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好衣。
屋内猕猴但令露身羅列庭前。
種種舞戲。
猕猴喜效。
必持珠衣。
共他舞戲。
無字即以此事具白王。
知王用其言。
如是作計歌舞合已。
猕猴即便持此珠衣來至庭所。
始知五人不偷珠衣。
猕猴是賊。
王問無字。
猕猴是賊。
太子不偷。
雲何證之。
無字白王。
太子王之正嫡。
王所愛重。
如其無罪。
無字亦應無罪。
若不引太子。
自下不免失命。
是故引太子。
雲何引大臣。
無字白王。
大臣者王所敬重。
諸臣所尊。
傾國貴賤念意佐助得無罪。
我亦無罪。
雲何引商人。
無字白王。
商主多有金銀異寶。
脫得贖命。
我亦應免。
雲何引淫女。
無字白王。
淫女貌美殊特。
多有人與共來往。
脫有思智度外人之計。
脫能得賊。
我即無罪。
王知之有智。
愛重之。
恒令自近。
王後山獵見群鹿獸。
走馬逐之失大衆侶。
唯共無字二人相随。
王時疲極止息樹下。
無字二坐懷杭王頭。
王時眠熟不自覺悟。
無字爾時嗔心内發。
拔劍拟王。
親我父怨今得其便。
甚難可恕。
複更思惟。
我父臨終遺言敕我。
若不報怨。
真是我子。
今若報怨。
違父意。
非孝子也。
拍劍内之。
王便驚悟語無字言。
我于夢中見長生王子長摩納身以劍臨我。
無字白王。
長生子久為灰土。
今在深山。
唯我二人。
何處有長生王子。
王還安眠。
無字複以利劍拟王。
王驚寤如前。
王複眠已。
無字以手王頭發。
問王言。
長摩納者我是也。
王殺父親。
是我怨。
今得王。
便分死以不。
王言。
本殺父。
今死無恨。
摩納白王。
我父臨終敕我。
今若殺王。
違我父願。
非孝子也。
我不殺王。
令王知也。
扶王上馬。
共歸王宮。
既到宮已。
召集諸臣。
王曰。
今得長生王子。
為當殺之。
為當賞。
諸臣皆言。
亡國之子不可賞也。
聽當殺。
王。
不然。
具說前事。
即以女妻之。
到為本國之主。
王自歸還本土。
二國通好。
不相征讨。
菩薩之人怨親平等。
父怨猶赦。
況餘怨也。
菩薩之心廣如山海。
如能容受無量諸惡沒習之徒。
應如是觀。
菩薩和光。
作此一國王及臣民。
普行十善。
極救幽苦。
慈悲相向。
如父如子。
如兄如弟。
柔和忍辱。
悉發菩提心。
善戒自居。
其行清淨。
此名菩薩發意施為無不利益。
忍辱大力能摧煩惱。
白衣互受門 (夫妻相勸)優婆塞戒經雲。
善男子我本往堕邪見家。
或自我善。
我于爾時名曰廣利。
妻名女。
精進勇猛度脫無量。
十善化導。
我于爾時心生殺獵。
貪嗜酒肉。
懶堕懈怠。
不能精進。
妻時語我。
止其獵殺。
戒斷酒肉。
勤加精進。
得脫地獄苦惱之患。
上生天宮與一處。
我于爾時殺心不止。
酒肉美味不能割舍。
精進之心懶堕不前。
天宮息意。
地獄分受。
我于爾時居聚落内。
近僧伽藍。
數聞犍鐘。
妻語我言。
事事不能。
聞犍鐘聲。
三彈指一稱佛。
斂身自恭莫生憍慢。
如其夜半此法莫廢。
我即用之無複舍失。
經十二年。
其妻命終生忉利天。
卻後三年我亦壽盡。
經至斷事。
判我入罪。
向地獄門。
當入門時。
聲鐘三聲。
我即住立。
心生歡喜。
愛樂不厭。
如法三彈指。
長聲唱佛。
聲皆慈悲。
梵音朗徹。
主事聞已。
心甚愧感。
此真菩薩雲何錯判。
即遣追還送往天上。
既往到已。
五體投地。
禮敬我妻白言。
大師幸承大恩如見濟拔。
乃至菩提不違教敕。
以是之故。
互相為師各獲大果。
汝等谛聽信受伏行。
供養門 準四十四。
菩薩有十種供養。
一設利羅供養。
二制多供養。
三現前供養。
四不現前供養。
五自作供養。
六教他供養。
七财敬供養。
八廣大供養。
九無染供養。
十正行供養。
于如來所發起六種增上意樂。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
二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四者如邬昙妙華極難值遇。
