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上

關燈
是知已。

    即緣此樂受。

    發于慈定。

    無嗔無恨。

    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法緣慈。

    或發法緣悲。

    乃至喜舍。

    亦如慈善根發相。

    三明無緣慈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

    忽然覺悟一切諸法非有非無。

    不見二邊。

    所謂若衆生非衆生。

    若法非法。

    皆不可得。

    則無所緣以無緣故。

    颠倒想息。

    寂然安樂。

    心與慈定相應。

    等觀一切。

    同此安樂無嗔無恨。

    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無緣慈善根發相或發無緣悲定。

    乃至喜舍。

    亦如是。

    四明因緣觀中有三種善根發不同者。

    一三世十二緣。

    二果報十二緣。

    三一念十二緣。

    一明三世十二因緣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

    忽然覺悟心生推尋。

    三世過去。

    無明以來。

    不見我人無明等法。

    不斷不常。

    能破六十二種諸邪見網。

    心得正定。

    安隐寂然。

    觀慧分明。

    通達無礙。

    身口清淨。

    正行成就。

    此是三世十二因緣觀慧善根發相。

    二明果報十二因緣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

    忽覺心識明利。

    即自思尋。

    我初生時。

    攬父母身分。

    以為己有。

    名歌羅邏。

    歌羅邏時。

    名曰無明。

    因緣則有行識乃至老死。

    名為十二因緣。

    若歌羅邏時。

    但有三事。

    合和無人無我。

    三事不實。

    今無明等十二因緣諸法。

    竟何所依。

    若不見無明等諸法定是有者。

    豈是無邪。

    如是念時破有無二見。

    歸心正道。

    正定相應。

    慧解開發。

    離諸邪行。

    此為果報十二因緣觀智善相發相。

    如此明十二因緣。

    出大集經中。

    具辨作。

    此明因緣相。

    與苦集正同。

    亦得約此明四谛善根發也。

    三明一念十二因緣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然自覺刹那之心。

    無人無我。

    性本無實。

    所以者何。

    一念起時。

    必藉因緣。

    言因緣者。

    即具十二因緣。

    緣無自性。

    一念豈有定實。

    若不得一念之實。

    即破世性邪執。

    心與正定相應。

    智慧開發猶如湧泉。

    身口清淨。

    離諸邪行。

    是為一念十二緣善根發相。

    此之十二因緣。

    亦出大集經中具辨。

    亦得約此十二緣明一心具四谛善根發也。

    五明念佛中。

    自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

    一念應佛。

    二念報佛。

    三念法佛。

    明三佛義。

    出楞伽經。

    廣分别其相也。

    一明念應佛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然憶念佛之功德。

    即作是念。

    如來往昔阿僧祇劫中。

    為一切衆生故。

    備行六波羅蜜。

    一切功德智慧故。

    身有相好光明。

    心有智慧圓照。

    降伏魔怨。

    無師自悟。

    自覺覺他轉正法輪普度一切乃至入涅槃後。

    舍利經教。

    廣益衆生。

    如是等功德無量無邊。

    作是念時。

    即敬愛心生。

    三昧開發。

    入定安樂。

    或于定中見佛身相。

    善心開發或聞佛說法。

    心淨信解。

    如是等勝善境界非一。

    是為念應佛善根發相。

    二明念報佛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細心中。

    忽然憶念十方諸佛真實圓滿果報之身。

    湛然常住。

    色心清淨。

    微妙寂滅。

    功德智慧。

    充滿法界。

    不生不滅。

    無作無為。

    豈有王宮之生。

    亦非雙樹之滅。

    為化衆生。

    十方佛土普應生滅。

    如是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作是念時。

    心定安隐。

    三昧開發慧解分明。

    或作定中。

    見不可思議佛法境界。

    即便出生無量願行。

    無量功德。

    無量智慧。

    三昧法門。

    是為念報佛善根發相。

    三明念法佛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然憶念十方諸佛法身實相。

    猶如虛空。

    即便覺悟一切諸法。

    本自不生。

    今則無滅。

    非有非無。

    非來非去。

    非增非減。

    非境非智。

    非因非果。

    非常非斷。

    非縛非脫。

    非生死非涅槃。

    湛然清淨。

    有佛無佛。

    相性常然。

    衆生諸佛。

    同一實相者。

    即是法身佛也。

    故大品經雲。

    諸法如實相。

    諸法如實。

    即是佛。

    離是之外。

    更無别佛。

    如是念時。

    三昧現前。

    實慧開發。

    即時通達無量法門。

    寂然不動。

    一切不思議境界皆現定中。

    成就之相。

    如法華經六根清淨中廣說。

    是為念法佛善根發相。

    是中所明。

    因止發十五門禅相。

    并悉約初禅。

    初境界罔像而辨。

    夫一切禅定證相。

    不可具以文傳此止是示表。

    行人過去習因不同故。

    發禅不等。

    若欲具論十五門禅。

    事理廣博。

    深遠之相。

    下第七大段明修證中。

    一一從始訖終。

    當少分分别。

    複次若于欲界未到地中。

    身心澄靜。

    或發無常苦無我不淨世間可厭患食不淨死斷離盡等想。

    或發念佛法僧戒舍天等念。

    或發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等。

    或發空無相無作四谛十六行等觀。

    或發六波羅蜜四攝四辯等。

    種種諸行願功德。

    或發天耳他心宿命等諸神通。

    或發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等十八空。

    或發自性禅十力種性三摩跋提首楞嚴師子吼等諸三昧門。

    或發旋陀羅尼百千萬億。

    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等一切陀羅尼門。

    如是等種種諸禅三昧。

    境界不同。

    其相衆多。

    在下第七大段明修證中。

    辨種種諸禅三昧深廣境界之相。

    當具分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