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亦當必定不成無上菩提。
若我持戒。
乃至失命建立淨心。
誓無悔心。
若我修忍。
為他侵害乃至割截。
常生慈心。
誓不恚礙。
若修精進。
逢寒暑王賊水火師子虎狼無水谷處。
要必堅固。
誓不退沒。
若我修禅。
為外事惱不得攝心。
要系念境。
誓不暫起非法亂想。
若修智慧。
觀一切法。
如真實性。
随順受持。
于善不善有為無為生死涅槃。
不起二見。
若我心悔恚礙退沒亂想起于二見。
如彈指頃。
而以戒忍精進禅智求淨報者。
我即欺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現在諸佛。
于未來不證菩提。
菩薩以十大願持正法行。
以六大誓制放逸心。
必能精進修集六波羅蜜。
成無上菩提。
瑜伽四十五有五大願及十大願。
五願者。
一發心願。
二受生願。
三所行願。
四正願。
五大願。
若諸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
最初發心。
名發心願。
若諸菩薩願于當來世。
往生随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
名受生願。
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
于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
名所行願。
若諸菩薩願于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
攝受一切所有功德。
名為正願。
菩薩大願當知。
即從正願所出。
十大願者。
若諸菩薩願于當來。
以一切種上妙供具。
供養無量無邊如來。
名第一願。
若諸菩薩(此言流至第十)。
願于當來。
攝受防護諸佛正法。
傳持法眼。
令無斷壞。
名第二願。
願于當來。
從睹史多宮降下。
如前乃至入涅槃。
名第三願。
願于當來。
行一切種菩薩正行。
名第四願。
願于當來。
普能成熟一切有情。
名第五願。
願于當來。
一切世界皆能示現。
名第六願。
願于當來。
普能淨修一切佛土。
名第七願。
願于當來。
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
趣入大乘。
名第八願。
願于當來。
所有一切無倒加行。
皆不唐捐。
名第九願。
願于當來。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名第十願。
四十七雲。
由得清淨勝意樂故。
為欲供養最勝有情真實福田大師法王。
是故引發第一大願。
為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正法。
是故引發第二大願。
為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法輪。
是故引發第三大願。
為欲随彼行菩薩行。
是故引發第四大願。
為欲成熟彼器有情。
是故引發第五大願。
為欲往趣諸佛國土。
奉見如來。
承事供正法。
是故引發第六大願。
為淨修治自佛國土。
是故引發第七大願。
為于一切在所生處。
常不遠離諸佛菩薩。
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
是故引發第八大願。
常為利益一切有情。
曾無空過。
是故引發第九大願。
為證無上正等菩提。
作諸佛事。
是故引發第十大願。
複說發心及哀愍門 文殊師利問菩提心論雲。
有十種發。
一者身發。
欲令衆生身業清淨故。
二口發。
欲令衆生口業清淨故。
三者意發。
欲令衆生意業清淨故(論釋雲。
為遠離身口意業一切惡行。
發大精進也)。
四者内發。
以不虛妄分别一切諸衆生故(論雲。
以化一切衆生。
令學彼處。
不虛分别者。
以不著諸法故)。
五者外發。
于一切衆生。
平等行故(論雲以遠離愛故)。
六者智發。
以具足佛智清淨故(論雲。
以平等教化一切衆生故)。
七清淨國土發。
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莊嚴故(論雲。
以如實知心。
便随相應說法故)。
十無為智滿足心發。
以不著三界故(論雲。
以證實法。
三界故。
又離虛妄法故)。
瑜伽七十二有十發心。
謂世俗受發心。
得法性發心。
不決定發心。
決定發心。
不清淨發心。
清淨發心。
羸劣發心。
強盛發心。
未成果發心。
已成果發心。
未入正性離生。
名世俗發心。
已入正性離生。
名得法性發。
已離遠近。
名不決定發。
與此相違。
名決定發。
随他轉。
或被陵逼。
或怖或诳。
或為利養。
此等發心。
名不清淨。
與此相違。
名為清淨。
為貪嗔癡纏所蔽伏。
舍于正法。
處于邪行。
名羸劣發。
與此相違。
名為強盛。
謂勝解乃至十地。
名未成果。
謂如來地。
名已成果。
瑜伽四十七。
謂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相。
若成就者。
堕菩薩數。
何等為五。
一者哀愍。
二者愛語。
三者勇猛。
四者舒手惠施。
五者能解甚深義。
此各有五種。
一自性。
二依處。
三果利。
四次第。
五相攝。
