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關燈
切。

    願賜船過度險難。

    我等度已。

    亦教一切衆生令得出離。

    于後惡世流布不絕。

    次佛教立願雲。

    佛子當發大願。

    願一切衆生普成正覺。

    若有一人随苦惱者。

    我當代之令彼得樂。

    至心頭面著地。

    又願一切衆生普慈相向如父如子。

    身體清淨如淨琉璃。

    若有一人不如此者。

    我當代之。

    又願衆生自識宿命。

    智慧具足明達三世。

    若有一人不适意者。

    我當代之。

    次教忏悔。

    忏悔訖歸依三寶。

    次雲。

    佛子已發大願。

    忏悔複訖。

    三寶歸已。

    三業清淨。

    真是如來法身之子。

    一切衆生法橋之主。

    至心頭面著地。

    攝持身心。

    随語稱字。

    次正說相雲。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

    于其中間常行檀波羅蜜。

    悉令具足。

    不得懈怠有所犯。

    若犯非菩薩。

    能持不(教答)能持(準前。

    随從稱名。

    應雲某甲能持)。

    屍羅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毗梨耶波羅蜜。

    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準檀說之)。

    次說雲。

    佛子此六波羅蜜戒常當護持。

    勤行修習勿令懈怠若退失。

    四十二賢聖法。

    堅固其心。

    不得故犯。

    能持不(教答能持)若準第十。

    具有受法持衣結界安居自恣等。

    廣如彼辨。

    然約出家優婆塞法。

    還有沙彌大戒等。

    第三卷雲。

    若優婆塞持戒已。

    謹慎上重。

    上重者何。

    第一癡淫。

    第二殺菩提心人。

    第三偷三寶物。

    第四不孝父母。

    第五慢師。

    第六殺人。

    第七嗔嫉。

    第八悭貧若犯如此波羅夷罪。

    具足一大劫入大地獄。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謗毀三寶亦複如是。

     受戒得益門 優婆塞戒經雲。

    往昔有一菩薩大優婆塞。

    受持五戒。

    威儀具足。

    将諸徒衆。

    遊行國邑。

    到諸離城上。

    息林下。

    見一雌鳥将二鶵子林上鳴叫聲甚悲感。

    此優婆塞名曰淨發。

    顧觀鳥鳴。

    目即落淚。

    顧語徒衆。

    今此鳥者是我因時眷屬。

    我本修行出家受戒。

    有其二子。

    年始三四。

    我妻爾時愛色著我。

    顧語兒言。

    捉汝父衣。

    生死莫放。

    慈鳥養子乳哺三年。

    父今何忽舍我而去。

    緣此之故堕烏鳥中。

    以慈戒力即便喚言。

    來至我所。

    母及二子鳴叫嗥啕不能自止。

    絕而複蘇。

    一别已來十六萬歲。

    我本敬愛非是惡心。

    何期一旦受此罪報。

    作是言已。

    飛來懷愁。

    悲感懊惱。

    今日一别永無見期。

    我于此身。

    何時脫舍淨發。

    爾時知其悔心善根已至。

    為說六度十善因緣。

    複為忏悔除所障罪咎。

    即授齋法五分法身解脫分戒。

    既受戒已。

    禮緻敬。

    辭别如去。

    母子思量經七日夜。

    俱時命終。

    生南天竺大婆羅門家。

    還為眷屬。

    戒力因緣自然具足聰明睿智。

    三業清淨得不退心。

    當知此戒一受不失乃至畜生。

    此名優婆塞戒不可思議。

    又複往昔有一婦人。

    隐避其夫。

    獨食無度。

    以偷食故堕餓狗中。

    貧賤家生。

    薄福德故。

    形容醜陋。

    身體疥癞。

