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曰。
何故現相三十二好有八十。
答曰。
成佛莊嚴法如此故。
四明出家者。
是時菩薩年漸長大。
出四城門見老病死苦。
厭怖心生。
夜半逾城出家六年苦行。
食難陀婆羅門石蜜乳糜益身十六功德。
五明降魔相者。
即于菩提樹下。
破萬八千億鬼兵魔衆。
魔王敗績鬼兵退散。
六成道相者。
魔衆散已攝心端坐。
于第四禅住中忍。
修觀成中忍一刹那。
上忍一刹那。
世第一法一刹那。
發真無漏。
三十四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十四心者。
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也。
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大悲四無礙智一切諸法總想别想悉知。
故名為佛。
第九解脫具足一切種智并在未來。
故名小乘佛。
七明轉法輪相者。
于鹿野苑中為拘鄰等五人。
三轉生滅四谛法輪。
天人得道。
此為證三寶于是現世間。
次說十二因緣法輪。
次為菩薩說六波羅蜜法輪。
是則開三乘之教。
名修多羅藏。
十二年後。
佛在毗舍離國。
為須鄰那迦陀長者子作淫欲。
以是因緣結初大罪。
二百五十戒。
次佛在舍婆提城。
告諸比丘。
諸有五怖五罪五怨。
不除不滅。
是因緣故。
于此世未來受無量苦。
是名佛自說毗昙教。
從此轉三藏法輪。
乃至涅槃。
教三乘弟子。
是名轉法輪相。
八明入涅槃相者。
于拘屍那城沙羅雙樹間。
逆順出入超越三昧。
于第四禅中。
入火光三昧。
燒身滅度唯留舍利。
為人天福田。
身智俱滅入無餘涅槃。
是為聲聞經中說大乘之位。
次第三明料簡者。
問曰。
聲聞經中開三乘。
何故二乘即生斷結。
菩薩從初發心。
乃至至降魔都不斷結。
答曰。
聲聞緣覺。
厭患生死自求涅槃。
不為利物。
是故貪取真斷結。
結盡則不受生入涅槃也。
菩薩大慈憐愍欲度一切。
受生死苦教化衆生。
衆生出世善根淳熟。
即便成道。
說三乘教。
共三乘人同入涅槃。
若因中斷結。
即不得受生。
豈能利物。
是故忍受生死不斷結使。
三阿僧祇處在生死。
教化衆生。
共出三界故不斷結使。
意在于此。
問曰。
菩薩斷結誓願神通應化利物。
何必須留結而受生耶。
答曰。
斷結誓願神通應化受生。
此乃是摩诃衍之所說。
非三藏之所明。
所以者何。
斷結誓願受生。
通教之所說。
法性身神通受生。
别教之所說。
法身應生。
圓教所說。
問曰。
聲聞經教為何意不得論斷結受生。
答曰。
三藏之教。
正化小乘傍化菩薩。
若說菩薩結盡受生。
二乘即疑。
若結盡而得受生者。
諸聲聞人得羅漢果。
将不更受生耶。
是故不說菩薩斷結受生。
問曰。
若為二乘生疑。
不說菩薩斷結受生者。
大乘方等摩诃般若通教三乘。
亦應不得說菩薩斷結。
用誓願神通受生。
答曰。
此是生蘇熟蘇之教。
二乘漸淳熟信解分明。
聞菩薩事心不疑惑。
故法華經雲。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
問曰。
所明聲聞經菩薩義。
為是佛說。
為佛去世諸聲聞弟子說耶。
答曰。
有是佛說。
亦有是諸羅漢作鞞婆沙阿毗昙中說。
問曰。
何者是佛所說。
何者是羅漢所說耶。
答曰。
如說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不斷結使。
坐道場時正習俱斷。
此是佛說。
何以得知。
龍樹論主答數人言。
若後身菩薩不斷結者。
是佛方便所說也。
亦有是諸羅漢佛去世後之所說者。
如言初阿僧祇不自知作佛。
二阿僧祇自知作佛。
而口不宣說三阿僧祇劫。
