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五

關燈
德故。

    心大驚悟。

    昔常為欲火所燒。

    得初禅時。

    如人入清涼池。

    但此覺生時。

    與欲界身根生覺有異。

    何以故。

    與定等善法一時俱發。

    是以偈言。

    如貧得寶藏大喜覺動心。

    故言初心。

    粗念名為覺。

    此與數人明義。

    應有小異料簡(雲雲)。

    二釋觀支者。

    後細心分别名為觀。

    既分别觸發已。

    正念之心。

    思量分别。

    向觸生時。

    與欲界中善法。

    及未到等法大有異。

    所以者何。

    于此觸中。

    有種種善法珍寶。

    與觸俱發。

    欲界所無。

    複次分别者。

    分别十六觸中法寶之相亦不同。

    知粗則離。

    知善則修。

    此細心分别。

    故名觀支。

    故經說分别則為觀。

    問曰。

    若爾覺有何等異。

    答曰。

    如論說。

    粗心在緣名為覺。

    細心分别名為觀。

    又問。

    如毗昙中說。

    覺觀在一心中。

    今雲何為二。

    答曰。

    二法雖在一心。

    二相不俱。

    謂覺時觀不明了。

    觀時覺不明了。

    譬如撞鐘鐘聲雖一而粗細有異。

    一心中覺觀亦如是。

    複次身根身識相應名為覺。

    意根意識相應名為觀。

    身識是外鈍故名粗。

    意識是内利故能分别名細。

    此雖同緣一觸。

    而二相不俱。

    故為觀支。

    三明喜支者。

    見細心分别思量。

    覺知十六觸等微妙珍寶。

    昔所未逢。

    是以心喜慶悅。

    又知所失。

    欲樂甚少。

    今得初禅功德。

    其樂甚多。

    如是覺觀。

    利我不少。

    深心慶悅。

    踴躍無量。

    故名喜支。

    四樂支者。

    行者于歡喜已後。

    其心恬然。

    受于觸中之樂。

    樂法娛心。

    安隐恬愉。

    故名樂支。

    問曰。

    喜樂有何異。

    答曰。

    如上覺觀分别。

    今喜樂亦爾。

    粗樂名喜。

    細樂名樂。

    亦可言粗喜為喜。

    細喜為樂。

    複次喜樂。

    雖俱是歡悅之相。

    而二相有異。

    喜根相應故名喜。

    樂根相應故名樂。

    踴躍心中故名喜。

    恬靜心中故名樂。

    複次行者初。

    緣得樂。

    心生歡喜。

    未及受樂名喜後緣喜情既息。

    以樂自娛。

    故名樂。

    譬如饑。

    人得食。

    初得歡喜。

    未及受其味。

    故名喜。

    後得食之。

    方受味中之樂。

    故名樂。

    又如三禅有樂而無喜。

    故知二根有異。

    五一心支者。

    經久受樂心息。

    雖有覺觸等事。

    而心不緣。

    既無分散。

    定住寂靜故。

    名一心支。

    此則略說初禅五支次第而發。

    并據成就。

    立于支義。

    問曰。

    若爾約十六觸。

    一觸皆有五義不。

    答曰。

    實爾。

    故知初禅對緣。

    即有衆多支也。

    雖複對觸有多。

    終不出五支。

    譬如五陰。

    若對五根。

    根根說五。

    雖複衆多。

    而不可說言有第六陰。

    五支亦爾。

    二者約通義明五支即一覺發時。

    具有五支義。

    雲何當覺發時。

    本對于觸。

    覺觸中冷暖即是覺支。

    當覺時豈不即分别。

    知冷異暖。

    即是觀支。

    當觸發時。

    即有喜心。

    如人見好美色。

    即生喜悅。

    不待思量。

    故論偈說。

    大喜覺動心。

    觸發之時。

    必舉體怡解。

    即是樂支。

    解發必與定俱。

    故名覺觀俱三昧。

    當知即有一心支。

    此則五支。

    一時而發。

    不待成就。

    但于事未顯故。

    據成而說。

    别義如前。

    問曰。

    若爾心便并慮。

    答曰。

    心雖不俱法并何過此類。

    如十大地心王心數之義。

    問曰。

    若通支有五者。

    五支應有二十五。

    答曰。

    如佛經中說五陰。

    一陰有五。

    五五二十有五。

    而不乖五陰之義通五支義。

    亦如是。

    第三明體用。

    即為二意。

    一者明因果。

    二明體用。

    一因果者。

    遠而論之行内外方便及入未到地等為因。

    感得初禅為果。

    今就近釋。

    但據初禅。

    自有因果。

    有人言。

    四支為因。

    後一心支為果。

    此即無文。

    今依纓絡解禅支。

    五支為因。

    第六默然心為定體。

    即以體為果。

    若通論因果。

    支支相因。

    悉得辨因果也。

    二明體用。

    還以默然心為定體。

    從默然觸更動發起五支。

    此則為用。

    何以故。

    從體起用。

    用則在後。

    因則據前問曰。

    因用體果。

    即無分别。

    答曰。

    不然。

    雖同據五支明因用。

    就默然為體果。

    然義意有異。

    所以者何。

    因中五支。

    為感默然之果。

    因默然之果。

    起五支之法。

    此就默然為體。

    五支為用。

    例如三十七品道前為因道後為用。

