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二

關燈
定爾。

    應當對前三種忏法。

    還為三義。

    一者複義。

    二者過本義。

    三增上過本義。

    今當借譬顯之。

    一者作法忏悔。

    罪滅或複不複。

    如冷病人。

    服于姜桂所患除差。

    身有複不複。

    二者觀相忏悔。

    非唯罪滅。

    能發禅定。

    此則過本。

    何以故。

    本無禅定故。

    如冷病人服石散等。

    非但冷除。

    亦複肥壯過本。

    三者觀無生忏悔。

    非唯罪滅發諸禅定。

    乃得成道。

    此為增上過本如病服于仙藥。

    非直病除。

    乃得仙通神變自在。

    此而推之。

    豈得一類。

    問曰。

    有戒者可然。

    其無戒者雲何。

    答曰。

    無戒者當更受戒。

    或有因忏發戒。

    此如普賢觀經中所說。

    複次若菩薩戒者。

    衆生世世以來。

    或已遇善知識。

    發菩提心。

    受菩薩戒。

    但于生死中。

    颠倒造罪。

    妄失違犯。

    因今歸依三寶。

    重更練之。

    兼複忏悔清淨。

    用此本戒亦發禅定。

    是故雖無事戒。

    菩提本戒。

    或已有之。

    複次如摩诃衍論說。

    屍羅。

    秦言好善。

    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是名屍羅。

    或受戒行善。

    或不受戒行善。

    皆名屍羅。

    若不受戒行善。

    名屍羅者。

    既有屍羅。

    豈不得發諸禅三昧耶。

    問曰。

    若爾者何用受戒為。

    答曰不然。

    一為助道。

    二定佛法外相。

    豈可不依。

    問曰。

    上來所說。

    初坐禅者。

    必須忏悔。

    亦有不然。

    答曰。

    不必一向。

    如妙勝定經所明。

    但能直心坐禅。

    即是第一忏悔。

    若于坐中有難轉。

    多不得用心者。

    必須忏悔。

    第二明衣食具足者。

    今明衣法有三種。

    一者如雪山大士等學道但畜一衣。

    即足以不遊人間。

    堪忍力成故此上人也。

    二者如迦葉等。

    常受頭陀法。

    但畜糞掃三衣不須餘長。

    此是中人衣法。

    三者若多寒國土及下士不堪。

    如來更開畜百一物等。

    而要應說淨作法。

    知量知足。

    若過貪求則于道有妨。

    具足食法者。

    食有四種。

    若上人大士。

    深山絕人。

    果菜随得。

    趣以支命。

    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

    是乞食法。

    能破四種邪命。

    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

    故名聖種。

    四邪命自活者。

    一下口食。

    二仰口食。

    三四維口食。

    四方口食。

    此是邪命之相。

    如舍利弗為青木女說。

    是中應廣分别。

    三者阿蘭若受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結淨食。

    有此等食。

    名緣具足。

    是名衣食具足。

    若無此資身因緣則心不甯。

    于道有妨。

    第三得閑居靜處。

    閑者。

    不作衆事。

    名之為閑。

    無愦鬧故。

    名之為靜。

    此有三處可修禅定。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

    離于聚落極近二裡。

    此放牧聲絕。

    無諸愦鬧。

    三者遠白衣舍處。

    清淨伽藍之中皆是閑居靜處也。

    第四息諸緣務者。

    緣務衆多。

    略說有四。

    一息生活緣務。

    所謂不作一切有為事業。

    二息人事緣務。

    所謂不追尋俗人朋友親識。

    斷絕往還。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

    所謂不作世間工匠醫方藥咒蔔相書數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

    所謂讀誦聽學義論等。

    悉皆棄舍。

    此為息諸緣務。

    所以者何。

    若多緣務。

    則于修定有廢。

    心亂難攝。

    不得定也。

    第五近善知識。

    有三種。

    一外護善知識。

    經營供養。

    善能将護行人不相惱亂。

    二者同行善知識。

    共修一道。

    互相勸發。

    不相擾亂。

    三者教授善知識。

    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門。

    示教利喜。

    是則略明五緣具足。

    第二诃五欲及棄五蓋者。

    經中說離欲及惡法。

    有覺并有觀。

    離欲者。

    即是诃責五欲。

    惡法者。

    即是棄五蓋。

    言五欲者。

    即是世間上妙色聲香味觸等。

    常能诳惑一切凡夫。

    壞于善事。

    若不明識過罪诃責厭離。

    則諸禅三昧。

    無由可獲一。

    诃色欲者。

    所謂男子女人。

    形貌端嚴。

    修目高眉。

    朱唇素齒。

