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最上無過故稱第一義。
深有所以目之為義。
諸佛菩薩之所證見。
審實不虛。
謂之為谛。
故言中道第一義谛。
亦名一實谛也。
亦名虛空佛性法界如如如來藏也。
故涅槃經雲。
凡夫者著有。
二乘者著無。
菩薩之法不有不無。
即是三谛之理不同之義。
此理并為四教所诠。
故約三谛之理明所诠也。
問曰所言三谛之理為是随情。
理為是随智之理。
答曰今約一家明義所辨谛理。
有三種不同。
一者随情。
二者随情智。
三者随智。
此義别當料簡。
今且用一途。
依涅槃判三谛之理也。
是則一是随情之理。
二是随情智之理。
三是随智之理也。
又雲二是随情智之理。
三是随智之理也。
又雲。
二是随情之理。
一是随智之理。
情智合說以為三谛之理也。
二明能诠之四教诠三谛之理者。
即為四。
意一三藏教。
但诠二谛之理。
所以禀教之流。
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三乘猶存灰斷之果也。
二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
所以禀教之流。
亦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三乘猶存灰斷之果也。
三别教别诠三谛之理。
所以禀教之流。
三十心但成二觀智之方便道。
登地方乃見佛性入法流也。
四圓教圓诠三谛之理。
是故禀教之流。
初心即開佛知見。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
三明對經論。
華嚴但诠假名俗谛中道。
或雲。
華嚴教诠别相三谛一心三谛。
三藏漸教诠真俗二谛。
方等大乘之教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摩诃般若亦具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法華但诠一心三谛。
涅槃備诠三谛。
一往亦同華嚴也。
諸論随經類之可知。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此即诠真谛。
亦名為假名。
即诠俗谛也。
亦是中道義。
即诠中道第一義也。
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
若下兩品明聲聞。
經入第一義。
此即是别申三藏教。
诠二谛之理。
第三約二谛明所诠之理者。
亦為三意。
一正明所诠之理。
二明能诠之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之理者。
即是二谛之理也。
二谛有二種。
一者理外二谛。
二者理内二谛。
若真谛非佛性。
即是理外之二谛。
真谛即是佛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
一理外二谛有二種。
一者不相即之二谛。
生滅二谛也。
二者相即之二谛。
無生二谛也。
故大品經雲。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色滅方空是不即之二谛。
即色是空相即之二谛也。
二明理内二谛。
亦有二種。
一不即之二谛。
二相即之二谛。
一不即之二谛。
是無量二谛也。
故涅槃經雲。
分别世谛。
有無量相。
第一義谛亦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之所知也。
二相即之二谛。
無作之二谛也。
無作苦集滅道名為世谛。
即一實谛故名第一義谛。
二明能诠之四教者。
若三藏教。
诠于理外不即之二谛。
若通教诠于理外相即之二谛。
别教诠于理内不即之二谛。
圓教诠于理内相即之二谛也。
三對經論者。
華嚴經诠理内二種二谛。
三藏教诠理外不相即之二谛。
方等大乘诠理外四種二谛。
摩诃般若诠理外相即二谛。
理内二種二谛。
法華經但诠理内相即之二谛。
涅槃經通诠理内理外四種二谛。
諸論通經類之可解。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此申理外相即之二谛。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此申理内相即不相即之二谛。
後兩品明聲聞入第一義。
即是申三藏教理外不相即之二谛也。
第四明一谛之理辨所诠者。
亦為三意。
一者正明所诠之理。
二明能诠之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之理者。
即是一谛之理也。
何等名為一谛。
谛名審實。
審實之法即是不二。
豈有三谛二谛。
皆名審實。
今明真俗說為谛者。
但是方便實非谛也。
故涅槃經雲。
所言二谛者。
其實是一。
且如來方便為化衆生。
故說為二。
譬如日月不轉醉人見轉。
當知唯有不轉之日。
不醉之人同見。
豈别有回轉之日。
若實有轉日者。
不醉之人亦應并見也。
一谛如真日。
二谛如轉日。
真日審實可名一谛。
轉日不實何有二谛。
方便說二。
實義不成故非谛也。
今此以一實谛為所诠之理也。
二明能诠之教者。
若三藏教通教。
正是煩惱惡酒未吐。
唯诠轉日說有二谛。
不能诠一實谛也。
若别教诠一實谛。
如離轉日。
圓教诠一實谛。
轉日即不轉日也。
三對經論者。
若華嚴教诠一實谛。
帶理内世谛不即之方便。
若三藏教一向不诠一實谛也。
若方等教。
诠一實谛同華嚴。
有偏真會一實谛之方便。
摩诃般若教诠一實谛亦同華嚴。
亦帶偏真會一實谛之方便。
故無量義經雲。
佛成道已來。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
今謂何有不說實谛。
但或時赴緣。
開二谛三谛不即一谛之方便所覆。
法華教诠一實谛。
無覆不即之方便。
但诠一切即一實谛也。
故法華經說。
二萬日月燈明佛。
皆雲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若涅槃經同方等。
通釋入佛性為異。
諸論随經類之可解。
如中論偈雲。
亦是中道義。
此即是申一實谛之教也。
故青目釋雲。
遮二邊故名為中道。
即是遮因緣空邊假邊。
非此二邊。
則非遮真俗二谛名一實谛也。
故涅槃經雲。
一實谛者則無二也。
