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六

關燈
羅漢。

    在聲聞衆數。

    猶如迦葉舍利弗等。

    皆是辟支佛根性人也。

    亦名辟支佛。

    若不爾者。

    那得便為求辟支佛乘。

    說十二因緣。

    此人設不值佛亦自有得道故。

    法華經雲。

    若人有福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為說緣覺。

    皆是因緣覺也。

    根性三種十種。

    宿緣不同可知。

    四明觀法者。

    十二因緣觀法有二種。

    一者觀屬愛十二因緣。

    二觀屬見十二因緣。

    一觀屬愛十二因緣者。

    即為二意。

    一推尋。

    二觀破。

    一推尋者。

    是人聞正因緣生滅之法。

    信解分明覺一切。

    屬愛煩惱。

    皆是十二因緣。

    入定。

    欲息心達本源求自然慧。

    樂獨善寂修習停心得諸禅定。

    住此定中知屬愛煩惱即是無明。

    逆順推尋即見十二因緣。

    雲何逆推之此貪愛因何而生。

    即知因受。

    受因何生即知因觸。

    如是觸因何生。

    即因六入。

    六入因名色。

    名色因識。

    識因于行。

    行因無明過去一切煩惱也。

    複順推此愛。

    愛能生取。

    因取即成有業。

    因此有業則有未來二十五有之生。

    因生有老死憂悲苦聚。

    輪轉無際。

    若因停心觀入深禅定。

    如是逆推尋。

    或時見歌羅邏初受生。

    乃至見過去身起業煩惱。

    乃至二生百千生也。

    順尋取有。

    若因禅定之力。

    或見未來一生乃至十百千生。

    若見過去未來事。

    其心悲感道心精進。

    轉複增盛也。

    二明觀破屬愛十二因緣者。

    即是性念處。

    曆别觀十二因緣也。

    性念處觀略如前說。

    所以者何。

    若觀愛即是污穢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受觸六入名色識。

    即是現在果報無記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于行。

    即是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無明。

    即是過去污穢煩惱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于取。

    即是現在污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于有。

    即是現在善不善五陰性四念處。

    若觀未來生老死。

    即是果報生無記性四念處。

    是則用四念處。

    逆順觀察十二因緣破四颠倒。

    颠倒若滅即是無明一切煩惱滅。

    以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

    是名用性四念處。

    曆别觀屬愛煩惱十二因緣之觀智也。

    二次明觀破屬見煩惱十二因緣者。

    亦為二意。

    一者推尋。

    二者觀破。

    一推尋者。

    若見神及世間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是則現在生身邊四見。

    因此身邊四見。

    生十四難六十二見。

    此身邊四見即是四取。

    逆順尋此四取。

    逆尋四取。

    四取因四愛。

    四愛因四受。

    四受因四觸。

    四觸因四入。

    四入因四名色。

    四名色因四識。

    四識因四行。

    四行因四種無明。

    複順尋四取四取能生四有。

    此四有即受一切二十五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因停心觀得深禅定。

    或見過去未來生事。

    具如前說也。

    二明觀破。

    因性四念處觀。

    觀四取身邊四見。

    如是次第乃至無明。

    破過去如去不如去。

    亦如去亦不如去。

    非如去非不如去。

    身邊二見污穢五陰也。

    又順觀有四取。

    乃至未來生死。

    破有邊無邊。

    亦有邊亦無邊。

    非邊非無邊。

    身邊二見污穢五陰。

    若能如是用性四念處。

    破三世身邊二見之四見。

    即破十四難六十二見一切屬見煩惱一時皆滅。

    是名無明滅即行滅。

    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滅。

    若屬見煩惱滅。

    即還用前觀愛十二因緣性四念處觀。

    破欲愛色愛無色愛皆滅。

    是則三界煩惱業道滅者。

    名為有餘涅槃。

    若愛苦道滅者。

    則是無餘涅槃。

    是名用性四念處智慧。

    觀十二因緣入涅槃也。

    性念處觀法略如前說。

    故經雲。

    十二因緣其義甚深。

    難解難見意在此也。

    如佛說大涅槃經時。

    有一外道名曰富那。

    問世尊言。

    瞿昙。

    汝雲何令我知神及世間常乃至非常非無常。

    佛答言。

    汝若能畢故不造新。

    即能知神及世間常。

    乃至非常非無常。

    梵志即言。

    我已知竟。

    佛問。

    汝雲何知。

    梵志答言。

    故名無明。

    新名取有。

    若知無明不起取有。

    即知神及世間常。

    乃至非常非無常。

    是時梵志求索出家。

    為佛弟子也。

    又中論明。

    聲聞經入第一義谛。

    并約觀十二因緣。

    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

    若深得此意。

    不止破外人也。

    若佛弟子學問坐禅。

    發種種見取著诤論。

    起諸煩惱總二十五有生死之業。

    皆是屬見十二因緣也。

    覺知此者。

    能用性念處。

    撿破即能得解脫。

    其迷此者。

    十二因緣流轉生死無有邊際。

    故中論雲。

    真法及說者。

    聽者難得。

    故如是則生死非有邊無邊也。

    共念處緣念處。

    助觀十二因緣。

    類前可知也。

    五明料簡者。

    問曰。

    若問曰若宿習自然覺悟者。

    何須佛為說十二因緣。

    答曰。

    間說則疾得。

    不說自悟少遲。

    如果熟雖應自堕。

    若須急取薄搖即落。

    問曰。

    辟支佛乘。

    何意不判果。

    答曰。

    聲聞人鈍故判果。

    若辟支佛久習智慧神根利故。

    不須判果。

    譬如二人共行。

    其身羸者須止息處。

    若其身強者直到所在。

    故佛但說辟支佛道。

    不立果位也。

    複次總想斷結。

    智慧粗故但除正使。

    名聲聞乘。

    别想觀因緣。

    智慧細故侵除習氣。

    名辟支佛。

    複次聲聞鈍。

    故先觀苦谛。

    緣覺利故先觀集谛也。

    問曰。

    聲聞念處。

    别想為粗總想為勝。

    今何故總想為粗。

    别想為勝。

    答曰。

    還用别想總想曆别細觀十二因緣。

    故别為勝也。

    複次聲聞功德禅定力淺天眼極遠。

    但見小千國土。

    辟支佛久種善根禅定力深。

    若發天眼乃過三千。

    見他方世界。

    略明三藏教有門緣覺位竟。

    空門如成論。

    分别昆勒非空非有門。

    經論既不度來則不可知也。

     四教義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