五獨一出現。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增上意樂。
依大莊嚴論。
有八種供養如來。
一依供養。
二物。
三緣起。
四回向。
五因。
六智。
七田。
八依止。
頌雲。
現前不現前。
衣服飲食等。
深起善淨心。
為滿于二聚。
常願生佛世。
三輪不分别。
成熟諸衆生。
最後十一種現前不現者。
謂依供養。
依于現在及過未世諸佛而供養故。
衣服飲食等者。
謂物供養。
以衣服等而供養故。
深起善淨心者。
謂緣起供養。
以深淨心而供養故。
為滿于二聚者。
謂回向供養。
為滿福智二種而供養故。
常願生佛世者。
謂因供養。
由有宿願。
願生佛世。
令我有益不虛。
供養故。
三輪不分别者。
謂智供養。
設供受供供具三事不可得故。
成熟諸衆生者。
謂田供養。
衆生為田。
教彼供養。
令種善根故。
最後十一種者。
謂依止供養。
此有十一種。
一者依止物。
由依财物。
而供養故。
二者依止思惟。
由依味思惟随喜思惟悕望思惟故。
三者依止信。
由信大乘發菩提心故。
四者願。
由發弘誓願故。
五者依止悲。
由憐愍衆生故。
六者依止忍。
由難行能行故。
七者依止行。
由諸波羅蜜故。
八者依止正念。
由如法不倒故。
九者依止正見。
由如實覺了故。
十者依止解脫。
由聲聞煩惱滅故。
十一者依止真實。
由得大菩提故。
五種自意供養如來。
應知此供養為最上供養。
何謂為五。
一者淨信。
二者深心。
三者神通。
四者方便。
五者和合。
淨信者。
于大乘法說供養處。
生淨信故。
深心者。
此心有九種。
一味心。
二随喜心。
三悕望心。
四無厭心。
五廣大心。
六勝喜心。
七勝利心。
八無染心。
九善淨心。
神通者。
謂依虛空藏等諸三摩提故。
方便者。
謂無分别智方便攝故。
和合者。
謂一切諸大菩薩和合一果入一切果故。
文殊問經上卷雲。
有三十五大供養。
是菩薩摩诃薩應知。
然燈燒香塗身塗地香末香袈裟及傘若龍子幡并諸餘幡螺鼓大鼓鈴盤舞歌卧具或三節鼓腰鼓節鼓并及截鼓曼陀羅華掃地灑地貫華懸缯飯水漿飲可食可啖及以可味香和槟榔楊枝浴香并及澡豆。
此謂大供養。
供養見利門 文殊問經下卷雲。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諸供養餘華用治衆病或消惡毒。
其法雲何。
若供養佛餘華。
般若波羅蜜華。
佛足下華。
菩提樹華。
轉法輪處華。
塔華。
菩薩華。
衆僧華。
佛像華。
其法雲何。
世尊用此華有幾種咒。
世尊一切諸華。
雲何入佛華中。
世尊用此華法。
為有一種。
為有多種。
此咒為有一種為有多種。
佛告文殊師利。
各各華。
各各咒。
一一華咒。
一百八遍誦。
佛華咒曰。
南無佛闼寫冶莎诃 般若波羅蜜華咒曰。
那末阿盧履(民旨反)波若波羅蜜多裔莎诃 佛足華咒曰。
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诃 菩提樹華咒曰。
南無菩提逼力龛岚莎诃 轉法輪處華咒曰。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诃 塔華咒曰。
那莫鍮跋耶莎诃 菩薩華咒曰。
南無菩提薩埵冶莎诃 衆僧華咒曰。
那莫僧伽冶莎诃 佛像華咒曰。
那莫波羅底耶莎诃 文殊師利咒經如是。
汝當受持。
複告文殊師利。
用此華法。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若能信修行。
應當早起清淨澡濑念佛功德恭敬此華。
不以足蹈及跨華上。
如法執取安置淨器。
若人寒熱。
冷水摩華以用塗身。
若頭額痛亦皆用塗。
若吐利出血。
或腹内煩痛。
以漿飲摩華。
當服此華飲。
若口患瘡。
以暖水摩華含此華汁。
若人多嗔。
或以冷水或以沙糖。
以摩此華飲服華汁。
若多貪染。
以灰汁摩華塗其隐處。
複以冷水摩華塗其頂上。
貪結漸消。
常為一切所愛敬。
若天雨不止。
于空閑處。
以火燒華。
