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二

關燈
去經得禅定。

    即知過去以曾持戒發定故。

    成今世之習因。

    今生複以慚愧忏悔清淨為緣。

    是故得發宿世善根也。

    第三明忏悔中自有二意。

    一者先明運忏悔心。

    二者正明忏悔方法。

    第一雲何名運忏悔之心。

    若人性自不作惡。

    則無罪可悔。

    行人既不能決定持戒。

    或于中間值遇惡緣。

    即便破毀。

    若輕若重。

    以戒破故。

    則屍羅不淨。

    三昧不生。

    譬如衣有垢膩。

    不受染色。

    是故宜須忏悔。

    以忏悔故。

    則戒品清淨。

    三昧可生。

    如衣垢污若浣。

    清潔染之可着。

    行者如是思惟。

    若戒不清淨。

    決須忏悔。

    是故經雲。

    佛法之中有二種健兒。

    一性不作惡。

    二作已能悔。

    今造過知悔。

    名健人也。

    夫忏悔者。

    忏名忏謝三寶及一切衆生。

    悔名慚愧改過求哀。

    我今此罪。

    若得滅者。

    于将來時。

    甯失身命。

    終不更造如斯苦業。

    如比丘白佛。

    我甯抱是熾然大火。

    終不敢毀犯如來淨戒。

    生如是心。

    唯願三寶證明攝受。

    是名忏悔。

    複次忏名外不覆藏。

    悔則内心克責。

    忏名知罪為惡。

    悔則恐受其報。

    如是衆多今不廣說。

    舉要言之。

    若能知法虛妄。

    永息惡業。

    修行善道。

    是名忏悔。

    第二明忏悔方法即為三意。

    一正明忏悔法不同。

    二明罪滅階降。

    三明複不複相。

    第一正明忏悔法不同者。

    滅罪之由。

    各有其法。

    如衣垢膩。

    若直以水浣。

    終不可脫早莢灰汁。

    則能去之。

    滅罪之法。

    亦複如是。

    今明忏悔方法。

    教門乃複衆多。

    取要論之。

    不過三種。

    一作法忏悔。

    此扶戒律。

    以明忏悔。

    二觀相忏悔。

    此扶定法。

    以明忏悔。

    三觀無生忏悔。

    此扶慧法。

    以明忏悔。

    此三種忏悔法。

    義通三藏摩诃衍但從多為說。

    前一法多是小乘忏悔法。

    後二法多是大乘忏悔法。

    初明作法忏悔者。

    以作善事反惡事故。

    故名忏悔。

    如毗尼中。

    一向用此法滅罪。

    何以故如忏第二篇二十衆作别住下意。

    出罪等羯磨作法成就。

    即名為滅。

    此不論見種種相貌。

    亦不論智慧觀空。

    故知但是作法忏悔。

    羯磨此翻作法。

    如是乃至下三篇。

    并是作法。

    此事易知。

    義如律中廣明。

    但未明忏悔四重法。

    别有最妙初教經。

    出忏悔四重法。

    彼經雲。

    當請三十清淨比丘僧。

    于大衆中。

    犯罪比丘。

    當自發露。

    僧為作羯磨成就。

    又于三寶前。

    作諸行法。

    及誦戒千遍。

    即得清淨。

    亦雲令取得相為證。

    而說罪滅清淨。

    當知律中雖不出。

    經中有此羯磨明文。

    作法相貌。

    如彼經中廣說。

    二明觀相忏悔者。

    行人依諸經中忏悔方法。

    專心用意。

    于靜心中。

    見種種諸相。

    如菩薩戒中所說若忏十重。

    要須見好相。

    乃滅相者。

    佛來摩頂。

    見光華種種瑞相已。

    罪即得滅。

    若不見相。

    雖忏無益。

    諸大乘方等陀羅尼行法中。

    多有此觀相忏法。

    三藏及雜阿含中。

    亦說觀相忏悔方法。

    謂作地獄毒蛇白毫等觀相。

    成就即說罪滅。

    此悉就定心中作故。

    觀相忏悔多依修定法說問曰。

    見種種相。

    雲何知罪滅。

    答曰。

    經說不同。

    罪法輕重有異。

    不可定判。

    今但舉要而明。

    相不出四種。

    一夢中見相。

    二于行道時聞空中聲。

    或見異相及諸靈瑞。

    三坐中睹見善惡破戒持戒等相。

    四以内證種種法門道心開發等為相。

    此随輕重判之。

    不可定說。

    在下至驗善惡根性。

    更當略出。

    問曰。

    魔羅亦能作此等相。

    雲何可别。

    答曰實爾。

    邪正難别。

    不可定取。

    若相現時。

    良師乃識。

    事須面決。

    非可文載。

    是故行者初忏悔時。

    必須近善知識别邪正之人。

    複次夫見相者。

    忽然而睹。

    尚邪正難知。

    若逐文作心求之。

    多着魔也。

    問曰。

    若爾者不應名觀相忏悔答曰。

    言觀相者。

    但用心行道。

    功成相現。

    取此判之。

    便知罪滅不滅。

    非謂行道之時心存相事而生取着。

    若如此用心。

    必定多來魔事。

    問曰。

    觀相忏悔行法雲何。

    答曰。

    方法出在諸大乘方等修多羅中。

    行者當自尋經依文而行。

    三明觀無生忏悔者。

    如普賢觀經中偈說 一切業障海  皆由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至誠心  忏悔六情根 夫行人欲行大忏悔者。