哀愍依處略有五種。
一有苦有情。
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
四邪行有情。
五煩惱随眠有情。
三塗八難為有苦。
諸不律儀為惡行。
視樂一切染污境界。
為放逸。
依諸妄見。
修行種種苦解脫行。
于惡說法毗奈耶中。
而出家者。
名為邪行。
煩惱可知。
果利者。
于諸有情。
最初能斷怨害嫌恨。
菩薩哀愍普于一切利有情事。
皆能修作。
心無怯劣。
于此加行。
嘗無厭倦。
多住哀愍。
能攝無罪。
現法樂住。
及饒益他。
又如世尊所說修慈所得勝利。
謂于現身毒藥刀仗不加害。
名哀愍果利。
七相憐愍。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
深心發起七相憐愍。
以諸菩薩具憐愍故。
名善意樂。
何名七相。
一無畏憐愍。
二如理憐愍。
三無倦。
四無求。
五無染。
六廣大。
七平等。
謂諸菩薩于有情所。
非怖畏故而憐愍。
現行随順身語意業。
适可其心。
利益安樂。
名無畏憐愍。
于諸有情。
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法及以非處勸授有情。
名如理。
于諸有情。
随其所宜。
發起一切饒益事業。
曾無厭倦。
名無倦。
不待求請。
自起憐愍。
為作饒益。
名無求。
無愛染心而起憐愍。
謂饒益他。
不祈恩報。
亦不希望當來可愛諸果異熟。
名無染。
謂于一切諸有情所。
雖遭一切不饒益事。
而不棄舍。
菩薩自身甯受非愛。
終不以惡欲加于彼。
名廣大。
普于一切諸有情類。
平等平等。
于有情界。
無有分限。
是名平等憐愍。
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
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七十二雲。
複次若于五種有情衆中。
起邪行時。
說名無哀無愍無有傷歎。
一于乞求者。
二于危厄者。
三于有恩者。
四于樂樂者。
五于樂法者。
乞求有五。
乞四事為四。
五求救護。
危厄亦五。
一艱乏者。
二住迷亂者。
三來歸依者。
四相投委者。
五來拜觐者。
其有恩者亦有五種。
一母。
二父。
三妻子。
四奴婢仆使。
五朋友兄弟。
樂樂亦有五。
一愛樂事業興盛樂。
二不乖離樂。
三苦遠樂。
四解疲倦樂。
五求勝進樂。
樂法亦有五。
一樂說正法。
二樂受持讀誦。
三樂論議決擇。
四樂教授教誡。
五樂法随法行。
此中邪行者。
謂于是中。
或作加行。
或不作加行。
或不饒益加行故。
或中庸加行故。
應知其相。
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四十六。
菩薩修無上菩提有五希奇。
一于諸有情。
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二唯為饒益諸有情故。
常處生死。
忍無量苦。
三于多煩惱難伏有情。
善能解了調伏方便。
四于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随悟入。
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
由五種相。
普于有情。
其心平等。
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
如是亦為利益一切有情故。
起平等心。
二者于諸有情。
住哀愍俱平等之心。
三于諸有情。
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
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
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
于諸有情。
住平等心。
五于一切有情。
行利益行。
亦複如是以利心俱。
于諸有情。
住平等心。
由五種相。
于其有恩諸有情所。
現前酬報。
一者安處有情。
令學己德。
二者方便安處。
令學他德。
三者無依無怙。
有苦有貧。
随力随能。
作依怙等。
四者勸令供養諸佛如來。
五者令于如來所說正法。
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菩薩于五處。
常當欣贊。
一值佛出世。
常得承事。
二于諸佛所。
常聞六種波羅蜜多菩薩藏法。
三者于一切種成就有情。
常有勢力。
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堪任速證。
五證菩提已。
諸弟子衆常和無诤。
又諸菩薩随順退法。
當知有五。
一不敬正法及說法師。
二放逸懈怠。
三于諸煩惱。
親近執著。
四于諸惡行。
親近執著。
五與餘菩薩。
挍量勝劣。
起增上慢。
與上相違。
名順勝法。
發菩提心論下雲。
菩薩修習六波羅蜜。
求無上菩提者。
應離七法。
一者離惡知識。
惡知識者。
所謂教人舍離上信上欲上精進。
集衆雜行。
二者離于女色貪著嗜欲。
染習世人而專俗事。
三者離于惡覺自觀形容。
貪吝愛重染著守護。
謂可久保。
四者離嗔恚舉慢嫉。
興起诤訟。
壞亂善心。
五者離于放逸憍慢懈怠。
自恃小善。
輕蔑于人。
