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随生死不證。
涅槃但以大悲憐憫一切衆生。
于此不淨觀中成就一切佛法。
大品經雲。
九想即是菩薩摩诃衍。
次釋八念法門。
所言八念者。
一念佛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此八通稱念者。
一心緣中憶持不忘失故。
名之為念。
今釋八念即為三意。
一明教門所為。
二明修證三明趣道之相。
一明教門所為者。
佛弟子于阿蘭若處空舍冢間山林曠野。
善修九想外不淨厭患其身而作是念。
我雲何将是底下不淨臭屎尿囊以自随逐。
爾時啬然驚怖舉身毛豎。
及為惡魔作種種形色來恐怖之。
欲令其道退沒。
以是故念佛。
次九想後說八念以除怖畏。
如經中說。
佛告諸比丘。
若于阿蘭若處有驚怖心。
爾時應當念佛恐怖即滅。
若不念佛應當念法恐怖即除。
若不念法應當念僧恐怖即除。
故知三念為除怖畏說也。
問曰。
經說三念因緣為除怖畏後五念複雲何。
答曰。
是比丘自布施持戒怖畏即除。
所以者何。
若彼破戒畏堕地獄。
若悭貪畏堕餓鬼。
及貧窮中自念。
我有是淨戒布施。
則歡喜上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報。
我亦有是福德。
是故念天。
亦能令怖畏。
不生十六行中。
念阿那波那時細心覺尚滅。
何況怖畏粗覺。
念死者念五陰身念念生滅。
從生已來恒與死俱。
今何以畏死。
是五念佛雖不别說。
當知是為深除怖畏。
所以者何。
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則難。
念自功德以除怖畏則易。
以是義故不别說。
二明修證八念。
念佛者若行者于阿蘭若中。
心有怖畏應當念佛。
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乃至婆伽婆。
十号具足。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度無量十方衆生。
是我大師救護一切我當何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二念法者。
行者應念是法。
巧出得今世果無諸熱惱。
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
巧出者善說二谛不相違故。
是法能出二邊故名巧出。
得今世果者諸外道法皆無今世果。
唯佛法中因緣展轉生。
所謂持戒清淨故得心不。
悔得心不悔故生法歡喜。
生法歡喜故得心樂。
得心樂故則能攝心。
攝心故得如實智。
得如實智故得厭離。
得厭離故得離欲。
離欲故得解脫。
解脫果報故得涅槃。
是名得今世果報。
無熱惱者無三毒生死熱惱也。
不待時者。
諸外道受法要須待時節。
佛法不爾譬如薪遇火即然不待時。
到善處者若行佛法必至人天樂果三乘涅槃之處。
通達無礙者得三法印故通達無礙也。
我修如是等法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三念僧者。
行者應念僧。
僧是佛弟子衆。
具五分法身。
是中有四雙八輩二十七人。
應受供養禮事。
世間無上福田。
所謂若聲聞僧。
若辟支佛僧。
若菩薩僧神。
智無量能救苦難度脫衆生。
如是聖衆是我真伴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四念戒者。
行者應念是戒。
能遮諸惡安隐住處是中戒有二種。
所謂有漏戒無漏戒。
複有二種。
一律儀戒。
二定共戒。
律儀戒能遮諸惡身得安隐。
定共戒能遮諸煩惱心得内樂。
無漏戒能破無明諸惡根本得解脫樂。
我修如是之法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五念舍者。
行者應念。
舍有二種。
一者舍施舍。
二者諸煩惱舍。
舍施有二種。
一者舍财。
二者舍法。
是二種舍皆名為舍。
即是一切善法根本。
行者自念我有身已來亦有如是舍施功德。
我當何畏。
一心憶念怖畏即除。
六念天者。
行者應念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彼諸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
得生彼處長夜快樂。
善法護念我等複當憶念。
天有四種。
一者名天。
二者生天。
三者淨天。
四者義生天。
如是等天果報清淨。
若我有戒施之善。
舍命之時必生彼處。
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七念阿那波那者。
如前六十特勝初門中說。
行者若心驚怖即當調息緣息出入覺知滿十。
即當發言念阿那波那。
如是至十六神即歸。
一心念息恐怖即除。
次念死者。
死有二種。
一者自死。
二他因緣死。
是二種死常随此身。
若他不殺自亦當死。
何足生怖。
譬如勇士入陣以死往遮則心安無懼。
如是一心念死怖畏即除。
是則略說八念對治恐怖。
是中法相并如摩诃衍廣分别。
三明八念趣道之相者。
若如前說止是權除怖畏及諸障難。
今明善修八念即是一途入道法門。
釋八念入道有二意。
一者次第修行入道之相。
二者一一念各得入道。
次第修行入道者。
行者欲求解脫煩惱之病。
先當念佛如醫王念法如良藥。
念僧如瞻病。
念戒如禁忌飲食。
念舍如将養。
念天如身病少差。
念阿那波那使發禅定。
念死即悟無常四谛。
若三界病盡即得聖道。
二者明一一念各是入道方法者。