令雨即止。
若天亢旱。
在空閑處。
以華置水中。
複咒冷水更麗華上。
天即降雨。
若牛馬象等本性不調。
以華飲之即便調伏。
若諸果樹華實不茂。
以冷水牛糞摩取華汁。
以塗其根。
不得踐蹈。
華實即多。
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
搗華為抹以散田中。
即得滋長。
若高原陸地無有水處。
請四比丘。
于其處布華。
一日之中百八遍誦咒。
次複一日更以新華布先華上。
又誦咒一百八遍。
如是乃至七日。
掘便得水。
若國土多疾病。
以冷水磨華。
塗螺鼓等。
吹擊出聲。
聞者即愈。
若敵國怨家欲來侵境。
以水摩華。
在于彼處用灑散之。
即得退散。
若于高山有盤石處。
衆多比丘于石上摩華。
摩華既竟相與禮拜。
久後石上自生珍寶。
若人愚癡。
取所供養華數有百種下至七種。
搗以為抹。
以[牛*秦]牛蘇先誦咒一百八遍。
和以為丸如彈丸大。
日服一丸。
服丸之時亦誦咒百八遍。
漸得聰明利根。
一日之中能誦百偈。
若人有所作。
取優缽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郁波羅華等若水陸生華。
華有百種。
先以供養。
後以水摩華。
随其所須或塗或散。
悉皆有果。
若得百種華。
抹以為散。
水和為丸。
若惡腫病摩其瘡上。
其病即愈。
若癕若疖若諸毒。
或服此丸。
或以塗膚。
病即得除。
若人常患氣味身體消滅。
以大小麥汁摩于華塗其身上。
即便充悅。
複以未利華汁和華散。
為丸塗其額上。
一切怨家見生愛念。
文殊師利此華咒法。
南無佛闼寫冶莎诃(一)那末柯盧履(民旨反)般若波羅蜜多[(嫡-女)/衣]莎诃(二)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诃(三)南無菩提逼力龛岚莎诃(四)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诃(五)那莫鍮跋耶莎诃(六)南無菩提薩埵野莎诃(七)那莫僧伽野莎诃(八)那莫波羅底耶莎诃(九) 一一咒誦百八遍。
此咒章句汝于處處當說。
如佛華法餘華亦如是。
障治門 瑜伽七十九雲。
菩薩略有四上品障。
若不淨除。
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
何等為四。
一者于諸菩薩毗奈耶中。
起染污犯。
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
三者未積集善根。
四者有染愛心。
為治此四。
一者遍于十方諸佛如來所。
深心懇責發露悔過。
二者遍為利益一切十方諸有情類。
勸請一切如來說法。
三者遍于十方一切有情所有功德。
皆生随喜。
四者凡所生起一切善根。
皆悉回向阿耨菩提。
勝劣門 彌勒問經論第二雲。
菩薩摩诃薩有五種法。
勝于聲聞十善業道。
一專心修行。
以畢竟不離一味心故。
二常修行。
不斷不絕不休息故。
三為安穩自身。
為自身取人天身。
取人天安穩及大菩提故。
四為安穩他身。
為與一切衆生安穩畢竟回向大菩提故。
五善清淨。
複有七種。
一不破故。
少分修治名之為破。
具足修治名為不破。
二不點。
不自修行。
教他修行。
故名為點。
菩薩自行教他修行。
故名不點。
三不污。
自不修行不教他修。
見他修行而心随喜。
故名為污。
是故菩薩具足修行名為不污。
四無所屬。
要依他智而能修行。
故名為屬。
是故菩薩不依他智而能修行名無所屬。
五善究竟。
專念畢竟欲心等。
名善究竟。
六不食。
回向于有。
取有資生。
故名為食。
是故菩薩不取于有名為不食。
七智者贊歎。
舍二乘回向世間。
舍大乘回向小乘。
名智者不贊歎。
是故菩薩于二乘中不回向世間。
于大乘中不回向二乘。
名智者所贊。
應知。
菩薩有五種法。
修行十善業道。
能過世間。
一者願。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
