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九

關燈
集。

    是故無集而有真谛。

    聲聞緣覺有道非真。

    菩薩有道有真。

    聲聞緣覺有滅非真。

    菩薩有滅有真。

    無生四真谛具如通教初說。

    但大涅槃經。

    明此滅谛是常樂者。

    此意與通教有同有異。

    同即四谛即真。

    通教三乘觀無生四谛。

    見第一義即真谛也。

    别者菩薩能知于空即是不空。

    别知佛性涅槃常樂我淨也。

    問曰若爾涅槃經何得說二乘有苦有苦谛而無真實。

    答曰此明聲聞經三藏教門所辨。

    非關摩诃衍初門通教也。

    若得滅道。

    能觀佛性常住即發中道似解。

    為别教之暖法也。

    三明十行位者。

    即是性種性。

    内凡十賢。

    一歡喜行。

    二饒益行。

    三無嗔恨行。

    四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

    六善現行。

    七無著行。

    八尊重行。

    九善法行。

    十真實行。

    此十通名行者。

    行以進趣為義前既發真悟理。

    從此加修從空入假。

    觀無量四谛。

    無量四谛如大涅槃經說。

    知諸陰苦。

    名為中智。

    分别諸陰有無量相。

    悉是諸苦。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是名上智。

    是名無量苦谛。

    知諸入者名之為門。

    名為苦谛。

    分别諸入有無量相。

    悉是諸苦。

    即是無量苦聖谛也。

    知十八界名之為分。

    亦名為性。

    即是苦谛。

    分别諸界有無量相。

    悉是諸苦。

    是名無量苦聖谛也。

    所言無量集聖谛者。

    知愛因緣能生五陰名之為集。

    一人起愛無量無邊。

    況一切衆生所起諸愛。

    如是等愛無量無邊。

    即是無量集聖谛也。

    所言無量滅聖谛者。

    知滅煩惱名為滅聖谛。

    分别煩惱不可稱計。

    滅亦如是不可稱計。

    即是無量滅聖谛也。

    所言無量道聖谛者。

    能斷煩惱名為道谛。

    分别道相無量無邊。

    所離煩惱亦無量無邊。

    即是無量道聖谛也。

    如是四谛大涅槃經說。

    悉雲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故知此屬别教菩薩之所學也。

    菩薩住此無量道谛。

    學十波羅蜜。

    一切諸道斷塵沙無知。

    十品十行成就。

    從空入假平等觀成也。

    得道種慧法眼清淨。

    相似中道之解。

    轉更分明。

    即是别教頂法之位。

    菩薩住此位中。

    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也。

    四明十回向位者。

    即是道種姓内凡位十賢也。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

    三等觀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藏功德回向。

    六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八如相回向。

    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盡回向。

    此十通名回向者。

    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回己功德普施衆生。

    事理和融順入法界。

    故名回向。

    正修中道第一義谛觀。

    從無量四谛學無作四谛也。

    約實說四實。

    不作四故名無作之四。

    觀四得實故名四實。

    因名無量得果名無作。

    證果斷苦集有道滅。

    非圓教之無作也。

    今立無作四實谛名義意在此。

    故涅槃經雲。

    一實谛者名為真法。

    若法非真不名實谛。

    實谛名無颠倒。

    無颠倒者名為實谛。

    實谛無有虛妄。

    若有虛妄不名實谛。

    實谛名為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實谛。

    實谛是佛所說。

    非魔所說。

    若是魔說非是實谛。

    實谛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

    有常有樂有我有淨。

    是即名為實谛之義。

    又涅槃經雲。

    一實谛者。

    即是如來虛空佛性無差别也。

    有苦有谛有實。

    有集有谛有實。

    有滅有谛有實。

    有道有谛有實。

    如來非苦非谛是名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又涅槃經雲。

    所言苦者名無常相。

    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是名為實。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所言集者。

    令五陰和合而生。

    亦名為苦亦名無常是可斷相。

    是為實谛。

    如來非是集性。

    非是陰因非可斷相。

    是為實谛。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所言滅者。

    名煩惱滅。

    亦常亦無常。

    二乘所得名曰無常。

    諸佛所得是則名常。

    亦名證法。

    是為實谛。

    如來之性不名為谛。

    能滅煩惱。

    非常非無常。

    不名證知。

    常住無變。

    是故名實谛。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所言道者。

    能斷煩惱亦常亦無常。

    是可修法。

    是名實谛。

    如來非道能斷煩惱。

    非可修法常住不變。

    是為實谛。

    虛空佛性亦複如是。

    若菩薩學無量無作四谛觀。

    觀知如來藏無量無生死種子。

    恒沙佛法。

    斷恒沙下品煩惱。

    伏無明别見相似中道之外。

    更轉增明法界願行事理和融。

    成别教一切智。

    得六根清淨。

    即是别教忍法世第一法位也。

     四教義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