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上

關燈
于坐中。

    忽見師僧父母宗親眷屬。

    着淨衣服。

    歡喜悅豫端嚴。

    見如是等事。

    或複以心靜故。

    自然慈仁恭敬孝悌心生。

    當知此是過去今生孝順尊長習報。

    二種善根發相也。

    四行者若于坐中。

    忽見諸塔寺尊儀形像經書供養莊嚴清淨僧衆雲集法會。

    見如是等事或複于靜心中發信敬。

    尊重三寶。

    心樂供養精勤勇猛。

    常無懈倦。

    當知此是過去今生信敬三寶精勤供養習報。

    二種善根發相也。

    五行者若于坐中。

    因心澄靜。

    或見解釋三藏。

    聽受讀誦大乘。

    有德四衆。

    或時因心靜故。

    讀誦自然而入。

    随所聽聞。

    即時開悟。

    或複自然能了解三藏大乘經典。

    分别無滞。

    當知悉是過去今生讀誦聽說習報。

    二種善根發相。

    行者見如是種種好相。

    及發諸善心者。

    此非禅定。

    多是過去今生。

    于散心中。

    修諸功德。

    今以心靜力故。

    得發其事。

    見諸相貌。

    悉屬報因相。

    現善心開發。

    皆是習因善發也。

    如是衆多說不可盡。

    此則略示大意。

    複次發習報兩因。

    行人根性不同。

    自有行人。

    但發報因相。

    不發習因善心。

    自有行人。

    但發習因善心。

    而不發報因之相。

    自有行人。

    具發習報兩因。

    自有行人。

    二俱不發。

    如是等事。

    因緣難解。

    豈可謬釋。

    問曰。

    散心善根。

    何得于靜心中現。

    答曰。

    于禅定中。

    尚得見過去今生所起煩惱惡業。

    何況善根扶理而不得見。

    問曰。

    見此等諸相。

    亦有是魔所作不。

    答曰。

    亦有是魔所作。

    若欲分别。

    但魔名殺者若此等相發時。

    能令行人心識動亂。

    或複增諸煩惱。

    逼迫障蔽。

    衆多妨難。

    不利定心。

    悉是魔之所作。

    其善根發者。

    行人自覺。

    見此相已。

    雖複未證禅定。

    而身心明白。

    諸根清淨。

    身有色力。

    所為吉利善念開發。

    因此已後。

    自覺心神易可攝錄。

    身心安隐。

    無諸過患。

    當知此為善根發相。

    複次若此等事。

    善根發者。

    報因之相。

    則暫現便謝。

    習因心善。

    則相續不斷。

    若是魔作相。

    則久久不滅。

    雖謝更來。

    逼亂行者善心則暫發還滅。

    或時變成惡念。

    當知邪也。

    複次邪正之相。

    甚為難測。

    自非親近明師。

    非可妄取。

    問曰。

    此諸善根為當一向前發。

    亦得證諸禅時于深定中發也。

    答曰。

    此事無定。

    未必一向定前見也。

    外善既粗故。

    先明耳。

    第二雲何名内善根發相。

    今約五門禅中。

    辨内善根發。

    此五門中。

    一門開為三。

    合有十五種善根發。

    一明阿那波那門。

    有三種。

    善根發相不同。

    一數息善根。

    二随息善根。

    三觀息善根。

    一數息善根者。

    行人如上。

    善修三止。

    身心調和。

    發于欲界。

    及未到地等諸禅。

    身心湛然空寂。

    定心安隐。

    于後或一坐二坐。

    乃至經旬。

    或經月經年。

    将息得所。

    定心不退。

    即于定中心。

    忽覺身心運動八觸次第而起。

    此即發根本初禅善根之相。

    于此定中。

    喜樂善心安隐不可為谕。

    如是發初禅已。

    乃至發四禅定空等。

    二随息善根發。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然覺息出入長短。

    及遍身毛孔虛疎。

    即以心明見于身内三十六物。

    猶如開倉見谷粟麻豆等。

    心大驚喜。

    寂靜安快。

    除諸身行。

    乃至心受喜樂等。

    是為特勝善根發相。

    三明觀息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細靜心中。

    忽見自身氣息。

    從毛孔出入遍身無礙。

    漸漸明利。

    如羅縠中見皮重數。

    乃至骨肉等。

    亦如是。

    亦見身内八萬戶蟲粗細長短。

    言語音聲。

    定心喜樂。

    倍于上說。

    或見自身猶如芭蕉聚沫雲影相等。

    此是通明觀善根發相。

    二明不淨觀中。

    有三種善根發相不同。

    一九想。

    二背舍。

    三大不淨觀。

    一九想善根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然見他男女死屍胮脹。

    爾時其心驚悟。

    自傷往昔。

    惛迷厭患。

    所愛五欲。

    永不親近。

    或見青瘀血塗膿爛。

    啖殘狼藉。

    白骨散壞等相。

    此為九想善根發相。

    二明背舍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見内身不淨胮脹狼藉。

    或見自身白骨。

    從頭至足。

    節節相拄。

    乃至骨人光明昱耀。

    定心安隐。

    厭患五欲不着我人。

    此是背舍善根發相。

    三明大不淨觀善根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定心中。

    見于内身及外身。

    一切飛禽走獸。

    衣服飲食。

    山林樹木。

    皆悉不淨。

    或見一家一聚落一國土。

    乃至十方皆悉不淨。

    或見白骨乃至見自身白骨。

    光明昱耀等。

    此為大不淨觀勝處善根發相。

    此觀發時。

    能破一切着心。

    三明慈心觀中三種善根發不同者。

    一衆生緣慈。

    二法緣慈。

    三無緣慈。

    一衆生緣慈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然發心。

    慈念衆生。

    先緣親人得樂之相。

    因發定。

    安隐快樂。

    乃至中人怨人。

    悉見得樂。

    無嗔無恨。

    無怨無惱。

    廣大無量。

    遍滿十方。

    是為衆生緣慈善根發相。

    或發衆生緣悲。

    乃至喜舍。

    亦如是。

    二明法緣慈發者。

    亦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

    忽然自覺一切内外。

    但有陰入法起唯法起。

    滅唯法滅。

    不見衆生及我我所。

    但有五陰。

    于受陰中。

    有樂受。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