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分。
谛觀四分各不相關行者亦爾。
心大驚悟。
複次行者非但見身三十六物四大假合不淨可惡。
亦覺知五種不淨之相。
何等為五。
一者見外十物相不淨心生厭患。
是名自相不淨。
二者見身内。
二十六物内性不淨。
是名自性不淨。
三者自覺此身從歌羅邏時父母精血和合以為身種。
是名種子不淨。
四者此身處胎之時在生熟二髒之間。
是名生處不淨。
五者及其此身死後捐棄冢間壞爛臭穢。
是名究竟不淨。
當知此身從始至終不淨所成無一可樂甚可厭惡。
我為無目忽于昔來着此不淨臭爛之身造生死業。
于無量劫今始覺悟。
悲喜交懷。
五種不淨如摩诃衍論廣說。
複覺定内心識緣諸境界念念不停。
諸心數法相續而起。
所念相異亦複非一。
是名初禅初證之相。
次明中證相。
行者住此定内三昧漸深覺息後五髒内生息相各異。
所謂青黃赤白黑等随髒色别。
出至毛孔若從根入色相亦不同。
如是分别氣相非一。
複見此身薄皮厚皮膜肉。
各有九十九重。
大骨小骨三百六十及髓。
各有九十八重。
于此骨肉之間有諸蟲。
四頭四口九十九尾。
如是形相非一。
乃至出入來去音聲言語亦悉覺知。
唯腦有四分。
分有十四重。
身内五髒葉葉相覆猶如蓮華孔竅空疎内外相通。
亦各有九十九重諸物之間亦各有八十戶蟲。
于内住止互相使役。
若行者心靜細時亦于定内聞諸蟲語言音聲。
或時因此發解衆生言語三昧。
身内諸脈心脈為主。
複從心脈内生四大之脈。
一大各十脈。
十脈之内一一複各九脈合成四百脈。
從頭至足四百四脈。
内悉有風氣血流相注。
此脈血之内亦有諸細微之蟲依脈而住。
行者如是知是知身内外不實猶如芭蕉。
複觀心數随所緣時悉有受想行識四心差别不同。
三明後證之相。
行者三昧智慧轉深淨明利。
複見氣息調和同為一相如琉璃器非青黃赤白。
亦見息之出入無常生滅悉皆空寂。
複見身相新新無常代謝。
所以者何。
飲食是外四大入腹資身時新四大既生。
當知故身随滅。
譬如草木新葉既生故葉便落。
身亦如是。
愚夫不了謂是惜身。
智者于三昧内。
覺此身相無常所遷新新生滅空無自性色不可得。
複各一念心生之時即有六十刹那生滅。
或有人言。
六百刹那生滅迅速。
空無自性心不可得。
第二明釋成覺觀五支之相即為五。
第一釋覺支經說覺支雲。
覺大覺思惟大思惟大思惟觀于心性。
約此五句以明覺相。
今先釋覺大覺二句。
此約世間出世間境界分别故。
有此二覺之異。
世間境即是異相。
出世間境即是如相。
此之如異即是真俗二谛之别名也。
今約觀門淺深易見。
今當具依摩诃衍分别。
論雲。
有三種上中下。
如異既有三種覺大覺亦應為三也。
論意分别假名為異。
分别四大實法同體名為下如。
分别地大異餘三大名為異。
同一無常生滅不異名次如。
無常生滅名為異。
生滅即空無異名上如。
今即約禅為下中上品明觀門淺深之相。
第一先明下品覺相。
覺氣息入出青黃赤白諸色隔别名為覺。
覺此諸息同一風大無異名大覺。
次覺三十六物隔别名為覺。
覺餘三大無有别異名大覺。
覺于心數非一名為覺。
同是四心無異名大覺。
第二明中品覺者。
息是風大名為覺。
覺息生滅無常名大覺。
覺餘三大各别名為覺。
覺同一無常生滅不異名大覺。
覺四心。
差别不同名為覺覺無常生滅不異名大覺。
第三明上品覺者。
覺息無常為異者。
此息為八相所遷故無常。
何等為八相。
一生。
二住。
三異。
四滅。
五生生。
六住住。
七異異。
八滅滅。
此八種相遷法體别異非一名為覺。
覺息本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
覺餘三大各有八相别異名為覺。
覺餘三大本來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
覺心八相所遷别異非一名為覺。
覺心本來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