又雲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也。
無二之性即是入不二法門。
又一實谛者。
即是不生不生。
不生不生不可說故。
是故淨名居士默然杜口。
文殊稱歎意在于此也。
四教義卷第二
最上無過故稱第一義。
深有所以目之為義。
諸佛菩薩之所證見。
審實不虛。
謂之為谛。
故言中道第一義谛。
亦名一實谛也。
亦名虛空佛性法界如如如來藏也。
故涅槃經雲。
凡夫者著有。
二乘者著無。
菩薩之法不有不無。
即是三谛之理不同之義。
此理并為四教所诠。
故約三谛之理明所诠也。
問曰所言三谛之理為是随情。
理為是随智之理。
答曰今約一家明義所辨谛理。
有三種不同。
一者随情。
二者随情智。
三者随智。
此義别當料簡。
今且用一途。
依涅槃判三谛之理也。
是則一是随情之理。
二是随情智之理。
三是随智之理也。
又雲二是随情智之理。
三是随智之理也。
又雲。
二是随情之理。
一是随智之理。
情智合說以為三谛之理也。
二明能诠之四教诠三谛之理者。
即為四。
意一三藏教。
但诠二谛之理。
所以禀教之流。
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三乘猶存灰斷之果也。
二通教亦但诠二谛之理。
所以禀教之流。
亦不聞佛性常住涅槃。
三乘猶存灰斷之果也。
三别教别诠三谛之理。
所以禀教之流。
三十心但成二觀智之方便道。
登地方乃見佛性入法流也。
四圓教圓诠三谛之理。
是故禀教之流。
初心即開佛知見。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
三明對經論。
華嚴但诠假名俗谛中道。
或雲。
華嚴教诠别相三谛一心三谛。
三藏漸教诠真俗二谛。
方等大乘之教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摩诃般若亦具诠三谛。
一往同華嚴。
法華但诠一心三谛。
涅槃備诠三谛。
一往亦同華嚴也。
諸論随經類之可知。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此即诠真谛。
亦名為假名。
即诠俗谛也。
亦是中道義。
即诠中道第一義也。
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
若下兩品明聲聞。
經入第一義。
此即是别申三藏教。
诠二谛之理。
第三約二谛明所诠之理者。
亦為三意。
一正明所诠之理。
二明能诠之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之理者。
即是二谛之理也。
二谛有二種。
一者理外二谛。
二者理内二谛。
若真谛非佛性。
即是理外之二谛。
真谛即是佛性即是理内之二谛也。
一理外二谛有二種。
一者不相即之二谛。
生滅二谛也。
二者相即之二谛。
無生二谛也。
故大品經雲。
即色是空非色滅空。
色滅方空是不即之二谛。
即色是空相即之二谛也。
二明理内二谛。
亦有二種。
一不即之二谛。
二相即之二谛。
一不即之二谛。
是無量二谛也。
故涅槃經雲。
分别世谛。
有無量相。
第一義谛亦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之所知也。
二相即之二谛。
無作之二谛也。
無作苦集滅道名為世谛。
即一實谛故名第一義谛。
二明能诠之四教者。
若三藏教。
诠于理外不即之二谛。
若通教诠于理外相即之二谛。
别教诠于理内不即之二谛。
圓教诠于理内相即之二谛也。
三對經論者。
華嚴經诠理内二種二谛。
三藏教诠理外不相即之二谛。
方等大乘诠理外四種二谛。
摩诃般若诠理外相即二谛。
理内二種二谛。
法華經但诠理内相即之二谛。
涅槃經通诠理内理外四種二谛。
諸論通經類之可解。
中論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此申理外相即之二谛。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此申理内相即不相即之二谛。
後兩品明聲聞入第一義。
即是申三藏教理外不相即之二谛也。
第四明一谛之理辨所诠者。
亦為三意。
一者正明所诠之理。
二明能诠之教。
三約經論。
一明所诠之理者。
即是一谛之理也。
何等名為一谛。
谛名審實。
審實之法即是不二。
豈有三谛二谛。
皆名審實。
今明真俗說為谛者。
但是方便實非谛也。
故涅槃經雲。
所言二谛者。
其實是一。
且如來方便為化衆生。
故說為二。
譬如日月不轉醉人見轉。
當知唯有不轉之日。
不醉之人同見。
豈别有回轉之日。
若實有轉日者。
不醉之人亦應并見也。
一谛如真日。
二谛如轉日。
真日審實可名一谛。
轉日不實何有二谛。
方便說二。
實義不成故非谛也。
今此以一實谛為所诠之理也。
二明能诠之教者。
若三藏教通教。
正是煩惱惡酒未吐。
唯诠轉日說有二谛。
不能诠一實谛也。
若别教诠一實谛。
如離轉日。
圓教诠一實谛。
轉日即不轉日也。
三對經論者。
若華嚴教诠一實谛。
帶理内世谛不即之方便。
若三藏教一向不诠一實谛也。
若方等教。
诠一實谛同華嚴。
有偏真會一實谛之方便。
摩诃般若教诠一實谛亦同華嚴。
亦帶偏真會一實谛之方便。
故無量義經雲。
佛成道已來。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
今謂何有不說實谛。
但或時赴緣。
開二谛三谛不即一谛之方便所覆。
法華教诠一實谛。
無覆不即之方便。
但诠一切即一實谛也。
故法華經說。
二萬日月燈明佛。
皆雲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若涅槃經同方等。
通釋入佛性為異。
諸論随經類之可解。
如中論偈雲。
亦是中道義。
此即是申一實谛之教也。
故青目釋雲。
遮二邊故名為中道。
即是遮因緣空邊假邊。
非此二邊。
則非遮真俗二谛名一實谛也。
故涅槃經雲。
一實谛者則無二也。
又雲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也。
無二之性即是入不二法門。
又一實谛者。
即是不生不生。
不生不生不可說故。
是故淨名居士默然杜口。
文殊稱歎意在于此也。
四教義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