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八

關燈


    雲何法行比丘得宿命智。

    憍陳如。

    若有比丘觀出入息。

    得初禅時即獲眼通。

    獲眼通已觀于初有歌羅邏時乃至五陰生滅。

    乃至四禅亦複如是。

    既得五通。

    即能見十方三世九道聖凡衆生種類國土所有一一相貌差别不同。

    是名修得神通見事世間通達無閡。

    第二次釋成覺觀五支義。

    今先釋覺。

    亦為三義一下。

    二中。

    三上。

    下覺大覺者。

    用天眼通徹見諸色分别衆生種類非一。

    國土所有差别不同名字亦異故名為覺也。

    大覺者。

    即覺世間所有但假施設。

    谛觀四大即不見有世間差别之異。

    了了分明故名大覺。

    餘四通亦爾。

    第二明次品覺大覺者。

    用天眼通見四大色即知其性各異故名為覺。

    知四大無常生滅。

    性無差别故名大覺。

    餘四通亦爾。

    第三明上品覺大覺者。

    用天眼通明見無常之法八相有異。

    是名為覺。

    覺知八相之法本來空寂一相無相故名大覺。

    餘四通亦爾。

    此則略說用五神通見事世間覺大覺相。

    思惟大思惟觀于心性。

    成就覺支之相類如前說。

    餘觀支喜安定等亦當如是一一分别。

    行者當知。

    若聲聞緣覺得此禅故依定。

    獲得不壞解脫無礙解脫三明六通故。

    名通明觀。

    若菩薩大士住此禅時。

    即得無礙大陀羅尼。

    乃至四禅亦複如是。

    次明二禅。

    自此已下乃至非想滅定禅門轉複深妙。

    事相非一甯可具辯今但别出經文。

    略釋正意而已。

    所言二禅者。

    經雲。

    二禅者亦為名離。

    亦名為具。

    離者同離五蓋。

    具者具足三支。

    謂喜安定。

    釋曰。

    行者于初禅後心患初禅覺觀動散。

    攝心在定不受覺觀。

    亦知上地不實谛觀息色心三性。

    一心緣内覺觀即滅。

    則發内淨大喜三昧。

    于定内見身如泡具二禅行。

    次明三禅。

    經雲。

    三禅者亦名為離。

    名亦為具。

    離者同離五蓋。

    具者具足五支。

    謂念舍慧安定。

    釋曰。

    行者于二禅後心患厭大喜動散攝心不受。

    亦知上地不實攝心谛觀。

    喜法即謝發身樂。

    即于定内見身如雲成三禅行。

    次明四禅相。

    經雲。

    四禅者亦名為離。

    亦名為具。

    離者。

    謂同離五蓋。

    具者。

    具足四支。

    謂念舍不苦不樂定。

    釋曰。

    行者于三禅後心厭患樂法一心不受。

    亦知四禅非實谛觀三性即豁然明淨三昧智慧與舍俱發。

    心不依善亦不附惡正住其中即于定内見身如影具四禅行。

    次明空處。

    經言。

    觀身厭患。

    遠離身相一切身觸喜觸樂觸。

    分别色相遠離色陰。

    一心觀無量空處。

    是名比丘得空處定。

    釋曰。

    此可為二義。

    一者通觀上下。

    二者但約自地及以上。

    通上下者。

    經觀身厭患遠離身相者。

    深知欲界之身過罪非一。

    身分皆不可得也。

    身等三觸對初禅二禅三禅。

    對可見。

    分别色相者。

    分别欲界色身乃至四禅色一一别異。

    不實亦知空處未離色法也。

    遠離色陰及觀無量空處者并如前。

    根本禅内滅三種色法與虛空相應也。

    二并約自地釋者。

    觀身厭患遠離身相者。

    厭患如影之色覆蔽于心。

    觀此影色亦不可得也。

    身等三觸者别喜根前已壞。

    此是四禅色起觸心生三觸也。

    分别色相者。

    分别四禅喜樂及如影之色皆虛诳也。

    遠離色陰及觀無量空處。

    不異前說。

    次明識處定相者。

    經言。

    若有比丘。

    修奢摩他毗婆舍那。

    觀心意識自知此身不受三受。

    以得遠離是三種受。

    是名比丘得識處定。

    釋曰。

    心意随者。

    心者即是舍空定緣三性入識處定。

    行者用三昧攝智慧。

    雖知三性不實為免空難一心緣識即入識處定也。

    自知此身不受三受者。

    緣色四句空處雖離初句。

    而猶受後三句今識處緣識入定則逈離色界四句。

    所有四受悉屬于識。

    故雲自知此身不受三受。

    亦得言不受苦樂等三受也。

    已得遠離是三種受名識處定相。

    次明少識處定相者。

    經言。

    若有比丘觀三世空。

    知一切行亦生亦滅空處識處亦生亦滅。

    作是觀已次第觀識。

    我今此識亦非識非非識。

    若非識者是名寂靜。

    我今雲何求斷此識。

    是名得少識處定。

    釋曰。

    觀三世空一切諸行亦生亦滅者。

    深觀自地及上下心數悉是有為之相虛诳不實。

    次第觀識者。

    是觀識處亦識。

    非識非非識者。

    即通知所有法不可得也。

    若非識者是名寂靜。

    我今雲何求斷此識者。

    即是念滅識之方便緣非識之法。

    入少識處定也。

    次明非想定者。

    經言。

    若有比丘有非心想。

    作是思惟。

    我今此想是苦是漏是瘡是癰是不寂靜。

    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

    是名寂靜。

    若有比丘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者是名獲得無想解脫門。

    何以故。

    法行比丘作是思惟。

    若有受想。

    若有識想。

    若有觸想若有空想。

    若非想非非想。

    是等皆名粗想。

    我今若修無想三昧則能永斷如是等想。

    是故見于非想非非想為寂靜處。

    如是見已入非非想定。

    已不受不着即破無明。

    破無明已名獲阿羅漢果。

    釋曰。

    有非心想者即無想定也。

    是苦是漏等。

    即是觀無想定過罪也。

    若我能斷如是非想及非非想。

    是名寂靜。

    非想者即是無想定也。

    及非非想者已逆見上地之過應斷除。

    是寂靜者破非想定故。

    獲涅槃之寂靜也。

    若有比丘能斷如是非想。

    獲得無想解脫門者。

    一切三界之定皆名為想。

    今斷此想獲得無想三昧。

    即能于非想定破無明發無漏。

    得阿羅漢果證涅槃也。

    法行比丘若有受想已下即是重釋出上意。

    義可見也。

    又經言前三種定二道所斷。

    後第四定終不可以世俗道斷。

    凡夫于非想處雖離粗煩惱。

    而亦具有十種細法。

    以其無粗煩惱故。

    一切凡夫謂是涅槃。

    廣說如經。

    釋曰。

    此明凡夫等智于非想不能發無漏也。

    次經雲。

    憍陳如。

    若比丘修習聖道。

    厭離四禅四空處觀于滅莊嚴之道者。

    釋曰。

    此明通觀于想後得入滅盡也。

    此義下背舍中當具說。

    行者入此法門不取實際作證。

    具足大悲方便一切佛法。

    起六神通度脫衆生。

    即是約一種法門明摩诃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