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相。
第一約觀心明三藏教相者。
即是觀一念因緣所生之心生滅相。
折假入空。
約此觀門。
起一切三藏教也。
若觀生滅四谛入道。
即是修多羅藏。
故增一阿含雲。
佛告諸比丘。
謂一切法者隻是一法。
何等為一法。
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
智度論雲。
從初轉法輪至大涅槃。
結修多羅藏。
此隻是約心生滅說四聖谛。
即是法歸法本之義也。
觀心出一切毗尼藏者。
佛制戒時。
問諸比丘。
汝法何心作。
若有心作。
即是犯戒。
有犯故有持也。
若無心作。
則不名犯。
犯義不說持也。
故重心發戒。
無心則不發戒也。
所言從心出阿毗昙藏者。
四卷略說名毗昙心。
達磨波羅處中而說名為雜心。
如此皆是約心辨毗昙。
無比法者。
分别諸心心數法。
一切法不可比也。
二約觀心明通教者。
觀心因緣所生一切法。
心空則一切法空。
是為體假入空。
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三約觀心明别教者。
觀心因緣所生。
即假名。
具足一切恒沙佛法。
依無明阿梨耶識。
分别無量四谛。
一切别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四約觀心明圓教者。
觀心因緣所生。
具足一切十法界。
無所積聚。
不縱不橫。
不思議中道二谛之理。
一切圓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如輪王頂上明珠。
是則四教皆從一念無明心起。
即是破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之義也。
第七通諸經論為二。
一明對諸經論。
二通釋此經文義。
就初四教對經論者。
佛用四教成一切頓漸諸經。
論釋經豈越四教也。
即為二意。
一對經二對論。
一對經者。
若華嚴經但具二教所成。
一别教。
二圓教。
所以者何。
别教則諸菩薩宣說曆劫修行四十二心斷結行位階差。
圓教明一心具足一切諸行。
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次明漸教之初聲聞經。
但具足三藏教。
方等大乘及以此經具足四教。
摩诃般若具足三教。
除三藏教。
法華經開權顯實。
正直舍方便。
但一圓教。
涅槃經具足四教。
成五味義也。
問曰。
方等大乘亦具四教。
何故不成五味義。
答曰。
不明聲聞作佛。
五味之義不成。
約不定中。
得論四教也。
釋迦出世所有經教更不過此四教。
攝此諸經。
罄無不盡。
二對論者。
論有二種。
一者通申經論。
二者别申經論。
一通申經論者。
即為二意。
一通申小乘經。
二通申大乘經。
一通申小乘經者。
如毗昙成實昆勒等論。
并是通申小乘經論故成實論主雲。
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
二通申大乘經論者。
如地持論.攝大乘論.唯識論.中論.十二門論等。
并是通申諸大乘經所明别圓兩經也。
二别申經論者。
即為二意。
一别申小乘經。
二别申大乘經。
一别申小乘經者。
如俱舍論别申修多羅。
明了論别申毗尼。
毗婆娑論.阿毗昙論别申佛在世說毗昙也。
二明别申大乘經論者。
如十地論别申華嚴經别圓兩教。
大智度論别申摩诃般若經通别圓三教。
應有别申大集方等及此經論。
不來此土。
金剛般若論别申金剛般若經。
法華論别申法華經一圓教。
涅槃論别申涅槃經四教五味。
論度此土不盡。
如是等論申經。
即是申觀心。
此等諸經今分明也。
是則精修觀心。
洞解一切經論。
若經論不從心出者。
觀行之人。
既不聽不讀。
何得内心通達耶。
此乃有所言說。
冥與經論相應。
意在此也。
第二正明用四教通釋此經雲文義者。
即為二意。
一釋經五義。
二通經文。
一釋此經五義者。
即如前約四教位釋淨無垢稱之名。
名一而義異。
