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亦名聖默然定。
以覺觀語言滅故。
故名默然。
若得無漏正慧入此定故。
即名聖默然。
地持論中。
說名喜俱禅。
此定生時。
與喜俱發故。
第二修習。
即為二。
一者明修習方法。
二明證中間禅。
今明修二禅者。
若凡夫人。
亦當先修六行。
佛弟子多修八聖種。
聖種義如前說六行者。
謂于初禅第六默然心中。
厭離覺觀。
觀初禅為下苦。
知二法動亂逼惱定心故為苦。
從覺觀生喜樂定等故為粗。
此覺觀法。
障二禅内淨故名障。
攀上勝者。
二禅内淨安隐。
勝初禅覺觀動亂之定。
妙者。
喜定因内淨而發。
是為微妙出者若得二禅即。
心得出離。
覺觀等障複次行者。
既知初禅之過障于二禅。
今欲遠離。
當依三種方便。
一不受不着故得離。
二诃責故得離。
三觀析故得離。
譬如世人共事後見。
其過失。
心欲令去。
亦用三法。
一者上人利智不與顔色。
前人自去。
二者若不去應須數責。
彼即自去。
三者若不去。
當與杖加之自便去也。
若得此三意。
可以離初禅覺觀之過。
二者明中間禅發相。
行者既能深心诃責初禅覺觀。
覺觀既滅。
五支及默然悉謝。
以離初禅二禅未生。
于其中間。
亦有定法。
亦得名禅。
但不牢固無支等扶助之法。
所以其心蔑蔑屑屑。
然諸師多說為轉寂。
心轉初禅默然也。
釋論說名觀相應。
此定以六行觀為體。
住此定中。
若離六行觀者。
則多生憂悔。
憂悔心生。
則永不發二禅。
乃至轉寂亦失。
或時還更發初禅。
或時合初禅亦失。
因是無法自居。
到此定時。
為山之功。
而少一篑。
當善自慎。
經中說為無覺有觀三昧。
初禅及默然已謝。
但住觀相應心中。
修二禅故。
第三明二禅發相。
亦開為六意。
一者明禅發。
二明支義。
三明因果體用。
四明淺深。
五明進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二禅發相者。
行者于中間禅心不憂悔。
一心加功。
專精不止。
于後其心澹然澄靜。
無有分散。
名未到地。
故論偈雲。
得入一識處。
即是二禅方便定發。
問曰。
如論中唯說初禅前。
有未到地。
今二禅前。
何故複說有未到地。
答曰。
論總明故說一。
若舍利弗毗昙說。
有四未到地。
四中間禅。
今用此義故。
更說有未到地及中間也。
經久不失不退。
專心不止。
于後其心豁然明淨。
皎潔定心與喜俱發。
亦如人從暗室中出。
見外日月光明。
其心豁然明亮。
内淨十種功德眷屬俱發之義。
具如初禅發相。
但以從内淨定俱發為異耳。
複次二禅喜樂等發。
不從外來。
一心澄淨大喜。
美妙清淨。
勝初禅故。
論雲。
内心清淨故。
定生得喜樂。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悅。
雲何名為内淨。
遠而言之。
對外塵故。
說内淨。
近而言之。
對内垢故。
說内淨。
所以者何。
如初禅中得觸樂時。
身即明淨。
兼令心淨。
觸是身識相應故。
名外淨。
今待初禅外淨故。
說二禅。
心識相應為内淨。
亦令身淨。
淨身故。
名外淨。
内淨是心淨。
淨從心出。
令身亦淨故。
言内淨。
今言待内垢故說内淨者。
初禅之中。
心為覺觀所動故。
名為内垢。
今得二禅。
内心無有覺觀之垢故。
名為内淨。
言定生得喜樂者。
上于初禅說離生。
今此說定生。
義意雲何。
正言初禅離欲界生色界定法故。
二禅既無此義。
但說定生。
問曰。
若爾虛空定。
亦應說離生邪。
答曰。
不然。
前已受名故。
不應重說。
又且虛空離色界。
但發定之時。
而無支林等法生故。
不說離生。
問曰。
初禅亦有喜樂。
與此何異。
答曰。
彼從覺觀生喜樂。
與身識相應。
此中喜樂從内心生。
還與意識相應。
以此為異。
二明支義者。
二禅有四支。
一内淨。
二喜。
三樂。
四一心。
今明支義。
例有通别。
支持支離之義。
類如前說。
一所言内淨支者。
既離覺觀。
依内淨心發定。
皎潔分明。
無有垢穢故。
名内淨支。
二喜支者。
定與喜俱發。
行者深心自慶。
