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五

關燈
雖從内發然從喜而生。

    喜根相應。

    樂根不相應。

    樂依于喜喜尚不遍。

    況于樂邪。

    今三禅之樂。

    從内發。

    以樂為主内無喜動。

    念慧因緣令樂增長遍身。

    内外充滿。

    恬愉快樂。

    世間第一樂中之上故。

    佛說行慈果報遍淨地中問曰。

    佛說三禅。

    有二時樂。

    一受樂。

    二快樂。

    約何義說邪。

    答曰。

    實爾。

    快樂樂者。

    樂定初發未遍身也。

    受樂樂者。

    樂既增長遍身受。

    譬如石中之泉。

    從内湧出。

    盈流于外。

    遍滿溝渠。

    三禅之樂。

    亦複如是第二明支義。

    開為二意。

    一明支義。

    二明前後不同。

    今明支者。

    三禅有五支其五雲何。

    一舍二念三智四樂五一心。

    一舍支者。

    得三禅樂定生時。

    舍喜心不悔。

    亦得言舍離三過。

    二念支者。

    既得三禅之樂。

    念用三法守護。

    令樂增長。

    三智支者。

    善巧三法離三過。

    四樂支者。

    快樂樂遍身受。

    五一心支者。

    受樂心息一心寂定相貌。

    并如二禅發相中說。

    就此支中。

    約義自有四意。

    一者三為方便支。

    二為證支。

    用念慧智三支。

    調适樂定。

    令速得增長遍身故。

    說為方便支受身。

    樂一心二支為證。

    此二一時發。

    是三禅之正主也。

    二者四是自地立支。

    一望下地立慧念樂。

    一心約自地立。

    舍支約舍下地喜不悔立也。

    三者五支。

    通得說作方便支。

    三如上說。

    下二何故亦得名方便邪。

    正言修樂增長能感後樂故。

    一心亦爾。

    複望第六默然定體五支例得名。

    因例得名方便。

    四者五支。

    通得說為證支。

    所證樂定時。

    自然生舍愛念。

    樂定如母護子。

    不由人勸。

    等智自發。

    籌量調适。

    五支俱皆屬證。

    問曰若爾前說并是方便。

    後說是證得。

    此意豈不碩相違反邪。

    答曰。

    并有其義。

    細尋自見。

    第二明支前後不同者。

    諸經及論各異。

    立次第如成實論。

    明五支次第者。

    舍念智受樂一心。

    阿毗昙明次第。

    慧念樂舍一心。

    大集所出次第者。

    念舍慧安定。

    纓絡經中明次第。

    樂護念智一心。

    釋論明次第。

    文則不定。

    或與成論同。

    或與纓絡同。

    問曰。

    何獨此明支次第不定。

    餘禅不然邪。

    答曰。

    初禅等唯有一樂故。

    今三禅有二種樂故。

    由此二樂前後異故。

    中間回互不定。

    是故諸經次第各立不同。

    而悉有意。

    必須得所以。

    第三明體用。

    如纓絡經雲。

    五支為因。

    第六默然心為體。

    第四明淺深。

    五明進退。

    并如前釋。

    第六門功德者。

    具有離過善心二德。

    如大集經說。

    所言離者。

    謂離五蓋。

    具者謂具五支。

    據别則但三禅。

    獨有離喜過之德。

    餘義類上可知。

    次釋第四禅相。

    如經偈說 聖人得能舍  餘人舍為難 若能知樂患  見不動大安 憂喜先已除  苦樂今亦斷 舍念清淨心  入第四禅中 第三禅中樂  無常動故棄 欲界中斷憂  初二禅除苦 是故佛世尊  第四禅中說 先已斷憂苦  今則除苦樂 今此四行偈。

