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十

關燈
經亦說為八除入。

    若因勝處斷煩惱盡。

    則知虛妄陰入皆滅。

    爾時勝處變名八除入也。

    第二明次位者今但依摩诃衍中說。

    初二勝處位在初禅。

    次第三第四勝處位在二禅後。

    四勝處位在四禅。

    所以三禅不立勝處者。

    以樂多心鈍故。

    前二禅離欲界近。

    欲界煩惱難破。

    雖位居二禅猶觀不淨破下地結。

    四禅既是色中之極。

    故色勝位極于此。

    四空既無色故。

    亦以破地煩惱薄故。

    故不立勝處。

    第三明修證所以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者。

    緣少故名少。

    觀道未增故觀少因緣。

    觀多畏難攝故。

    譬如鹿遊未調則不中遠放。

    雲何名觀少。

    行者自觀見己身不淨。

    亦觀所愛之人不淨脹爛白骨。

    心甚厭惡。

    如初背舍中說若好若醜者。

    觀外諸色善業果報故名好。

    惡業報故名醜。

    複次行者從師所受觀法觀外緣種種不淨。

    是名醜色。

    行者或時憶念妄生淨想。

    觀淨色是好色。

    複次行者自身中系心一處。

    觀欲界中色有二種。

    一者能生淫欲。

    二者能生嗔恚。

    能生淫欲是淨色名為好能生嗔恚者是不淨色故名醜。

    勝知勝見者。

    觀心淳熟于好色中心不貪愛。

    于醜色中心不嗔恚。

    但觀色四大因緣和合而生。

    如水沫不堅固。

    智慧深達假實之相。

    行者住是不淨門中。

    淫欲嗔恚諸結使來能不随故名勝處。

    勝是不淨中淨颠倒諸煩惱故。

    複次好醜者。

    不淨觀有二種。

    一者見自身他身三十六物臭穢不淨。

    是名醜。

    二者除内外皮肉五髒。

    但觀白骨如珂如雪乃至流光照耀。

    是名為好。

    行者見不淨時即知虛假心不畏沒。

    見淨色時知從緣生心不愛染。

    是名勝知勝見。

    複次行者于少緣中随意觀色轉變自在。

    亦能善制觀心故名勝處。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

    是名勝知勝見者。

    行者觀心既調。

    爾時不滅内骨人。

    更于定中廣觀外色。

    所謂谛觀一死屍乃至十百千萬一國土。

    乃至十百千萬國一閻浮提。

    乃至一四天下等。

    皆見悉是死屍。

    若觀一胮脹時悉見一切胮脹。

    乃至壞血污膿爛青瘀剝落亦如是。

    行者既廣見死屍不淨心甚厭惡。

    次當谛觀一死屍。

    脫除皮骨但見白骨。

    如是乃至一切死屍悉除皮肉皆見白骨遍滿世界。

    此觀如禅經廣明。

    是中應具說。

    行者外骨觀既成。

    複當定心谛觀内身白骨。

    煉使明淨如珂如貝。

    當自觀骨時見外一切骨人。

    悉皆起立行行相對羅列舉手而來。

    行者于三昧中即知此諸骨人皆是随想而來。

    無有定實。

    心不驚怖。

    複當心默念诃此骨人。

    咄汝諸骨人從何而來。

    如是诃時悉見骨人悉還躄地。

    如是或至多反。

    行者深觀内骨即見光明普照十方。

    一切骨人為光所照悉亦明淨。

    此觀成時于一切怨親中人及諸好醜。

    其心平等無有愛恚。

    是名若好若醜勝知勝見。

    好醜勝知見義如前說。

    複次行者住此觀中。

    能見一骨人遍四天下皆是骨人。

    是名為多還。

    複攝念觀一骨人故名勝知勝見。

    随意五欲男女淨潔相中能勝故。

    故名勝處。

    又能善調觀心。

    雖知能觀之心性無所有。

    而于緣中自在回轉觀諸境界無有障閡。

    故名勝處有義。

    如摩诃衍中廣說。

    複次有師言。

    若但觀一切人見不淨白骨是名少。

    若作大不淨觀是名多。

    大不淨觀者。

    為破一切處貪愛故。

    何謂一切觀。

    觀象馬牛羊六畜飛禽走獸之屬。

    悉見為死屍胮脹。

    複次觀飲食皆如蟲如糞。

    衣服絹布猶如爛皮爛肉之段臭處可惡。

    錢财金寶如毒蛇蚖。

    斯須死變臭爛不淨。

    谷米如臭死蟲。

    宅舍田園國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薮。

    皆悉爛壞臭處不淨流溢滂沱。

    乃至見白骨狼藉一切世間不淨如此甚可厭患。