于内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故。
悅豫無量故。
名喜支。
三樂支者。
行者受于喜中之樂恬澹悅怡綿綿美快故名樂支。
四一心支者。
受樂心息既不緣定内喜樂。
複不緣外念思想。
一心不動故。
名一心支。
問曰。
纓絡經。
何得于一心前立猗支邪。
答曰。
猶是内淨。
于喜樂後。
立異名說。
所以者何。
猗名為縱。
縱名為任。
既内無垢累。
猗任自在。
不慮聲刺。
及覺觀所牽故言猗。
問曰。
大集經中。
何故但立三支無内淨邪。
答曰。
彼經以存略不說。
二禅名為喜俱定。
既離覺觀說喜。
必知有内淨定。
通别立支之意。
類前可知。
三明體用因果者。
如纓絡經說二禅。
四支為因。
第五默然心為定體翻覆明因果體用之義。
不異初禅。
四明淺深者。
例如初禅。
從初品乃至次第發勝品。
此為淺深之相可見。
今不别明。
第五明進退之義。
例如初禅。
六明功德中。
即還為二意。
一者離過德。
二者善心德。
故大集經雲。
二禅者。
亦名為離。
亦名為具。
所言離者。
離五蓋。
所言具者。
謂具四支。
若言離過者。
離覺觀過。
具者從内淨喜心。
具足生信敬慚愧等及六善法也。
次明第三禅相。
禅義如偈說 攝心第一定 寂然無所見 患苦欲棄之 亦如舍覺觀 由愛故有苦 失喜則生憂 離苦樂身安 舍念及方便 此偈中具明三禅修證之相。
今釋三禅義。
亦開為三。
一者釋名。
二明修習。
三明得證。
第一釋三禅名者。
行者于第三心中。
得五種支林功德定中之善法故。
名三禅也。
若依地持論。
名為樂俱禅。
此定功德眷屬。
與遍身樂俱發故。
猶是無覺無觀三味聖默然定之所攝。
但名通。
于前二禅中已受名。
今不重釋。
第二釋修習三禅方法。
如前一行半偈說攝心第一定。
寂然無所見。
患苦欲棄之。
亦如舍覺觀。
由愛故有苦。
失喜則生憂。
此偈廣說诃二禅喜相。
今行者觀二禅為過失。
欲得三禅時。
是中應具足明六行方法。
今但略出二禅過罪相六行之義。
此二禅定。
雖從内淨而發。
但大喜勇動。
定不牢固。
類如前說。
但诳心念着安隐處。
如人知婦是羅刹女。
則棄之。
不生戀着。
一心專念三禅功德。
爾時即舍大喜及與默然。
當如上用三法遣之。
一不受。
二诃責。
三觀心窮檢。
既不受喜。
喜及默然則自謝。
三禅未生中間有定。
亦如是說。
但淺深有異。
行者是時慎勿憂悔。
過同前說。
第三明三禅發相。
亦類前為六意。
一正明三禅發相。
二明支義。
三明因果。
四明淺深。
五明進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三禅發相者。
加功不止。
一心修習。
其心湛然安靜。
爾時樂定未發。
而不加功力。
心自澄靜。
即是三禅未到地。
于後其心泯然。
入定不依内外。
與樂俱發。
當樂發時。
亦有功德眷屬。
具如前辨。
但無動勇之喜為異。
而綿綿之樂。
從内心而發。
心樂美妙。
不可為喻。
樂定初生。
既未即遍身。
中間多有三過。
一者樂定既淺。
其心沉沒。
少有智慧用。
二者樂定微少。
心智勇發故不安隐。
三者樂定之心。
與慧力等。
綿綿美妙。
多生貪着。
其心迷醉。
故經言。
是樂聖人得舍。
餘人舍為難。
三禅欲發。
有此三過。
則樂定不得增長遍身。
行者當善調适。
雲何調适。
當用三法。
一者心若沉沒。
當用念精進慧等法策起。
二者若心勇發。
當念三昧定法攝之。
三者心若迷醉。
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
以自醒悟。
令心不着。
行者若能善修三法調适樂定。
當知樂法必定增長。
遍滿身分。
是故經言。
三禅受遍身樂問曰。
若樂充滿遍身身具五根。
五根之中。
悉有樂不。
答樂遍身時。
身諸毛孔。
悉皆欣悅。
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識。
而樂法内出。
充滿諸根。
五根之中。
皆悉悅樂。
但無外塵對。
則不發五識。
情依于身。
身樂既滿。
情得通悅樂。
與意識相應。
以識内滿故。
則遍身而受。
所以佛說三禅之樂遍身而受。
複次初禅樂。
從外而發。
