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一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有漏非無漏心。
一有漏心者。
即是凡夫外道心。
具三漏故名有漏心所以者何。
凡夫外道修禅定時。
約四時中分别不得離結漏故。
何等為四時中分别。
一者初發心。
欲修禅時。
不能厭患世間。
為求禅定中樂及果報故。
二者當修禅時。
不能返照觀察。
生見着心。
三者證諸禅時。
即計為實不知虛诳。
于地地中見着心生。
四者從禅定起。
若對衆境還生結業。
以是因緣。
名為漏心。
第二明無漏心。
亦約四時中分别。
一約發心者。
二乘之人初發心欲修禅時。
厭患世間不樂禅樂及求果報。
但為調心則漏心自然微薄不起。
因此能發無漏。
二修行者。
随所修禅悉知虛假能伏見着不生結業。
三得證者。
入諸禅定之時。
若于定中發真空慧斷諸煩惱。
則三漏永盡。
四從禅定起随所對境。
不生見着造諸結業。
以是因緣。
名無漏心。
前二心雖是有漏而為無漏作因。
因中說果亦名無漏。
第三明亦有漏亦無漏心。
亦約四時中分别。
一約發心者。
此行人初發心欲修禅時。
恛惶不定。
或時厭離生死不樂禅樂。
或生見着。
悕望定樂。
愛樂果報。
以生厭故結業微羸。
悕望定樂故增長煩惱。
二約修行者。
如不斷善根人欲修禅時。
是人雖成就信等五法不得名根。
以其不能定伏結使故名亦有漏。
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無漏。
三約得證者。
七種學人入諸禅時。
雖發真智結漏未盡故。
名亦有漏亦無漏乃至退法羅漢亦有此義。
所以者何。
未得無生智故名亦有漏。
得盡智故名亦無漏。
四諸學人等從禅定起。
随對衆境随所斷惑。
未盡之處或猶生着故。
名亦有漏。
斷惑盡處雖對衆境結業不起。
名亦無漏。
第四釋非有漏非無漏心。
亦約四時中明。
一約發心者。
菩薩大士初發意欲修禅時。
不為生死不為涅槃。
則心不堕二邊。
二約修行者。
菩薩修禅波羅蜜時。
為福德故不住無為。
為智慧故不住有為。
三約得證者。
菩薩入諸禅時。
若于禅中發無生忍慧。
爾時心與法性相應。
不着生死不染涅槃。
四菩薩從禅定起。
随對衆境心常不依有無二邊。
以是因緣。
菩薩之心名非有漏非無漏心。
第三料簡法心。
問曰。
諸佛說一切法皆空絕諸言句。
如摩诃衍論偈說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焰 四邊不可取 邪見火燒故 今雲何作四句分别。
将非堕戲論乎。
答曰。
佛法中不可得空。
于諸法無所礙。
因是不可得空故。
說一切佛法十二部經。
今說有四句無咎。
譬如虛空雖無所有。
而一切物依以長成。
如摩诃衍論偈說 若信諸法空 是則順于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違失 若以無是空 無所應造作 未作已有業 不作有作者 如是諸法相 誰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 所說無依止 離于有無見 心自然内滅 今為開發行人方便知見。
分别種種法門。
故無句義中辨于句義。
于理無失。
故大品經雲。
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若汝欲離四句求解脫者。
即還被無句縛。
所以然者。
如說有四句。
無四句。
亦有四句。
亦無四句。
非有四句。
非無四句。
汝尚不免無四句縛。
豈得免亦有亦無等四句縛。
當知了句非句。
于句義無礙。
而得解脫。
非是離句求。
于無句而得解脫。
如天女呵身子雲。
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文字性離即解脫相。
複次今明法之與心合為八句。
回轉分别。
則有三十六句。
若細曆法而明即出無量句。
若能于一句法通達一切句。
則此辨若虛空無有邊際。
問曰。
若爾何以不約法心各作五句。
答曰。
諸佛出世對緣化物。
教門多約四句。
如摩诃衍論中說。
有四種悉檀。
一世界悉檀。
二為人悉檀。
三對治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
初有漏法心即是世界悉檀攝。
二無漏法心即是對治悉檀攝。
