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淄州大雲寺苾刍慧沼撰
十力五眼大聖雄 為物求法無邊劫
八萬四千妙寶藏 鹹契其真勝彼岸
随機诠顯各令鑒 故号能仁為法王
佛日權隐涅槃山 正教随潛慧眼滅
十地三賢諸聖衆 愍物護法釋深經
末世命念慧行微 多者随情迷聖旨
偏釋正教從己見 自迷迷他礙法流
今采經論會諸文 通法濟生令正解
故我稽首歸三寶 唯願慈悲見加護
夫勝義無差。
經論起平等之說。
俗谛有異。
諸聖流四一之談。
随相理智星分。
歸性心言并絕。
或真或俗。
乍實乍權。
量為應物示因符機趣果。
理雖是一。
根器寔多。
故更使十二玄門說有同别。
三藏奧旨诠或總分。
或有執如而作生因。
心體為諸法種。
迷執一文總不令異。
有異難會。
即指為小為權。
不知如來有根性等力。
有情有種種界等。
或有偏固别诠鹹使不一。
有一乖反即雲随假随人。
不知世尊有同體意樂。
依如有不定性等。
所以聲聞被诘。
為不識機差。
菩薩見诃。
由不依理一。
若言真如佛性是一。
齊得作佛。
種性不殊。
即四擔三草之喻不成。
若言闡提二乘盡不作佛。
種性各一。
即三車二城之況不立。
故由生界種性。
有無約理。
周遍有識。
皆有據事差别。
有識有無。
有性複有定不定殊。
無性複有暫畢竟别。
以此聲聞說有多類。
闡提複演數沒。
因斯乘或一二三五等分果。
或凡聖權實等别。
或說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或說有無種性非皆作佛。
然佛因既為無為異。
佛果亦常無常分。
依三義而标常住之名。
或據或無以立無為之稱。
或有迷斯妙旨。
雲三佛而總凝然。
見說無為。
将四智而無生滅不知。
皆是正遍知尊。
依四秘密。
四種意趣。
随自随他。
十二分教。
佛自會通。
散在諸經。
率難究。
彌勒菩薩廣制瑜伽論釋雲。
理無不究。
事無不盡。
文無不釋。
義無不诠執無不破。
疑無不遣。
行無不修。
果無不證。
正為菩薩。
令于諸乘境行果等。
皆得善巧。
勤修大行。
證大菩提。
廣為有情。
常無倒說。
兼為餘乘。
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
無著等師或别釋一部。
或通明大趣。
并教理符煥。
本末遞晖。
然有情昏密旨。
欲大海而灌[土*幻]塘。
心翳衣珠。
舉穢食而投寶器。
連城魚目卉木無分。
毒藥醍醐薰莸弗别。
恃螢光而指日月。
陵寶劍而振鉛鋒。
多羅竟定後先。
達磨率分顯密。
若也互相發起。
即旨約文。
遵實執為真。
乃詞乖理爽。
餘雖不敏。
曾酌法海之波瀾。
念惑徽猷。
疑懷濟險之南指。
既逢高論。
握管前驅。
采三藏之精微。
捷五乘之奧旨。
顯其幽趣。
以契宏途。
略述三章。
用開未悟。
文雖不麗。
理寔可觀。
冀諸玄鑒鏡詳其緻。
爰真破執章第一 破定時因一 破定時教二 破定權實三 破妄通經四 破定顯密五 破緣正佛性六 破定時因一 有雲。
經論之内或有名同而義異。
如解深密等說于一乘。
與法華等說于一乘。
此雖名同。
深密即存三明一。
法華則破二明一。
而義有異。
何者。
深密存于二滅。
雲定性二乘不坐道場。
頌雲。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
此存三明一。
法華等雲。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舍羊鹿而滅化城。
破二滅而歸寶所。
故義有異。
此說非理。
所以者何。
諸說一乘名義無異。
法華深密略舉其同。
且法華一乘與深密等。
攝論既引法華會中舍利弗記别。
在十義中。
如何得言法華已前說一乘别。
攝論但釋已前一乘不釋法華。
既同所釋。
明知不别。
又定性人無有顯又說得作佛。
楞伽經中。
大慧問佛答。
昔發菩提願者非決定等。
法華經論。
決定之人根未熟故。
