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
悉别有安心修習之法。
然後次第發禅不同。
今明此止。
但制心一處。
則五輪自發。
譬如淨水無波。
則萬像悉現。
止亦如是。
今明因止證五輪。
五輪者。
一地輪。
二水輪。
三風輪。
四金沙輪。
五金剛輪。
此五法門。
悉是借譬立名。
通名為輪者轉也。
如世輪若轉離此至彼。
禅中明輪亦爾。
如地輪因離下地亂心轉至上地。
故名為輪。
乃至金剛輪義。
亦複如是。
轉至無學極果故。
一地輪者。
如地有二義。
一者住持不動。
二者出生萬物。
行者因止若證未到地定。
忽然湛心。
自覺身心相空。
泯然入定。
定法持心不動故名住持。
因未到地出生初禅種種功德事。
同出生萬物。
二水輪者。
水有二義。
一潤漬生長。
二體性柔軟。
行者于地輪中。
若證水輪三昧。
即是發諸禅種種功德。
定水潤心。
自覺心中善根增長。
即是潤漬義。
因得定故。
身心濡軟。
折伏高心。
心随善法。
即是柔軟義。
故名水輪。
三風輪者。
如世間風有三義。
一者遊空無礙。
二者鼓動萬物。
三者能破壞。
行者發風輪三昧亦如是。
若因禅定發相。
似智慧無礙方便。
如風遊空一切無礙鼓動者。
得方便道。
即能擊發種種出世善根。
功德生長。
破壞者。
智慧方便。
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
若二乘人得此風輪三昧。
即是五方便相。
似無漏解發。
若是菩薩。
即入鐵輪十信。
是名風輪。
四金沙輪者。
金則譬真。
沙谕無著。
行者若發見思真慧。
無染無著。
得三道果。
若是菩薩。
即入三賢十地位中。
能破一切塵沙煩惱。
是名金沙輪。
五金剛輪者。
第九無礙道。
名金剛輪三昧。
譬如金剛體堅用利。
能摧碎諸物。
金剛三昧亦複如是。
不為妄惑所侵。
能斷一切結使。
成阿羅漢。
若在菩薩心。
即是金剛般若破無明細惑。
證一切種智。
亦名清淨禅。
菩薩依是禅故。
得大菩提果。
複次如輪若無牛禦。
終不自轉。
五輪禅定。
亦複如是。
雖當地各有諸妙功德。
若不體真為導。
無著熏修則于地地有礙。
便乖輪用。
今行者善修體真無著故。
能從初心轉至極果。
輪用乃成。
是以法華經雲。
衆生處處着。
引之令得出當知行者善修止門。
則能具足五輪禅定。
證三乘聖果。
第二明驗善惡根性者。
行人既能善修止門。
息諸亂想。
則其心澄靜。
以心靜故。
宿世善根。
自然開發。
若無善者。
則發諸惡法。
故經雲。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止為初門。
善惡二事之中。
必有其一。
行者應當明識其相。
取舍之間不乖正道。
故須分别。
今就善惡根性中。
即為二意。
一明驗善根性。
二明驗惡根性。
然論善惡發之前後。
各逐其人。
未必定前善而後惡也第一明驗善根性。
即為四意。
一列善法章門。
二正明善根發相。
三驗知虛實。
四料揀發禅不定。
第一列善法章門者。
善有二種。
一者外善。
二者内善。
今就明外善中。
善乃衆多。
略出五種。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孝順父母師長。
四信敬三寶精勤供養。
五讀誦聽學略以此等五種善根。
示表外善發相不同。
所以悉屬外善者。