    具明修證四禅之相。

    今釋第四禅開為三意。

    一釋名。

    二明修習方法。

    三明發相。

    第一釋四禅名者。

    禅名支林。

    四禅攬四支成定。

    于第四心中證得故。

    名四禅。

    猶是無覺無觀三昧聖默然攝。

    亦名不動定。

    地持經說名舍俱禅。

    此定發時。

    體無苦樂。

    與微妙舍受俱發。

    此定與舍根相應故。

    名舍俱禅。

    第二明修習方法者。

    如上一行偈說。

    是樂聖人得能舍。

    餘人舍為難。

    若能知樂患。

    見不動大安。

    佛此偈具明修四禅方便。

    所以者何。

    行者欲得四禅。

    當應深見三禅過患。

    雲何見過。

    初欲得樂。

    一心勤求。

    大為辛苦。

    既得守護愛着。

    是亦為苦。

    一旦失壞。

    則複受苦。

    是故經說。

    第三禅中樂無常動故苦。

    又此樂法。

    覆念令不清淨。

    行者既深見三禅樂有大苦之患。

    應一心厭離求四禅種不動定。

    爾時于三禅邊地。

    當修六行方法。

    例如前說。

    亦應用于三法除遣。

    一不着。

    二诃責。

    三觀析。

    行此三法。

    即三禅謝滅。

    而四禅未到中間。

    必有定前發。

    與觀相應等相貌。

    并如上說不同。

    憂喜過如前說。

    第三釋四禅發相。

    此如上三行偈說證。

    例前開為六意。

    一正明證四禅。

    二明支義。

    三明體用。

    四明淺深。

    五明進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四禅發相。

    行者因中間禅。

    修行不止。

    得入未到地。

    心無動散。

    即四禅方便定。

    于後其心豁然開發。

    定心安隐出入息斷。

    定發之時。

    與舍俱生。

    無苦無樂。

    空明寂靜。

    善法眷屬。

    類如前說。

    但無事用喜樂動轉之異。

    爾時心如明鏡不動。

    亦如淨水無波。

    絕諸亂想。

    正念堅固。

    猶如虛空。

    是名世間真實禅定。

    無諸垢染。

    行者住是定中。

    心不依善。

    亦不附惡。

    無所依倚。

    無形無質。

    亦無若幹種種色相。

    而内成就淨色之法。

    何以得知。

    若無淨色根本。

    則不應于定中。

    對因緣時。

    發種種色。

    如通四無量心勝處一切處變化等色。

    并依四禅。

    若以不見諸色。

    謂言無色者。

    應如虛空處定。

    三種色滅。

    一切色法。

    悉不得現。

    今一切色法自在得現。

    而于定法無所損減者。

    當知是真色定。

    譬如明鏡體是淨色故。

    随對諸色一切得現。

    若無淨色為本者。

    終不于虛空中現諸色像。

    複次此四禅種智定一心故。

    念常清淨。

    亦名不動定。

    亦名不動智慧。

    于此禅中。

    若欲轉緣學一切事。

    随意成就。

    一切神通變化霔雨說法。

    莫不從此定出。

    如經說。

    佛于四禅為根本。

    第二明支義。

    四禅有四支。

    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

    三念清淨支。

    四一心支。

    不苦不樂支者。

    此禅初發與舍受俱發。

    舍受心數不與苦樂相應故。

    言不苦不樂支。

    二舍支者。

    既得不苦不樂定。

    舍下勝樂。

    不生厭悔。

    複次真定。

    以發未得成就。

    若心進勝定。

    則便随念動轉。

    不名無動定。

    是故定發心不念着。

    自能舍離故。

    名舍支。

    禅定分明等智照了故。

    名念清淨支。

    定心寂靜。

    雖對衆緣心無動念。

    名一心支。

    若次第明支義。

    如今說。

    通而為論。

    于初一支。

    即具四支。

    問曰。

    何故大集明不苦不樂支為第三。

    此中雲何為初。

    答曰。

    前後皆有所以。

    今約發說。

    彼據成就而立。

    例如三禅立樂支前後不定。

    第三體用者如纓絡經說。

    四禅四支為用。

    第五默然為體。

    第四淺深。

    第五進退。

    例上可解。

    第六功德者。

    四禅亦具離過善心二種功德。

    如大集經說者。

    離五蓋具四支。

    而獨四禅有離憂喜苦樂之過善心。

    敬信慚愧等及六善法。

    悉從不動定四禅而發功德善根。

    深厚倍勝于上。

    類前可解。

    問曰。

    今明行菩薩道。

    應說諸法實相甚深空定等。

    何故說于凡夫四禅世間有漏生死虛诳之法。

    答曰。

    不然。

    如釋論中設問答。

    曰是般若波羅蜜論義中。

    但說諸法相空。

    菩薩雲何于空法中能起禅定。

    答曰。

    菩薩知諸五欲及五蓋。

    從因緣生。

    無自性。

    空無所有。

    舍之甚易。

    衆生颠倒因緣。

    着此欲事。

    貪少弊樂。

    而離禅中深妙定樂菩薩為是衆生故。

    起慈悲心。

    修行禅定。

    系心緣中。

    離五欲除五蓋。

    入喜初禅。

    滅覺觀。

    攝心深入内清淨得微妙喜。

    入第二禅。

    以深喜散之故。

    離一切喜。

    得遍滿樂。

    入第三禅。

    離一切苦樂。

    一切憂喜。

    及出入息自斷。

    以清淨微妙舍。

    而自莊嚴。

    入第四禅。

    是菩薩雖知諸法空無相。

    以衆生不知故。

    以禅相教化衆生。

    若有諸法空。

    是不名為空。

    亦不應舍五欲而得禅。

    無舍無得故。

    今諸法空相。

    亦不可得作是難言。

    若諸法空。

    何能得禅。

    複次若菩薩不以取相愛着故。

    行禅如人服藥。

    欲以除病。

    不以為美。

    為戒清淨。

    智慧成就故。

    行禅菩薩。

    一一禅中行大慈觀空。

    于禅無所依止。

    以五欲粗诳颠倒故。

    以細微妙虛空法治之。

    譬如毒能治諸毒。

    複次釋論又說。

    譬如國王見子從高崖墜落。

    恐必定死。

    即以軟物接之。

    不令身命損毀。

    菩薩亦爾。

    見衆生遠離波若。

    颠倒墜落故。

    說四禅空法。

    以接衆生。

    不令損失法身慧命。

    是故今辨行菩薩道。

    略明四禅。

    于義無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