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乘故。
二者安穩。
菩薩修行雖為世間極苦所迫。
不舍菩提。
專心修行故。
三深心。
以最勝心修行故。
以諸菩薩最深愛心修行十善故。
四善清淨。
以菩薩有三種清淨行十善道故。
五方便者。
菩薩于何等法中。
以何等方便。
修行十善故。
複有五種法故。
修行無量十善業道。
何等為五。
一無量世。
以無量時修行故。
二無量善法。
以彼善法無量故。
菩薩起無量善業道。
集一切功德。
令生受用故。
三無量觀。
以為無量衆生觀非為有量衆生故。
四無量盡者。
譬如長者财富無量。
是大舍者。
是大慈者。
行大悲者。
大商主者。
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修行者。
不退心者。
起如是心。
我能與彼一切衆生無量無邊安穩之樂。
菩薩亦行以住深心。
為諸衆生住安穩心。
起大精進心。
作是思惟。
我當教化無量無邊苦惱衆生。
皆悉安置涅槃樂中。
是故菩薩修行無盡。
五無量回向。
以十無盡無量。
修行善業道。
亦複無量。
以依先回向無量故。
菩薩修行一切善業道。
果亦複無量。
名無量回向。
善友門 一善友相。
四十四菩薩地雲。
當知菩薩成就八支。
能為善友衆相圓滿。
一者住戒。
于諸律儀無穿無缺。
二者多聞。
覺慧成就。
三者具證。
得修所成随一勝善。
逮于止觀。
四者哀愍。
内具慈悲。
能舍自己現法樂住。
精勤無怠饒益于他。
五者無畏。
為他宣說正法教時。
非由恐怖忘失念辯。
六者堪忍。
于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事非愛言路種種惡行。
皆悉能忍。
七者無倦。
其力充強。
能多思擇。
處衆說法。
言無蹇澀。
心不疲厭。
八者善詞。
語具圓滿不壞法性。
言詞辨了。
善友所作。
菩薩地雲。
若諸菩薩具五種相。
衆德相應。
能為善友。
所作不虛。
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
二者于彼利益安樂。
如實了知。
無颠倒覺。
三者于彼善權方便。
順儀說法。
随衆堪受。
調伏事中有能有力。
四者饒益心無厭倦。
五者具足平等大悲。
于諸有情劣中勝品。
心不偏黨。
若諸菩薩成就五相。
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令他遠聞極生淨信。
何況親睹。
一者勝妙。
威儀圓滿寂靜。
具足一切支分。
皆無躁動。
二者敦肅。
三業現行無掉無擾。
三者無矯。
不為诳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
四者無嫉。
終不于他所得利養恭敬生不堪忍。
而常請說後勸于彼。
廣施恭敬無谄僞心。
見彼說法及利恭敬。
深生随喜。
如自所得。
五者儉約。
鮮儲随舍。
善友菩薩由五種相。
于所化生為善友事。
一能谏舉。
二能令憶。
三能教授。
四能教誡。
五能說法。
當知菩薩由四種相。
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一于善友有病無病。
随時供侍。
恒常發起愛敬淨信。
二于善友。
随時敬問禮拜。
奉迎合掌。
殷勤修和敬業。
而為供養。
三于善友。
如法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
随時供養。
四于善友。
若正依止于如法義。
若合若離。
随自在轉。
無有傾動。
如實顯發。
作奉教心。
随時往詣。
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準法句經雲。
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
世尊雲何是善知識。
佛言。
善知識者。
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
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
住于實際。
于畢竟空中。
熾然建立。
是善知識。
舉喻顯能。
法句經雲。
善男子善知識者。
是汝父母。
養育汝等菩提身故。
善知識者。
是汝眼目。
