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弟子法慎記
弟子灌頂再治
釋禅波羅蜜修證第七之五
明修證無漏禅。
今明無漏有二種。
一者對治無漏。
二者緣理無漏。
故大集經雲。
有二種行。
一者慧行。
二者行行。
行行者。
即是九想背舍等對治無漏也。
緣事起行對治破諸煩惱故。
名行行無漏行也。
二慧行者。
即是四谛。
十二因緣真空正觀緣理斷惑故。
名慧行無漏行也。
第一前釋對治無漏。
此約九種法門明也。
一九想。
二八念。
三十想。
四八背舍。
五八勝處六十一切處。
七九次第定。
八師子奮迅三昧。
九超越三昧。
今此九種禅通說為對治無漏。
及次第淺深之義皆如前。
第一卷中說。
今就此九種法門中。
即有二種對治無漏道。
一者壞法道。
二者不壞法道。
壞法道者即是九想八念十想是也。
善修此三。
若發真無漏。
即成壞法阿羅漢也。
二不壞法道。
即是背舍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等三昧。
具足此禅。
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漢也。
今通釋第一壞法觀中三種法門。
所以此三法門。
名壞法觀者。
行人心厭六欲猶如怨賊。
故修九想以為對治。
作此觀時雖破壞六欲而多生恐怖。
若修八種正念恐怖即除。
既貪欲心薄又無怖畏。
爾時欲斷三界結使即應進修十想。
十想成就。
即便殺諸結賊成阿羅漢。
是人既壞滅欲界身相。
不能具足三界觀練熏修三明八解。
故名。
壞法也問曰。
九想與十想有何異耶。
答曰。
有異不異。
異者九想如縛賊。
十想如殺賊。
九想為初學。
十想為成就。
九想為因。
十想為果。
故經雲。
二為甘露門。
一者不淨觀門。
二者阿那波那門。
不異者善修九想。
即具足十想。
此義在下當明之。
初釋九想觀門者。
一脹想。
二壞想。
三血塗想。
四膿爛想。
五青瘀想。
六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燒想。
此九種法門通稱想者。
能轉心轉想所謂能轉不淨中淨颠倒想。
故名為想。
今釋九想。
即開為四意。
一明修證。
二明對治。
三明攝法。
四明趣道。
一明修證者。
行人先持戒清淨令心不悔易受觀法。
能破淫欲諸煩惱賊。
故爾時當先。
觀人初死之時辭談言語息出不反忽已死亡氣滅身冷無所覺知。
室家驚恸号天叫地。
言說方爾奄便何去。
此為大畏。
無可免者。
譬如劫盡火燒無有遺脫。
如偈說 死至無貧富 無勤修善法 無貴亦無賤 老少無免者 無祈請可救 亦無欺诳處 無捍格得脫 一切無免者 死法名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惡。
雖知可惡甚無得免者。
我身不久必當如是。
同于木石無所别知。
我今不應貪着五欲不覺死至同于牛羊。
牛羊禽獸雖見死者跳騰哮吼不自覺悟。
我既已得人身識别好醜。
當求甘露不死之法。
如偈說 六情根完具 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慧 禽獸皆亦智 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與彼複何異 三惡道衆生 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 當勉自益利 行者思惟是已。
即取我所愛人若男若女。
脫衣露體卧置地上于前如死屍想一心三昧觀此死屍心甚驚畏破愛着心。
此則略說死想以為九想前方便也。
複次九想有二種。
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
若利根之人懸心存想死脹等事悉得成就。
若鈍根之人懸作不成必須見人初死至屍所取是相已系心修習。
既見相分明心想成就即發三昧。
于後雖離死屍随想即見。
一脹想者。
行者對死屍邊見胮脹如韋囊盛風異于本相。
此身中無主妄識役禦視聽言語。
以此自诳今何所趣。
但見空舍胮脹項直。
此身姿容妖媚細膚朱唇素齒長眼直鼻平額高眉如是好身令人心惑。
今但見胮脹好在何處。
男女之相亦不可識。
即取此相以觀我所愛人。
作此诃責欲心臭屎囊胮脹可惡。
何足貪着為此沉沒。
自念我身未脫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貪愛。
二壞想。
行者複觀死屍風吹日曝轉大烈壞在地。
六分破碎五髒屎尿臭穢盈流惡露已現。
我所著者以此觀之無可愛樂。
我為癡惑為此屎囊薄皮所诳。
如燈蛾投火。
但貪明色不顧燒身之禍。
自念我身亦爾。
未脫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貪愛。
三血塗漫想。
行者複觀死屍既見破壞處處膿血流溢從頭至足點污。
不淨臭穢腥臊胮脹不可親近。
我所愛者以此觀之無可愛樂。
我為癡惑坐是沉淪污穢不淨好在何處。
