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又複護持性重戒息世譏嫌戒等無差别。
如是持戒施與一切衆生。
願一切衆生。
令得禁戒善清淨戒善戒不缺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順戒畢竟戒具足成就諸波羅蜜戒。
菩薩善能護持諸戒。
得入于初不動地。
菩薩住不動地中。
不動不退不堕不散。
是名菩薩修戒聖行。
二修定聖行者。
所謂從初安般随息觀息。
入根本持勝通明淨禅。
見身三十六物。
如明眼之人開倉見谷粟麻豆。
又分别三十六物不見有我。
又修八背舍觀禅。
觀身内外不淨。
除卻皮肉谛觀白骨。
見骨色相異。
所謂青黃白色鴿色。
如是骨相亦複無我。
得觀禅欲界之定。
菩薩爾時次第觀骨。
觀青骨時。
見此大地東西南北悉皆青相。
黃白鴿色亦複如是。
此即是得觀禅未到地定成也。
又雲。
作是觀時。
眉間則出青黃赤白鴿等色光。
光中見佛。
是為初背舍。
乃至成就八背舍。
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
菩薩住背舍勝處諸禅定中。
修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攝法神通變化。
即是共念處。
又因受持讀誦大乘方等。
于禅定中思惟名義。
修四無礙辨。
即是緣念處。
若念處成就。
得住堪忍之地。
是名菩薩修定聖行。
此二念處。
若未與性念處相應。
猶屬停心初賢位也。
三修慧聖行者。
即是四谛。
大涅槃經雲。
所言苦者逼迫相。
集者能生長相。
滅者寂滅相。
道者大乘相。
又複苦者現相。
集者轉相。
滅者除相。
道者能除相。
又苦者三苦相。
集者二十五有。
滅者滅二十五有。
道者修戒定慧。
此即先觀生滅四谛。
調伏界内見思煩惱。
修性念處。
即是正觀生滅苦谛。
若觀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如是正觀生滅四谛。
謗觀無生無量中道佛性之理。
而正用生滅四谛。
伏界内屬見愛一切煩惱結集。
皆是性念處智慧力也。
性念處義具如前說。
若菩薩得是性念處。
與前共緣念處合。
即于堪忍地。
智慧善根增長。
從初信心。
乃至願心。
十心成就。
即是鐵輪外凡幹慧伏忍也。
問曰别教菩薩。
成就幾法。
所得信心異前通教。
答曰還約十法即知不同。
一信正因緣者。
即是知四種四谛因緣不亂。
二真正發菩提心者。
知于無量四谛。
發慈悲誓願心也。
三勤修止觀者。
即知次第善修四種止觀也。
四破法遍者即觀因緣。
生滅空假中道破三谛惑遍也。
五知通塞者。
即是知四種道滅是通。
四種苦集即是塞也。
六善修道品者。
即是知次第。
修四種三十七道品也。
七善修助道法者。
即背舍勝處。
能成一切對治。
六波羅蜜助開三脫也。
八善識次位者。
即知因四種四谛。
入七位不叨監也。
九安忍強軟賊者。
即是知修四種道谛時。
于四種苦集。
心能安也。
十順道法愛不生者。
即知次第。
修四種道谛發諸順道法。
不生愛著心也。
别教信心菩薩解此十事分明。
異于通教之信心也。
此之十法深解義趣。
即得用釋十信心。
至下明圓教十信。
備出其相也。
璎珞經雲。
一信有十十信有百。
此之百法為一切道法之根本也。
二明十住位者。
即是十解習種性。
初入内凡十賢之位也。
一發心住。
二持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此十通名住者。
會理之心名之為住。
故仁王般若經雲。
入理般若名為住。
此即體假入空觀。
成發真無漏。
見通教真谛之理。
斷界内見思惑九十八使故名發心住也。
此有二義。
一發真解。
住偏真法性之理。
二生中道似解。
住第一義佛性之理。
若生偏真之解。
即是通教八人地。
見地智斷齊生中道似解。
是初得别教善有漏五陰。
入别教内凡性地。
柔順忍之位也。
所以者何。
是菩薩因前持戒禅定生滅四谛智慧。
調心觀無生四谛。
斷界内見思煩惱。
是聲聞經說。
五種佛子位齊。
五種佛子位者。
一須陀洹佛子。
二斯陀含佛子。
三阿那含佛子。
四阿羅漢佛子。
五辟支佛佛子。
開一為二。
合十品即對十住位。
斷見思煩惱及習氣。
是辟支佛齊。
侵斷恒沙上品。
但菩薩觀無生四谛。
如涅槃經說。
凡夫有苦無苦谛。
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谛。
而無真谛。
諸菩薩等解苦無苦。
是故無苦而有真谛。
凡夫有集無集谛。
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谛。
諸菩薩等解集無