所以者何。
若心即是八相。
八相即是心者則壞有餘相。
所以者何。
今息色亦即是八相。
八相亦即是息色八相無異故息。
色心三事亦應無異。
若爾說心時即應是說息色。
今實不爾壞亂世谛相故。
如人喚火應得水來。
說心一向即是息色過同于此。
複次若離心有八相離八相有心者。
此則心非八相八相非心。
若心非八相則心但有名無相。
無相之法是不名心。
若八相離心八相則無所遷。
即不名八相。
八相無所相故。
如是審谛求之則心與八相本自不有。
亦不依他有性性如虛空無一異相故名大覺。
覺前息色一一亦當如是分别。
此則略說上品覺大覺之相。
次釋思惟大思惟二句。
此還約前覺大覺說。
所以者何。
初心覺悟真俗之相名覺大覺。
後心重慮觀察名思惟大思惟。
對小覺後說思惟大覺後說大思惟。
此義易見不煩多釋。
次釋觀于心性者即是返觀能思惟大思惟之心也。
所以者何。
行者雖能了于前境而不能返達觀心則不會實道。
今即返照能觀之心。
為從觀心生。
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若從非觀心生二俱有過。
當知觀心畢竟空寂五句釋覺支竟。
第二次釋觀支。
經雲。
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随意。
觀心者即是前觀于心性也。
行大行者聲聞之人以四谛為大行。
當觀心時即具四谛正觀。
所以者何。
若人不了心故。
無明不了造諸結業。
名為集谛。
集谛因緣必招未來名色苦果。
是名苦谛。
若觀心性即是具足戒定智慧。
行三十七品故名道谛。
若有正道則現在煩惱不生。
未來苦果亦滅。
名為滅谛。
是名聲聞大行。
若緣覺人以十二因緣為大行。
若是菩薩即入無生。
正道正觀證于寂定琉璃三昧。
毛孔見佛入菩薩位也。
則略明三乘大行之道相也。
遍行者觀行未利。
亦并約心而觀四谛。
名為大行。
今觀道稍利能遍曆諸緣。
觀于四谛出十六行觀故名遍行。
随意者。
若是遍行雖在定内得見諸緣。
出禅定時則觀不相應。
今随意者随
谛觀四分各不相關行者亦爾。
心大驚悟。
複次行者非但見身三十六物四大假合不淨可惡。
亦覺知五種不淨之相。
何等為五。
一者見外十物相不淨心生厭患。
是名自相不淨。
二者見身内。
二十六物内性不淨。
是名自性不淨。
三者自覺此身從歌羅邏時父母精血和合以為身種。
是名種子不淨。
四者此身處胎之時在生熟二髒之間。
是名生處不淨。
五者及其此身死後捐棄冢間壞爛臭穢。
是名究竟不淨。
當知此身從始至終不淨所成無一可樂甚可厭惡。
我為無目忽于昔來着此不淨臭爛之身造生死業。
于無量劫今始覺悟。
悲喜交懷。
五種不淨如摩诃衍論廣說。
複覺定内心識緣諸境界念念不停。
諸心數法相續而起。
所念相異亦複非一。
是名初禅初證之相。
次明中證相。
行者住此定内三昧漸深覺息後五髒内生息相各異。
所謂青黃赤白黑等随髒色别。
出至毛孔若從根入色相亦不同。
如是分别氣相非一。
複見此身薄皮厚皮膜肉。
各有九十九重。
大骨小骨三百六十及髓。
各有九十八重。
于此骨肉之間有諸蟲。
四頭四口九十九尾。
如是形相非一。
乃至出入來去音聲言語亦悉覺知。
唯腦有四分。
分有十四重。
身内五髒葉葉相覆猶如蓮華孔竅空疎内外相通。
亦各有九十九重諸物之間亦各有八十戶蟲。
于内住止互相使役。
若行者心靜細時亦于定内聞諸蟲語言音聲。
或時因此發解衆生言語三昧。
身内諸脈心脈為主。
複從心脈内生四大之脈。
一大各十脈。
十脈之内一一複各九脈合成四百脈。
從頭至足四百四脈。
内悉有風氣血流相注。
此脈血之内亦有諸細微之蟲依脈而住。
行者如是知是知身内外不實猶如芭蕉。
複觀心數随所緣時悉有受想行識四心差别不同。
三明後證之相。
行者三昧智慧轉深淨明利。
複見氣息調和同為一相如琉璃器非青黃赤白。
亦見息之出入無常生滅悉皆空寂。
複見身相新新無常代謝。