常為一切世間天人而作福田。
勝諸二
屋内猕猴但令露身羅列庭前。
種種舞戲。
猕猴喜效。
必持珠衣。
共他舞戲。
無字即以此事具白王。
知王用其言。
如是作計歌舞合已。
猕猴即便持此珠衣來至庭所。
始知五人不偷珠衣。
猕猴是賊。
王問無字。
猕猴是賊。
太子不偷。
雲何證之。
無字白王。
太子王之正嫡。
王所愛重。
如其無罪。
無字亦應無罪。
若不引太子。
自下不免失命。
是故引太子。
雲何引大臣。
無字白王。
大臣者王所敬重。
諸臣所尊。
傾國貴賤念意佐助得無罪。
我亦無罪。
雲何引商人。
無字白王。
商主多有金銀異寶。
脫得贖命。
我亦應免。
雲何引淫女。
無字白王。
淫女貌美殊特。
多有人與共來往。
脫有思智度外人之計。
脫能得賊。
我即無罪。
王知之有智。
愛重之。
恒令自近。
王後山獵見群鹿獸。
走馬逐之失大衆侶。
唯共無字二人相随。
王時疲極止息樹下。
無字二坐懷杭王頭。
王時眠熟不自覺悟。
無字爾時嗔心内發。
拔劍拟王。
親我父怨今得其便。
甚難可恕。
複更思惟。
我父臨終遺言敕我。
若不報怨。
真是我子。
今若報怨。
違父意。
非孝子也。
拍劍内之。
王便驚悟語無字言。
我于夢中見長生王子長摩納身以劍臨我。
無字白王。
長生子久為灰土。
今在深山。
唯我二人。
何處有長生王子。
王還安眠。
無字複以利劍拟王。
王驚寤如前。
王複眠已。
無字以手王頭發。
問王言。
長摩納者我是也。
王殺父親。
是我怨。
今得王。
便分死以不。
王言。
本殺父。
今死無恨。
摩納白王。
我父臨終敕我。
今若殺王。
違我父願。
非孝子也。
我不殺王。
令王知也。
扶王上馬。
共歸王宮。
既到宮已。
召集諸臣。
王曰。
今得長生王子。
為當殺之。
為當賞。
諸臣皆言。
亡國之子不可賞也。
聽當殺。
王。
不然。
具說前事。
即以女妻之。
到為本國之主。
王自歸還本土。
二國通好。
不相征讨。
菩薩之人怨親平等。
父怨猶赦。
況餘怨也。
菩薩之心廣如山海。
如能容受無量諸惡沒習之徒。
應如是觀。
菩薩和光。
作此一國王及臣民。
普行十善。
極救幽苦。
慈悲相向。
如父如子。
如兄如弟。
柔和忍辱。
悉發菩提心。
善戒自居。
其行清淨。
此名菩薩發意施為無不利益。
忍辱大力能摧煩惱。
白衣互受門 (夫妻相勸)優婆塞戒經雲。
善男子我本往堕邪見家。
或自我善。
我于爾時名曰廣利。
妻名女。
精進勇猛度脫無量。
十善化導。
我于爾時心生殺獵。
貪嗜酒肉。
懶堕懈怠。
不能精進。
妻時語我。
止其獵殺。
戒斷酒肉。
勤加精進。
得脫地獄苦惱之患。
上生天宮與一處。
我于爾時殺心不止。
酒肉美味不能割舍。
精進之心懶堕不前。
天宮息意。
地獄分受。
我于爾時居聚落内。
近僧伽藍。
數聞犍鐘。
妻語我言。
事事不能。
聞犍鐘聲。
三彈指一稱佛。
斂身自恭莫生憍慢。
如其夜半此法莫廢。
我即用之無複舍失。
經十二年。
其妻命終生忉利天。
卻後三年我亦壽盡。
經至斷事。
判我入罪。
向地獄門。
當入門時。
聲鐘三聲。
我即住立。
心生歡喜。
愛樂不厭。
如法三彈指。
長聲唱佛。
聲皆慈悲。
梵音朗徹。
主事聞已。
心甚愧感。
此真菩薩雲何錯判。
即遣追還送往天上。
既往到已。
五體投地。
禮敬我妻白言。
大師幸承大恩如見濟拔。
乃至菩提不違教敕。
以是之故。
互相為師各獲大果。
汝等谛聽信受伏行。
供養門 準四十四。
菩薩有十種供養。
一設利羅供養。
二制多供養。
三現前供養。
四不現前供養。
五自作供養。
六教他供養。
七财敬供養。
八廣大供養。
九無染供養。
十正行供養。
于如來所發起六種增上意樂。
一者無上大功德田增上意樂。
二無上有大恩德。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四者如邬昙妙華極難值遇。
五獨一出現。
六者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增上意樂。
