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八

關燈
世間。

    第三釋身内王法治正義。

    行者于三昧内願智之力。

    即複覺知身内。

    心為大王上義下仁故。

    居在百重之内。

    出則有前後左右官屬侍衛。

    肺為司馬。

    肝為司徒。

    脾為司空。

    腎為大海中有神龜。

    呼吸元氣行風緻雨通氣四支。

    四支為民子。

    左為司命。

    右為司錄。

    主錄人命。

    齊中太一君亦人之主柱。

    天大将軍特進君王。

    主身内萬二千大神。

    太一有八使者八卦是也。

    合為九卿。

    三焦關元為左社右稷主奸賊。

    上焦通氣入頭中為宗廟。

    王者于間治化。

    若心行正法群下皆随則治正清夷。

    故五髒調和六府通适。

    四大安樂無諸疾惱終保年壽。

    若心行非法則群僚作亂。

    互相殘害故。

    四大不調諸根暗塞。

    因此抱患緻終。

    皆由行心惡法故。

    經言。

    失魂即亂。

    失魄則狂。

    失意則惑。

    失志則忘。

    失神則死。

    當知外立王道治化皆身内之法。

    如是等義具如提謂經說。

    第二明内世間義相關者。

    上來所說并與外義相關。

    所以者何。

    佛未出時諸神仙世智等亦達此法名義相對故說前為外世間義也。

    是諸神仙雖複世智辯聰能通達世間。

    若住此分别終是心行理外未見真實。

    于佛法不名聖人。

    猶是凡夫輪回三界二十五有未出生死。

    若化衆生名為舊醫。

    亦名世醫。

    故涅槃經雲。

    世醫所療治差已還複發。

    若是如來療治者差已不複發。

    此如下說。

    今言内義世間者。

    即是如來出世廣說一切教門名義之相以化衆生。

    行者于定心内意欲得知佛法教門主對之相。

    三昧智慧善根力故。

    即便覺知。

    雲何知如佛說五戒義為對五髒已如前說。

    若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悉人身内也。

    即知四大此義為對。

    五髒風對肝。

    火對心。

    水對腎地對肺脾。

    若聞五陰之名尋即覺知對身五髒。

    色對肝。

    識對脾。

    想對心。

    受對腎。

    行對肺。

    名雖不次而義相關。

    若聞十二入十八界。

    亦複即知對内五髒。

    十入十五界義自可見。

    二入三界今當分别。

    五識悉為意入界。

    外五塵内法塵以為法入界。

    此即二十三界相關。

    意識界者初生五識為根。

    對外法塵即生意識名意識界。

    若聞五根亦知對内五髒。

    憂根對肝。

    苦根對心。

    喜根對肺。

    樂根對腎舍根對脾。

    五根因緣則具有三界。

    所以者何。

    憂根對欲界。

    苦根對初禅。

    喜根對二禅。

    樂根對三禅。

    舍根對四禅乃至四空定皆名舍俱禅。

    當知三界亦為五髒其義相關。

    聞說四生亦覺知此義關五髒。

    所以者何。

    欲界具五根。

    五根關五髒。

    五髒關四大。

    四大對四生。

    一切卵生多是風大性身能輕舉故。

    一切濕生多是水大性因濕而生故。

    一切胎生多屬地大性其身重鈍故。

    一切化生多屬火大性火體無而欻有故。

    亦有光明故。

    如來為化三界四生故。

    說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

    當知此三法藥神丹悉是對治衆生五髒五根陰故說。

    所以者何。

    如佛說一心四谛義。

    當知集谛對肝因屬初生故。

    苦谛對心果是成就故。

    道谛對肺金能斷截故。

    滅谛對腎冬藏之法已有還無故。

    一心已對脾開通四谛故。

    乃至十二因緣六波羅蜜類此可知也。

    此三種法藏則廣攝如來一切教門。

    是故行者。

    若心明利谛觀身相。

    即便覺了一切佛法名義故。

    華嚴經言。

    明了此身者。

    即是達一切。

    是則說内義世間義相關之相。

    意在幽微非悟勿述。

    第二次釋成覺五支義者。

    亦為三義。

    一下。

    二次。

    三上。

    今先釋覺支三義。

    一下覺大覺者。

    行者于靜心内悉覺上來所說内外二種世間之相。

    分别名義不同。

    即是隔别之相故名覺義世。

    覺義世間故名覺。

    大覺者覺一切外名義雖别而無實體但依五髒。

    如因肝說不殺戒歲星太山青帝木魂眼識仁毛詩角性震等諸法。

    此諸法不異肝。

    肝義不異不殺戒等。

    即是如故名大覺。

    覺餘一切法如四髒亦如是。

    第二次明覺大覺者。

    行者覺知肝雖如不殺戒等一切法。

    而肝非肺脾心腎等一切法。

    了知别異名為覺。

    覺肝等諸法無常生滅不異。

    四髒等諸法無常名大覺。

    第三次明上覺大覺者。

    行者覺知肝等諸法八相别異名為覺。

    覺此肝等諸本來空寂無有異相名大覺。

    如此分别覺大覺及世間出世間相。

    雖與前同而亦有異。

    深思自當可見。

    次釋思惟大思惟者。

    觀于心性之義類如前說。

    是則略明約義世谛中。

    辯初禅覺支之相餘觀喜安定等亦當如是一一分别。

    第三釋事世間者。

    此據得初禅時獲六神通。

    見世谛事了了分明。

    如觀掌内庵摩勒果此則現睹衆事不同上說以義比類惟忖分别世事也。

    今就明事世間内亦為二意。

    第一正見事世間相。

    第二釋成覺觀五支義。

    今釋第一事世谛相者。

    上根行人福德智慧利故。

    證初禅時有二因緣得五神通。

    一者自發。

    二者修得一自發者是人入初禅時深觀根本世間三事。

    即能通達義世間相。

    覺義世谛時三昧智慧。

    轉更深利神通即發。

    更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眼成就。

    以此淨色之心眼徹見十方一切之色事相分明。

    分别不亂名天眼通。

    所餘天耳他心宿命身通亦複如是。

    得五通故明見十方三世色心境界差别不同衆生種類國土相貌一一有異。

    是為異見事世間也。

    故經言。

    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第二修得五通見事世間者。

    如大集經言。

    法行比丘獲得初禅。

    入禅已欲得身通系心鼻端觀息入出。

    深見九萬九千毛孔息之出入。

    見身悉空乃至四大亦複如是。

    如是觀已遠離色相獲得身通。

    乃至四禅亦複如是雲何法行比丘獲得眼通。

    若有比丘得初禅。

    觀息出入真實見色。

    既見色已作是思惟。

    如我所見三世諸色。

    意欲得見随意即見。

    乃至四禅亦複如是。

    雲何法行比丘得天耳通。

    憍陳如。

    若有比丘得初禅。

    觀息出入次第觀聲乃至四禅亦複如是。

    雲何法行比丘得他心智通。

    若有比丘觀息出入。

    得初禅時修奢摩他毗婆舍那。

    是名他心智乃至四禅亦複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