如是持戒施與一切衆生。
願一切衆生。
令得禁戒善清淨戒善戒不缺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順戒畢竟戒具足成就諸波羅蜜戒。
菩薩善能護持諸戒。
得入于初不動地。
菩薩住不動地中。
不動不退不堕不散。
是名菩薩修戒聖行。
二修定聖行者。
所謂從初安般随息觀息。
入根本持勝通明淨禅。
見身三十六物。
如明眼之人開倉見谷粟麻豆。
又分别三十六物不見有我。
又修八背舍觀禅。
觀身内外不淨。
除卻皮肉谛觀白骨。
見骨色相異。
所謂青黃白色鴿色。
如是骨相亦複無我。
得觀禅欲界之定。
菩薩爾時次第觀骨。
觀青骨時。
見此大地東西南北悉皆青相。
黃白鴿色亦複如是。
此即是得觀禅未到地定成也。
又雲。
作是觀時。
眉間則出青黃赤白鴿等色光。
光中見佛。
是為初背舍。
乃至成就八背舍。
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
菩薩住背舍勝處諸禅定中。
修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攝法神通變化。
即是共念處。
又因受持讀誦大乘方等。
于禅定中思惟名義。
修四無礙辨。
即是緣念處。
若念處成就。
得住堪忍之地。
是名菩薩修定聖行。
此二念處。
若未與性念處相應。
猶屬停心初賢位也。
三修慧聖行者。
即是四谛。
大涅槃經雲。
所言苦者逼迫相。
集者能生長相。
滅者寂滅相。
道者大乘相。
又複苦者現相。
集者轉相。
滅者除相。
道者能除相。
又苦者三苦相。
集者二十五有。
滅者滅二十五有。
道者修戒定慧。
此即先觀生滅四谛。
調伏界内見思煩惱。
修性念處。
即是正觀生滅苦谛。
若觀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如是正觀生滅四谛。
謗觀無生無量中道佛性之理。
而正用生滅四谛。
伏界内屬見愛一切煩惱結集。
皆是性念處智慧力也。
性念處義具如前說。
若菩薩得是性念處。
與前共緣念處合。
即于堪忍地。
智慧善根增長。
從初信心。
乃至願心。
十心成就。
即是鐵輪外凡幹慧伏忍也。
問曰别教菩薩。
成就幾法。
所得信心異前通教。
答曰還約十法即知不同。
一信正因緣者。
即是知四種四谛因緣不亂。
二真正發菩提心者。
知于無量四谛。
發慈悲誓願心也。
三勤修止觀者。
即知次第善修四種止觀也。
四破法遍者即觀因緣。
生滅空假中道破三谛惑遍也。
五知通塞者。
即是知四種道滅是通。
四種苦集即是塞也。
六善修道品者。
即是知次第。
修四種三十七道品也。
七善修助道法者。
即背舍勝處。
能成一切對治。
六波羅蜜助開三脫也。
八善識次位者。
即知因四種四谛。
入七位不叨監也。
九安忍強軟賊者。
即是知修四種道谛時。
于四種苦集。
心能安也。
十順道法愛不生者。
即知次第。
修四種道谛發諸順道法。
不生愛著心也。
别教信心菩薩解此十事分明。
異于通教之信心也。
此之十法深解義趣。
即得用釋十信心。
至下明圓教十信。
備出其相也。
璎珞經雲。
一信有十十信有百。
此之百法為一切道法之根本也。
二明十住位者。
即是十解習種性。
初入内凡十賢之位也。
一發心住。
二持地住。
三修行住。
四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七不退住。
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
此十通名住者。
會理之心名之為住。
故仁王般若經雲。
入理般若名為住。
此即體假入空觀。
成發真無漏。
見通教真谛之理。
斷界内見思惑九十八使故名發心住也。
此有二義。
一發真解。
住偏真法性之理。
二生中道似解。
住第一義佛性之理。
若生偏真之解。
即是通教八人地。
見地智斷齊生中道似解。
是初得别教善有漏五陰。
入别教内凡性地。
柔順忍之位也。
所以者何。
是菩薩因前持戒禅定生滅四谛智慧。
調心觀無生四谛。
斷界内見思煩惱。
是聲聞經說。
五種佛子位齊。
五種佛子位者。
一須陀洹佛子。
二斯陀含佛子。
三阿那含佛子。
四阿羅漢佛子。
五辟支佛佛子。
開一為二。
合十品即對十住位。
斷見思煩惱及習氣。
是辟支佛齊。
侵斷恒沙上品。
但菩薩觀無生四谛。
如涅槃經說。
凡夫有苦無苦谛。
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谛。
而無真谛。
諸菩薩等解苦無苦。
是故無苦而有真谛。
凡夫有集無集谛。
聲聞緣覺有集有集谛。
諸菩薩等解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