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

關燈
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入道之相。

    如文殊般若及諸經中說。

    念法者如經說。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若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中道實相。

    如是等法皆是入道之法。

    念僧者如觀世音三昧藥上等經中說。

    念戒如前十種戒中說。

    念施如摩诃衍中檀波羅蜜入道相中說。

    餘三念者若念天及第一義天即入道。

    若念阿那波那入道之相。

    具如通明中說。

    念死如下死想義中說。

    當知八念随修一念即得入道不須餘習。

    菩薩為求佛道故行是八念心無依倚。

    大悲方便廣習法門以化衆生。

    當知八念即是菩薩摩诃衍也。

    次釋十想法門。

    十想者。

    一無常想。

    二苦想三。

    無我想。

    四食不淨想。

    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

    七不淨想。

    八斷想。

    九離想。

    十盡想。

    今釋十想即為三意。

    一明次位。

    二明修證。

    三明趣道想第一所言次位者。

    于佛教所說諸法中有三種道。

    一見道。

    二修道。

    三無學道。

    今此十。

    想即約三道以明位次。

    所以者何。

    壞法人于幹慧地已具九想伏諸結。

    使今修無常等三想即是總相觀。

    為破六十二見諸颠倒法。

    入見道中得初果故。

    次有食不淨想等四想。

    此為須陀洹斯陀含人入修道中。

    欲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故。

    說是四種别相事觀助成正觀。

    斷思惟惑。

    後斷離盡等三想。

    為阿那含人行阿羅漢向修無學道。

    為欲斷離色無色愛證阿羅漢故說。

    當知十想約三道以辯次位。

    一往義則可見。

    第二明修證。

    一無常想者。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故。

    名無常想。

    所以者何。

    一切有為法新新生滅故。

    屬因緣故。

    不增積故。

    生時無所從來。

    滅時無所去處。

    故名無常。

    是中無常有二種。

    一者衆生無常。

    二者世界無常。

    衆生無常者。

    行者觀我及一切衆生。

    從歌羅邏來色心生滅變異。

    乃至老死無暫停時。

    所以者何。

    一切有為悉屬生住滅三相遷變。

    故知無常所謂欲生異生欲住異住欲滅異滅。

    如是變易無常刹那迅速無暫停息。

    故知一切衆生悉皆無常。

    世界無常者。

    如偈說 大地草木皆磨滅  須彌巨海亦崩竭 諸天住處皆燒盡  爾時世界何處常 複次如佛說無常觀有二種。

    一者有餘。

    二者無餘。

    一切人物皆盡唯有名在。

    是名有餘。

    若人物滅盡是名無餘。

    所以者何。

    若言以三相故。

    一切有為法為無常者。

    三相自不可得。

    雲何有無常。

    如生時無住滅離生時亦無住滅。

    若生時即有住滅即壞生相。

    以生滅相違故。

    若言離生有滅住亦壞三相義。

    若離生則滅無所滅故。

    當知三相不可得。

    若無有三相。

    雲何言無常。

    若不得無常相即見聖道。

    是名無常想。

    問曰。

    若爾佛何故說無常為聖谛。

    答曰。

    為對治破着常颠倒故。

    是中不應求實。

    若心計無常為實者即堕斷見。

    複次有餘無常想如上特勝通明中說。

    無餘者在下慧行中當廣說。

    問曰。

    何以聖行初門先說無常想。

    答曰。

    一切凡夫未見道時各貴所行。

    或言持戒為重。

    或言多聞為重。

    或言十二頭陀為重。

    或言禅定為重。

    如是各各所行為貴。

    更不複勤求涅槃。

    佛言。

    是諸功德皆是趣涅槃道分。

    若觀諸法無常是為真涅槃道。

    如是種種因緣故。

    諸法雖空而說是無常想。

    二苦想者。

    行者應作是思惟。

    若一切有餘法無常遷變即是苦想。

    所以者何。

    從内六情外六塵和合故。

    生六種識。

    六種識中生三種受。

    謂苦受樂受舍受。

    是三種受中生老病死恩愛别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盛等。

    八苦之所逼切故名為苦。

    複次是苦受以事即是苦故。

    一切衆生所不欲。

    是樂受以為順情故。

    一切衆生所愛。

    若生貪着無常敗壞即現受衆苦。

    後受地獄畜生餓鬼等苦。

    如是等種種諸苦皆從求樂生故。

    知樂即是苦。

    舍受雖複情中不覺苦樂不取不棄。

    理實無常遷逼亦為大苦。

    如是觀時于三界中不見樂相可生貪着。

    心生厭畏是名苦想。

    問曰。

    若無常即是苦者。

    道聖谛有為無常亦應是苦。

    答曰。

    道聖谛雖無常而能滅苦不生諸着。

    又與空無我等諸智慧和合故。

    但是無常而非苦也。

    三無我想者。

    行者當深思惟若有為法悉是苦者。

    苦即是無我。

    所以者何。

    五受陰中悉皆是苦。

    若是苦者即不自在。

    若不自在是則無我。

    何以故。

    若有我自在者則不應為苦所逼。

    知苦即是無我。

    複次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

    諸法從緣生則無自性故。

    若即陰離陰。

    更求我等十六知見皆不可得。

    既不得我則舍一切諸見執着心無所取。

    便得解脫。

    是名無我想。

    是無常苦無我三想觀行深細。

    在下釋苦谛中更當廣說。

    問曰。

    無常苦無我。

    為是一事為是三事。

    若是一事一事不應說三。

    若是三事佛何故說無常即苦。

    苦即無我。

    答。

    三是一事。

    所謂受有漏法觀門分别故。

    有三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