三亦有漏亦無漏法心即是為人悉檀攝。
四非有漏非無漏法心即是第一義悉檀攝。
是中相攝之意細尋可見。
複次摩诃衍論。
又于第一義悉檀中分别四門。
如論偈說 一切實一切不實 一切亦實亦不實 一切非實非非實 如是皆名諸法實 如是等但有四句。
更無第五句。
今約四句明法心可以類此。
餘經論中
一有漏心者。
即是凡夫外道心。
具三漏故名有漏心所以者何。
凡夫外道修禅定時。
約四時中分别不得離結漏故。
何等為四時中分别。
一者初發心。
欲修禅時。
不能厭患世間。
為求禅定中樂及果報故。
二者當修禅時。
不能返照觀察。
生見着心。
三者證諸禅時。
即計為實不知虛诳。
于地地中見着心生。
四者從禅定起。
若對衆境還生結業。
以是因緣。
名為漏心。
第二明無漏心。
亦約四時中分别。
一約發心者。
二乘之人初發心欲修禅時。
厭患世間不樂禅樂及求果報。
但為調心則漏心自然微薄不起。
因此能發無漏。
二修行者。
随所修禅悉知虛假能伏見着不生結業。
三得證者。
入諸禅定之時。
若于定中發真空慧斷諸煩惱。
則三漏永盡。
四從禅定起随所對境。
不生見着造諸結業。
以是因緣。
名無漏心。
前二心雖是有漏而為無漏作因。
因中說果亦名無漏。
第三明亦有漏亦無漏心。
亦約四時中分别。
一約發心者。
此行人初發心欲修禅時。
恛惶不定。
或時厭離生死不樂禅樂。
或生見着。
悕望定樂。
愛樂果報。
以生厭故結業微羸。
悕望定樂故增長煩惱。
二約修行者。
如不斷善根人欲修禅時。
是人雖成就信等五法不得名根。
以其不能定伏結使故名亦有漏。
生于信等善法故名亦無漏。
三約得證者。
七種學人入諸禅時。
雖發真智結漏未盡故。
名亦有漏亦無漏乃至退法羅漢亦有此義。
所以者何。
未得無生智故名亦有漏。
得盡智故名亦無漏。
四諸學人等從禅定起。
随對衆境随所斷惑。
未盡之處或猶生着故。
名亦有漏。
斷惑盡處雖對衆境結業不起。
名亦無漏。
第四釋非有漏非無漏心。
亦約四時中明。
一約發心者。
菩薩大士初發意欲修禅時。
不為生死不為涅槃。
則心不堕二邊。
二約修行者。
菩薩修禅波羅蜜時。
為福德故不住無為。
為智慧故不住有為。
三約得證者。
菩薩入諸禅時。
若于禅中發無生忍慧。
爾時心與法性相應。
不着生死不染涅槃。
四菩薩從禅定起。
随對衆境心常不依有無二邊。
以是因緣。
菩薩之心名非有漏非無漏心。
第三料簡法心。
問曰。
諸佛說一切法皆空絕諸言句。
如摩诃衍論偈說 般若波羅蜜 譬如大火焰 四邊不可取 邪見火燒故 今雲何作四句分别。
将非堕戲論乎。
答曰。
佛法中不可得空。
于諸法無所礙。
因是不可得空故。
說一切佛法十二部經。
今說有四句無咎。
譬如虛空雖無所有。
而一切物依以長成。
如摩诃衍論偈說 若信諸法空 是則順于理 若不信法空 一切皆違失 若以無是空 無所應造作 未作已有業 不作有作者 如是諸法相 誰能思量者 唯有得直心 所說無依止 離于有無見 心自然内滅 今為開發行人方便知見。
分别種種法門。
故無句義中辨于句義。
于理無失。
故大品經雲。
無句義是菩薩句義。
若汝欲離四句求解脫者。
即還被無句縛。
所以然者。
如說有四句。
無四句。
亦有四句。
亦無四句。
非有四句。
非無四句。
汝尚不免無四句縛。
豈得免亦有亦無等四句縛。
當知了句非句。
于句義無礙。
而得解脫。
非是離句求。
于無句而得解脫。
如天女呵身子雲。
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文字性離即解脫相。
複次今明法之與心合為八句。
回轉分别。
則有三十六句。
若細曆法而明即出無量句。
若能于一句法通達一切句。
則此辨若虛空無有邊際。
問曰。
若爾何以不約法心各作五句。
答曰。
諸佛出世對緣化物。
教門多約四句。
如摩诃衍論中說。
有四種悉檀。
一世界悉檀。
二為人悉檀。
三對治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
初有漏法心即是世界悉檀攝。
二無漏法心即是對治悉檀攝。
三亦有漏亦無漏法心即是為人悉檀攝。
四非有漏非無漏法心即是第一義悉檀攝。
是中相攝之意細尋可見。
複次摩诃衍論。
又于第一義悉檀中分别四門。
如論偈說 一切實一切不實 一切亦實亦不實 一切非實非非實 如是皆名諸法實 如是等但有四句。
更無第五句。
今約四句明法心可以類此。
餘經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