外識相應。
意識不相應。
内樂不滿。
二禅之樂。
以覺觀語言滅故。
故名默然。
若得無漏正慧入此定故。
即名聖默然。
地持論中。
說名喜俱禅。
此定生時。
與喜俱發故。
第二修習。
即為二。
一者明修習方法。
二明證中間禅。
今明修二禅者。
若凡夫人。
亦當先修六行。
佛弟子多修八聖種。
聖種義如前說六行者。
謂于初禅第六默然心中。
厭離覺觀。
觀初禅為下苦。
知二法動亂逼惱定心故為苦。
從覺觀生喜樂定等故為粗。
此覺觀法。
障二禅内淨故名障。
攀上勝者。
二禅内淨安隐。
勝初禅覺觀動亂之定。
妙者。
喜定因内淨而發。
是為微妙出者若得二禅即。
心得出離。
覺觀等障複次行者。
既知初禅之過障于二禅。
今欲遠離。
當依三種方便。
一不受不着故得離。
二诃責故得離。
三觀析故得離。
譬如世人共事後見。
其過失。
心欲令去。
亦用三法。
一者上人利智不與顔色。
前人自去。
二者若不去應須數責。
彼即自去。
三者若不去。
當與杖加之自便去也。
若得此三意。
可以離初禅覺觀之過。
二者明中間禅發相。
行者既能深心诃責初禅覺觀。
覺觀既滅。
五支及默然悉謝。
以離初禅二禅未生。
于其中間。
亦有定法。
亦得名禅。
但不牢固無支等扶助之法。
所以其心蔑蔑屑屑。
然諸師多說為轉寂。
心轉初禅默然也。
釋論說名觀相應。
此定以六行觀為體。
住此定中。
若離六行觀者。
則多生憂悔。
憂悔心生。
則永不發二禅。
乃至轉寂亦失。
或時還更發初禅。
或時合初禅亦失。
因是無法自居。
到此定時。
為山之功。
而少一篑。
當善自慎。
經中說為無覺有觀三昧。
初禅及默然已謝。
但住觀相應心中。
修二禅故。
第三明二禅發相。
亦開為六意。
一者明禅發。
二明支義。
三明因果體用。
四明淺深。
五明進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二禅發相者。
行者于中間禅心不憂悔。
一心加功。
專精不止。
于後其心澹然澄靜。
無有分散。
名未到地。
故論偈雲。
得入一識處。
即是二禅方便定發。
問曰。
如論中唯說初禅前。
有未到地。
今二禅前。
何故複說有未到地。
答曰。
論總明故說一。
若舍利弗毗昙說。
有四未到地。
四中間禅。
今用此義故。
更說有未到地及中間也。
經久不失不退。
專心不止。
于後其心豁然明淨。
皎潔定心與喜俱發。
亦如人從暗室中出。
見外日月光明。
其心豁然明亮。
内淨十種功德眷屬俱發之義。
具如初禅發相。
但以從内淨定俱發為異耳。
複次二禅喜樂等發。
不從外來。
一心澄淨大喜。
美妙清淨。
勝初禅故。
論雲。
内心清淨故。
定生得喜樂。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悅。
雲何名為内淨。
遠而言之。
對外塵故。
說内淨。
近而言之。
對内垢故。
說内淨。
所以者何。
如初禅中得觸樂時。
身即明淨。
兼令心淨。
觸是身識相應故。
名外淨。
今待初禅外淨故。
說二禅。
心識相應為内淨。
亦令身淨。
淨身故。
名外淨。
内淨是心淨。
淨從心出。
令身亦淨故。
言内淨。
今言待内垢故說内淨者。
初禅之中。
心為覺觀所動故。
名為内垢。
今得二禅。
内心無有覺觀之垢故。
名為内淨。
言定生得喜樂者。
上于初禅說離生。
今此說定生。
義意雲何。
正言初禅離欲界生色界定法故。
二禅既無此義。
但說定生。
問曰。
若爾虛空定。
亦應說離生邪。
答曰。
不然。
前已受名故。
不應重說。
又且虛空離色界。
但發定之時。
而無支林等法生故。
不說離生。
問曰。
初禅亦有喜樂。
與此何異。
答曰。
彼從覺觀生喜樂。
與身識相應。
此中喜樂從内心生。
還與意識相應。
以此為異。
二明支義者。
二禅有四支。
一内淨。
二喜。
三樂。
四一心。
今明支義。
例有通别。
支持支離之義。
類如前說。
一所言内淨支者。
既離覺觀。
依内淨心發定。
皎潔分明。
無有垢穢故。
名内淨支。
二喜支者。
定與喜俱發。
行者深心自慶。
于内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故。
