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受滅。
故名身證也。
若約初果解身證者。
但以先于凡夫。
用等智斷結。
得四禅四無色定。
後得見谛第十六心證阿那含果。
即修共念處。
還從欲界修背舍勝處一切處入九次第定。
成身證也。
是阿那含有二種。
一者住果但是阿那含也。
二者帶果行向。
即是勝進阿那含也。
猶名阿那含行向故。
即是阿羅漢向攝。
故智度論雲。
那含有十一種。
五種阿那含正是阿那含。
六種阿那含阿羅漢向攝。
當知此身證阿那含。
即是勝進阿那含。
阿羅漢向攝。
五種般那含。
七種般那含。
皆但有上流般。
八種般那含但有現般無色般也。
如是阿毗昙。
約信解見得。
分别數。
那含乃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
廣說大事豈煩分别也。
六明時解脫羅漢者。
即是信行鈍根。
待時及衆緣具方得解脫。
故名時解脫。
所言阿羅漢者。
是天竺語。
此土無翻名。
含三義。
一殺賊。
二不生。
三應供也。
具此三義位居無學。
阿羅漢有五種。
謂随信行生五種。
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勝進也。
彼得二智。
盡智無學智等見也。
若用金剛三昧。
于非想九品惑斷盡次一刹那。
證非想第九解脫成盡智。
次一刹那得無學等見也。
彼或時退故。
不說得無生智。
此五種阿羅漢。
是信行種性根鈍。
因中修道。
必假衣食床具處所說法及人。
随順善根增進不能一切時随所欲進也。
是五種羅漢各有二種。
不得滅盡定。
但是慧解脫。
若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
若不得滅盡定。
是人因中偏修性念處觀。
不修共念處觀也。
若得滅盡定者是人因中。
修性念觀。
亦修共念處。
若證果時。
三明八解脫一時俱得。
故名俱解脫也。
七明不時解脫阿羅漢者。
即是法行利根。
名不動法阿羅漢也。
所言不時解脫者。
不動法人。
一向利根因中用道。
能一切時中随所欲。
進修善業不待衆具。
故名不時解脫也。
是人能不為煩惱所動。
故名不動。
是不退義成就三智。
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智等見。
能用重空三昧。
擊聖善法以空舍空。
空定故言能擊。
是不動法阿羅漢。
亦有二種不同。
一不得滅盡定。
但名慧解脫。
二若得滅盡定。
即是俱解脫。
若聞佛說三藏教門。
修緣念處。
即發四辨名無礙解脫。
是名波羅蜜聲聞。
能究竟具足一切阿羅漢功德也。
問曰。
是時不時二人。
利鈍不同。
雲何并得俱解脫也。
答曰。
此簡鈍利明有難易之殊。
何關簡得與不得也。
此之七聖名真沙門。
沙門有二種。
一者直言沙門。
沙門即因也。
二者沙門那。
沙門那者果也。
或沙門有八十九。
所謂見谛八忍。
思惟八十一無礙也。
就沙門那。
亦有八十九。
所謂見谛八智。
思惟八十一解脫也。
就沙門那複有二種。
一有為果。
八十九有為果也。
二無為果。
八十九無為果也。
此約智斷明約智德。
明八十九有為果。
約斷德明八十九無為果也。
略說三藏教毗昙有門。
明七賢七聖位大意竟。
但賢聖義多有所關。
毗昙有門雖有多義無複是過。
若欲分别究其支流。
必須讀毗婆沙也。
問曰。
前說幹慧位。
實與舊解殊途。
次明性地。
見思無學。
此與常途解釋。
未覺有異。
答曰。
若幹慧有異。
即性地見思無學皆悉異也。
譬如生人死人。
若一身分是生。
一切身分皆悉是生。
若一身分是死。
一切身分俱死。
死生之殊豈非一切俱異。
今明幹慧。
若如生人。
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生人。
他明幹慧若如死人。
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死人也。
複次今明幹慧若如死人。
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死人也。