    及世間寶物。

    青黃赤白。

    紅紫缥綠。

    種種妙色。

    能令愚人見即生愛。

    作諸惡業。

    如頻婆娑羅王。

    以色欲故。

    身入敵國。

    獨在淫女阿梵婆羅房中。

    優填王以色染故。

    截五百仙人手足。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色過罪。

    如摩诃衍中廣說。

    二诃聲欲者。

    所謂箜篌筝笛。

    絲竹金石。

    音樂之聲。

    及男女歌詠贊頌等聲。

    能令凡夫。

    聞即染着起諸惡業。

    如五百仙人雪山中住。

    聞甄迦羅女歌聲。

    即失禅定。

    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聲過罪。

    如摩诃衍中廣說。

    三诃香欲者。

    所謂男女身香。

    世間飲食馨香。

    及一切熏香等。

    愚人不了香相。

    聞即愛着。

    開結使門。

    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

    聞華香氣。

    心生愛樂。

    池神即大诃責。

    何故偷我香氣。

    以着香故。

    令諸結使卧者。

    皆起如是種種因緣。

    知香過惡。

    如摩诃衍中廣說。

    四诃味欲者。

    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

    種種飲食肴饍美味。

    能令凡夫心生染着。

    起不善業。

    如一沙彌染着酪味。

    命終後即生酪中。

    受于蟲身。

    如是等種種知味過罪。

    如摩诃衍中廣說。

    五诃觸欲者。

    男女身分。

    柔軟細滑。

    寒時體溫。

    熱時體涼。

    及諸好觸。

    愚人無智。

    為之沉沒。

    起障道業。

    如獨角仙人。

    因觸欲故。

    退失神通。

    為淫女騎頸。

    如是等種種觸欲過罪。

    如摩诃衍中廣說。

    問曰。

    雲何诃五欲。

    答曰。

    诃欲之法。

    如摩诃衍中。

    哀哉衆生。

    常為五欲所惱。

    而猶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

    得之轉劇。

    如火益薪。

    其焰轉熾。

    五欲無益。

    如狗齧枯骨。

    五欲增诤。

    如鳥競肉。

    五欲燒人。

    如逆風執炬。

    五欲害人。

    如踐惡蛇。

    五欲無實。

    如夢所得。

    五欲不久。

    亦如假借須臾。

    世人愚惑。

    貪着五欲。

    至死不舍。

    為之後世受無量苦。

    此五欲法與衆生同有。

    一切衆生。

    常為五欲所使。

    名欲奴仆。

    坐此弊欲墜堕三塗。

    我今修禅。

    複為障蔽。

    此為大賊。

    當急遠之。

    如禅經中說偈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怨入丘冢  廣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貪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間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禅定  是名行頭陀 如是等種種因緣。

    知五欲過罪。

    心不親近。

    如離怨賊以遠離故。

    心無熱惱。

    欲想不生。

    此為修禅之要。

    诃五欲相。

    如摩诃衍廣說。

    第三棄五蓋者。

    一者貪欲蓋。

    二嗔恚蓋。

    三睡眠蓋。

    四掉悔蓋。

    五疑蓋。

    第一棄貪欲者。

    前說外五塵中生欲。

    今約内意根生欲。

    所謂行者端坐修禅。

    心生欲覺。

    念念相續。

    覆蓋善心。

    令不生長。

    覺已應棄。

    所以者何。

    如術婆伽。

    欲心内發。

    尚能燒身。

    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

    複次貪欲之人去道甚遠。

    所以者何。

    欲為種種。

    惱亂住處。

    若心着欲。

    無由近道。

    如除蓋偈說 入道慚愧人  持缽福衆生 雲何縱塵欲  沉沒于五情 已舍于五欲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得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悲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已诃能舍之 得福禅定樂  則不為所欺 如是等種種因緣。

    诃貪欲蓋。

    如摩诃衍中诃欲偈說。

    第二棄嗔恚蓋者。

    嗔是生諸不善法之根本。

    墜諸惡道之因緣。

    法樂之怨家。

    善心之大賊。

    種種惡口之府藏。

    複次行者于坐時思惟。

    此人惱我及惱我親。

    贊歎我怨。

    思惟過去未來。

    亦如是。

    是為九惱。

    惱故生嗔。

    嗔故生恨。

    恨故生怨。

    怨故欲加報惱。

    彼嗔恨怨惱覺觀覆心。

    故名為蓋。

    當急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