了了自知作佛。
亦發言向他說。
此義者非佛三藏中所說。
乃至是諸羅漢作毗婆沙釋菩薩義。
問曰。
若佛自說三藏教明菩薩義。
此則可信。
若諸羅漢所說。
雲何可信。
答曰。
諸羅漢既是聖人。
共采佛三藏教意。
明菩薩義何容全失。
問曰。
若爾智度論何意。
從始至終一一彈破。
答曰。
龍樹為欲申摩诃衍。
明菩薩所行之道。
以大破小皆可破也。
若就小乘明三藏宗徒。
羅漢聖人之所撰集。
何容頓乖僻也。
若諸羅漢明聲聞經。
所釋菩薩義遂并乖僻。
末世凡人法師。
何可謬有申釋。
凡情解釋小乘。
既不可長承用。
大乘深經。
豈可出在妄情而論。
故知雖非佛說。
若是羅漢作論亦須信受。
第四約三藏教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正是中忍補處之位也。
六度之道即是淨義。
所以者何。
三種藥中無三種病。
六度是道谛。
即是淨義。
故法華經雲。
又見佛子修種種行。
求無上惠為說淨道也。
維摩大士成就六度即是淨義。
無六弊垢故言無垢。
以相似解。
内稱生滅四谛之理。
外稱根緣。
助釋迦如來。
顯三乘之教。
故雲淨無垢稱也。
是以方便品。
現疾為國王長者。
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之法。
呵責諸人勸求佛果。
意在于此也。
問曰。
維摩折挫聲聞彈呵菩薩。
此是不思議之行位。
何得用聲聞經所明菩薩之位挍量。
答曰。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能種種示現。
豈不能現聲聞經所明菩薩之像輔釋迦而弘化乎。
問曰。
何故化國王長者而示三藏菩薩之形說法。
诃聲聞菩薩即現摩诃衍不思議之言教。
答曰。
凡俗界内結業未除故。
說生滅四谛。
此正是對治。
羅漢菩薩界内因疾已除。
但迷不思議三谛之理。
是故說三種四谛。
以折聲聞。
說無作四實谛。
诃菩薩也。
四教義卷第七
何故現相三十二好有八十。
答曰。
成佛莊嚴法如此故。
四明出家者。
是時菩薩年漸長大。
出四城門見老病死苦。
厭怖心生。
夜半逾城出家六年苦行。
食難陀婆羅門石蜜乳糜益身十六功德。
五明降魔相者。
即于菩提樹下。
破萬八千億鬼兵魔衆。
魔王敗績鬼兵退散。
六成道相者。
魔衆散已攝心端坐。
于第四禅住中忍。
修觀成中忍一刹那。
上忍一刹那。
世第一法一刹那。
發真無漏。
三十四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十四心者。
八忍八智九無礙九解脫也。
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三達無礙三意止大悲四無礙智一切諸法總想别想悉知。
故名為佛。
第九解脫具足一切種智并在未來。
故名小乘佛。
七明轉法輪相者。
于鹿野苑中為拘鄰等五人。
三轉生滅四谛法輪。
天人得道。
此為證三寶于是現世間。
次說十二因緣法輪。
次為菩薩說六波羅蜜法輪。
是則開三乘之教。
名修多羅藏。
十二年後。
佛在毗舍離國。
為須鄰那迦陀長者子作淫欲。
以是因緣結初大罪。
二百五十戒。
次佛在舍婆提城。
告諸比丘。
諸有五怖五罪五怨。
不除不滅。
是因緣故。
于此世未來受無量苦。
是名佛自說毗昙教。
從此轉三藏法輪。
乃至涅槃。
教三乘弟子。
是名轉法輪相。
八明入涅槃相者。
于拘屍那城沙羅雙樹間。
逆順出入超越三昧。
于第四禅中。
入火光三昧。
燒身滅度唯留舍利。
為人天福田。
身智俱滅入無餘涅槃。
是為聲聞經中說大乘之位。
次第三明料簡者。
問曰。
聲聞經中開三乘。
何故二乘即生斷結。
菩薩從初發心。
乃至至降魔都不斷結。
答曰。
聲聞緣覺。
厭患生死自求涅槃。
不為利物。