菩薩與記令使發心。
文言既總。
複說往事。
既說破二滅。
一乘為顯了。
即須決定說二乘皆作佛。
何故除決定。
又第三喻。
為一向求大乘者。
謂離大乘無别二乘。
令知種種乘異。
故說雨喻。
故同深密趣寂種性不坐道場。
法華唯為退菩提心及變化聲聞。
三周說一乘。
所授聲聞皆唯此二。
經論共同。
總無趣寂。
在文具顯。
故同深密不定種姓能趣正覺。
法華經雲。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
論釋同義雲。
同者三乘法身平等。
三乘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無差别故。
此同深密依三無性勝義無性等。
亦是梁論依法如平等故說一乘。
法華經中。
四大聲聞自說譬喻。
初為除糞客作賤人。
中間付财自無悕取。
後集衆告方生領悟。
此同深密第三時教。
又同諸論所攝一類法無我等。
梁唐攝論文皆具顯。
雲彼不釋法華一乘。
故同異言但妄分别。
又雲。
或有名異而體同。
涅槃佛性體即真如。
佛性論中名為應得。
既許理性遍有情。
不信應得定作佛者。
此亦非理。
雖有應得因緣。
然許大悲菩薩并有加行因。
盡衆生界故常不作佛。
何廢有情雖有應得因。
無加行因故常不作佛。
若雲我許作者。
即是違經。
加行有無下。
顯正中自當廣辨。
有義雲。
因有緣正。
果有近遠。
緣即相應善等。
正謂八識。
如來藏性。
八識齊成。
真如遍有。
縱阙緣因。
修之當有。
不信正因。
豈不迷乎。
彼執不然。
且以真如為正因者。
為望生果名為正。
為據迷悟依為正。
若能生果名為正因。
遍違經論常非生因。
菩薩地經第四。
瑜伽論三十八。
地持第三十。
因四緣無。
說常法。
常法為因緣者。
瑜伽攝論種子之義亦悉相返。
若雲彼并緣因。
非親生果者。
違諸經論。
便成大過。
又豈不許報佛之身具五蘊耶。
若具五蘊。
因尚非蘊攝。
甯為蘊因。
又佛性論不許真實能生有。
故八識雖為正因。
非據無始現行識說。
楞伽經雲。
具足無漏薰習法。
故名不空如來藏。
若取無始現行之識為佛正因。
即佛正因無漏恒現行。
何得有凡夫。
若雲是有漏者。
即何得為正因。
即違攝大乘說毒為甘露。
又心心所法豈非報佛正因。
若非報佛正因。
違莊嚴論及攝論等四智心品名為報身。
許為報佛。
雲相應善等為緣因者。
何太猛耶。
若以真如為法身正因者。
不過二。
所謂生了。
真如望法身。
非生了因攝。
如何名正因。
隻可得許因果位殊。
因名如來藏。
果位名法身。
如不生如。
複不自顯。
既非生了。
不知何理能為正因。
體于二位不改易故。
故分因果緣正妄施。
三身正因下。
顯正中廣為分别。
有義久修菩薩行者。
成堪任持。
住自乘性必得作佛。
未至此位。
雲不作佛。
有迷不任菩薩自乘種性。
最初發心非堪任持。
雲無種性。
便謂畢竟是無種性不得作佛。
彼亦非理。
所以者何。
菩薩地經雲。
因初發心決定必得阿耨菩提。
地持雲。
雲何名持。
菩薩自種性。
初發心。
及一切菩提分法。
是名為持。
何以故。
菩薩依種性必定堪任阿耨菩提。
是故種性名必定持。
乃至雲。
是故初發心名菩薩行方便持。
菩薩依行方便滿足阿耨菩提。
既雲是故初發心名菩薩行方便持。
依行方便滿足菩提。
何得說言由其久習方名為持方名有性。
又菩薩地經雲。
若無菩薩性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是故當知。
非因發心勤修精進有菩薩性。
若久修習至堪任持名有種性。
雲何經言非因發心有菩薩性。
又地持論雲。
非種性人無種性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當知。
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
猶得名為種性持。
既雲雖不發心名種性持。