他明幹慧若如生人。
性地見思無學皆如生人。
當用智斷合譬。
始終名相如身分。
何曾不同。
始終智斷如生死之異何得不異。
其得此意者。
如人有目。
日月光明照見種種色。
其迷此意者如為盲人設炬。
何益無目者乎。
此應次明三藏教空門入道二十七賢聖位者。
信法二行即是兩賢。
在方便道空門發真無漏斷見惑未盡。
無行即須陀洹近向見惑盡名須陀洹果。
空解增明斷欲界思惟一品乃至五品。
名斯陀含向。
斷六品盡即是斯陀含果。
斷七品八品盡名阿那含向。
欲界九品五下分盡即是阿那含果。
阿那含有十一種。
帶果行向即是阿羅漢向。
進斷上二界思惟也。
非想九品盡即是阿羅漢果。
是阿羅漢有九種。
賢人有二聖有二十五。
合有二十七賢聖。
具出成論。
但事相繁多廣說摩诃衍義。
昆勒門非有非空門。
經不委出論不來此。
豈可謬有所判。
問曰。
兩門不度不可懸判。
空門明位勝阿毗昙。
何故舍勝用劣。
答曰。
毗昙雖劣而是佛法根本。
是故佛去世後流傳利物。
且又大乘經論。
破小乘用小多取毗昙有門。
少用空門。
故須略出毗昙有門。
佛法根本賢聖之次位也。
第二明三藏教辟支佛乘位者。
三藏教诠生滅十二因緣之理。
明辟支佛義。
亦應具有四門。
今但約薩婆多宗。
明辟支佛乘位。
即為五意。
一翻譯。
二分别大小。
三明宿緣。
四明觀法。
五料簡。
一翻譯者即為二意。
一翻名。
二解釋。
一翻名者。
辟支迦羅。
是天竺之言。
此土翻為緣覺。
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
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
二解釋者。
大智論雲。
緣覺有二種。
一獨覺。
二因緣覺。
一明獨覺辟支佛迦羅者。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
是人先世因緣。
能獨出智慧不從他聞。
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獨覺。
如大智度論明。
有一國王出園遊戲。
清旦見
故名身證也。
若約初果解身證者。
但以先于凡夫。
用等智斷結。
得四禅四無色定。
後得見谛第十六心證阿那含果。
即修共念處。
還從欲界修背舍勝處一切處入九次第定。
成身證也。
是阿那含有二種。
一者住果但是阿那含也。
二者帶果行向。
即是勝進阿那含也。
猶名阿那含行向故。
即是阿羅漢向攝。
故智度論雲。
那含有十一種。
五種阿那含正是阿那含。
六種阿那含阿羅漢向攝。
當知此身證阿那含。
即是勝進阿那含。
阿羅漢向攝。
五種般那含。
七種般那含。
皆但有上流般。
八種般那含但有現般無色般也。
如是阿毗昙。
約信解見得。
分别數。
那含乃有一萬二千九百六十種。
廣說大事豈煩分别也。
六明時解脫羅漢者。
即是信行鈍根。
待時及衆緣具方得解脫。
故名時解脫。
所言阿羅漢者。
是天竺語。
此土無翻名。
含三義。
一殺賊。
二不生。
三應供也。
具此三義位居無學。
阿羅漢有五種。
謂随信行生五種。
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勝進也。
彼得二智。
盡智無學智等見也。
若用金剛三昧。
于非想九品惑斷盡次一刹那。
證非想第九解脫成盡智。
次一刹那得無學等見也。
彼或時退故。
不說得無生智。
此五種阿羅漢。
是信行種性根鈍。
因中修道。
必假衣食床具處所說法及人。
随順善根增進不能一切時随所欲進也。
是五種羅漢各有二種。
不得滅盡定。
但是慧解脫。
若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
若不得滅盡定。
是人因中偏修性念處觀。
不修共念處觀也。
若得滅盡定者是人因中。
修性念觀。
亦修共念處。
若證果時。
三明八解脫一時俱得。
故名俱解脫也。
七明不時解脫阿羅漢者。
即是法行利根。
名不動法阿羅漢也。
所言不時解脫者。
不動法人。
一向利根因中用道。
能一切時中随所欲。
進修善業不待衆具。
故名不時解脫也。