示導汝等菩提路故(下略不具善知識言。
準此)。
是汝腳足。
荷負汝等離生死故。
是汝梯蹬。
扶持汝等至彼岸故。
是汝飲食。
能使汝等增長法身故。
是汝寶衣。
覆蓋汝等功德身故。
是汝橋梁。
運載汝等度有海故。
是汝财寶。
究攝汝等離貧苦故。
是汝日月。
照曜汝等離黑闇故。
是汝身命。
護惜汝等無有怖時故。
是汝铠杖。
降伏諸魔得無畏故。
是汝絙繩。
挽拔汝等離地獄故。
是汝妙藥。
療治汝等煩惱病故。
是汝利刀。
割斷汝等諸愛網故。
是汝雨。
閏漬汝等菩提牙故。
是汝燈明。
能破汝等五蓋闇故。
是汝善标。
教示汝等趣正道故。
是汝薪火。
成熟汝等涅槃食故。
是汝弓箭。
射殺汝等煩惱賊故。
是汝勇将。
能破汝等生死軍故。
是汝如來。
破汝煩惱至涅槃故。
善男子善知識者。
有如是等無量功德。
是故我今教汝親近。
于是寶明與諸大衆聞佛說此妙法及善知識要句。
舉聲号哭。
淚下如雨。
悲啼懊惱。
不能自裁。
自念。
我身從曠劫來。
為善知識之所守護。
是故今日值于如來。
得聞深法。
如是遇者。
善知識力。
非我力能。
自念。
我等從本已來。
未曾報恩方便親近。
說此語已。
重複舉聲。
知識大文與瑜伽同。
屍迦羅越六向拜經雲。
惡知識有四輩。
一者内有怨心。
外強為知識。
二者于人前好言語。
背後說人惡。
三者有急時。
于人前愁憂。
背後歡喜。
四者外如親厚。
内興怨謀。
善知識亦有四輩。
一者外如怨家。
内有厚意。
二者于人前直谏。
于外說人善。
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征伀憂解之。
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
常念求方便喜富之。
惡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難谏曉教之作善。
故與惡者相随。
二者教之莫與喜酒者為伴。
故與嗜酒人相随。
三教之自守。
益更多事。
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
故與博掩子為厚。
善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見人貧窮。
本之令治生。
二者不與人诤挍計。
三者日往消息之。
四者坐起常相念。
善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為吏所捕。
将歸藏匿之。
于後解決之。
二者有病瘦。
将歸養視之。
三者知識死亡。
棺斂視之。
四者知識已死後念其家。
善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欲鬥止之。
二者欲随惡知識。
谏止之。
三者不欲治生。
勸令治生。
四者不喜經道。
教令信喜之。
惡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人小侵之。
便大怒。
二者有急之日。
請使不肯行。
三者見人有急時。
避人走。
四者見人死亡。
棄不視。
佛言。
擇其善者從之。
惡者遠之。
我與善知識相随。
故自緻得佛。
雜行門 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
一者當念治生。
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時作飯食。
三者不益父母憂。
四者當念父母恩。
五者父母病瘦。
當恐懼求醫師治之。
父母視子亦有五事。
一者當教去惡就善。
二者當教計算書疏。
三當教持經戒。
四者當為早娶婦。
五者家中所有當與之。
弟子事師當有五事。
一者當敬歎。
二者當念其恩。
三者所教随之。
四者思念不厭。
五者于後當稱譽之。
師教弟子亦有五事。
一當令疾知。
二當令勝他弟子。
三欲令知不忘。
四諸疑難悉為解之。
五欲令弟子智勝師。
婦事夫有五事。
一夫從外來。
當起迎之。
二夫出不在。
當炊蒸掃除待之。
三不得有淫心于外。
夫罵詈之。
不得還言作怒。
四當用夫教誡所有财物不得藏隐。
五夫休息蓋藏乃得卧。
夫視婦亦有五事。
一者出入當敬于婦。
二飲食衣被當用與。
三用給金銀珠玑。
四家中所有少多悉付之。
五不得于外有邪心畜侍禦人。
親屬朋友當有五事。
一見作非惡。
