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六

關燈
樹林華果。

    郁茂甚可愛樂。

    時王食已即便偃卧。

    王諸婇女。

    皆競采華毀折樹林。

    時王覺已見樹林壞。

    内心覺悟。

    一切世間無常變壞。

    皆亦如是。

    且思惟是已。

    無漏道心朗然開發。

    斷諸結使。

    成辟支迦羅。

    具六神通即飛到閑靜處。

    山林清且曠入深禅定。

    受無為樂。

    二明因緣覺者。

    是人道根淳熟。

    藉小因緣而能覺悟。

    如見林壞。

    因此覺悟成辟支佛。

    大智度論意。

    似用此為因緣覺也。

    今明因緣覺者。

    因聞十二因緣。

    覺悟成辟支佛也。

    十二因緣有三種不同。

    一者三世十二因緣。

    二者二世十二因緣。

    三者一世十二因緣。

    三世破斷常。

    二世破我。

    一世破性也。

    一明三世十二因緣者。

    過去二因現在五果。

    現在三因未來二果。

    過去二因者。

    謂無明行。

    現在五果。

    謂識名色六入觸受。

    現在三因者。

    謂愛取有。

    未來二果者。

    謂生老死憂悲苦聚。

    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

    是十二因緣有三種道。

    一煩惱道。

    二苦道。

    三業道。

    是三道更互為因緣。

    從無始已來生死不絕。

    至于今身。

    若不修觀智。

    未來流轉憂悲苦惱。

    無有邊際。

    若修觀智。

    則無明滅。

    乃至老死憂悲苦惱皆悉滅也。

    譬如千年闇室。

    若不置之一燈。

    其室方将永闇。

    若置之一燈則故闇皆滅。

    新闇不生。

    若聞此十二因緣發真無漏。

    則無明滅。

    乃至老死憂悲苦聚皆滅。

    是名因緣覺也。

    二次明二世十二因緣者。

    出大集經。

    佛為求辟支佛人說也。

    此十二因緣。

    現在有十。

    未來有二又解。

    現在有九。

    未來有三。

    現在十者。

    一無明者大集經雲。

    雲何名為觀于無明。

    先觀中陰于父母所生貪愛心。

    愛因緣故四大和合。

    精血二渧合成一渧。

    大如豆子名歌羅邏。

    是歌羅邏有三事。

    一命二識三暖。

    過去世中業緣感果。

    無有作者及以受者。

    初息出入是名無明。

    歌羅邏時氣息入出。

    有三種道。

    所謂口鼻二穴随母氣息上下。

    七日一變息出入者。

    名為壽命。

    是名風道。

    不臭不爛是名為暖。

    是中心意名之為識。

    善男子。

    若有欲得辟支佛果。

    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二行者。

    複觀三受因緣。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雲何為觀。

    随于念心觀息出入。

    觀于内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

    如空中雲。

    是身内風亦複如是。

    有風能上有風能下。

    有風能滿有風能燋。

    有風增長。

    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

    以入出息從覺觀生。

    故名意行。

    和合出聲名口行也三識者。

    三行因緣則有識生。

    故名為識。

    四名色者。

    著識因緣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者。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

    故名六入。

    六觸者。

    眼色相對故名為觸。

    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者。

    觸因緣故念色乃至法。

    名之為受八愛者貪着于色乃至于法名之為愛。

    九取者愛因緣故四方覓求。

    名之為取。

    十有者取因緣故受于後身。

    故名為有。

    此下二因緣屬未來也。

    十一生者。

    有因緣故有生。

    是名為生。

    十二老死者。

    生因緣故則有老死種種諸苦。

    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

    若聞此因緣發真無漏。

    亦名因緣覺。

    備說具出大集經。

    三次明一世十二因緣者。

    此但約現在。

    随一念心起。

    即具足十二因緣。

    亦出大集經。

    為辟支佛人說此因緣也。

    經曰。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

    名為無明。

    為愛造業名之為行。

    至心專念名為識。

    識共色行名為名色。

    六處生貪是為六入。

    因入求愛名之為觸。

    念色乃至法名之為受。

    若心貪著名之為愛。

    求是等法名之為取。

    此等法生名之為有。

    次第不斷名之為生。

    次第斷故名之為死。

    生死因緣衆苦逼切。

    名之為惱。

    乃至意法生貪亦複如是。

    是十二因緣一心一念。

    悉皆具足。

    若聞此因緣。

    心開意解發無漏慧。

    亦名因緣覺也。

    璎珞經文又出十種十二因緣。

    若随聞一種發真無漏。

    皆名因緣覺也。

    今不備出。

    涅槃經雲。

    譬如老人年百二十。

    不堪付金意在此也。

    問曰。

    獨覺亦得悟道上來所說諸因緣不。

    答曰。

    皆由前生之宿習也。

    問曰。

    若依三種因緣教。

    得無漏智。

    即是禀教緣覺。

    名利根聲聞。

    雲何生聞等三慧耶。

    又問。

    何等為生得慧。

    何等為方便慧耶。

    答雲。

    二明分别大小不同者。

    此二種辟支迦羅。

    皆有大小不同。

    今明獨覺辟支迦羅。

    具有二種。

    一者本是學人。

    在人中生。

    是時無佛佛法已滅。

    或須陀洹七生既滿。

    不受八生自悟成道。

    是人不名為佛。

    亦非羅漢。

    名曰小辟支迦羅。

    若論其道力。

    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羅漢也。

    二者大辟支迦羅。

    于二百劫中作功德。

    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

    或三十一相。

    或三十相二十九相。

    乃至一相。

    于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根勝。

    于諸深法總想别想。

    能知能入。

    久修習定常樂獨處。

    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羅也。

    皆曆三種十二因緣。

    分别大小也。

    若因緣覺分别大小亦如是也。

    三明宿緣者。

    今此大小二種獨覺辟支迦羅。

    宿因植不同。

    或于前世。

    若偏修性念處。

    觀十二因緣。

    善根淳熟出無佛世。

    因于遠離自然獨覺。

    成小辟支迦羅也。

    若于宿世修性共二種念處。

    理事善根淳熟。

    獨覺自悟。

    具足三明八解脫。

    及六神通。

    成大辟支迦羅也。

    而其共不發四無礙辨者。

    禅定是内證習因符慧而發名義。

    是外法故。

    雖有宿習而不得發。

    皆約三種十二因緣。

    十種十二因緣。

    分别宿緣也。

    若生佛世聞生滅十二因緣三藏之教。

    即發四辨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