何煩妄分初後。
有雲。
見小乘五性之文。
即謂三乘法爾差别。
或無涅槃因。
畢竟無性。
謂阿颠帝迦無法爾種。
不知畢竟無性。
無發心因。
後時還有五乘差别。
所有種性皆新薰起。
聲聞地文非為定證。
此說全非。
何以故。
瑜伽彌勒菩薩所造。
說非定證。
勝鬘善戒釋迦世尊所宣。
将為小教。
如斯兇悖。
誰敢與言。
然雲畢竟無性無發心因。
後時還有。
今問彼言。
後發心因為從種起。
為無因生。
若本無因心自然起。
非釋迦子。
故四卷楞伽第一雲。
大慧若複說無種。
有三種識。
三緣合生者。
龜應生毛。
沙應出油。
汝宗則壞。
違決定義。
又若不許五乘無始法爾性别。
但同一如。
盡當成佛。
五性新熏非本有者。
雲何世尊令彼熏五性。
不唯說大乘令同熏佛種。
維摩經雲。
彼自無瘡。
勿傷之等。
調禦大師豈不知有正應得因故。
以小乘而傷之也。
若雲由根性異者。
即五性本有。
豈唯新熏。
又菩薩地經雲。
非因發心勤修精進。
有菩薩性。
故知五性皆悉本有。
從本有種數數起現熏成種子名為習性。
又善戒經等解定異因雲。
有聲聞性。
以聲聞乘而般涅槃等。
故知性别不由新熏。
若由新熏方始有者。
即應雲先無聲聞性。
令起聲聞乘性而依聲聞乘等。
既不作是說。
明非新生亦非小教。
故唯新起理教相違。
然大集等說熏有者。
據習種說。
非性種姓。
若言性種姓者。
是真如理。
非行性者。
下當顯示。
略遣四迷。
餘可例準。
破定教時二 有義。
深密前明。
涅槃後說。
三七日後四谛法輪。
别立教時。
四十年後最大法輪。
因何不許更立教時。
又大乘異小乘。
後說大乘立教時。
一乘異三乘。
後說一乘。
因何不許别立教時。
故依深密。
立初三。
法華一乘為第四。
涅槃佛性為第五時。
此亦不然。
有多過失。
且轉四谛。
後立教時。
是佛世尊之所說。
一乘第四佛性第五。
經中不判是誰說。
若以義别立教五時。
經經說義皆有意别。
隻如無量壽經。
勸往西方随願往生。
即随何淨刹。
彌勒上生令生知足。
或觀虛空藏。
或複觀普賢等。
即應教時有多。
非三五時。
即涅槃經或于一時在恒河岸等。
既非定時。
故不可取。
故說五時。
非是佛教。
又如法華第二信解品中。
廣立三時。
初雲。
我等居僧之首。
自謂已得涅槃。
初時教。
又雲。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
我時在座。
但念空無相。
于菩薩法心無喜樂。
此第二時。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法王大寶不求自得。
此第三時。
偈頌之中三時更顯。
推同深密。
如何違教别立五時。
故為大過。
又雲。
無量義經為小乘中乘大乘時别。
此開出中乘。
合大為一。
此亦非理。
所以者何。
是無量義經初雲。
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
常為衆生演說諸法。
乃至不出不沒。
若有聞者。
或得暖頂忍世第一法四果辟支佛。
發菩提心登于十地。
不分三乘。
又雲。
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
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谛。
亦說諸法。
乃至念念生滅。
中間于此及以處處。
為諸比丘并衆菩薩。
說十二緣六波羅蜜。
乃至雲。
今複于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
乃至念念生滅。
不雲中間。
唯為辟支佛。
亦雲為并衆菩薩故。
後不說雲。
今複于此唯為菩薩。
又雲。
善男子初說四谛。
為求聲聞人。
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