是人能不為煩惱所動。
故名不動。
是不退義成就三智。
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智等見。
能用重空三昧。
擊聖善法以空舍空。
空定故言能擊。
是不動法阿羅漢。
亦有二種不同。
一不得滅盡定。
但名慧解脫。
二若得滅盡定。
即是俱解脫。
若聞佛說三藏教門。
修緣念處。
即發四辨名無礙解脫。
是名波羅蜜聲聞。
能究竟具足一切阿羅漢功德也。
問曰。
是時不時二人。
利鈍不同。
雲何并得俱解脫也。
答曰。
此簡鈍利明有難易之殊。
何關簡得與不得也。
此之七聖名真沙門。
沙門有二種。
一者直言沙門。
沙門即因也。
二者沙門那。
沙門那者果也。
或沙門有八十九。
所謂見谛八忍。
思惟八十一無礙也。
就沙門那。
亦有八十九。
所謂見谛八智。
思惟八十一解脫也。
就沙門那複有二種。
一有為果。
八十九有為果也。
二無為果。
八十九無為果也。
此約智斷明約智德。
明八十九有為果。
約斷德明八十九無為果也。
略說三藏教毗昙有門。
明七賢七聖位大意竟。
但賢聖義多有所關。
毗昙有門雖有多義無複是過。
若欲分别究其支流。
必須讀毗婆沙也。
問曰。
前說幹慧位。
實與舊解殊途。
次明性地。
見思無學。
此與常途解釋。
未覺有異。
答曰。
若幹慧有異。
即性地見思無學皆悉異也。
譬如生人死人。
若一身分是生。
一切身分皆悉是生。
若一身分是死。
一切身分俱死。
死生之殊豈非一切俱異。
今明幹慧。
若如生人。
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生人。
他明幹慧若如死人。
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死人也。
複次今明幹慧若如死人。
則性地見思無學皆如死人也。
他明幹慧若如生人。
性地見思無學皆如生人。
當用智斷合譬。
始終名相如身分。
何曾不同。
始終智斷如生死之異何得不異。
其得此意者。
如人有目。
日月光明照見種種色。
其迷此意者如為盲人設炬。
何益無目者乎。
此應次明三藏教空門入道二十七賢聖位者。
信法二行即是兩賢。
在方便道空門發真無漏斷見惑未盡。
無行即須陀洹近向見惑盡名須陀洹果。
空解增明斷欲界思惟一品乃至五品。
名斯陀含向。
斷六品盡即是斯陀含果。
斷七品八品盡名阿那含向。
欲界九品五下分盡即是阿那含果。
阿那含有十一種。
帶果行向即是阿羅漢向。
進斷上二界思惟也。
非想九品盡即是阿羅漢果。
是阿羅漢有九種。
賢人有二聖有二十五。
合有二十七賢聖。
具出成論。
但事相繁多廣說摩诃衍義。
昆勒門非有非空門。
經不委出論不來此。
豈可謬有所判。
問曰。
兩門不度不可懸判。
空門明位勝阿毗昙。
何故舍勝用劣。
答曰。
毗昙雖劣而是佛法根本。
是故佛去世後流傳利物。
且又大乘經論。
破小乘用小多取毗昙有門。
少用空門。
故須略出毗昙有門。
佛法根本賢聖之次位也。
第二明三藏教辟支佛乘位者。
三藏教诠生滅十二因緣之理。
明辟支佛義。
亦應具有四門。
今但約薩婆多宗。
明辟支佛乘位。
即為五意。
一翻譯。
二分别大小。
三明宿緣。
四明觀法。
五料簡。
一翻譯者即為二意。
一翻名。
二解釋。
一翻名者。
辟支迦羅。
是天竺之言。
此土翻為緣覺。
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
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
二解釋者。
大智論雲。
緣覺有二種。
一獨覺。
二因緣覺。
一明獨覺辟支佛迦羅者。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
是人先世因緣。
能獨出智慧不從他聞。
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獨覺。
如大智度論明。
有一國王出園遊戲。
清旦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