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三之上

關燈
發際。

    此處發黑肉白。

    心則易住。

    或可發本骨觀。

    久則過生。

    眼好上瞻。

    或可見于黃赤等色。

    如華如雲。

    種種相貌令情慮颠倒。

    若系心鼻柱者。

    鼻是風門。

    覺出息入息。

    念念不住。

    易悟無常。

    亦以扶本安般之習心靜能發禅定。

    若系心臍下。

    臍是氣海。

    亦曰中宮。

    系心在臍。

    能除衆病。

    或時内見三十六物。

    發特勝等禅。

    若系心地輪。

    此最在下。

    氣随心下。

    則四大調和。

    亦以扶本。

    修習不淨觀者。

    多從下起。

    因此系心。

    或能發本。

    不淨觀門。

    約此五處為緣。

    令心不散。

    以辨修系緣止。

    意在于此。

    譬如猨猴得樹騰躍跳踯。

    若鎖之于柱。

    久久自調。

    心亦如是。

    若心停住。

    未入定前。

    複有一止。

    名凝心止。

    若得入定。

    身心泯然。

    任運自寂。

    即是入定止。

    二明修制心止者。

    心非形色。

    亦無處所。

    豈可系之在境。

    但是妄想緣慮故須制之。

    心若靜住則不須制之。

    但凝其心。

    息諸亂想。

    即是修止。

    問曰。

    心非上下。

    有時若寬若急若沉浮。

    調适之法。

    其事雲何。

    答曰。

    心雖非上下。

    為治沉浮患故。

    上下安之。

    于行無失。

    若心浮動。

    可作意下着止之。

    若心沉沒。

    可上着止之。

    複次若下着安心。

    利益衆多。

    略說有二。

    一心易得定。

    二者衆病不生。

    第三明修體真止者。

    以正智慧。

    體一切陰入界。

    三毒九十八使。

    及十二因緣等。

    三界因果。

    諸法悉皆空寂。

    如大品經中說。

    即色是空。

    非色滅空。

    色性自空。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離色無空。

    離空無色。

    受想行識等一切諸法。

    亦皆如是。

    所以者何。

    今現見陰入界等諸法自性不有。

    何能生我人衆生壽命等一切諸颠倒事。

    雲何知空。

    如過去所起一切煩惱業行為因。

    現在攬父母身分為緣。

    因緣和合。

    則有果報。

    有果報故。

    則有陰入界等一切諸法者。

    此業為是何法。

    而能為果報。

    陰入等作因。

    若言過去善心。

    即是業者過去作善之心。

    及心數法皆已滅謝。

    豈得為現在果報。

    及陰入等法作因。

    若言心非是業因。

    心作業。

    業随心來者。

    心轉滅故。

    業亦應随心轉滅。

    若業轉滅。

    豈能感今世果報。

    及陰入等法。

    若業轉滅。

    當知業即不至現在。

    何以故。

    業不來故。

    若業不來而受報者。

    此報不名報。

    何以故。

    無業則報無所酬。

    若言過去心雖滅謝。

    而次心續生故。

    業得随心來者。

    亦應過去業雖滅謝。

    次業續生故。

    得至現在。

    若爾即有大失。

    何以故。

    或時過去善心滅。

    而惡心續生。

    今亦應過去善業滅。

    而次惡業續生。

    此唯見惡業至現在。

    若爾應感惡報。

    何得感善果耶。

    若言業來而不随心者。

    此業應自有報。

    離心而受。

    今實不爾。

    複次業若有相。

    即是有為。

    若是有為。

    必堕三相。

    若堕三相。

    即是生滅。

    若是生滅。

    即不至現在。

    過去既滅。

    當知本業亦滅。

    誰感此果不可以新業始生。

    能感今果。

    當知業有相貌。

    此義不可。

    若言業無相貌而能感果者。

    此亦不然。

    所以者何。

    無相之法。

    即是無為。

    無為無業。

    何得感果。

    複次無相之法。

    即是空義空無生滅。

    豈得名業。

    若說空無相能感果者。

    三無為法。

    亦應感果。

    既不得爾。

    雲何而言業是無相而能感果。

    如是種種因緣。

    業不可得。

    當知無有此業。

    若業不可得。

    雲何言陰入界等一切皆從内業因生。

    亦不從外緣生者。

    若定從緣而有報者。

    則一切陰陽會時。

    皆應有果報陰入界等一切諸法。

    若爾則不待業持識來。

    方乃有生。

    故知非外緣生。

    若謂因緣合故有果報陰入等法生者。

    若因緣中各有生。

    合時應有二生。

    若各無生。

    合時何得而有生。

    若謂離因緣而有生者。

    此事不然。

    從因緣故有生尚不可。

    何況無因緣而有生。

    若無因緣而有生者。

    則因果義壞。

    世間行善之人。

    應得惡報。

    行惡之人。

    應得善報。

    亦不應有修道。

    此即破于世間善惡因果。

    名大邪見。

    當知陰入等一切諸法。

    不從内因有。

    亦不從外緣有。

    亦不因緣合故有。

    亦不無因緣有。

    若非有即是空。

    若于無所有空中計有者。

    當知但是無明颠倒。

    妄計為有。

    若了知颠倒所計之法。

    一切悉皆虛诳。

    猶如夢幻。

    但有名字。

    名字之法。

    亦不可得。

    則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畢竟空寂。

    猶如虛空。

    若行者體知一切諸法。

    如虛空者。

    無取無舍。

    無依無倚。

    無住無著。

    若心無取舍依倚住着。

    則一切妄想颠倒。

    生死業行。

    悉皆止息。

    無為無欲。

    無念無行。

    無造無作。

    無示無說。

    無诤無競。

    泯然清淨。

    如大涅槃。

    是名真止。

    此則止無所止。

    無止之止。

    名體真止。

    故經偈雲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第四明證止者。

    有二解不同。

    有師雲。

    止無别證。

    但能為諸禅作前方便。

    若有所證。

    即屬餘禅。

    此義至下明。

    善根發中。

    即是其事。

    二者有師言。

    止非但通發諸禅。

    亦自有别證之法。

    即是五輪禅。

    所以者何。

    諸餘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