悅豫無量故。
名喜支。
三樂支者。
行者受于喜中之樂恬澹悅怡綿綿美快故名樂支。
四一心支者。
受樂心息既不緣定内喜樂。
複不緣外念思想。
一心不動故。
名一心支。
問曰。
纓絡經。
何得于一心前立猗支邪。
答曰。
猶是内淨。
于喜樂後。
立異名說。
所以者何。
猗名為縱。
縱名為任。
既内無垢累。
猗任自在。
不慮聲刺。
及覺觀所牽故言猗。
問曰。
大集經中。
何故但立三支無内淨邪。
答曰。
彼經以存略不說。
二禅名為喜俱定。
既離覺觀說喜。
必知有内淨定。
通别立支之意。
類前可知。
三明體用因果者。
如纓絡經說二禅。
四支為因。
第五默然心為定體翻覆明因果體用之義。
不異初禅。
四明淺深者。
例如初禅。
從初品乃至次第發勝品。
此為淺深之相可見。
今不别明。
第五明進退之義。
例如初禅。
六明功德中。
即還為二意。
一者離過德。
二者善心德。
故大集經雲。
二禅者。
亦名為離。
亦名為具。
所言離者。
離五蓋。
所言具者。
謂具四支。
若言離過者。
離覺觀過。
具者從内淨喜心。
具足生信敬慚愧等及六善法也。
次明第三禅相。
禅義如偈說 攝心第一定 寂然無所見 患苦欲棄之 亦如舍覺觀 由愛故有苦 失喜則生憂 離苦樂身安 舍念及方便 此偈中具明三禅修證之相。
今釋三禅義。
亦開為三。
一者釋名。
二明修習。
三明得證。
第一釋三禅名者。
行者于第三心中。
得五種支林功德定中之善法故。
名三禅也。
若依地持論。
名為樂俱禅。
此定功德眷屬。
與遍身樂俱發故。
猶是無覺無觀三味聖默然定之所攝。
但名通。
于前二禅中已受名。
今不重釋。
第二釋修習三禅方法。
如前一行半偈說攝心第一定。
寂然無所見。
患苦欲棄之。
亦如舍覺觀。
由愛故有苦。
失喜則生憂。
此偈廣說诃二禅喜相。
今行者觀二禅為過失。
欲得三禅時。
是中應具足明六行方法。
今但略出二禅過罪相六行之義。
此二禅定。
雖從内淨而發。
但大喜勇動。
定不牢固。
類如前說。
但诳心念着安隐處。
如人知婦是羅刹女。
則棄之。
不生戀着。
一心專念三禅功德。
爾時即舍大喜及與默然。
當如上用三法遣之。
一不受。
二诃責。
三觀心窮檢。
既不受喜。
喜及默然則自謝。
三禅未生中間有定。
亦如是說。
但淺深有異。
行者是時慎勿憂悔。
過同前說。
第三明三禅發相。
亦類前為六意。
一正明三禅發相。
二明支義。
三明因果。
四明淺深。
五明進退。
六明功德。
第一明三禅發相者。
加功不止。
一心修習。
其心湛然安靜。
爾時樂定未發。
而不加功力。
心自澄靜。
即是三禅未到地。
于後其心泯然。
入定不依内外。
與樂俱發。
當樂發時。
亦有功德眷屬。
具如前辨。
但無動勇之喜為異。
而綿綿之樂。
從内心而發。
心樂美妙。
不可為喻。
樂定初生。
既未即遍身。
中間多有三過。
一者樂定既淺。
其心沉沒。
少有智慧用。
二者樂定微少。
心智勇發故不安隐。
三者樂定之心。
與慧力等。
綿綿美妙。
多生貪着。
其心迷醉。
故經言。
是樂聖人得舍。
餘人舍為難。
三禅欲發。
有此三過。
則樂定不得增長遍身。
行者當善調适。
雲何調适。
當用三法。
一者心若沉沒。
當用念精進慧等法策起。
二者若心勇發。
當念三昧定法攝之。
三者心若迷醉。
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
以自醒悟。
令心不着。
行者若能善修三法調适樂定。
當知樂法必定增長。
遍滿身分。
是故經言。
三禅受遍身樂問曰。
若樂充滿遍身身具五根。
五根之中。
悉有樂不。
答樂遍身時。
身諸毛孔。
悉皆欣悅。
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識。
而樂法内出。
充滿諸根。
五根之中。
皆悉悅樂。
但無外塵對。
則不發五識。
情依于身。
身樂既滿。
情得通悅樂。
與意識相應。
以識内滿故。
則遍身而受。
所以佛說三禅之樂遍身而受。
複次初禅樂。
從外而發。
外識相應。
意識不相應。
内樂不滿。
二禅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