私于屏處谏曉呵止。
二有小急。
當奔赴救護。
三有私語。
不得為他說。
四當相敬歎。
五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
大夫視奴客婢使亦有五事。
一當以時與飲食衣被。
二病瘦當為呼醫治之。
三不妄撾打之。
四有私财不得奪之。
五分物當平等。
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
一當自早起勿令大夫呼。
二所當作自用心為之。
三當惜大夫物不得棄捐乞丐人。
四大夫出入當送迎。
五當于後稱譽大夫善。
不得說其惡。
人事沙門道人當用五事。
一以善心向之。
二擇好言與語。
三以身敬之。
四當慈慕之。
五沙門道人人中雄師。
當敬事之問度世事。
沙門道人當以六意視凡夫。
教布施乃至智慧為六。
沙門道人教去惡為善。
開示正道恩。
大于父母也。
婦行門 玉耶經雲。
佛告玉耶。
女人不當自恃端政輕慢夫婿。
何者端正。
去邪态八十四垢。
定意一心。
是為端正。
不以顔色面白發彩為端政也。
女人身中有十惡事。
何等為十。
一者女人初生堕地。
父母不喜。
二者育養視無滋味。
三者女人心常畏人。
四者父母恒憂嫁娶。
五者與父母生相離别。
六者常畏夫婿。
視其顔色。
歡悅辄喜。
嗔恚則懼。
七者懷妊産生甚難。
八者女人少為父母所撿錄。
九者中為婿禁制。
十者年老為兒孫所呵。
從生至終不得自在。
是為十惡。
佛告玉耶。
婦事公姑夫婿有五善三惡。
何為五善。
一者為婦當晚卧早起。
栉梳發彩。
整頓衣服。
洗拭面目。
勿有垢穢。
執于事作。
先啟所尊。
心常恭順。
設有甘美。
不得先食。
二者夫婿呵罵。
不得嗔恨。
三者一心守夫婿。
不得念邪淫。
四者常願夫婿長壽。
五者夫婿出行。
婦當整頓家中。
常念夫善不念夫惡。
是為五善。
何等三惡。
一者不以婦禮承事公姑夫婿。
但欲美食。
先取啖之。
未瞑早卧。
日出不起。
夫若呵教。
嗔目視夫。
應拒獨罵。
二者不一心向夫婿。
但念他男子。
三者欲令夫死早得更嫁。
是為三惡。
佛告玉耶。
世間複七輩婦。
一婦如母。
二如妹。
三如善知識。
四如婦。
五如婢。
六如怨家。
七如奪命。
母婦者。
愛念夫婿。
猶若慈母。
侍其晨夜。
不離左右。
供養盡心。
不失時宜。
夫若行來。
恐輕易。
見則憐念。
心無疲厭。
憐夫如子。
如妹婦者。
承事夫婿盡其敬誠。
若如兄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無有二情。
尊奉敬之。
如妹事兄。
善知識婦者。
侍其夫婿。
愛念懇至。
依依戀戀。
不能相棄。
私密之事常相告示。
見過依呵。
令行無失。
善事相教。
使益明智。
相親愛欲令度世。
如善知識也。
婦婦者。
供養大人。
竭誠盡敬。
承事夫婿。
謙遜順命。
夙興夜寐。
恭諾言令。
口無逸言。
身無逸行。
有善推讓。
過則稱己。
誨訓仁施。
勸進為道。
心端意一。
無有邪瞻。
靖修婦節。
終無阙廢。
進不犯儀。
退不失禮。
唯和為貴。
婢婦者。
常懷畏慎。
不敢自慢。
競競趣事。
無所避彈。
心常謙恭。
忠孝盡節。
言以柔濡。
性常和穆。
口不犯亂邪之語。
身不入放逸之行。
貞良純一。
質樸直信。
恒自嚴整。
以禮自将。
夫婿納幸不以憍慢。
設不接遇。
不以為怨。
或得捶杖。
分受不恚。
及見罵辱。
默而不恨。
甘心樂受。
無有二意。
勸進所好。
不妒聲色。
遇己曲薄。
不訴求直。
務修婦節。
不擇衣餐。
專精恭敬。
唯恐不及。
敬奉夫婿。
如婢事大家。
是為婢婦也。
怨家婦者。
見夫不歡喜。
恒懷嗔恚。
晝夜思念欲得解離。
為夫婦心常如寄客。
侃侃鬥诤。
無所畏避。
亂頭勤不肯作使。
不念治家養活兒子。
或行淫蕩。
不知羞恥。
狀如犬畜。
毀辱親裡。
譬如怨家。
奪命婦者。
晝夜不寝。
毒心相向。
當何方便得相遠離。
欲與毒藥。
恐人覺知。
或至親裡。
遠近寄之。
作便嗔恚。
詳共賊之。
若持寶物。
雇人害之。
或使傍夫伺而殺之。
怨枉夫命。
是奪命婦。
佛告玉耶。
五善婦者。
常有顯名。
言行有法。
衆人愛敬。
宗親九族并蒙其榮。
天龍鬼神皆來擁護。
使不枉橫。
萬分之後得生天上。
七寶宮殿在所自然。
天上壽盡下生世間。
當為富貴王侯子孫端正聖智人所奉敬。
其二婦者常得惡名。
今現在身不得安甯。
數為惡鬼衆毒所病。
卧起不安。
惡夢驚怖。
所願不得。
多逢災橫。
