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關燈
善法。

    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

    何以故。

    酒放逸故。

    三十二遠離涅槃。

    三十三種愚癡因。

    三十四身壞命終堕惡道中。

    三十五若得為人。

    所生之處常當狂騃。

    是三十五罪種種過失。

    是故不應飲。

    複次白衣處世。

    當官理務。

    家業作使。

    是故難持不惡口法等。

    五戒有五種受。

    名五種優婆塞。

    一者一分行。

    二者小分行。

    三者多分行。

    四者滿分行。

    五者斷淫。

    受一名一分。

    二三名少分。

    受四名多分。

    受五名滿分。

    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

    我今自婦不複行淫。

    是五戒。

    然受八戒法如常儀(準三歸亦一日一夜)。

    問五戒八戒何者為勝。

    答有因緣故二戒皆等。

    但五戒終身持。

    八戒一日持。

    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

    一日戒時少戒多。

    複次若無大心。

    雖複終身持戒。

    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戒也。

    譬如軟夫為将。

    雖将終身。

    智勇不足。

    卒無功名。

    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

    一日之勳功蓋天下。

    複次雖破戒堕罪。

    罪畢得解脫。

    如優缽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說。

    佛在世時。

    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

    入貴人舍。

    常贊出家法。

    語諸貴人婦女雲。

    姊妹可出家。

    諸貴婦女言。

    我等少壯容色盛美。

    持戒為難。

    或當破戒。

    比丘尼言。

    破戒便破。

    但出家。

    問言。

    破戒當堕地獄。

    雲何可破。

    答言。

    堕亦便堕。

    諸貴婦女笑之言。

    地獄受罪。

    雲何可堕。

    比丘尼言。

    我自憶念本宿因緣。

    作戲女。

    作種種衣服。

    而說應語。

    或時著比丘尼衣。

    以為戲笑。

    以是因緣故。

    迦葉佛時作比丘尼。

    自恃貴姓端正。

    心生憍慢而破禁戒。

    破禁戒故。

    堕地獄中受種種罪。

    受罪畢竟值釋迦牟尼佛。

    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

    以是故知。

    出家受戒。

    雖複破戒。

    以戒緣故。

    得羅漢道。

    若但作惡。

    無戒因緣。

    不得道也。

    我以昔時世世堕地獄。

    地獄出為惡人。

    惡人死還堕地獄。

    都無所得。

    今以此證知。

    出家受戒。

    雖破以是因緣可得道果。

    又說。

    因醉出家。

    佛便聽許。

    醉已還俗。

    餘問佛由。

    佛言。

    此婆羅門無量劫來無出家心。

    今因醉故發此微心。

    故許出家。

    為當來因故。

     護戒門 引蘇陀摩王經中說。

    不惜身命。

    以全禁戒。

    如菩薩本身曾作大力毒龍。

    若衆生在前身力弱者。

    眼視便死。

    身力強者。

    氣往而死。

    是龍受一日戒。

    出家求靜入林樹間思惟。

    坐久疲懈而睡時。

    形狀如蛇。

    身有文章。

    七寶雜色。

    獵者見之驚喜言曰。

    以此希有難得之皮。

    獻上國王。

    以為服飾。

    不亦宜乎。

    便以杖按其頭。

    以刀剝皮。

    龍自念言。

    我力如意。

    傾覆此國其如反掌。

    此人小物。

    豈能困我。

    我今以持戒故。

    不計此身。

    當從佛語。

    于是自忍。

    眠目不視。

    閉氣不息。

    憐愍此人。

    為持戒故。

    一心受剝。

    不生悔意。

    既以失皮。

    赤肉在地。

    時日大熱。

    宛轉土中。

    欲趣大水。

    見諸小蟲來食其身。

    為持戒故。

    不複敢動。

    自思惟言。

    今我此身以施諸蟲。

    為佛道故。

    今以肉施以充其身。

    後成佛時。

    當以法施以益其心。

    如是誓已。

    身乾命終。

    即生第二忉利天上。

    爾時毒龍釋迦牟尼佛是。

    是時獵師者提婆達多等六師是也。

    諸小蟲輩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道者是。

    菩薩護戒。

    不惜身命。

    決定不悔。

    其事如是。

     受意門 菩薩持戒。

    為佛道故。

    作大誓願。

    必度衆生。

    不求今世後世之樂。

    不為名聞稱譽法故。

    亦不自為早求涅槃。

    但為衆生沒在長流。

    恩愛所欺愚惑所誤。

    我當度之令到彼岸。

    一心持戒為生善處。

    生善處故見善人。

    見善人故生智慧。

    生智慧故得行六度。

    得行六度故得佛道。

    如是持戒名為屍羅波羅蜜。

    又複持戒心樂善清淨。

    不為畏惡道。

    亦不為生天。

    但求善淨。

    以戒熏心。

    令心樂善。

    是為屍羅波羅蜜。

     受益門 複次菩薩持戒能生六波羅蜜。

    雲何持戒能生于檀。

    檀有三種。

    一者财施。