自念我身未脫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貪愛四膿爛想。
行者觀死屍風熱水漬日漸經久身上九孔蟲膿流出皮肉處處膿爛。
滂沱在地臭氣轉增我所愛者以此
今明無漏有二種。
一者對治無漏。
二者緣理無漏。
故大集經雲。
有二種行。
一者慧行。
二者行行。
行行者。
即是九想背舍等對治無漏也。
緣事起行對治破諸煩惱故。
名行行無漏行也。
二慧行者。
即是四谛。
十二因緣真空正觀緣理斷惑故。
名慧行無漏行也。
第一前釋對治無漏。
此約九種法門明也。
一九想。
二八念。
三十想。
四八背舍。
五八勝處六十一切處。
七九次第定。
八師子奮迅三昧。
九超越三昧。
今此九種禅通說為對治無漏。
及次第淺深之義皆如前。
第一卷中說。
今就此九種法門中。
即有二種對治無漏道。
一者壞法道。
二者不壞法道。
壞法道者即是九想八念十想是也。
善修此三。
若發真無漏。
即成壞法阿羅漢也。
二不壞法道。
即是背舍勝處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超越等三昧。
具足此禅。
發真無漏成不壞法大阿羅漢也。
今通釋第一壞法觀中三種法門。
所以此三法門。
名壞法觀者。
行人心厭六欲猶如怨賊。
故修九想以為對治。
作此觀時雖破壞六欲而多生恐怖。
若修八種正念恐怖即除。
既貪欲心薄又無怖畏。
爾時欲斷三界結使即應進修十想。
十想成就。
即便殺諸結賊成阿羅漢。
是人既壞滅欲界身相。
不能具足三界觀練熏修三明八解。
故名。
壞法也問曰。
九想與十想有何異耶。
答曰。
有異不異。
異者九想如縛賊。
十想如殺賊。
九想為初學。
十想為成就。
九想為因。
十想為果。
故經雲。
二為甘露門。
一者不淨觀門。
二者阿那波那門。
不異者善修九想。
即具足十想。
此義在下當明之。
初釋九想觀門者。
一脹想。
二壞想。
三血塗想。
四膿爛想。
五青瘀想。
六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燒想。
此九種法門通稱想者。
能轉心轉想所謂能轉不淨中淨颠倒想。
故名為想。
今釋九想。
即開為四意。
一明修證。
二明對治。
三明攝法。
四明趣道。
一明修證者。
行人先持戒清淨令心不悔易受觀法。
能破淫欲諸煩惱賊。
故爾時當先。
觀人初死之時辭談言語息出不反忽已死亡氣滅身冷無所覺知。
室家驚恸号天叫地。
言說方爾奄便何去。
此為大畏。
無可免者。
譬如劫盡火燒無有遺脫。
如偈說 死至無貧富 無勤修善法 無貴亦無賤 老少無免者 無祈請可救 亦無欺诳處 無捍格得脫 一切無免者 死法名永離恩愛之處一切有生之所惡。
雖知可惡甚無得免者。
我身不久必當如是。
同于木石無所别知。
我今不應貪着五欲不覺死至同于牛羊。
牛羊禽獸雖見死者跳騰哮吼不自覺悟。
我既已得人身識别好醜。
當求甘露不死之法。
如偈說 六情根完具 智鑒亦明利 而不求道法 唐受身智慧 禽獸皆亦智 欲樂以自恣 而不知方便 為道修善事 既已得人身 而但自放恣 不知修善行 與彼複何異 三惡道衆生 不得修道業 已得此人身 當勉自益利 行者思惟是已。
即取我所愛人若男若女。
脫衣露體卧置地上于前如死屍想一心三昧觀此死屍心甚驚畏破愛着心。
此則略說死想以為九想前方便也。
複次九想有二種。
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
若利根之人懸心存想死脹等事悉得成就。
若鈍根之人懸作不成必須見人初死至屍所取是相已系心修習。
既見相分明心想成就即發三昧。
于後雖離死屍随想即見。
一脹想者。
行者對死屍邊見胮脹如韋囊盛風異于本相。
此身中無主妄識役禦視聽言語。
以此自诳今何所趣。
但見空舍胮脹項直。
此身姿容妖媚細膚朱唇素齒長眼直鼻平額高眉如是好身令人心惑。
今但見胮脹好在何處。
男女之相亦不可識。
即取此相以觀我所愛人。
作此诃責欲心臭屎囊胮脹可惡。
何足貪着為此沉沒。
自念我身未脫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貪愛。
二壞想。
行者複觀死屍風吹日曝轉大烈壞在地。
六分破碎五髒屎尿臭穢盈流惡露已現。
我所著者以此觀之無可愛樂。
我為癡惑為此屎囊薄皮所诳。
如燈蛾投火。
但貪明色不顧燒身之禍。
自念我身亦爾。
未脫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貪愛。
三血塗漫想。
行者複觀死屍既見破壞處處膿血流溢從頭至足點污。
不淨臭穢腥臊胮脹不可親近。
我所愛者以此觀之無可愛樂。
我為癡惑坐是沉淪污穢不淨好在何處。
自念我身未脫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貪愛四膿爛想。
行者觀死屍風熱水漬日漸經久身上九孔蟲膿流出皮肉處處膿爛。
滂沱在地臭氣轉增我所愛者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