依大莊嚴論。
有八種供養如來。
一依供養。
二物。
三緣起。
四回向。
五因。
六智。
七田。
八依止。
頌雲。
現前不現前。
衣服飲食等。
深起善淨心。
為滿于二聚。
常願生佛世。
三輪不分别。
成熟諸衆生。
最後十一種現前不現者。
謂依供養。
依于現在及過未世諸佛而供養故。
衣服飲食等者。
謂物供養。
以衣服等而供養故。
深起善淨心者。
謂緣起供養。
以深淨心而供養故。
為滿于二聚者。
謂回向供養。
為滿福智二種而供養故。
常願生佛世者。
謂因供養。
由有宿願。
願生佛世。
令我有益不虛。
供養故。
三輪不分别者。
謂智供養。
設供受供供具三事不可得故。
成熟諸衆生者。
謂田供養。
衆生為田。
教彼供養。
令種善根故。
最後十一種者。
謂依止供養。
此有十一種。
一者依止物。
由依财物。
而供養故。
二者依止思惟。
由依味思惟随喜思惟悕望思惟故。
三者依止信。
由信大乘發菩提心故。
四者願。
由發弘誓願故。
五者依止悲。
由憐愍衆生故。
六者依止忍。
由難行能行故。
七者依止行。
由諸波羅蜜故。
八者依止正念。
由如法不倒故。
九者依止正見。
由如實覺了故。
十者依止解脫。
由聲聞煩惱滅故。
十一者依止真實。
由得大菩提故。
五種自意供養如來。
應知此供養為最上供養。
何謂為五。
一者淨信。
二者深心。
三者神通。
四者方便。
五者和合。
淨信者。
于大乘法說供養處。
生淨信故。
深心者。
此心有九種。
一味心。
二随喜心。
三悕望心。
四無厭心。
五廣大心。
六勝喜心。
七勝利心。
八無染心。
九善淨心。
神通者。
謂依虛空藏等諸三摩提故。
方便者。
謂無分别智方便攝故。
和合者。
謂一切諸大菩薩和合一果入一切果故。
文殊問經上卷雲。
有三十五大供養。
是菩薩摩诃薩應知。
然燈燒香塗身塗地香末香袈裟及傘若龍子幡并諸餘幡螺鼓大鼓鈴盤舞歌卧具或三節鼓腰鼓節鼓并及截鼓曼陀羅華掃地灑地貫華懸缯飯水漿飲可食可啖及以可味香和槟榔楊枝浴香并及澡豆。
此謂大供養。
供養見利門 文殊問經下卷雲。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諸供養餘華用治衆病或消惡毒。
其法雲何。
若供養佛餘華。
般若波羅蜜華。
佛足下華。
菩提樹華。
轉法輪處華。
塔華。
菩薩華。
衆僧華。
佛像華。
其法雲何。
世尊用此華有幾種咒。
世尊一切諸華。
雲何入佛華中。
世尊用此華法。
為有一種。
為有多種。
此咒為有一種為有多種。
佛告文殊師利。
各各華。
各各咒。
一一華咒。
一百八遍誦。
佛華咒曰。
南無佛闼寫冶莎诃 般若波羅蜜華咒曰。
那末阿盧履(民旨反)波若波羅蜜多裔莎诃 佛足華咒曰。
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诃 菩提樹華咒曰。
南無菩提逼力龛岚莎诃 轉法輪處華咒曰。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诃 塔華咒曰。
那莫鍮跋耶莎诃 菩薩華咒曰。
南無菩提薩埵冶莎诃 衆僧華咒曰。
那莫僧伽冶莎诃 佛像華咒曰。
那莫波羅底耶莎诃 文殊師利咒經如是。
汝當受持。
複告文殊師利。
用此華法。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若能信修行。
應當早起清淨澡濑念佛功德恭敬此華。
不以足蹈及跨華上。
如法執取安置淨器。
若人寒熱。
冷水摩華以用塗身。
若頭額痛亦皆用塗。
若吐利出血。
或腹内煩痛。
以漿飲摩華。
當服此華飲。
若口患瘡。
以暖水摩華含此華汁。
若人多嗔。
或以冷水或以沙糖。
以摩此華飲服華汁。
若多貪染。
以灰汁摩華塗其隐處。
複以冷水摩華塗其頂上。
貪結漸消。
常為一切所愛敬。
若天雨不止。
于空閑處。
以火燒華。
令雨即止。
若天亢旱。
在空閑處。
以華置水中。
複咒冷水更麗華上。
天即降雨。