次辨體者。
三教所诠即是思議解脫之體。
圓教所明即是不思議解脫也。
次明宗者。
是即四教明四種四谛因果感佛國不同也。
次顯用者。
即是四教從淺至深。
次第以深呵淺也。
次判教相者。
此經具明四教。
與諸經有同有異。
如前分别。
二用四教釋此經文者。
即為三意。
一通室外四品。
二通室内六品。
三通出室四品。
一通室外四品者。
用四教明因果不同。
故釋迦現佛國有異。
如身子梵王所見不同。
諸天共寶器。
食随其果報。
飯色有異故。
以禀四教不同故。
見佛國有異也。
釋方便品。
正用三藏教通教。
所以者何。
說折法入空因緣生滅無常。
複說如夢幻體假入空之意。
是則因中用拙巧二度。
破其界内愛見著心。
勤修二教之法身也。
弟子品用通教别教圓教。
彈呵十大弟子及五百羅漢。
用通教彈者。
如呵迦旃延說三藏教拙度五義。
用别教折呵者。
此如呵富樓那穢食置寶器也。
用圓教者。
如彈身子善吉雲。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不斷廢愛。
起于明脫。
亦不縛不解。
并是用圓教意彈也。
四教釋菩薩品。
正是用圓教。
呵四大菩薩用三藏通教别教自行化他偏僻法華不思議圓頓之道。
二明室内用四教釋六品經文者。
大士無三教之疾。
以方便現同三疾。
約此辨問疾也。
不思議品正明住圓教不思議示現四教之事也。
觀衆生品即是辨不思議别圓兩教從假入空也。
佛道品即是辨不思議圓教從空入假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也。
不二法門品正明圓教不思議中道正觀入不二法門也。
香積品即是不思議圓教所明雙照二谛法界圓融也。
三明四教通出室四品經文者。
通菩薩行品。
令菩薩遍行四教之行。
四土化衆生也。
四教通見阿閦品者。
明若依四教修四行。
發菩提心。
始得生阿閦佛國也。
亦用此成無動如來佛國之行。
得成佛時。
所有佛國如妙喜世界也。
用四教通法供養屬累二品者。
付屬天帝彌勒。
令于佛去世後流通此經。
四教利益未來弟子令不絕也。
四教義卷第十二
第一約觀心明三藏教相者。
即是觀一念因緣所生之心生滅相。
折假入空。
約此觀門。
起一切三藏教也。
若觀生滅四谛入道。
即是修多羅藏。
故增一阿含雲。
佛告諸比丘。
謂一切法者隻是一法。
何等為一法。
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
智度論雲。
從初轉法輪至大涅槃。
結修多羅藏。
此隻是約心生滅說四聖谛。
即是法歸法本之義也。
觀心出一切毗尼藏者。
佛制戒時。
問諸比丘。
汝法何心作。
若有心作。
即是犯戒。
有犯故有持也。
若無心作。
則不名犯。
犯義不說持也。
故重心發戒。
無心則不發戒也。
所言從心出阿毗昙藏者。
四卷略說名毗昙心。
達磨波羅處中而說名為雜心。
如此皆是約心辨毗昙。
無比法者。
分别諸心心數法。
一切法不可比也。
二約觀心明通教者。
觀心因緣所生一切法。
心空則一切法空。
是為體假入空。
一切通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三約觀心明别教者。
觀心因緣所生。
即假名。
具足一切恒沙佛法。
依無明阿梨耶識。
分别無量四谛。
一切别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四約觀心明圓教者。
觀心因緣所生。
具足一切十法界。
無所積聚。
不縱不橫。
不思議中道二谛之理。
一切圓教所明行位因果皆從此起。
如輪王頂上明珠。
是則四教皆從一念無明心起。
即是破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之義也。
第七通諸經論為二。
一明對諸經論。
二通釋此經文義。
就初四教對經論者。
佛用四教成一切頓漸諸經。
論釋經豈越四教也。
即為二意。
一對經二對論。
一對經者。
若華嚴經但具二教所成。
一别教。
二圓教。
所以者何。
别教則諸菩薩宣說曆劫修行四十二心斷結行位階差。