原其本行。
悉是散心中。
修習未能出離欲界。
發諸禅定無漏故。
說為外善。
二明内善者。
即是五門禅。
一阿那波那門。
二不淨觀門。
三慈心門。
四因緣門。
五念佛三昧門。
此五法門通攝一切諸禅。
發諸無漏故。
名為内善問曰。
内善無量何得但說五門。
答曰。
五名雖少。
而行通諸禅。
所以者何。
一阿那波那門者。
此通至根本。
及特勝通明等。
諸禅三昧。
二不淨觀門者。
此通九想背舍超越等。
諸禅三昧。
三慈心門者。
此通四無量等。
諸禅三昧。
四因緣門者。
此通至十二因緣四谛等。
慧行諸禅三昧。
五念佛門者。
此通至九種禅。
及百八三昧。
複次初數息門。
即是世間凡夫禅。
次不淨門。
即是出世間禅。
諸聲聞人所行。
次慈心門。
即是凡聖二人。
為大福德修慈。
入四無量心。
次因緣門者。
即是辟支佛人之所行。
次念佛門。
功德廣大。
即是諸菩薩之所行。
此則略明五門次第淺深之相。
複次五門禅定。
對治四分煩惱。
四分煩惱出生八萬四千塵勞。
當知五門。
亦能出八萬四千法門。
此而言之。
但說五門。
則攝一切内善具足數人所明初賢五停心觀發。
與此有相開處。
第二次明善根發相。
亦還為二。
一明外善根發相。
二明内善根發相。
雲何外善根發相。
外善非一。
今依前章門。
略出五種。
初明行者若坐中靜定。
忽見種種衣服卧具飲食珍寶田園池沼車乘如是等事。
或複因心靜故。
自能舍離悭貪心。
行惠施。
無所吝惜。
當知此是過去今生布施習報。
二種善根發相。
二行者若于止靜定之中。
忽見自身相好端嚴。
身所著衣。
清淨如法。
洗浴清潔。
得好淨物。
見如是等事。
或複因心靜故。
發戒忍心。
自然知輕識重。
乃至小罪。
心生怖畏。
忍辱謙卑。
當知此是過去今生戒忍習報。
二種善根發相也。
三行者若
悉别有安心修習之法。
然後次第發禅不同。
今明此止。
但制心一處。
則五輪自發。
譬如淨水無波。
則萬像悉現。
止亦如是。
今明因止證五輪。
五輪者。
一地輪。
二水輪。
三風輪。
四金沙輪。
五金剛輪。
此五法門。
悉是借譬立名。
通名為輪者轉也。
如世輪若轉離此至彼。
禅中明輪亦爾。
如地輪因離下地亂心轉至上地。
故名為輪。
乃至金剛輪義。
亦複如是。
轉至無學極果故。
一地輪者。
如地有二義。
一者住持不動。
二者出生萬物。
行者因止若證未到地定。
忽然湛心。
自覺身心相空。
泯然入定。
定法持心不動故名住持。
因未到地出生初禅種種功德事。
同出生萬物。
二水輪者。
水有二義。
一潤漬生長。
二體性柔軟。
行者于地輪中。
若證水輪三昧。
即是發諸禅種種功德。
定水潤心。
自覺心中善根增長。
即是潤漬義。
因得定故。
身心濡軟。
折伏高心。
心随善法。
即是柔軟義。
故名水輪。
三風輪者。
如世間風有三義。
一者遊空無礙。
二者鼓動萬物。
三者能破壞。
行者發風輪三昧亦如是。
若因禅定發相。
似智慧無礙方便。
如風遊空一切無礙鼓動者。
得方便道。
即能擊發種種出世善根。
功德生長。
破壞者。
智慧方便。
能摧破一切諸見煩惱。
若二乘人得此風輪三昧。
即是五方便相。
似無漏解發。
若是菩薩。
即入鐵輪十信。
是名風輪。
四金沙輪者。
金則譬真。
沙谕無著。
行者若發見思真慧。
無染無著。
得三道果。
若是菩薩。
即入三賢十地位中。
能破一切塵沙煩惱。
是名金沙輪。
五金剛輪者。
第九無礙道。
名金剛輪三昧。