中于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
而無量衆生發菩提心。
或住聲聞。
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诃般若華嚴海空。
演說菩薩曆劫修行。
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衆生得須陀洹果。
乃至得阿羅漢。
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演說十二因緣。
雲為辟支。
但有發菩提心或住聲聞。
無發緣覺心及證緣覺果。
次說方等。
乃得聲聞果。
及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不雲為菩薩。
判雲。
無量義經為小乘中乘大乘時别。
開出中乘。
合大乘為一。
以此為三時。
從何準定。
若雲既說大教。
何非大乘。
若爾深密亦說大教。
何雲三乘。
又縱為三。
終無說五。
亦不限定年月前後。
又雲。
今就乘性說五時者。
謂小乘大乘三乘一乘一性。
此五時教後兼前義。
前無兼後。
然法華經立在深密後。
涅槃更在法華後。
說深密既在于前。
如何預斷後教故。
以淺深次第定為時。
第四第五時非深密教第三時攝。
此亦不然。
三七日後。
方趣鹿園。
說四谛教。
始度五人。
第二七日。
即說十地。
不起道樹。
授提謂記。
當得作佛。
号曰齊成。
如何定判最先說小。
又複一乘即是大乘。
勝鬘經雲。
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
大乘者即是佛乘。
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菩提。
于第二時。
說大乘。
一乘即大收合。
在第二時。
如何為第四。
若雲深密是說三乘時者。
為通三乘藏攝名三乘教。
為說有乘三名三乘教時。
若許深密通三乘攝。
違于正理。
今古共許是大乘藏。
若雲說有三乘名三乘時。
法華亦爾。
前後俱雲。
為求聲聞等。
若雲不同。
如前已非。
故不可說法華一乘為第四時。
涅槃亦雲。
于此經中。
或說一乘。
或說三乘。
又複一即
經論起平等之說。
俗谛有異。
諸聖流四一之談。
随相理智星分。
歸性心言并絕。
或真或俗。
乍實乍權。
量為應物示因符機趣果。
理雖是一。
根器寔多。
故更使十二玄門說有同别。
三藏奧旨诠或總分。
或有執如而作生因。
心體為諸法種。
迷執一文總不令異。
有異難會。
即指為小為權。
不知如來有根性等力。
有情有種種界等。
或有偏固别诠鹹使不一。
有一乖反即雲随假随人。
不知世尊有同體意樂。
依如有不定性等。
所以聲聞被诘。
為不識機差。
菩薩見诃。
由不依理一。
若言真如佛性是一。
齊得作佛。
種性不殊。
即四擔三草之喻不成。
若言闡提二乘盡不作佛。
種性各一。
即三車二城之況不立。
故由生界種性。
有無約理。
周遍有識。
皆有據事差别。
有識有無。
有性複有定不定殊。
無性複有暫畢竟别。
以此聲聞說有多類。
闡提複演數沒。
因斯乘或一二三五等分果。
或凡聖權實等别。
或說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或說有無種性非皆作佛。
然佛因既為無為異。
佛果亦常無常分。
依三義而标常住之名。
或據或無以立無為之稱。
或有迷斯妙旨。
雲三佛而總凝然。
見說無為。
将四智而無生滅不知。
皆是正遍知尊。
依四秘密。
四種意趣。
随自随他。
十二分教。
佛自會通。
散在諸經。
率難究。
彌勒菩薩廣制瑜伽論釋雲。
理無不究。
事無不盡。
文無不釋。
義無不诠執無不破。
疑無不遣。
行無不修。
果無不證。
正為菩薩。
令于諸乘境行果等。
皆得善巧。
勤修大行。
證大菩提。
廣為有情。
常無倒說。
兼為餘乘。