    二者法施。

    三無畏施。

    持戒自撿不侵一切衆生财物。

    是名财施。

    衆生見者慕其所行。

    又為說法令其開語。

    又自思惟。

    我當持戒與一切生作供養福田。

    令諸衆生得無量福。

    如是種種名法施。

    一切衆生皆畏于死。

    持戒不害。

    是則無畏施。

    複次菩薩自念。

    我當持戒。

    以此戒報。

    為諸衆生。

    作轉輪王。

    或作閻浮王。

    若作天王。

    令諸衆生滿足于财。

    無所乏短。

    然後坐佛樹下。

    降伏魔王成無上道。

    為諸衆生說清淨法。

    令無量衆生度老病死海。

    是為持戒因緣生檀波羅蜜。

    餘準理說。

    然戒喻老人。

    忍喻于杖。

    無杖則蹶。

    忍為戒杖。

    扶人至道。

    戒生勤者。

    持戒之人疲厭世苦老病死患。

    心生精進。

    必求自脫。

    亦以度人。

    譬如野幹在林樹間。

    依随師子及諸虎狗。

    求其殘肉。

    以自存活。

    有時空乏。

    夜半逾城入人舍。

    求肉不得。

    屏處睡息不覺。

    夜曉惶怖無計。

    走則慮不自免。

    住則懼畏死痛。

    便自定心。

    詐死在地。

    衆人來見。

    有一人言。

    我須野幹耳。

    即便截取。

    野幹自念。

    截耳雖痛。

    但令身在。

    次有一人言。

    我須野幹尾。

    便複截去。

    野幹複念。

    截尾雖痛。

    猶是小事。

    次有一人言。

    我須野幹牙。

    野幹心念。

    取者轉多。

    傥取我頭則無活路。

    即從地起。

    奮其智力。

    絕踴間關迳得自濟。

    行者之心求脫苦難。

    亦複如是。

    若老至時。

    猶故自寬。

    不能勤苦決斷精進。

    病亦如是。

    以有瘥期。

    未能決計。

    死欲至時。

    自知無冀。

    便自勉勵。

    果敢殷勤。

    大修精進。

    從死地中得至涅槃。

    說忍度中言。

    利養創深特宜便忍。

    如提婆達多。

    雖得出家。

    佛及五百大阿羅漢不教修通。

    阿難未得他心。

    以敬兄故。

    依佛所說。

    教令修通。

    得通現變。

    求門徒等。

    廣說思之。

     受正門 菩薩纓絡本業經雲。

    佛子受戒有三種。

    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

    受得真實上品戒。

    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

    千裡内有先受戒菩薩者。

    請為法師教授我戒。

    我先禮足。

    應如是語。

    請大尊者為師授我戒。

    其弟子得正法戒。

    是中品戒。

    三佛滅度後。

    千裡内無法師之時。

    應在諸佛形像前。

    胡跪合掌自誓受戒。

    應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

    我學一切菩薩戒者。

    是下品戒。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佛子是三種攝受三種受戒。

    過去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過去諸菩薩已學。

    未來諸菩薩當學。

    現在諸菩薩今學。

    是諸佛正法戒。

    若一切菩薩不入此正法戒門得無上道果者。

    無有是處。

    将欲受戒。

    先教禮三寶雲。

    弟子某甲等。

    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未來現在各準此(三說)禮法雲。

    弟子某甲等。

    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十二分教清淨真法。

    未來現在亦爾。

    禮僧雲。

    弟子某甲等。

    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三乘聖衆。

    未來現在亦爾(并各三說)。

    次教受四不壞信雲。

    弟子某甲等。

    願從今時盡未來際。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賢聖僧。

    歸依正法戒(三說)。

    次教忏悔十重惡業。

    既悔過已。

    即與受十無盡戒雲。

    汝等善聽。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

    于其中間不得故殺生。

    若有犯者。

    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賢聖法。

    不得犯。

    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

    二不得故盜。

    三不得故淫。

    四不得故妄語。

    五不得沽酒。

    六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

    七不得故悭。

    八不得故嗔。

    九不得故自贊毀他。

    十不得故謗三寶藏(皆準可說)。

    次雲。

    佛子受十無盡戒。

    已其受者常過度四魔。

    越三界苦。

    從生至死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

    乃至成佛。

    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衆生不受其菩薩戒者。

    不名有情識者。

    畜生無異。

    不名為人。

    常離三寶海。

    非菩薩等故。

    菩薩有受法而無舍法。

    有犯不失。

    盡未來際。