譬如金剛體堅用利。
能摧碎諸物。
金剛三昧亦複如是。
不為妄惑所侵。
能斷一切結使。
成阿羅漢。
若在菩薩心。
即是金剛般若破無明細惑。
證一切種智。
亦名清淨禅。
菩薩依是禅故。
得大菩提果。
複次如輪若無牛禦。
終不自轉。
五輪禅定。
亦複如是。
雖當地各有諸妙功德。
若不體真為導。
無著熏修則于地地有礙。
便乖輪用。
今行者善修體真無著故。
能從初心轉至極果。
輪用乃成。
是以法華經雲。
衆生處處着。
引之令得出當知行者善修止門。
則能具足五輪禅定。
證三乘聖果。
第二明驗善惡根性者。
行人既能善修止門。
息諸亂想。
則其心澄靜。
以心靜故。
宿世善根。
自然開發。
若無善者。
則發諸惡法。
故經雲。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止為初門。
善惡二事之中。
必有其一。
行者應當明識其相。
取舍之間不乖正道。
故須分别。
今就善惡根性中。
即為二意。
一明驗善根性。
二明驗惡根性。
然論善惡發之前後。
各逐其人。
未必定前善而後惡也第一明驗善根性。
即為四意。
一列善法章門。
二正明善根發相。
三驗知虛實。
四料揀發禅不定。
第一列善法章門者。
善有二種。
一者外善。
二者内善。
今就明外善中。
善乃衆多。
略出五種。
一布施。
二持戒。
三孝順父母師長。
四信敬三寶精勤供養。
五讀誦聽學略以此等五種善根。
示表外善發相不同。
所以悉屬外善者。
原其本行。
悉是散心中。
修習未能出離欲界。
發諸禅定無漏故。
說為外善。
二明内善者。
即是五門禅。
一阿那波那門。
二不淨觀門。
三慈心門。
四因緣門。
五念佛三昧門。
此五法門通攝一切諸禅。
發諸無漏故。
名為内善問曰。
内善無量何得但說五門。
答曰。
五名雖少。
而行通諸禅。
所以者何。
一阿那波那門者。
此通至根本。
及特勝通明等。
諸禅三昧。
二不淨觀門者。
此通九想背舍超越等。
諸禅三昧。
三慈心門者。
此通四無量等。
諸禅三昧。
四因緣門者。
此通至十二因緣四谛等。
慧行諸禅三昧。
五念佛門者。
此通至九種禅。
及百八三昧。
複次初數息門。
即是世間凡夫禅。
次不淨門。
即是出世間禅。
諸聲聞人所行。
次慈心門。
即是凡聖二人。
為大福德修慈。
入四無量心。
次因緣門者。
即是辟支佛人之所行。
次念佛門。
功德廣大。
即是諸菩薩之所行。
此則略明五門次第淺深之相。
複次五門禅定。
對治四分煩惱。
四分煩惱出生八萬四千塵勞。
當知五門。
亦能出八萬四千法門。
此而言之。
但說五門。
則攝一切内善具足數人所明初賢五停心觀發。
與此有相開處。
第二次明善根發相。
亦還為二。
一明外善根發相。
二明内善根發相。
雲何外善根發相。
外善非一。
今依前章門。
略出五種。
初明行者若坐中靜定。
忽見種種衣服卧具飲食珍寶田園池沼車乘如是等事。
或複因心靜故。
自能舍離悭貪心。
行惠施。
無所吝惜。
當知此是過去今生布施習報。
二種善根發相。
二行者若于止靜定之中。
忽見自身相好端嚴。
身所著衣。
清淨如法。
洗浴清潔。
得好淨物。
見如是等事。
或複因心靜故。
發戒忍心。
自然知輕識重。
乃至小罪。
心生怖畏。
忍辱謙卑。
當知此是過去今生戒忍習報。
二種善根發相也。
三行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