是故貪取真斷結。
結盡則不受生入涅槃也。
菩薩大慈憐愍欲度一切。
受生死苦教化衆生。
衆生出世善根淳熟。
即便成道。
說三乘教。
共三乘人同入涅槃。
若因中斷結。
即不得受生。
豈能利物。
是故忍受生死不斷結使。
三阿僧祇處在生死。
教化衆生。
共出三界故不斷結使。
意在于此。
問曰。
菩薩斷結誓願神通應化利物。
何必須留結而受生耶。
答曰。
斷結誓願神通應化受生。
此乃是摩诃衍之所說。
非三藏之所明。
所以者何。
斷結誓願受生。
通教之所說。
法性身神通受生。
别教之所說。
法身應生。
圓教所說。
問曰。
聲聞經教為何意不得論斷結受生。
答曰。
三藏之教。
正化小乘傍化菩薩。
若說菩薩結盡受生。
二乘即疑。
若結盡而得受生者。
諸聲聞人得羅漢果。
将不更受生耶。
是故不說菩薩斷結受生。
問曰。
若為二乘生疑。
不說菩薩斷結受生者。
大乘方等摩诃般若通教三乘。
亦應不得說菩薩斷結。
用誓願神通受生。
答曰。
此是生蘇熟蘇之教。
二乘漸淳熟信解分明。
聞菩薩事心不疑惑。
故法華經雲。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
問曰。
所明聲聞經菩薩義。
為是佛說。
為佛去世諸聲聞弟子說耶。
答曰。
有是佛說。
亦有是諸羅漢作鞞婆沙阿毗昙中說。
問曰。
何者是佛所說。
何者是羅漢所說耶。
答曰。
如說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不斷結使。
坐道場時正習俱斷。
此是佛說。
何以得知。
龍樹論主答數人言。
若後身菩薩不斷結者。
是佛方便所說也。
亦有是諸羅漢佛去世後之所說者。
如言初阿僧祇不自知作佛。
二阿僧祇自知作佛。
而口不宣說三阿僧祇劫。
了了自知作佛。
亦發言向他說。
此義者非佛三藏中所說。
乃至是諸羅漢作毗婆沙釋菩薩義。
問曰。
若佛自說三藏教明菩薩義。
此則可信。
若諸羅漢所說。
雲何可信。
答曰。
諸羅漢既是聖人。
共采佛三藏教意。
明菩薩義何容全失。
問曰。
若爾智度論何意。
從始至終一一彈破。
答曰。
龍樹為欲申摩诃衍。
明菩薩所行之道。
以大破小皆可破也。
若就小乘明三藏宗徒。
羅漢聖人之所撰集。
何容頓乖僻也。
若諸羅漢明聲聞經。
所釋菩薩義遂并乖僻。
末世凡人法師。
何可謬有申釋。
凡情解釋小乘。
既不可長承用。
大乘深經。
豈可出在妄情而論。
故知雖非佛說。
若是羅漢作論亦須信受。
第四約三藏教位釋淨無垢稱義者。
正是中忍補處之位也。
六度之道即是淨義。
所以者何。
三種藥中無三種病。
六度是道谛。
即是淨義。
故法華經雲。
又見佛子修種種行。
求無上惠為說淨道也。
維摩大士成就六度即是淨義。
無六弊垢故言無垢。
以相似解。
内稱生滅四谛之理。
外稱根緣。
助釋迦如來。
顯三乘之教。
故雲淨無垢稱也。
是以方便品。
現疾為國王長者。
說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之法。
呵責諸人勸求佛果。
意在于此也。
問曰。
維摩折挫聲聞彈呵菩薩。
此是不思議之行位。
何得用聲聞經所明菩薩之位挍量。
答曰。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能種種示現。
豈不能現聲聞經所明菩薩之像輔釋迦而弘化乎。
問曰。
何故化國王長者而示三藏菩薩之形說法。
诃聲聞菩薩即現摩诃衍不思議之言教。
答曰。
凡俗界内結業未除故。
說生滅四谛。
此正是對治。
羅漢菩薩界内因疾已除。
但迷不思議三谛之理。
是故說三種四谛。
以折聲聞。
說無作四實谛。
诃菩薩也。
四教義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