萬分之後魂魄受形。
當入地獄餓鬼畜生。
展轉三塗。
累劫不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二者安穩。
菩薩修行雖為世間極苦所迫。
不舍菩提。
專心修行故。
三深心。
以最勝心修行故。
以諸菩薩最深愛心修行十善故。
四善清淨。
以菩薩有三種清淨行十善道故。
五方便者。
菩薩于何等法中。
以何等方便。
修行十善故。
複有五種法故。
修行無量十善業道。
何等為五。
一無量世。
以無量時修行故。
二無量善法。
以彼善法無量故。
菩薩起無量善業道。
集一切功德。
令生受用故。
三無量觀。
以為無量衆生觀非為有量衆生故。
四無量盡者。
譬如長者财富無量。
是大舍者。
是大慈者。
行大悲者。
大商主者。
憐愍一切諸衆生故。
修行者。
不退心者。
起如是心。
我能與彼一切衆生無量無邊安穩之樂。
菩薩亦行以住深心。
為諸衆生住安穩心。
起大精進心。
作是思惟。
我當教化無量無邊苦惱衆生。
皆悉安置涅槃樂中。
是故菩薩修行無盡。
五無量回向。
以十無盡無量。
修行善業道。
亦複無量。
以依先回向無量故。
菩薩修行一切善業道。
果亦複無量。
名無量回向。
善友門 一善友相。
四十四菩薩地雲。
當知菩薩成就八支。
能為善友衆相圓滿。
一者住戒。
于諸律儀無穿無缺。
二者多聞。
覺慧成就。
三者具證。
得修所成随一勝善。
逮于止觀。
四者哀愍。
内具慈悲。
能舍自己現法樂住。
精勤無怠饒益于他。
五者無畏。
為他宣說正法教時。
非由恐怖忘失念辯。
六者堪忍。
于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事非愛言路種種惡行。
皆悉能忍。
七者無倦。
其力充強。
能多思擇。
處衆說法。
言無蹇澀。
心不疲厭。
八者善詞。
語具圓滿不壞法性。
言詞辨了。
善友所作。
菩薩地雲。
若諸菩薩具五種相。
衆德相應。
能為善友。
所作不虛。
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
二者于彼利益安樂。
如實了知。
無颠倒覺。
三者于彼善權方便。
順儀說法。
随衆堪受。
調伏事中有能有力。
四者饒益心無厭倦。
五者具足平等大悲。
于諸有情劣中勝品。
心不偏黨。
若諸菩薩成就五相。
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令他遠聞極生淨信。
何況親睹。
一者勝妙。
威儀圓滿寂靜。
具足一切支分。
皆無躁動。
二者敦肅。
三業現行無掉無擾。
三者無矯。
不為诳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
四者無嫉。
終不于他所得利養恭敬生不堪忍。
而常請說後勸于彼。
廣施恭敬無谄僞心。
見彼說法及利恭敬。
深生随喜。
如自所得。
五者儉約。
鮮儲随舍。
善友菩薩由五種相。
于所化生為善友事。
一能谏舉。
二能令憶。
三能教授。
四能教誡。
五能說法。
當知菩薩由四種相。
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一于善友有病無病。
随時供侍。
恒常發起愛敬淨信。
二于善友。
随時敬問禮拜。
奉迎合掌。
殷勤修和敬業。
而為供養。
三于善友。
如法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
随時供養。
四于善友。
若正依止于如法義。
若合若離。
随自在轉。
無有傾動。
如實顯發。
作奉教心。
随時往詣。
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準法句經雲。
爾時寶明菩薩白佛言。
世尊雲何是善知識。
佛言。
善知識者。
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
了達諸法從本以來究竟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性相如如。
住于實際。
于畢竟空中。
熾然建立。
是善知識。
舉喻顯能。
法句經雲。
善男子善知識者。
是汝父母。
養育汝等菩提身故。
善知識者。
是汝眼目。
示導汝等菩提路故(下略不具善知識言。
準此)。
是汝腳足。
荷負汝等離生死故。
是汝梯蹬。