所以者何。
飲食是外四大入腹資身時新四大既生。
當知故身随滅。
譬如草木新葉既生故葉便落。
身亦如是。
愚夫不了謂是惜身。
智者于三昧内。
覺此身相無常所遷新新生滅空無自性色不可得。
複各一念心生之時即有六十刹那生滅。
或有人言。
六百刹那生滅迅速。
空無自性心不可得。
第二明釋成覺觀五支之相即為五。
第一釋覺支經說覺支雲。
覺大覺思惟大思惟大思惟觀于心性。
約此五句以明覺相。
今先釋覺大覺二句。
此約世間出世間境界分别故。
有此二覺之異。
世間境即是異相。
出世間境即是如相。
此之如異即是真俗二谛之别名也。
今約觀門淺深易見。
今當具依摩诃衍分别。
論雲。
有三種上中下。
如異既有三種覺大覺亦應為三也。
論意分别假名為異。
分别四大實法同體名為下如。
分别地大異餘三大名為異。
同一無常生滅不異名次如。
無常生滅名為異。
生滅即空無異名上如。
今即約禅為下中上品明觀門淺深之相。
第一先明下品覺相。
覺氣息入出青黃赤白諸色隔别名為覺。
覺此諸息同一風大無異名大覺。
次覺三十六物隔别名為覺。
覺餘三大無有别異名大覺。
覺于心數非一名為覺。
同是四心無異名大覺。
第二明中品覺者。
息是風大名為覺。
覺息生滅無常名大覺。
覺餘三大各别名為覺。
覺同一無常生滅不異名大覺。
覺四心。
差别不同名為覺覺無常生滅不異名大覺。
第三明上品覺者。
覺息無常為異者。
此息為八相所遷故無常。
何等為八相。
一生。
二住。
三異。
四滅。
五生生。
六住住。
七異異。
八滅滅。
此八種相遷法體别異非一名為覺。
覺息本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
覺餘三大各有八相别異名為覺。
覺餘三大本來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
覺心八相所遷别異非一名為覺。
覺心本來空寂無八相之異名大覺。
所以者何。
若心即是八相。
八相即是心者則壞有餘相。
所以者何。
今息色亦即是八相。
八相亦即是息色八相無異故息。
色心三事亦應無異。
若爾說心時即應是說息色。
今實不爾壞亂世谛相故。
如人喚火應得水來。
說心一向即是息色過同于此。
複次若離心有八相離八相有心者。
此則心非八相八相非心。
若心非八相則心但有名無相。
無相之法是不名心。
若八相離心八相則無所遷。
即不名八相。
八相無所相故。
如是審谛求之則心與八相本自不有。
亦不依他有性性如虛空無一異相故名大覺。
覺前息色一一亦當如是分别。
此則略說上品覺大覺之相。
次釋思惟大思惟二句。
此還約前覺大覺說。
所以者何。
初心覺悟真俗之相名覺大覺。
後心重慮觀察名思惟大思惟。
對小覺後說思惟大覺後說大思惟。
此義易見不煩多釋。
次釋觀于心性者即是返觀能思惟大思惟之心也。
所以者何。
行者雖能了于前境而不能返達觀心則不會實道。
今即返照能觀之心。
為從觀心生。
為從非觀心生若從觀心生若從非觀心生二俱有過。
當知觀心畢竟空寂五句釋覺支竟。
第二次釋觀支。
經雲。
若觀心行大行遍行随意。
觀心者即是前觀于心性也。
行大行者聲聞之人以四谛為大行。
當觀心時即具四谛正觀。
所以者何。
若人不了心故。
無明不了造諸結業。
名為集谛。
集谛因緣必招未來名色苦果。
是名苦谛。
若觀心性即是具足戒定智慧。
行三十七品故名道谛。
若有正道則現在煩惱不生。
未來苦果亦滅。
名為滅谛。
是名聲聞大行。
若緣覺人以十二因緣為大行。
若是菩薩即入無生。
正道正觀證于寂定琉璃三昧。
毛孔見佛入菩薩位也。
則略明三乘大行之道相也。
遍行者觀行未利。
亦并約心而觀四谛。
名為大行。
今觀道稍利能遍曆諸緣。
觀于四谛出十六行觀故名遍行。
随意者。
若是遍行雖在定内得見諸緣。
出禅定時則觀不相應。
今随意者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