    叨哭之力反耳。

    嗥吠災怪數作。

    人所憎嫉。

    門打推擲。

    腰脊橑戾。

    蹄腳蹇跛。

    但言唱殺。

    無與食者。

    五百世中三頓飽食。

    第一飽者。

    值二醉人俱時嘔吐。

    及他未往。

    絕走食之。

    未得去頃。

    大狗來齧。

    死如複活。

    屋裡呻嗥不能得出。

    其主嗔恚。

    設計欲殺。

    心畏死故。

    自力私去。

    平複差已。

    饑餓甚困。

    值遇押酒。

    偷食其糟。

    食飽訖已。

    不敢近屋。

    恐畏醉後或能打殺。

    即移在無人行處。

    恣意熟眠。

    三日醒已。

    饑虛甚困。

    顧食飲。

    無可得者。

    徘徊之頃。

    主人女郎擔米一鬥。

    盛著坩中。

    蓋口而去。

    看人去已。

    以鼻推之。

    就中食米。

    食米訖竟。

    拔頭不得。

    畏人來見。

    盡力東西去不得脫。

    在中無聲住。

    須臾之頃。

    便至終于死此。

    還狗身傾。

    有菩薩名曰無言。

    即與說法五分戒。

    因教令修持。

    舍此身已生長生王家。

    聰明智慧得不退菩提。

    優婆塞戒乃有如是不思議力。

    善男子汝等修道忍辱為先。

    何以故。

    昔有一人名曰高王。

    出家受戒。

    輕賤其師。

    常懷慢心。

    于諸同道亦複如是。

    鬥诤嗔忿口縱四過。

    命終之後堕大地獄。

    以經七佛猶不得出。

    卻盡賢劫始可免難。

    餘報劫數說不可盡。

    是故修道先當忍辱。

    又有一人作大國王。

    名曰盧伽。

    為大臻王之所讨殄。

    王有一子名曰信住。

    其父滅已。

    藏身隐伏。

    年既長大。

    貧無資産。

    被遣事王。

    王時遊觀。

    身力疲極。

    失其衆侶。

    共王二人到一水邊。

    共王入洗。

    王時沉沒。

    信住接出。

    手捉王發拟之深淵。

    信住語王。

    我是大臻子。

    王殺我父。

    是我大怨。

    蓋聞父仇不同天如蓋。

    兄仇不同國而行。

    我乘[留-田+車]危事不可忍。

    王當就死。

    其王報言。

    百死無恨。

    信住答言。

    我不殺王。

    使王知耳。

    夫報怨者。

    譬如車輪無有已。

    不報和順怨乃得止。

    即便扶王上馬共還國。

    既還國已。

    召集諸臣問曰。

    今得大臻王子。

    為賞為斬。

    諸臣皆言。

    亡國之子不可賞也。

    宜當殺之。

    王即具論前事。

    以女妻之。

    還其本國。

    王自歸國如治。

    善男子菩薩之心廣如山海。

    其中容處無量善惡。

    又仇猶忍。

    況餘嗔忿。

    現前中華報受樂。

    後生天中乃至大果。

    故持戒者忍力為大。

     受十善戒門 初起思惟。

    應修十善。

    十地經雲。

    菩薩作是思惟。

    一切衆生堕諸惡道。

    皆由不離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

    是故我當先住善法。

    亦令他人住于善法。

    何以故。

    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

    為他說法令住善者。

    無有是處。

    次思惟十不善果雲。

    是菩薩複作是思惟。

    此十不善業道。

    上者地獄因緣。

    中者畜生因緣。

    下者餓鬼因緣。

    于中殺生之罪能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劫盜之罪亦令衆生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餘八三惡道文同)。