扶持汝等至彼岸故。
是汝飲食。
能使汝等增長法身故。
是汝寶衣。
覆蓋汝等功德身故。
是汝橋梁。
運載汝等度有海故。
是汝财寶。
究攝汝等離貧苦故。
是汝日月。
照曜汝等離黑闇故。
是汝身命。
護惜汝等無有怖時故。
是汝铠杖。
降伏諸魔得無畏故。
是汝絙繩。
挽拔汝等離地獄故。
是汝妙藥。
療治汝等煩惱病故。
是汝利刀。
割斷汝等諸愛網故。
是汝雨。
閏漬汝等菩提牙故。
是汝燈明。
能破汝等五蓋闇故。
是汝善标。
教示汝等趣正道故。
是汝薪火。
成熟汝等涅槃食故。
是汝弓箭。
射殺汝等煩惱賊故。
是汝勇将。
能破汝等生死軍故。
是汝如來。
破汝煩惱至涅槃故。
善男子善知識者。
有如是等無量功德。
是故我今教汝親近。
于是寶明與諸大衆聞佛說此妙法及善知識要句。
舉聲号哭。
淚下如雨。
悲啼懊惱。
不能自裁。
自念。
我身從曠劫來。
為善知識之所守護。
是故今日值于如來。
得聞深法。
如是遇者。
善知識力。
非我力能。
自念。
我等從本已來。
未曾報恩方便親近。
說此語已。
重複舉聲。
知識大文與瑜伽同。
屍迦羅越六向拜經雲。
惡知識有四輩。
一者内有怨心。
外強為知識。
二者于人前好言語。
背後說人惡。
三者有急時。
于人前愁憂。
背後歡喜。
四者外如親厚。
内興怨謀。
善知識亦有四輩。
一者外如怨家。
内有厚意。
二者于人前直谏。
于外說人善。
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征伀憂解之。
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
常念求方便喜富之。
惡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難谏曉教之作善。
故與惡者相随。
二者教之莫與喜酒者為伴。
故與嗜酒人相随。
三教之自守。
益更多事。
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
故與博掩子為厚。
善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見人貧窮。
本之令治生。
二者不與人诤挍計。
三者日往消息之。
四者坐起常相念。
善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為吏所捕。
将歸藏匿之。
于後解決之。
二者有病瘦。
将歸養視之。
三者知識死亡。
棺斂視之。
四者知識已死後念其家。
善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欲鬥止之。
二者欲随惡知識。
谏止之。
三者不欲治生。
勸令治生。
四者不喜經道。
教令信喜之。
惡知識複有四輩。
一者人小侵之。
便大怒。
二者有急之日。
請使不肯行。
三者見人有急時。
避人走。
四者見人死亡。
棄不視。
佛言。
擇其善者從之。
惡者遠之。
我與善知識相随。
故自緻得佛。
雜行門 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
一者當念治生。
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時作飯食。
三者不益父母憂。
四者當念父母恩。
五者父母病瘦。
當恐懼求醫師治之。
父母視子亦有五事。
一者當教去惡就善。
二者當教計算書疏。
三當教持經戒。
四者當為早娶婦。
五者家中所有當與之。
弟子事師當有五事。
一者當敬歎。
二者當念其恩。
三者所教随之。
四者思念不厭。
五者于後當稱譽之。
師教弟子亦有五事。
一當令疾知。
二當令勝他弟子。
三欲令知不忘。
四諸疑難悉為解之。
五欲令弟子智勝師。
婦事夫有五事。
一夫從外來。
當起迎之。
二夫出不在。
當炊蒸掃除待之。
三不得有淫心于外。
夫罵詈之。
不得還言作怒。
四當用夫教誡所有财物不得藏隐。
五夫休息蓋藏乃得卧。
夫視婦亦有五事。
一者出入當敬于婦。
二飲食衣被當用與。
三用給金銀珠玑。
四家中所有少多悉付之。
五不得于外有邪心畜侍禦人。
親屬朋友當有五事。
一見作非惡。
私于屏處谏曉呵止。
二有小急。
當奔赴救護。
三有私語。
不得為他說。
四當相敬歎。
五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