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
無著等師或别釋一部。
或通明大趣。
并教理符煥。
本末遞晖。
然有情昏密旨。
欲大海而灌[土*幻]塘。
心翳衣珠。
舉穢食而投寶器。
連城魚目卉木無分。
毒藥醍醐薰莸弗别。
恃螢光而指日月。
陵寶劍而振鉛鋒。
多羅竟定後先。
達磨率分顯密。
若也互相發起。
即旨約文。
遵實執為真。
乃詞乖理爽。
餘雖不敏。
曾酌法海之波瀾。
念惑徽猷。
疑懷濟險之南指。
既逢高論。
握管前驅。
采三藏之精微。
捷五乘之奧旨。
顯其幽趣。
以契宏途。
略述三章。
用開未悟。
文雖不麗。
理寔可觀。
冀諸玄鑒鏡詳其緻。
爰真破執章第一 破定時因一 破定時教二 破定權實三 破妄通經四 破定顯密五 破緣正佛性六 破定時因一 有雲。
經論之内或有名同而義異。
如解深密等說于一乘。
與法華等說于一乘。
此雖名同。
深密即存三明一。
法華則破二明一。
而義有異。
何者。
深密存于二滅。
雲定性二乘不坐道場。
頌雲。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無差别。
此存三明一。
法華等雲。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舍羊鹿而滅化城。
破二滅而歸寶所。
故義有異。
此說非理。
所以者何。
諸說一乘名義無異。
法華深密略舉其同。
且法華一乘與深密等。
攝論既引法華會中舍利弗記别。
在十義中。
如何得言法華已前說一乘别。
攝論但釋已前一乘不釋法華。
既同所釋。
明知不别。
又定性人無有顯又說得作佛。
楞伽經中。
大慧問佛答。
昔發菩提願者非決定等。
法華經論。
決定之人根未熟故。
菩薩與記令使發心。
文言既總。
複說往事。
既說破二滅。
一乘為顯了。
即須決定說二乘皆作佛。
何故除決定。
又第三喻。
為一向求大乘者。
謂離大乘無别二乘。
令知種種乘異。
故說雨喻。
故同深密趣寂種性不坐道場。
法華唯為退菩提心及變化聲聞。
三周說一乘。
所授聲聞皆唯此二。
經論共同。
總無趣寂。
在文具顯。
故同深密不定種姓能趣正覺。
法華經雲。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
論釋同義雲。
同者三乘法身平等。
三乘法身平等者。
佛性法身無差别故。
此同深密依三無性勝義無性等。
亦是梁論依法如平等故說一乘。
法華經中。
四大聲聞自說譬喻。
初為除糞客作賤人。
中間付财自無悕取。
後集衆告方生領悟。
此同深密第三時教。
又同諸論所攝一類法無我等。
梁唐攝論文皆具顯。
雲彼不釋法華一乘。
故同異言但妄分别。
又雲。
或有名異而體同。
涅槃佛性體即真如。
佛性論中名為應得。
既許理性遍有情。
不信應得定作佛者。
此亦非理。
雖有應得因緣。
然許大悲菩薩并有加行因。
盡衆生界故常不作佛。
何廢有情雖有應得因。
無加行因故常不作佛。
若雲我許作者。
即是違經。
加行有無下。
顯正中自當廣辨。
有義雲。
因有緣正。
果有近遠。
緣即相應善等。
正謂八識。
如來藏性。
八識齊成。
真如遍有。
縱阙緣因。
修之當有。
不信正因。
豈不迷乎。
彼執不然。
且以真如為正因者。
為望生果名為正。
為據迷悟依為正。
若能生果名為正因。
遍違經論常非生因。
菩薩地經第四。
瑜伽論三十八。
地持第三十。
因四緣無。
說常法。
常法為因緣者。
瑜伽攝論種子之義亦悉相返。
若雲彼并緣因。
非親生果者。
違諸經論。
便成大過。
又豈不許報佛之身具五蘊耶。
若具五蘊。
因尚非蘊攝。
甯為蘊因。
又佛性論不許真實能生有。
故八識雖為正因。
非據無始現行識說。
楞伽經雲。
具足無漏薰習法。
故名不空如來藏。
若取無始現行之識為佛正因。
即佛正因無漏恒現行。
何得有凡夫。
若雲是有漏者。
即何得為正因。
即違攝大乘說毒為甘露。
又心心所法豈非報佛正因。