六離于外道書論。
及世文頌绮飾文詞。
非佛所說。
不應贊誦。
七者不應親近邪見惡見。
如是七法
亦當必定不成無上菩提。
若我持戒。
乃至失命建立淨心。
誓無悔心。
若我修忍。
為他侵害乃至割截。
常生慈心。
誓不恚礙。
若修精進。
逢寒暑王賊水火師子虎狼無水谷處。
要必堅固。
誓不退沒。
若我修禅。
為外事惱不得攝心。
要系念境。
誓不暫起非法亂想。
若修智慧。
觀一切法。
如真實性。
随順受持。
于善不善有為無為生死涅槃。
不起二見。
若我心悔恚礙退沒亂想起于二見。
如彈指頃。
而以戒忍精進禅智求淨報者。
我即欺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現在諸佛。
于未來不證菩提。
菩薩以十大願持正法行。
以六大誓制放逸心。
必能精進修集六波羅蜜。
成無上菩提。
瑜伽四十五有五大願及十大願。
五願者。
一發心願。
二受生願。
三所行願。
四正願。
五大願。
若諸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
最初發心。
名發心願。
若諸菩薩願于當來世。
往生随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
名受生願。
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
于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
名所行願。
若諸菩薩願于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
攝受一切所有功德。
名為正願。
菩薩大願當知。
即從正願所出。
十大願者。
若諸菩薩願于當來。
以一切種上妙供具。
供養無量無邊如來。
名第一願。
若諸菩薩(此言流至第十)。
願于當來。
攝受防護諸佛正法。
傳持法眼。
令無斷壞。
名第二願。
願于當來。
從睹史多宮降下。
如前乃至入涅槃。
名第三願。
願于當來。
行一切種菩薩正行。
名第四願。
願于當來。
普能成熟一切有情。
名第五願。
願于當來。
一切世界皆能示現。
名第六願。
願于當來。
普能淨修一切佛土。
名第七願。
願于當來。
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
趣入大乘。
名第八願。
願于當來。
所有一切無倒加行。
皆不唐捐。
名第九願。
願于當來。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名第十願。
四十七雲。
由得清淨勝意樂故。
為欲供養最勝有情真實福田大師法王。
是故引發第一大願。
為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正法。
是故引發第二大願。
為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法輪。
是故引發第三大願。
為欲随彼行菩薩行。
是故引發第四大願。
為欲成熟彼器有情。
是故引發第五大願。
為欲往趣諸佛國土。
奉見如來。
承事供正法。
是故引發第六大願。
為淨修治自佛國土。
是故引發第七大願。
為于一切在所生處。
常不遠離諸佛菩薩。
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
是故引發第八大願。
常為利益一切有情。
曾無空過。
是故引發第九大願。
為證無上正等菩提。
作諸佛事。
是故引發第十大願。
複說發心及哀愍門 文殊師利問菩提心論雲。
有十種發。
一者身發。
欲令衆生身業清淨故。
二口發。
欲令衆生口業清淨故。
三者意發。
欲令衆生意業清淨故(論釋雲。
為遠離身口意業一切惡行。
發大精進也)。
四者内發。
以不虛妄分别一切諸衆生故(論雲。
以化一切衆生。
令學彼處。
不虛分别者。
以不著諸法故)。
五者外發。
于一切衆生。
平等行故(論雲以遠離愛故)。
六者智發。
以具足佛智清淨故(論雲。
以平等教化一切衆生故)。
七清淨國土發。
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莊嚴故(論雲。
以如實知心。
便随相應說法故)。
十無為智滿足心發。
以不著三界故(論雲。
以證實法。
三界故。
又離虛妄法故)。
瑜伽七十二有十發心。
謂世俗受發心。
得法性發心。
不決定發心。
決定發心。
不清淨發心。
清淨發心。
羸劣發心。
強盛發心。
未成果發心。
已成果發心。
未入正性離生。
名世俗發心。
已入正性離生。
名得法性發。
已離遠近。
名不決定發。
與此相違。
名決定發。
随他轉。
或被陵逼。
或怖或诳。
或為利養。
此等發心。
名不清淨。
與此相違。
名為清淨。
為貪嗔癡纏所蔽伏。
舍于正法。
處于邪行。
名羸劣發。
與此相違。
名為強盛。
謂勝解乃至十地。
名未成果。
謂如來地。
名已成果。
瑜伽四十七。
謂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相。
若成就者。
堕菩薩數。
何等為五。
一者哀愍。
二者愛語。
三者勇猛。
四者舒手惠施。
五者能解甚深義。
此各有五種。
一自性。
二依處。
三果利。
四次第。
五相攝。
哀愍依處略有五種。