大夫視奴客婢使亦有五事。
一當以時與飲食衣被。
二病瘦當為呼醫治之。
三不妄撾打之。
四有私财不得奪之。
五分物當平等。
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
一當自早起勿令大夫呼。
二所當作自用心為之。
三當惜大夫物不得棄捐乞丐人。
四大夫出入當送迎。
五當于後稱譽大夫善。
不得說其惡。
人事沙門道人當用五事。
一以善心向之。
二擇好言與語。
三以身敬之。
四當慈慕之。
五沙門道人人中雄師。
當敬事之問度世事。
沙門道人當以六意視凡夫。
教布施乃至智慧為六。
沙門道人教去惡為善。
開示正道恩。
大于父母也。
婦行門 玉耶經雲。
佛告玉耶。
女人不當自恃端政輕慢夫婿。
何者端正。
去邪态八十四垢。
定意一心。
是為端正。
不以顔色面白發彩為端政也。
女人身中有十惡事。
何等為十。
一者女人初生堕地。
父母不喜。
二者育養視無滋味。
三者女人心常畏人。
四者父母恒憂嫁娶。
五者與父母生相離别。
六者常畏夫婿。
視其顔色。
歡悅辄喜。
嗔恚則懼。
七者懷妊産生甚難。
八者女人少為父母所撿錄。
九者中為婿禁制。
十者年老為兒孫所呵。
從生至終不得自在。
是為十惡。
佛告玉耶。
婦事公姑夫婿有五善三惡。
何為五善。
一者為婦當晚卧早起。
栉梳發彩。
整頓衣服。
洗拭面目。
勿有垢穢。
執于事作。
先啟所尊。
心常恭順。
設有甘美。
不得先食。
二者夫婿呵罵。
不得嗔恨。
三者一心守夫婿。
不得念邪淫。
四者常願夫婿長壽。
五者夫婿出行。
婦當整頓家中。
常念夫善不念夫惡。
是為五善。
何等三惡。
一者不以婦禮承事公姑夫婿。
但欲美食。
先取啖之。
未瞑早卧。
日出不起。
夫若呵教。
嗔目視夫。
應拒獨罵。
二者不一心向夫婿。
但念他男子。
三者欲令夫死早得更嫁。
是為三惡。
佛告玉耶。
世間複七輩婦。
一婦如母。
二如妹。
三如善知識。
四如婦。
五如婢。
六如怨家。
七如奪命。
母婦者。
愛念夫婿。
猶若慈母。
侍其晨夜。
不離左右。
供養盡心。
不失時宜。
夫若行來。
恐輕易。
見則憐念。
心無疲厭。
憐夫如子。
如妹婦者。
承事夫婿盡其敬誠。
若如兄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無有二情。
尊奉敬之。
如妹事兄。
善知識婦者。
侍其夫婿。
愛念懇至。
依依戀戀。
不能相棄。
私密之事常相告示。
見過依呵。
令行無失。
善事相教。
使益明智。
相親愛欲令度世。
如善知識也。
婦婦者。
供養大人。
竭誠盡敬。
承事夫婿。
謙遜順命。
夙興夜寐。
恭諾言令。
口無逸言。
身無逸行。
有善推讓。
過則稱己。
誨訓仁施。
勸進為道。
心端意一。
無有邪瞻。
靖修婦節。
終無阙廢。
進不犯儀。
退不失禮。
唯和為貴。
婢婦者。
常懷畏慎。
不敢自慢。
競競趣事。
無所避彈。
心常謙恭。
忠孝盡節。
言以柔濡。
性常和穆。
口不犯亂邪之語。
身不入放逸之行。
貞良純一。
質樸直信。
恒自嚴整。
以禮自将。
夫婿納幸不以憍慢。
設不接遇。
不以為怨。
或得捶杖。
分受不恚。
及見罵辱。
默而不恨。
甘心樂受。
無有二意。
勸進所好。
不妒聲色。
遇己曲薄。
不訴求直。
務修婦節。
不擇衣餐。
專精恭敬。
唯恐不及。
敬奉夫婿。
如婢事大家。
是為婢婦也。
怨家婦者。
見夫不歡喜。
恒懷嗔恚。
晝夜思念欲得解離。
為夫婦心常如寄客。
侃侃鬥诤。
無所畏避。
亂頭勤不肯作使。
不念治家養活兒子。
或行淫蕩。
不知羞恥。
狀如犬畜。
毀辱親裡。
譬如怨家。
奪命婦者。
晝夜不寝。
毒心相向。
當何方便得相遠離。
欲與毒藥。
恐人覺知。
或至親裡。
遠近寄之。
作便嗔恚。
詳共賊之。
若持寶物。
雇人害之。
或使傍夫伺而殺之。
怨枉夫命。
是奪命婦。
佛告玉耶。
五善婦者。
常有顯名。
言行有法。
衆人愛敬。
宗親九族并蒙其榮。
天龍鬼神皆來擁護。
使不枉橫。
萬分之後得生天上。
七寶宮殿在所自然。
天上壽盡下生世間。
當為富貴王侯子孫端正聖智人所奉敬。
其二婦者常得惡名。
今現在身不得安甯。
數為惡鬼衆毒所病。
卧起不安。
惡夢驚怖。
所願不得。
多逢災橫。
萬分之後魂魄受形。
當入地獄餓鬼畜生。
展轉三塗。
累劫不竟。
勸發菩提心集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