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初覺支。
六受喜。
對初禅喜支。
七心受樂。
對初禅樂支。
八受諸心行者。
對初禅一心支。
九心作喜。
對二禅内淨喜支。
十心作攝。
對二禅一心支。
十一心住解脫。
對三禅樂支。
十二觀無常。
對四禅不動定。
十三觀出散。
對空處。
十四觀離欲。
對識處。
十五觀滅。
對不用處。
十六觀棄舍。
對非想非非想。
處此則從初調心乃至發諸禅定明觀行具足此解為勝也。
第三明修證者。
所以心名修證者。
即是作心修習心未相應證者。
即是任運開發心得相應。
既有三師制立觀法不同。
今亦修有證之異。
但前師雲。
于欲界未到地及初禅中。
約四念處明十六特勝。
觀法大意亦不異。
如前說六妙門中觀法而非無小小不同。
而名目有異善尋配當其義可解。
此則不煩别說修證也。
今正明後師。
豎對三界。
明真特勝既上來未說此觀慧方法。
今當出修證之相豎明修十六特勝者。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此對代數息也。
調息方法事事如前數息中說。
行者既調息綿綿一心依随于息。
息若入時知從鼻端入至臍。
若出時知從臍出至鼻。
如是一心照息依随不亂。
爾時知息粗細之相。
粗者知風喘氣為粗。
細者知息相為細。
若入息粗時即調之令細。
是名知粗細相。
譬如守門之人知門人出入亦知好人惡人。
知好則進知惡則遮。
複次知粗細者。
入息則粗出息則細。
何故爾。
入氣利急故相粗出息澀遲故細。
複次知輕重。
知入息時輕出息時重。
何以故入息既。
在身内即令體輕。
出息時身無風氣則覺身重。
複次知澀滑。
入息時滑出息時澀。
何以故。
息從外來風氣利故則滑。
從内出吹内滓穢塞諸毛孔則澀。
複次知冷暖。
知入息時冷。
知出息時暖。
何以故。
息從外來冷。
氣而入故冷。
息從内出吹内熱氣而出故暖。
複次知久近。
入息時近出息時久。
何以故。
息入既利則易盡故近。
息出澀則難盡故久。
複須覺知因出入息故。
則有一切衆苦煩惱。
生死往來輪轉不息。
心知驚畏。
行者随息之時。
知息有如是等法相非一。
故雲知息入出也。
問何故以此代數息。
答若是數息直闇心數無有觀行。
修證時多生愛見慢等諸煩惱病也。
愛者愛着此數息。
見者謂見我能數。
慢者謂我能敵。
以此慢他。
今以随代數者随息之時。
即覺知此息無常命依于息。
以息為命。
一息不還即便無命。
既覺息無常知身命危脆。
知息無常即不生愛。
知息非我即不生見。
悟無常即不生慢。
此則從初方便已能破諸結使不同數息。
複次行者一心依息令心不散得入禅定故名亦愛。
覺悟無常故名亦策。
與定相應名亦有漏。
觀行不著名亦無漏。
複次若數息時冥闇心而數既無照了。
後證定時則心無所見。
今随息者既明心照息。
後證定時則心眼開明見身三十六物破愛見慢。
此即是特勝勝于數息也。
三知息長短者。
此對欲界定。
若證欲界定時。
宜是定明淨都不覺知息中相貌。
今此中初得定時。
即覺息中長短之相。
雲何為覺。
若心定時覺入息長出息短。
何以故。
心既靜住于内息随心入故入則知長。
既心不緣外故出則知短。
複次覺息長則心細。
覺息短則心粗。
何以故。
心細則息細。
息細則入從鼻至臍微緩而長。
出息從臍至鼻亦爾。
心粗則息粗息粗則入從鼻至臍急疾短。
出從臍至鼻亦爾。
複次息短故覺心細。
息長故覺心粗。
何以故如心既轉靜出息從臍至胸即盡。
入息從鼻至咽間即知盡此則心靜故覺息短。
覺長故心粗者。
如行者心粗故覺息從臍至鼻從鼻至臍道裡長遠。
此則心粗故覺息長。
複次短中覺長則定細。
長中知短則是粗。
何故爾如息從鼻至胸則盡。
此行處雖短而時若大久。
久方至臍此則行處短而時節長也。
若就此而論短中覺長則定細。
覺長中而短是粗者。