    應當起大悲心憐愍一切。

    深達罪源。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本來空寂。

    尚無有福。

    況複罪耶。

    但衆生不善思惟。

    妄執有為而起無明及與愛恚。

    從此三毒。

    廣作無量無邊一切重罪。

    皆從一念不了心生。

    若欲除滅。

    但當反觀如此心者從何處。

    起若在過去。

    過去已滅。

    已滅之法則無所有。

    無所有法。

    不名為心。

    若在未來。

    未來未至。

    未至之法即是不有不有之法。

    亦無此心。

    若在現在。

    現在之中。

    刹那不住。

    無住相中。

    心不可得。

    複次若言現在。

    現在者為在内外兩中間耶。

    若言在内。

    則不待外。

    内自有故。

    若言在外。

    于我無過。

    複次外塵無知。

    豈得有心。

    既無内外。

    豈有中間。

    若無中間。

    則無停處。

    如是觀之。

    不見相貌。

    不在方所。

    當知此心畢竟空寂。

    既不見心。

    不見非心。

    尚無所觀。

    況有能觀。

    無能無所。

    颠倒想斷。

    既颠倒斷。

    則無無明及以愛恚。

    無此三毒。

    罪從何生。

    複次一切萬法。

    悉屬于心。

    心性尚空。

    何況萬法。

    若無萬法。

    誰是罪業若不得罪。

    不得不罪。

    觀罪無生。

    破一切罪。

    以一切諸罪根本性空常清淨故。

    故維摩羅诘。

    謂優波離。

    彼自無罪。

    勿增其過。

    當直爾除滅。

    勿擾其心。

    又如普賢觀經中說。

    觀心無心。

    法不住法。

    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

    一切諸法。

    皆悉如是。

    無住無壞。

    作是忏悔。

    名大忏悔。

    名莊嚴忏悔。

    名破壞心識忏悔。

    名無罪相忏悔。

    行此悔者。

    心如流水。

    念念之中。

    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

    故知深觀無生。

    名大忏悔。

    于忏悔中。

    最尊最妙。

    一切大乘經中明忏悔法。

    悉以此觀為主。

    若離此觀。

    則不得名大方等忏也。

    問曰。

    觀無生忏悔。

    雲何知罪滅相。

    答曰。

    如是用心。

    于念念中。

    即諸罪業念念自滅。

    若欲知障道法轉者。

    精勤不已。

    諸相亦當自現。

    觀此可知。

    如前觀相中所說。

    善夢靈瑞定慧開發等相。

    此中應具明。

    複次若行者觀心與理相應。

    即是罪滅之相。

    不勞餘求。

    故普賢觀經中言。

    令此空慧與心相應。

    當知于一念中能滅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

    以此為證。

    若得無生忍慧。

    則便究盡罪源。

    此則屍羅清淨。

    可修禅定。

    第二明罪滅階降不同者。

    忏法既有别異。

    當知滅罪亦複不同。

    所以者何。

    罪有三品。

    一者違無作起障道罪。

    二者體性罪。

    三者無明煩惱根本罪。

    通稱罪者。

    摧也現則摧損行人功德智慧。

    未來之世三塗受報。

    則能摧折行者色心。

    故名為罪。

    一明作法忏悔者。

    破違無作障道罪。

    二明觀相忏者。

    破除體性惡業罪。

    故摩诃衍論雲。

    若比丘犯殺生戒。

    雖複忏悔。

    得戒清淨。

    障道罪滅。

    而殺報不滅。

    此可以證前釋後。

    當知觀相忏悔。

    用功既大。

    能除體性之罪。

    三觀無生忏悔罪滅者。

    破除無明一切煩惱習因之罪。

    此則究竟除罪源本。

    第三明複本不複本相者。

    問曰。

    忏悔清淨得複本不。

    答曰。

    解者不同。

    有言不複。

    如衣破更補。

    雖完終不如不破。

    有言得複如衣不淨。

    更浣淨。

    與本無異。

    有言。

    有複有不複。

    如律中所明。

    初二篇不複。

    後三篇可複。

    初教經所明。

    作羯磨忏悔四重悉複。

    今言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