    若有人來欲受戒者。

    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

    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

    然後為受。

    又複法師能于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

    出家受菩薩戒者。

    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況複二三乃至百千。

    福不可稱。

    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

    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

    超過三劫生死之罪。

    是故應受。

    受有十分。

    随受于一。

    乃至具十。

    又是菩薩十重。

    八萬威儀戒中十重有犯無悔。

    得使重受戒。

    八萬威儀戒盡名輕有犯。

    得使悔過。

    對悔滅。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

    是故心亦盡戒亦盡。

    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六道衆生受得。

    依文殊問經世間戒品受十戒法雲。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雲何歸依。

    佛告文殊師利。

    歸依者應如是言。

    大德我某甲。

    乃至菩提歸依佛。

    乃至菩提歸依法。

    乃至菩提歸依僧。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複言。

    我某甲已歸依佛。

    已歸依法。

    已歸依僧已。

    如是三說。

    次言。

    大德我持菩薩戒。

    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衆生。

    離殺生想。

    乃至菩提不盜。

    亦離盜想。

    乃至菩提不非梵行。

    離非梵行想。

    乃至菩提不妄語。

    離妄語想。

    乃至菩提不飲酒。

    離飲酒想。

    乃至菩提不著香華。

    亦不生想。

    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

    離歌舞想。

    乃至菩提不坐卧高大床。

    離大床想。

    乃至菩提不過中食。

    離過中食想。

    乃至菩提不捉金銀生像。

    離抳金銀想。

    乃至當具足六波羅蜜大慈大悲。

    佛說此祇夜。

    發誓至菩提。

    歸依于三寶。

    受持十種戒。

    亦誓至菩提。

    六度及四等。

    皆當令具足。

    如是修行者。

    與大乘相應。

    将欲受戒。

    應先發誓願。

    菩薩受戒品雲。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菩薩所受戒法。

    當雲何。

    佛告文殊師利。

    應于佛前至誠禮拜作如是言。

    我某甲願諸佛憶念。

    我如諸佛世尊正遍知以佛智慧無所著。

    我當發菩提心。

    為利益一切衆生令得安樂。

    發無上道心。

    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

    發無上菩提心。

    于一切衆生。

    如父母兄弟妹姊男子女人親友等。

    為彼解脫得出生死。

    乃至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

    随諸衆生所須财法一切施與。

    以此财法攝受一切衆生。

    漸漸随宜為解脫衆生出生死故。

    乃至令安住無上菩提。

    我當起精進。

    我當不放逸。

    如是再三。

    是名菩薩摩诃薩初發菩提心。

    若依梵網經。

    說十重戒與璎珞經同。

    然彼具說自作教他随喜殺因殺緣殺業等。

    廣略别爾。

    淨行優婆塞戒經受十無盡。

    同璎珞本業經。

    又受六波羅蜜戒。

    禮拜歸依忏悔法。

    盡同十無盡。

    然先勸勉經雲。

    佛放無量相光。

    上過三頂。

    下照地獄及黑闇處。

    悉皆大明。

    有緣來集。

    佛告大衆。

    一心善聽。

    欲求無上真法菩提。

    應淨三業。

    守戒謹行。

    百法并修。

    十善化物。

    慈悲衆生。

    如愛己子。

    愍念闡提。

    救苦地獄。

    百法具已。

    願諸衆生受大安樂。

    未能身分往救。

    恒發此願。

    此願滿已。

    進入法智。

    修習種姓。

    名真菩薩大優婆塞。

    佛子有六大船。

    能度大海。

    運載行人。

    到七寶藏。

    入法流水。

    洗除垢濁。

    身體清淨。

    三業明朗。

    除滅老病無明障蔽。

    自得濟度。

    更能度人。

    是故佛子應受應持。

    若有持者。

    從初發心乃至妙覺。

    随緣施化。

    若有衆生感真法者。

    現菩薩形而往度之。

    若感應者。

    現優婆塞形而往度之(如觀音等)。

    已下請受。

    爾時東方有世界名光淨。

    有八千大梵天王。

    其第一者淨業為名。

    各有百千眷屬。

    其一一方亦如此數。

    于此世界。

    淨居天王名曰淨志。

    亦與眷屬百千人。

    俱各詣佛前。

    為佛作禮。

    繞三匝已卻住如立。

    白佛言。

    世尊我等今日居煩惱海住生死河。

    雖欲越渡。

    無牢船筏。

    沒命中流還來此岸。

    如是展轉永無出期。

    世尊大慈拯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