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

關燈
無常行想應是無常想。

    苦行想應是苦想。

    無我行想應是無我想。

    無常不令入三界。

    苦令知三界過罪。

    無我則舍世間。

    複次無常生厭。

    苦生怖畏。

    無我拔出令得解脫。

    複次無常者遮常見。

    苦遮令世涅槃見。

    無我者遮着處見。

    無常者世間所可着常法是。

    苦者世間計樂處是。

    無我者世間所可計我牢固者是。

    如是等種種分别并如摩诃衍中廣說也。

    四食不淨想者。

    行者雖知無常苦空無我。

    若于飲食猶生貪着。

    當修食不淨想以為對治。

    谛觀此食皆是不淨因緣故有。

    如肉是精血水道中生。

    是為膿蟲住處。

    如酥乳酪血變所成。

    與爛膿無異。

    飯似白蟲羹如糞汁。

    一切飯食廚人執作汁垢不淨。

    若着口中腦有爛涎二道流下與唾和合。

    然後成味。

    其狀如吐。

    從腹門入地持水爛風動火煮。

    如釜熟糜滓濁下沉清者在上。

    譬如釀酒滓。

    濁者為屎清者為尿。

    腰有三孔風吹膿汁散入百脈。

    先與血和合凝變為肉。

    從新肉生脂骨髓。

    以是因緣故生身根。

    從新舊肉令生五情根。

    從此五根則生五識。

    次第生意識分别取相籌量好醜。

    然後生我我所心等諸煩惱及諸罪業。

    觀食如是本末因緣種種不淨。

    知内四大與外四大則無有異。

    但以我見力故強計為我。

    有行者如是思惟知食罪過。

    若我貪着當堕地獄餓鬼吞熱鐵丸。

    或堕畜生豬狗之中啖食糞穢。

    如是觀食則生厭想。

    因厭食故五欲亦薄。

    即是食不淨想。

    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者。

    行者若念世間色欲滋味眷屬親裡服飾園觀國土人事等。

    則生樂想。

    惡覺不息障離欲道故。

    行者應當深心谛觀世間過罪之相。

    過罪有二種。

    一者衆生。

    二者國土。

    衆生過罪者。

    一切衆生皆有八苦之患無可貪着。

    複觀衆生貪欲多故。

    不擇好醜猶如禽獸。

    嗔恚重故乃至不受佛語不敬聞法不畏惡道。

    愚癡多故所求不以道理不識尊卑。

    或悭貪憍慢嫉妒很戾谄诳讒賊邪見無信不識恩義。

    或罪業多故造作五逆不敬三寶輕蔑善人。

    世間衆生善者甚少弊惡者多。

    深觀如是煩惱過罪應生厭離。

    如是不可親厚國土。

    過罪者。

    如偈說 或有國多寒  或有國多熱 有國無救護  或有國多惡 有國多饑餓  或有國多病 有國不修福  如是無樂處 行者深觀欲界惡事如是無有樂處。

    乃至上三界果報破壞時憂苦甚于下界。

    譬如極高處堕落摧碎爛壞。

    經言。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衆苦充滿。

    甚可怖畏。

    若常觀是相則深生厭離愛覺不生。

    是名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者。

    行者若修上來諸想多少懈怠心生不能疾斷漏。

    是時應須深修死無想。

    如佛說死想義。

    有一比丘偏袒白佛。

    我能修死想。

    佛言。

    汝雲何修。

    比丘言。

    我不望一歲活。

    佛言。

    汝為放逸修死想者。

    複有比丘言。

    我不望七月活。

    有比丘言。

    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活。

    佛言。

    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者。

    有比丘言。

    從旦至食。

    有一比丘言。

    一食頃。

    佛言。

    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者。

    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

    我于出息不保入息。

    入息不保出息佛言。

    善哉善哉。

    是真修死想者。

    是真不放逸行。

    若能如是修死想者。

    當知是人破懈怠賊。

    一切善法恒得現前。

    是名修死想也。

    七不淨想者。

    如前通明觀。

    見身三十六物五種不淨。

    是中應廣說。

    八斷想。

    九離想。

    十盡想者。

    緣涅槃斷煩惱結使故名斷想。

    離結使故。

    故名為離想。

    盡諸結使故名為盡想。

    問曰。

    若爾者一想便足。

    何故說三。

    答曰。

    如前一法三說。

    無常即苦苦即無我。

    此想亦如是。

    斷想有餘涅槃。

    盡想無餘涅槃。

    離想二涅槃方便門。

    當知壞法人成就十想。

    即成阿羅漢具足二種涅槃故說。

    九想十想為壞法道也。

    十想義種種分别。

    具如摩诃衍中廣說。

    第三明趣道相者即有三種一者漸次入壞法道。

    具如前說。

    二者非次第壞法道。

    從初發心即具修十想斷諸結使得阿羅漢果具足二種涅槃故。

    摩诃衍雲。

    若于暖頂忍世間第一法。

    正智慧觀離諸煩惱是離想。

    得無漏道斷結使是斷想。

    入涅槃時滅五受陰不複相續。

    是名盡想當知從初幹慧地來即說離想等。

    此則異前所說三想并在後無學道中也。

    三者随分入道。

    若于十想之中随修一想善得成就。

    即能斷三界結使得阿羅漢。

    證二種涅槃。

    故經雲。

    善修無常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三界結使永盡無餘。

    當知無常即是具足入道不煩惱想。

    下九想亦當如是。

    一一分别趣道之相。

    複次菩薩摩诃薩行菩薩道時心廣大故。

    欲為一切衆生習甘露法藥。

    雖知諸法畢竟空寂。

    而亦具足成就十想。

    是菩薩于一一想中。

    次第入一切法門旋轉無閡為衆生說。

    當知十想即是菩薩摩诃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