    行者于三昧中随觀即見回轉自在。

    能破一切世間好醜愛憎貪憂煩惱。

    故名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勝知勝見。

    問世間資生既不淨。

    悉是皮肉筋骨之法。

    雲何悉見不淨爛壞。

    答曰。

    此為得解之道心力轉變非實觀也。

    所以者何。

    一切非實是淨。

    淨倒力故遂悉見淨而生貪愛。

    一切雖非悉不淨。

    今不淨觀智慧力皆見不淨。

    破諸煩惱複有何過。

    譬如劫燒火起一切大地有情無情若幹種類皆成火焰以火力故。

    今以不淨心。

    觀一切世間悉見不淨亦如神通之人轉瓦石為金玉。

    當知者法有何定性。

    彼師如是明。

    第二勝處深思此意義理觀行悉可依用也。

    次明第三第四勝處。

    觀行方法不異于前但以内無色相為異。

    滅内色方法前二背舍初門說。

    今行者為欲界煩惱歎破故。

    于第二禅中重修此二勝處。

    對治除滅下地結使令無遺餘。

    亦以重轉變觀道令利熟增明。

    牢固不失工力轉勝也。

    次釋青黃赤白四勝處者行者不受三禅身證之樂。

    入第四禅時念慧清淨四色轉更光顯如妙寶光明。

    勝于前色故名勝處複次行者于四禅中用不動智慧煉此四色少能多多能少轉變自在。

    欲見即見欲滅即滅。

    故名勝處。

    複次行者于三昧中見是勝色結漏未斷。

    或時法愛心生。

    為斷法愛谛觀此色知從心起。

    譬如幻師觀所幻色知從心生則不生着。

    是時背舍變名勝處。

    第四明趣道之相亦為三意。

    一者先用勝處調心。

    然後具足修習超越等法。

    發真無漏證三乘道。

    二者此八勝處具足成就深入四谛真觀。

    第四禅中發真無漏。

    具足三十四心斷三界結證三乘道。

    三者自有行人得初勝處入初禅時厭畏心重。

    即作念言。

    我今何用事中諸禅但須疾取涅槃。

    作此念已即于此地深觀四谛十二因緣中道實相。

    若發無漏即證三乘聖果也。

    下七勝處亦當一一如是分别。

    菩薩摩诃薩雖知諸法畢竟空寂。

    憐愍一切衆生故。

    深修勝處。

    于勝處中發大神通。

    摧伏天魔破諸外道度脫衆生。

    當知勝處即是菩薩摩诃衍。

    次釋十一切遍處法門。

    十一切處者。

    一青二黃三赤四白五地六水七火八風九空十識。

    此十通名一切處者。

    一一色各照十方遍滿故。

    名一切處。

    乃至空亦如是。

    前背舍勝處雖有八色所照既狹。

    未能普遍。

    是以不得受一切之名。

    複次經中有時說為十一切入。

    有人解言。

    此猶是一切處之異名。

    今則不爾。

    初名以一色遍照十方名一切處。

    後心轉善巧能于一切遍照。

    色中一一互得相入無相妨閡。

    故處立一切入名。

    今明十一切處即為二意。

    一明階位。

    二辯修證。

    第一明階位者。

    十一切處初八色一切處位在第四禅中。

    次第九空一切處位在空處。

    第十識一切處位在識處。

    所以前三禅中不立一切處者。

    行者初學彼三地中有覺觀喜樂動故。

    不能令色遍滿停住上無所有處定無物可廣。

    亦不得快樂。

    佛亦不說無所有處。

    無量無邊故不立一切處。

    非有想非無想處心鈍難取想。

    廣大故不立一切處。

    第二次明修證。

    行者住第四禅中以成就自在勝色。

    爾時應用念清淨心舍七種色直念青色。

    取少青光焰相如草葉大。

    一心緣中即與少青相應。

    觀心運此少青遍照十方。

    即見光明随心普照。

    一切世間皆見青相遍滿停住不動如青世界。

    是名青一切處。

    餘七一切處修觀之相亦當如是一一分别。

    自有師言。

    修一切處緣取草葉等相因外色起相遍滿普照。

    如此說者非唯乖失觀門之法。

    亦與摩诃衍所說都不相關。

    行者既已成就以一切處欲入虛空一切處。

    當入虛空背舍。

    但背舍緣狹。

    未名一切處。

    今更廣緣十方虛空故。

    名虛空一切處。

    欲入識一切處者。

    當亦先入識處背舍。

    于識定中廣觀此識。

    遍滿十方皆見是識。

    故名識一切處。

    行者若欲修一切入既得一切處成。

    當以一切處為本。

    然後用善巧觀心于青一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