若非報佛正因。
違莊嚴論及攝論等四智心品名為報身。
許為報佛。
雲相應善等為緣因者。
何太猛耶。
若以真如為法身正因者。
不過二。
所謂生了。
真如望法身。
非生了因攝。
如何名正因。
隻可得許因果位殊。
因名如來藏。
果位名法身。
如不生如。
複不自顯。
既非生了。
不知何理能為正因。
體于二位不改易故。
故分因果緣正妄施。
三身正因下。
顯正中廣為分别。
有義久修菩薩行者。
成堪任持。
住自乘性必得作佛。
未至此位。
雲不作佛。
有迷不任菩薩自乘種性。
最初發心非堪任持。
雲無種性。
便謂畢竟是無種性不得作佛。
彼亦非理。
所以者何。
菩薩地經雲。
因初發心決定必得阿耨菩提。
地持雲。
雲何名持。
菩薩自種性。
初發心。
及一切菩提分法。
是名為持。
何以故。
菩薩依種性必定堪任阿耨菩提。
是故種性名必定持。
乃至雲。
是故初發心名菩薩行方便持。
菩薩依行方便滿足阿耨菩提。
既雲是故初發心名菩薩行方便持。
依行方便滿足菩提。
何得說言由其久習方名為持方名有性。
又菩薩地經雲。
若無菩薩性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終不能得阿耨菩提。
是故當知。
非因發心勤修精進有菩薩性。
若久修習至堪任持名有種性。
雲何經言非因發心有菩薩性。
又地持論雲。
非種性人無種性故。
雖複發心勤修精進。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是故當知。
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
猶得名為種性持。
既雲雖不發心名種性持。
何煩妄分初後。
有雲。
見小乘五性之文。
即謂三乘法爾差别。
或無涅槃因。
畢竟無性。
謂阿颠帝迦無法爾種。
不知畢竟無性。
無發心因。
後時還有五乘差别。
所有種性皆新薰起。
聲聞地文非為定證。
此說全非。
何以故。
瑜伽彌勒菩薩所造。
說非定證。
勝鬘善戒釋迦世尊所宣。
将為小教。
如斯兇悖。
誰敢與言。
然雲畢竟無性無發心因。
後時還有。
今問彼言。
後發心因為從種起。
為無因生。
若本無因心自然起。
非釋迦子。
故四卷楞伽第一雲。
大慧若複說無種。
有三種識。
三緣合生者。
龜應生毛。
沙應出油。
汝宗則壞。
違決定義。
又若不許五乘無始法爾性别。
但同一如。
盡當成佛。
五性新熏非本有者。
雲何世尊令彼熏五性。
不唯說大乘令同熏佛種。
維摩經雲。
彼自無瘡。
勿傷之等。
調禦大師豈不知有正應得因故。
以小乘而傷之也。
若雲由根性異者。
即五性本有。
豈唯新熏。
又菩薩地經雲。
非因發心勤修精進。
有菩薩性。
故知五性皆悉本有。
從本有種數數起現熏成種子名為習性。
又善戒經等解定異因雲。
有聲聞性。
以聲聞乘而般涅槃等。
故知性别不由新熏。
若由新熏方始有者。
即應雲先無聲聞性。
令起聲聞乘性而依聲聞乘等。
既不作是說。
明非新生亦非小教。
故唯新起理教相違。
然大集等說熏有者。
據習種說。
非性種姓。
若言性種姓者。
是真如理。
非行性者。
下當顯示。
略遣四迷。
餘可例準。
破定教時二 有義。
深密前明。
涅槃後說。
三七日後四谛法輪。
别立教時。
四十年後最大法輪。
因何不許更立教時。
又大乘異小乘。
後說大乘立教時。
一乘異三乘。
後說一乘。
因何不許别立教時。
故依深密。
立初三。
法華一乘為第四。
涅槃佛性為第五時。
此亦不然。
有多過失。
且轉四谛。
後立教時。
是佛世尊之所說。
一乘第四佛性第五。
經中不判是誰說。
若以義别立教五時。
經經說義皆有意别。
隻如無量壽經。
勸往西方随願往生。
即随何淨刹。
彌勒上生令生知足。
或觀虛空藏。
或複觀普賢等。
即應教時有多。
非三五時。
即涅槃經或于一時在恒河岸等。
既非定時。
故不可取。
故說五時。
非是佛教。
又如法華第二信解品中。
廣立三時。
初雲。