一有苦有情。
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
四邪行有情。
五煩惱随眠有情。
三塗八難為有苦。
諸不律儀為惡行。
視樂一切染污境界。
為放逸。
依諸妄見。
修行種種苦解脫行。
于惡說法毗奈耶中。
而出家者。
名為邪行。
煩惱可知。
果利者。
于諸有情。
最初能斷怨害嫌恨。
菩薩哀愍普于一切利有情事。
皆能修作。
心無怯劣。
于此加行。
嘗無厭倦。
多住哀愍。
能攝無罪。
現法樂住。
及饒益他。
又如世尊所說修慈所得勝利。
謂于現身毒藥刀仗不加害。
名哀愍果利。
七相憐愍。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
深心發起七相憐愍。
以諸菩薩具憐愍故。
名善意樂。
何名七相。
一無畏憐愍。
二如理憐愍。
三無倦。
四無求。
五無染。
六廣大。
七平等。
謂諸菩薩于有情所。
非怖畏故而憐愍。
現行随順身語意業。
适可其心。
利益安樂。
名無畏憐愍。
于諸有情。
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法及以非處勸授有情。
名如理。
于諸有情。
随其所宜。
發起一切饒益事業。
曾無厭倦。
名無倦。
不待求請。
自起憐愍。
為作饒益。
名無求。
無愛染心而起憐愍。
謂饒益他。
不祈恩報。
亦不希望當來可愛諸果異熟。
名無染。
謂于一切諸有情所。
雖遭一切不饒益事。
而不棄舍。
菩薩自身甯受非愛。
終不以惡欲加于彼。
名廣大。
普于一切諸有情類。
平等平等。
于有情界。
無有分限。
是名平等憐愍。
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
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七十二雲。
複次若于五種有情衆中。
起邪行時。
說名無哀無愍無有傷歎。
一于乞求者。
二于危厄者。
三于有恩者。
四于樂樂者。
五于樂法者。
乞求有五。
乞四事為四。
五求救護。
危厄亦五。
一艱乏者。
二住迷亂者。
三來歸依者。
四相投委者。
五來拜觐者。
其有恩者亦有五種。
一母。
二父。
三妻子。
四奴婢仆使。
五朋友兄弟。
樂樂亦有五。
一愛樂事業興盛樂。
二不乖離樂。
三苦遠樂。
四解疲倦樂。
五求勝進樂。
樂法亦有五。
一樂說正法。
二樂受持讀誦。
三樂論議決擇。
四樂教授教誡。
五樂法随法行。
此中邪行者。
謂于是中。
或作加行。
或不作加行。
或不饒益加行故。
或中庸加行故。
應知其相。
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四十六。
菩薩修無上菩提有五希奇。
一于諸有情。
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二唯為饒益諸有情故。
常處生死。
忍無量苦。
三于多煩惱難伏有情。
善能解了調伏方便。
四于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随悟入。
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
由五種相。
普于有情。
其心平等。
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
如是亦為利益一切有情故。
起平等心。
二者于諸有情。
住哀愍俱平等之心。
三于諸有情。
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
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
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
于諸有情。
住平等心。
五于一切有情。
行利益行。
亦複如是以利心俱。
于諸有情。
住平等心。
由五種相。
于其有恩諸有情所。
現前酬報。
一者安處有情。
令學己德。
二者方便安處。
令學他德。
三者無依無怙。
有苦有貧。
随力随能。
作依怙等。
四者勸令供養諸佛如來。
五者令于如來所說正法。
受持讀誦書寫供養。
菩薩于五處。
常當欣贊。
一值佛出世。
常得承事。
二于諸佛所。
常聞六種波羅蜜多菩薩藏法。
三者于一切種成就有情。
常有勢力。
四能于無上正等菩提。
堪任速證。
五證菩提已。
諸弟子衆常和無诤。
又諸菩薩随順退法。
當知有五。
一不敬正法及說法師。
二放逸懈怠。
三于諸煩惱。
親近執著。
四于諸惡行。
親近執著。
五與餘菩薩。
挍量勝劣。
起增上慢。
與上相違。
名順勝法。
發菩提心論下雲。
菩薩修習六波羅蜜。
求無上菩提者。
應離七法。
一者離惡知識。
惡知識者。
所謂教人舍離上信上欲上精進。
集衆雜行。
二者離于女色貪著嗜欲。
染習世人而專俗事。
三者離于惡覺自觀形容。
貪吝愛重染著守護。
謂可久保。
四者離嗔恚舉慢嫉。
興起诤訟。
壞亂善心。
五者離于放逸憍慢懈怠。
自恃小善。
輕蔑于人。
六離于外道書論。
及世文頌绮飾文詞。
非佛所說。
不應贊誦。
七者不應親近邪見惡見。
如是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