圓教明一心具足一切諸行。
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次明漸教之初聲聞經。
但具足三藏教。
方等大乘及以此經具足四教。
摩诃般若具足三教。
除三藏教。
法華經開權顯實。
正直舍方便。
但一圓教。
涅槃經具足四教。
成五味義也。
問曰。
方等大乘亦具四教。
何故不成五味義。
答曰。
不明聲聞作佛。
五味之義不成。
約不定中。
得論四教也。
釋迦出世所有經教更不過此四教。
攝此諸經。
罄無不盡。
二對論者。
論有二種。
一者通申經論。
二者别申經論。
一通申經論者。
即為二意。
一通申小乘經。
二通申大乘經。
一通申小乘經者。
如毗昙成實昆勒等論。
并是通申小乘經論故成實論主雲。
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
二通申大乘經論者。
如地持論.攝大乘論.唯識論.中論.十二門論等。
并是通申諸大乘經所明别圓兩經也。
二别申經論者。
即為二意。
一别申小乘經。
二别申大乘經。
一别申小乘經者。
如俱舍論别申修多羅。
明了論别申毗尼。
毗婆娑論.阿毗昙論别申佛在世說毗昙也。
二明别申大乘經論者。
如十地論别申華嚴經别圓兩教。
大智度論别申摩诃般若經通别圓三教。
應有别申大集方等及此經論。
不來此土。
金剛般若論别申金剛般若經。
法華論别申法華經一圓教。
涅槃論别申涅槃經四教五味。
論度此土不盡。
如是等論申經。
即是申觀心。
此等諸經今分明也。
是則精修觀心。
洞解一切經論。
若經論不從心出者。
觀行之人。
既不聽不讀。
何得内心通達耶。
此乃有所言說。
冥與經論相應。
意在此也。
第二正明用四教通釋此經雲文義者。
即為二意。
一釋經五義。
二通經文。
一釋此經五義者。
即如前約四教位釋淨無垢稱之名。
名一而義異。
次辨體者。
三教所诠即是思議解脫之體。
圓教所明即是不思議解脫也。
次明宗者。
是即四教明四種四谛因果感佛國不同也。
次顯用者。
即是四教從淺至深。
次第以深呵淺也。
次判教相者。
此經具明四教。
與諸經有同有異。
如前分别。
二用四教釋此經文者。
即為三意。
一通室外四品。
二通室内六品。
三通出室四品。
一通室外四品者。
用四教明因果不同。
故釋迦現佛國有異。
如身子梵王所見不同。
諸天共寶器。
食随其果報。
飯色有異故。
以禀四教不同故。
見佛國有異也。
釋方便品。
正用三藏教通教。
所以者何。
說折法入空因緣生滅無常。
複說如夢幻體假入空之意。
是則因中用拙巧二度。
破其界内愛見著心。
勤修二教之法身也。
弟子品用通教别教圓教。
彈呵十大弟子及五百羅漢。
用通教彈者。
如呵迦旃延說三藏教拙度五義。
用别教折呵者。
此如呵富樓那穢食置寶器也。
用圓教者。
如彈身子善吉雲。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不斷廢愛。
起于明脫。
亦不縛不解。
并是用圓教意彈也。
四教釋菩薩品。
正是用圓教。
呵四大菩薩用三藏通教别教自行化他偏僻法華不思議圓頓之道。
二明室内用四教釋六品經文者。
大士無三教之疾。
以方便現同三疾。
約此辨問疾也。
不思議品正明住圓教不思議示現四教之事也。
觀衆生品即是辨不思議别圓兩教從假入空也。
佛道品即是辨不思議圓教從空入假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也。
不二法門品正明圓教不思議中道正觀入不二法門也。
香積品即是不思議圓教所明雙照二谛法界圓融也。
三明四教通出室四品經文者。
通菩薩行品。
令菩薩遍行四教之行。
四土化衆生也。
四教通見阿閦品者。
明若依四教修四行。
發菩提心。
始得生阿閦佛國也。
亦用此成無動如來佛國之行。
得成佛時。
所有佛國如妙喜世界也。
用四教通法供養屬累二品者。
付屬天帝彌勒。
令于佛去世後流通此經。
四教利益未來弟子令不絕也。
四教義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