我等居僧之首。
自謂已得涅槃。
初時教。
又雲。
世尊往昔說法既久。
我時在座。
但念空無相。
于菩薩法心無喜樂。
此第二時。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法王大寶不求自得。
此第三時。
偈頌之中三時更顯。
推同深密。
如何違教别立五時。
故為大過。
又雲。
無量義經為小乘中乘大乘時别。
此開出中乘。
合大為一。
此亦非理。
所以者何。
是無量義經初雲。
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
常為衆生演說諸法。
乃至不出不沒。
若有聞者。
或得暖頂忍世第一法四果辟支佛。
發菩提心登于十地。
不分三乘。
又雲。
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
為阿若拘鄰等五人轉四谛。
亦說諸法。
乃至念念生滅。
中間于此及以處處。
為諸比丘并衆菩薩。
說十二緣六波羅蜜。
乃至雲。
今複于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
乃至念念生滅。
不雲中間。
唯為辟支佛。
亦雲為并衆菩薩故。
後不說雲。
今複于此唯為菩薩。
又雲。
善男子初說四谛。
為求聲聞人。
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
中于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
而無量衆生發菩提心。
或住聲聞。
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诃般若華嚴海空。
演說菩薩曆劫修行。
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衆生得須陀洹果。
乃至得阿羅漢。
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演說十二因緣。
雲為辟支。
但有發菩提心或住聲聞。
無發緣覺心及證緣覺果。
次說方等。
乃得聲聞果。
及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不雲為菩薩。
判雲。
無量義經為小乘中乘大乘時别。
開出中乘。
合大乘為一。
以此為三時。
從何準定。
若雲既說大教。
何非大乘。
若爾深密亦說大教。
何雲三乘。
又縱為三。
終無說五。
亦不限定年月前後。
又雲。
今就乘性說五時者。
謂小乘大乘三乘一乘一性。
此五時教後兼前義。
前無兼後。
然法華經立在深密後。
涅槃更在法華後。
說深密既在于前。
如何預斷後教故。
以淺深次第定為時。
第四第五時非深密教第三時攝。
此亦不然。
三七日後。
方趣鹿園。
說四谛教。
始度五人。
第二七日。
即說十地。
不起道樹。
授提謂記。
當得作佛。
号曰齊成。
如何定判最先說小。
又複一乘即是大乘。
勝鬘經雲。
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
大乘者即是佛乘。
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得一乘者得阿耨菩提。
于第二時。
說大乘。
一乘即大收合。
在第二時。
如何為第四。
若雲深密是說三乘時者。
為通三乘藏攝名三乘教。
為說有乘三名三乘教時。
若許深密通三乘攝。
違于正理。
今古共許是大乘藏。
若雲說有三乘名三乘時。
法華亦爾。
前後俱雲。
為求聲聞等。
若雲不同。
如前已非。
故不可說法華一乘為第四時。
涅槃亦雲。
于此經中。
或說一乘。
或說三乘。
又複一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