如心粗故息從鼻至臍道裡極長。
而時節短欻然之間即出至鼻。
何以故心粗氣息行疾故。
此雖長而短然此息短則是心粗也。
故雲短中長而細長中短而粗也。
如此覺長短時節知無常由心生滅不定故。
今息長短相貌非一。
得此定時覺悟無常轉更分明。
證欲界定故名亦愛。
觀行覺無常故名亦策。
此略說第三知息長短破欲界定也。
第四知息遍身者。
對未到地定。
若根本未到地直覺身相泯然。
如虛空。
爾時實有身息。
但以眼不開故不覺不見。
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
亦泯然入定即覺漸漸有身如雲影。
覺出入息遍身毛孔。
爾時亦知息長短相等。
見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無常生滅。
覺身空假不實。
亦知生滅刹那不住。
三事和合故有定生。
三事既空則定無所依。
知空亦空于定中不着。
即破根本未到地愛策之義已在其中。
問摩诃衍中及諸經多說觀息入出。
何以故。
言知息入出。
答此說知為觀。
而觀法實未具足故今說為知。
大品廣乘品中明十六特勝相。
皆言知息入出長短。
以是文為證說知則不乖文義。
觀慧在下當說。
第五除諸身行者。
對初禅覺觀支就中二。
一明身行二明除身。
身行者欲界身中發得初禅。
色界四大造色觸欲界身。
欲界身根生身識覺此色觸。
二界色。
相依共住故。
名身。
身行者即觀支。
此觀支從身分生。
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
次明除身行者。
因覺息遍身發得初禅。
心眼開明見身三十六物臭穢可惡。
爾時即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頭等六分。
一一非身四大之中各各非身。
此即是除欲界身也。
六受喜。
對初禅喜支。
七心受樂。
對初禅樂支。
八受諸心行者。
對初禅一心支。
九心作喜。
對二禅内淨喜支。
十心作攝。
對二禅一心支。
十一心住解脫。
對三禅樂支。
十二觀無常。
對四禅不動定。
十三觀出散。
對空處。
十四觀離欲。
對識處。
十五觀滅。
對不用處。
十六觀棄舍。
對非想非非想。
處此則從初調心乃至發諸禅定明觀行具足此解為勝也。
第三明修證者。
所以心名修證者。
即是作心修習心未相應證者。
即是任運開發心得相應。
既有三師制立觀法不同。
今亦修有證之異。
但前師雲。
于欲界未到地及初禅中。
約四念處明十六特勝。
觀法大意亦不異。
如前說六妙門中觀法而非無小小不同。
而名目有異善尋配當其義可解。
此則不煩别說修證也。
今正明後師。
豎對三界。
明真特勝既上來未說此觀慧方法。
今當出修證之相豎明修十六特勝者。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此對代數息也。
調息方法事事如前數息中說。
行者既調息綿綿一心依随于息。
息若入時知從鼻端入至臍。
若出時知從臍出至鼻。
如是一心照息依随不亂。
爾時知息粗細之相。
粗者知風喘氣為粗。
細者知息相為細。
若入息粗時即調之令細。
是名知粗細相。
譬如守門之人知門人出入亦知好人惡人。
知好則進知惡則遮。
複次知粗細者。
入息則粗出息則細。
何故爾。
入氣利急故相粗出息澀遲故細。
複次知輕重。
知入息時輕出息時重。
何以故入息既。
在身内即令體輕。
出息時身無風氣則覺身重。
複次知澀滑。
入息時滑出息時澀。
何以故。
息從外來風氣利故則滑。
從内出吹内滓穢塞諸毛孔則澀。
複次知冷暖。
知入息時冷。
知出息時暖。
何以故。
息從外來冷。
氣而入故冷。
息從内出吹内熱氣而出故暖。
複次知久近。
入息時近出息時久。
何以故。
息入既利則易盡故近。
