝鬘經雲。

    荷四重擔。

    無聞非法衆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等。

    即說四乘。

    又雲。

    若如來随彼所欲而方便說。

    即是大乘。

    無有二乘。

    二乘者入于一乘。

    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既言。

    如來随彼所欲而方便說。

    即是大乘。

    又涅槃第三十一雲。

    一道一味等。

    涅槃雲。

    我諸弟子不解我意。

    唱言。

    如來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

    并自會訖。

    同解深密攝大乘等言唯一乘是佛密意。

    亦會法華。

    論文明顯。

    涅槃無文。

    顯說行性一切遍故。

    言障未來。

    故名為無性。

    是暫時故。

    涅槃三十二雲。

    我雖說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衆生不解佛如是等語。

    如是語者。

    後身菩薩尚不能解。

    而雲。

    若雲衆生悉有佛性。

    是名如來随自意語。

    如來如是随自意語。

    衆生雲何一向作解。

    準此文意。

    若諸衆生皆有佛性。

    佛顯說有。

    如何後身菩薩不解。

    雲何不得一向作解。

    以此故知。

    有無行性真如理遍。

    說一切有。

    此則同佛性論五義。

    說佛性。

    寶性論三義說遍。

    約如理故。

    又雲。

    若無因緣觀得成者。

    闡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