    邪淫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婦不貞良。

    二者二妻相诤不随己心。

    妄語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诽謗。

    二者恒為多人所诳。

    兩舌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得破壞眷屬。

    二者得弊惡眷屬。

    惡口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聞惡聲。

    二者所有言說恒有诤訟。

    绮語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所說正語人不信受。

    二者所有言說不能辨了。

    貪欲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貪财無有厭足。

    二者多求恒不從意。

    嗔恚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為他人求其長短。

    二者常為他人所惱害。

    邪見之罪。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常生邪見家。

    二者心恒谄曲。

    既知惡果。

    次思遠離雲。

    我當遠離十不善業道。

    樂行善法。

    作利益衆生故。

    當住十善業道。

    亦令他人住于十善業道。

    以自住善法遠離彼障修行對治。

    亦令衆生住善法故(次思十善所有利益。

    廣如十地仁王彌勒問論等說)。

    既欲令衆生修行十善住十善法故。

    依增上悲。

    應于八種衆生生八種心。

    一者于惡行衆生。

    欲令住善行。

    故生安穩心。

    二于苦衆生。

    令樂具不盡。

    故生樂心。

    三于怨憎衆生。

    不念加報。

    故生慈心。

    四于貧窮衆生。

    欲令遠離彼苦。

    故生悲心。

    五于樂衆生。

    欲令不放逸。

    故生憐愍心。

    六于外道衆生。

    欲令現信佛法。

    故生利益心。

    七于因行衆生。

    欲令不退轉。

    故生守護心。

    八于一切攝菩提願衆生。

    願如己身。

    是諸衆生即是我身。

    故生我心。

    複作此念。

    是諸衆生堕于邪見。

    惡意惡心行惡道稠林。

    我應令彼衆生行真實道。

    住正見道如實法中。

    又念。

    是諸衆生共相破壞。

    分别彼我。

    常共鬥诤。

    日夜嗔恨熾然不息。

    我應令彼衆生住于無上大道之中。

    又念。

    是諸衆生心無厭足。

    常求他财。

    邪命自活。

    我應令彼住于清淨身口意業正命法中。

    又作是念。

    是諸衆生因随貪欲嗔恚愚癡。

    常為種種煩惱熾火之所燒然。

    不能志求出惡方便。

    我應令彼滅除一切煩惱大火。

    安置清淨無畏之處。

    又作是念。

    是諸衆生為于生死。

    此大瀑水波浪所沒。

    随順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随順世間漂流。

    沒大愛河。

    在大駛流。

    不能正觀。

    常有欲覺恚覺惱覺。

    惡行廣故。

    愛見水中羅刹所執。

    順入欲林。

    深愛著故。

    我慢陸地之所燋枯。

    無能救者。

    六入聚落不能動發。

    自離善行。

    無正度者。

    我應于彼生大悲心。

    以善根力而拔濟之。

    令得無畏不染寂靜離諸恐怖。

    住于一切智慧寶洲。

    又作是念。

    是諸衆生閉在世間牢獄之處。

    衆多患苦多惱妄想。

    愛憎系縛。

    憂悲共行。

    愛瑣所系。

    入于三界無明稠林。

    我應令彼遠離一切三界牢獄所愛著處。

    令住離相無礙涅槃。

    發是念已。

    次為受戒法。

    如常儀。

    又彌勒問經雲。

    菩薩修行十善業道。

    有五希奇。

    何等為五。

    一者起勇猛心。

    二者精進。

    三者堅固。

    四者智慧。

    五者果(如名起)。

    又諸菩薩以願堅固故。

    依大慈悲。

    起利益衆生行。

    于諸世間。

    心不疲倦。

    何者名為菩薩堅固之願。

    答曰。

    有五種法。

    名為菩薩堅固之願。

    一者聲聞乘不能動轉。

    二者辟支佛乘不能動轉。

    三者諸外道論不能動轉。

    四者一切諸魔不能動轉。

    五者不以無因無緣自然動轉。

    複有五法。

    知菩薩有大慈悲心。

    一者為與衆生安穩樂故。

    不惜一切資生之物。

    二者不惜自身。

    三者不護惜命。

    四者修一切行不待多時。

    五者怨親等悲。

    是故菩薩于諸世間心不疲倦。

    既為衆生發菩提心。

    受此菩薩十善者。

    亦應修行堅固等心。

     贊忍護戒門 優婆塞戒經第四雲。

    善男子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忍辱為先。

    嗔來喜報觸惱不變。

    此是菩薩持戒之體。

    菩薩施他。

    從怨為始。

    善男子昔有國王号長生。

    正法治國。

    不枉人民。

    天下太平國土安靜。

    鄰國王摩盧羅那貪其國土。

    興兵伐之。

    殺長生王。

    止其宮阙。

    長生王唯有一子。

    始能語言未有所識。

    長生王臨終之時。

    敕語左右。

    我子摩納若全身命。

    莫報國仇。

    真是我子欲止怨者。

    不生報想。

    怨乃得止。

    若報怨者。

    如車輪轉。

    無有已。

    摩納年至十二。

    改名易姓名為無字。

    被遣事王。

    無字年雖幼少。

    才智過人。

    形貌端正。

    顔色殊特。

    禮節俯仰。

    事之可觀。

    王甚愛敬。

    恒在室内。

    經曆三年。

    其年十五。

    王于爾時夫妻二人通有無字。

    更無餘人。

    王于屋中失璎珞珠衣一具。

    王即推撿。

    衣無所出。

    王自思惟。

    更無餘人。

    唯有無字。

    偷我珠衣。

    即收無字。

    如治問之。

    偷我珠衣。

    去速持出來。

    無字答王。

    是我偷珠。

    當知今日珠不可得。

    王即問言。

    汝偷我。

    雲何如言珠不可得。

    無字答。

    本非我意。

    太子遣偷珠。

    在太子邊。

    雲何可得。

    王即問言。

    若太子偷。

    更複共誰。

    無字答言。

    王所愛臣。

    複共價客主。

    又共淫女。

    王于爾時依引收之。

    問太子言。

    如何偷珠。

    太子答王。

    我不偷珠。

    王問無字。

    太子不偷。

    無字白王。

    太子偷珠。

    今言不偷。

    得免偷珠。

    無字亦不偷珠。

    王禁太子著在非所。

    次問大臣。

    無字引汝偷珠。

    速出珠來。

    大臣答王。

    實不偷珠。

    王問無字。

    臣不偷珠。

    雲何引之。

    無字白王。

    口言不偷。

    得作不偷。

    無字亦不偷珠。

    次問商人乃至淫女。

    亦複如是。

    王即引此五人各在一處。

    爾時淫女先往來者問無字言。

    王之屋内頗有異人不。

    無字答言。

    唯王夫妻及有我。

    更無異人。

    若無異人。

    頗鹦鹉等鳥猕猴等獸不。

    無字答言。

    有一猕猴恒在屋内。

    自餘猕猴悉不能入。

    語無字言。

    猕猴偷去。

    審實不疑。

    汝當白王。

    出諸伎女多著好衣。

    自餘猕猴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