息出澀則難盡故久。
複須覺知因出入息故。
則有一切衆苦煩惱。
生死往來輪轉不息。
心知驚畏。
行者随息之時。
知息有如是等法相非一。
故雲知息入出也。
問何故以此代數息。
答若是數息直闇心數無有觀行。
修證時多生愛見慢等諸煩惱病也。
愛者愛着此數息。
見者謂見我能數。
慢者謂我能敵。
以此慢他。
今以随代數者随息之時。
即覺知此息無常命依于息。
以息為命。
一息不還即便無命。
既覺息無常知身命危脆。
知息無常即不生愛。
知息非我即不生見。
悟無常即不生慢。
此則從初方便已能破諸結使不同數息。
複次行者一心依息令心不散得入禅定故名亦愛。
覺悟無常故名亦策。
與定相應名亦有漏。
觀行不著名亦無漏。
複次若數息時冥闇心而數既無照了。
後證定時則心無所見。
今随息者既明心照息。
後證定時則心眼開明見身三十六物破愛見慢。
此即是特勝勝于數息也。
三知息長短者。
此對欲界定。
若證欲界定時。
宜是定明淨都不覺知息中相貌。
今此中初得定時。
即覺息中長短之相。
雲何為覺。
若心定時覺入息長出息短。
何以故。
心既靜住于内息随心入故入則知長。
既心不緣外故出則知短。
複次覺息長則心細。
覺息短則心粗。
何以故。
心細則息細。
息細則入從鼻至臍微緩而長。
出息從臍至鼻亦爾。
心粗則息粗息粗則入從鼻至臍急疾短。
出從臍至鼻亦爾。
複次息短故覺心細。
息長故覺心粗。
何以故如心既轉靜出息從臍至胸即盡。
入息從鼻至咽間即知盡此則心靜故覺息短。
覺長故心粗者。
如行者心粗故覺息從臍至鼻從鼻至臍道裡長遠。
此則心粗故覺息長。
複次短中覺長則定細。
長中知短則是粗。
何故爾如息從鼻至胸則盡。
此行處雖短而時若大久。
久方至臍此則行處短而時節長也。
若就此而論短中覺長則定細。
覺長中而短是粗者。
如心粗故息從鼻至臍道裡極長。
而時節短欻然之間即出至鼻。
何以故心粗氣息行疾故。
此雖長而短然此息短則是心粗也。
故雲短中長而細長中短而粗也。
如此覺長短時節知無常由心生滅不定故。
今息長短相貌非一。
得此定時覺悟無常轉更分明。
證欲界定故名亦愛。
觀行覺無常故名亦策。
此略說第三知息長短破欲界定也。
第四知息遍身者。
對未到地定。
若根本未到地直覺身相泯然。
如虛空。
爾時實有身息。
但以眼不開故不覺不見。
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
亦泯然入定即覺漸漸有身如雲影。
覺出入息遍身毛孔。
爾時亦知息長短相等。
見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無常生滅。
覺身空假不實。
亦知生滅刹那不住。
三事和合故有定生。
三事既空則定無所依。
知空亦空于定中不着。
即破根本未到地愛策之義已在其中。
問摩诃衍中及諸經多說觀息入出。
何以故。
言知息入出。
答此說知為觀。
而觀法實未具足故今說為知。
大品廣乘品中明十六特勝相。
皆言知息入出長短。
以是文為證說知則不乖文義。
觀慧在下當說。
第五除諸身行者。
對初禅覺觀支就中二。
一明身行二明除身。
身行者欲界身中發得初禅。
色界四大造色觸欲界身。
欲界身根生身識覺此色觸。
二界色。
相依共住故。
名身。
身行者即觀支。
此觀支從身分生。
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
次明除身行者。
因覺息遍身發得初禅。
心眼開明見身三十六物臭穢可惡。
爾時即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頭等六分。
一一非身四大之中各各非身。
此即是除欲界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