若牛馬象等本性不調。
以華飲之即便調伏。
若諸果樹華實不茂。
以冷水牛糞摩取華汁。
以塗其根。
不得踐蹈。
華實即多。
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
搗華為抹以散田中。
即得滋長。
若高原陸地無有水處。
請四比丘。
于其處布華。
一日之中百八遍誦咒。
次複一日更以新華布先華上。
又誦咒一百八遍。
如是乃至七日。
掘便得水。
若國土多疾病。
以冷水磨華。
塗螺鼓等。
吹擊出聲。
聞者即愈。
若敵國怨家欲來侵境。
以水摩華。
在于彼處用灑散之。
即得退散。
若于高山有盤石處。
衆多比丘于石上摩華。
摩華既竟相與禮拜。
久後石上自生珍寶。
若人愚癡。
取所供養華數有百種下至七種。
搗以為抹。
以[牛*秦]牛蘇先誦咒一百八遍。
和以為丸如彈丸大。
日服一丸。
服丸之時亦誦咒百八遍。
漸得聰明利根。
一日之中能誦百偈。
若人有所作。
取優缽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郁波羅華等若水陸生華。
華有百種。
先以供養。
後以水摩華。
随其所須或塗或散。
悉皆有果。
若得百種華。
抹以為散。
水和為丸。
若惡腫病摩其瘡上。
其病即愈。
若癕若疖若諸毒。
或服此丸。
或以塗膚。
病即得除。
若人常患氣味身體消滅。
以大小麥汁摩于華塗其身上。
即便充悅。
複以未利華汁和華散。
為丸塗其額上。
一切怨家見生愛念。
文殊師利此華咒法。
南無佛闼寫冶莎诃(一)那末柯盧履(民旨反)般若波羅蜜多[(嫡-女)/衣]莎诃(二)那莫波陀制點耽鹽莎诃(三)南無菩提逼力龛岚莎诃(四)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诃(五)那莫鍮跋耶莎诃(六)南無菩提薩埵野莎诃(七)那莫僧伽野莎诃(八)那莫波羅底耶莎诃(九) 一一咒誦百八遍。
此咒章句汝于處處當說。
如佛華法餘華亦如是。
障治門 瑜伽七十九雲。
菩薩略有四上品障。
若不淨除。
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
何等為四。
一者于諸菩薩毗奈耶中。
起染污犯。
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
三者未積集善根。
四者有染愛心。
為治此四。
一者遍于十方諸佛如來所。
深心懇責發露悔過。
二者遍為利益一切十方諸有情類。
勸請一切如來說法。
三者遍于十方一切有情所有功德。
皆生随喜。
四者凡所生起一切善根。
皆悉回向阿耨菩提。
勝劣門 彌勒問經論第二雲。
菩薩摩诃薩有五種法。
勝于聲聞十善業道。
一專心修行。
以畢竟不離一味心故。
二常修行。
不斷不絕不休息故。
三為安穩自身。
為自身取人天身。
取人天安穩及大菩提故。
四為安穩他身。
為與一切衆生安穩畢竟回向大菩提故。
五善清淨。
複有七種。
一不破故。
少分修治名之為破。
具足修治名為不破。
二不點。
不自修行。
教他修行。
故名為點。
菩薩自行教他修行。
故名不點。
三不污。
自不修行不教他修。
見他修行而心随喜。
故名為污。
是故菩薩具足修行名為不污。
四無所屬。
要依他智而能修行。
故名為屬。
是故菩薩不依他智而能修行名無所屬。
五善究竟。
專念畢竟欲心等。
名善究竟。
六不食。
回向于有。
取有資生。
故名為食。
是故菩薩不取于有名為不食。
七智者贊歎。
舍二乘回向世間。
舍大乘回向小乘。
名智者不贊歎。
是故菩薩于二乘中不回向世間。
于大乘中不回向二乘。
名智者所贊。
應知。
菩薩有五種法。
修行十善業道。
能過世間。
一者願。
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
常為一切世間天人而作福田。
勝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