涅槃但以大悲憐憫一切衆生。
于此不淨觀中成就一切佛法。
大品經雲。
九想即是菩薩摩诃衍。
次釋八念法門。
所言八念者。
一念佛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此八通稱念者。
一心緣中憶持不忘失故。
名之為念。
今釋八念即為三意。
一明教門所為。
二明修證三明趣道之相。
一明教門所為者。
佛弟子于阿蘭若處空舍冢間山林曠野。
善修九想外不淨厭患其身而作是念。
我雲何将是底下不淨臭屎尿囊以自随逐。
爾時啬然驚怖舉身毛豎。
及為惡魔作種種形色來恐怖之。
欲令其道退沒。
以是故念佛。
次九想後說八念以除怖畏。
如經中說。
佛告諸比丘。
若于阿蘭若處有驚怖心。
爾時應當念佛恐怖即滅。
若不念佛應當念法恐怖即除。
若不念法應當念僧恐怖即除。
故知三念為除怖畏說也。
問曰。
經說三念因緣為除怖畏後五念複雲何。
答曰。
是比丘自布施持戒怖畏即除。
所以者何。
若彼破戒畏堕地獄。
若悭貪畏堕餓鬼。
及貧窮中自念。
我有是淨戒布施。
則歡喜上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報。
我亦有是福德。
是故念天。
亦能令怖畏。
不生十六行中。
念阿那波那時細心覺尚滅。
何況怖畏粗覺。
念死者念五陰身念念生滅。
從生已來恒與死俱。
今何以畏死。
是五念佛雖不别說。
當知是為深除怖畏。
所以者何。
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則難。
念自功德以除怖畏則易。
以是義故不别說。
二明修證八念。
念佛者若行者于阿蘭若中。
心有怖畏應當念佛。
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乃至婆伽婆。
十号具足。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
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度無量十方衆生。
是我大師救護一切我當何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二念法者。
行者應念是法。
巧出得今世果無諸熱惱。
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礙。
巧出者善說二谛不相違故。
是法能出二邊故名巧出。
得今世果者諸外道法皆無今世果。
唯佛法中因緣展轉生。
所謂持戒清淨故得心不。
悔得心不悔故生法歡喜。
生法歡喜故得心樂。
得心樂故則能攝心。
攝心故得如實智。
得如實智故得厭離。
得厭離故得離欲。
離欲故得解脫。
解脫果報故得涅槃。
是名得今世果報。
無熱惱者無三毒生死熱惱也。
不待時者。
諸外道受法要須待時節。
佛法不爾譬如薪遇火即然不待時。
到善處者若行佛法必至人天樂果三乘涅槃之處。
通達無礙者得三法印故通達無礙也。
我修如是等法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三念僧者。
行者應念僧。
僧是佛弟子衆。
具五分法身。
是中有四雙八輩二十七人。
應受供養禮事。
世間無上福田。
所謂若聲聞僧。
若辟支佛僧。
若菩薩僧神。
智無量能救苦難度脫衆生。
如是聖衆是我真伴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四念戒者。
行者應念是戒。
能遮諸惡安隐住處是中戒有二種。
所謂有漏戒無漏戒。
複有二種。
一律儀戒。
二定共戒。
律儀戒能遮諸惡身得安隐。
定共戒能遮諸煩惱心得内樂。
無漏戒能破無明諸惡根本得解脫樂。
我修如是之法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五念舍者。
行者應念。
舍有二種。
一者舍施舍。
二者諸煩惱舍。
舍施有二種。
一者舍财。
二者舍法。
是二種舍皆名為舍。
即是一切善法根本。
行者自念我有身已來亦有如是舍施功德。
我當何畏。
一心憶念怖畏即除。
六念天者。
行者應念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彼諸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
得生彼處長夜快樂。
善法護念我等複當憶念。
天有四種。
一者名天。
二者生天。
三者淨天。
四者義生天。
如是等天果報清淨。
若我有戒施之善。
舍命之時必生彼處。
當何所畏。
一心憶念恐怖即除。
七念阿那波那者。
如前六十特勝初門中說。
行者若心驚怖即當調息緣息出入覺知滿十。
即當發言念阿那波那。
如是至十六神即歸。
一心念息恐怖即除。
次念死者。
死有二種。
一者自死。
二他因緣死。
是二種死常随此身。
若他不殺自亦當死。
何足生怖。
譬如勇士入陣以死往遮則心安無懼。
如是一心念死怖畏即除。
是則略說八念對治恐怖。
是中法相并如摩诃衍廣分别。
三明八念趣道之相者。
若如前說止是權除怖畏及諸障難。
今明善修八念即是一途入道法門。
釋八念入道有二意。
一者次第修行入道之相。
二者一一念各得入道。
次第修行入道者。
行者欲求解脫煩惱之病。
先當念佛如醫王念法如良藥。
念僧如瞻病。
念戒如禁忌飲食。
念舍如将養。
念天如身病少差。
念阿那波那使發禅定。
念死即悟無常四谛。
若三界病盡即得聖道。
二者明一一念各是入道方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