    問曰。

    有時從默然體。

    發勝品五支。

    後得增勝默然。

    此義雲何。

    答曰。

    若爾即還應說因果。

    若無勝品但是體用。

    第四明淺深者。

    初禅發時。

    五支及默然心。

    前後不無粗細之異。

    故有淺深。

    應須分别。

    何以者何。

    如論雲。

    佛弟子修諸禅時。

    有下中上。

    名為三品。

    離此三品。

    一品為三。

    故有九品淺深之相。

    若細而論。

    則應有無量品。

    外道得定。

    亦有淺深。

    而不作品說者。

    以其心粗于定中不覺故。

    亦以不修無漏觀慧照了。

    則心不覺知。

    就立品明淺深中。

    自為二意。

    一約同類。

    二約異類。

    一同類者。

    如一動觸發時漸漸覺深。

    乃至九品。

    二約異類者。

    如動觸謝後。

    即發餘觸。

    雖觸相不同。

    而覺定漸深勝于上。

    複次若約五支中明淺深者。

    亦有二。

    一同類者。

    如觸發五支時。

    即有淺深之相。

    二異類者。

    若五支次第增長。

    一一支中。

    亦各自有淺深之相。

    問曰。

    為當要發十六觸等具足方名初禅。

    為當亦發一一觸亦名初禅。

    答曰。

    初禅有二種。

    一具足。

    二不具足。

    若具發十六觸。

    此即是具足初禅為勝。

    若發一兩觸等。

    亦得名初禅。

    何以故。

    以一觸具有十種定法眷屬五支。

    成就故。

    但此初禅不名具足。

    第五明進退者。

    證初禅時。

    有四種人根性不同。

    一者退分。

    二者住分。

    三者進分。

    四者達分。

    一退分者。

    若人得初禅時。

    或有因緣。

    或無因緣。

    而便退失。

    失有二種。

    一者更修還得。

    二者更修不得。

    所謂過去今世障法起故。

    末世之中。

    此退分多。

    二住分者。

    有人得初禅已。

    即不退失。

    定心安隐。

    住分亦有二種。

    一者任運自住。

    二者守護乃住。

    三進分者。

    有人得初禅時。

    即便進得勝品。

    乃至進得上地。

    進有二種。

    一者不加功力。

    任運自進。

    二者勤修乃進。

    四達分者。

    有人得初禅時。

    于此定中。

    即發見思無漏。

    達到涅槃。

    達亦有二種。

    一者任運自達。

    二者修觀乃達。

    複次此四分定中。

    複有四種人根性不同。

    如退分中四者。

    一自有退退得。

    九品漸退。

    乃至并失。

    二自有退住得。

    九品退至八品七品。

    便住不失。

    三自有退進得。

    九品退至八品七品。

    乃至一品。

    從一品還進。

    四者自有退達得。

    九品已退。

    還八七等品。

    乃至一品。

    于其中間。

    忽然發真無漏。

    餘住分進分達分。

    各有四義亦如是。

    是中或有因放逸障故退。

    或因忏悔清淨故住進達。

    此義衆多不可具辨。

    第六明初禅功德者。

    如前偈說。

    已得離淫火。

    則獲清涼定。

    此偈自可為二功德。

    一者離過德。

    二者善心德。

    此對止行二善。

    亦可類于智斷二德故大集經雲。

    初禅者。

    亦名為離。

    亦名為具。

    所言離者。

    謂離五蓋。

    所言具者。

    謂具五支。

    今釋所以得初禅時。

    離貪欲蓋者。

    欲界之樂粗淺。

    今得初禅之樂細妙。

    以勝奪輕。

    故能離五欲。

    離嗔者。

    欲界苦緣逼迫故生嗔。

    得初禅時。

    無有諸逼迫。

    樂境在心故無嗔。

    能離睡眠者。

    得初禅時。

    身心明淨。

    定法所持。

    心不昏亂。

    觸樂自娛。

    故不睡也。

    所以能離掉悔者。

    禅定持心。

    任運不動。

    故能離掉。

    由掉故有悔。

    無掉即無悔。

    離疑者。

    未得初禅時。

    疑有定無定。

    今親證定。

    疑心即除。

    故得離疑。

    是故得初禅時。

    具有離過之德。

    得初禅時。

    具足善心。

    功德者。

    約五支明功德善法。

    義如前說。

    複次若得初禅。

    即具信戒舍定聞慧等善心也。

    次明第二禅者。

    如偈說。

    知二法亂心。

    雖善而應離。

    如大水澄靜。

    波蕩亦無見。

    譬如人大極安隐睡眠時。

    若有喚呼聲。

    其心大惱亂。

    攝心入禅時。

    以覺觀為惱。

    是故除覺觀。

    得入一識處。

    内心清淨故。

    定生得喜樂。

    得入此二禅。

    喜勇心大悅。

    佛以此偈中。

    廣明中間禅二禅相。

    今明二禅有三義。

    一者釋名。

    二明修行。

    三明證相。

    第一釋名者。

    次初禅後故說二禅。

    既離覺觀。

    于第二心。

    得勝支功德故。

    名二禅。

    亦名無覺無觀三昧。

    所以者何。

    得中間禅斷覺。

    二禅内淨發故。

    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