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二

關燈
是無作因也。

    二明依理說義。

    無作之理不可思量即是無量也。

    三依體說用。

    無量即是無作之數量也。

    若解此三義。

    次無作後說無量四谛。

    不足緻疑也。

    問曰無生無作何異。

    真之與實何異。

    答曰若核名論義。

    一往難者。

    恒強取意通釋佛意。

    不無名有所主。

    二明能诠之教者。

    即是四教能诠四種四谛之理。

    即為四意。

    一初三藏教。

    诠生滅四谛之理。

    但生滅四谛之理。

    即是涅槃經明生生之義。

    生生既不可說。

    雲何說三藏教能诠此理。

    又涅槃經雲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即是四悉檀善巧故能诠也。

    若是世界對治為人。

    用此三悉檀說生滅四谛。

    此約随情辨能诠。

    用第一義悉檀。

    說生滅四谛。

    即是約随智辨能诠也。

    若無随情智之機則不可說。

    此二機發。

    則可以方便赴機善巧說生滅四谛。

    故法華經雲。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也。

    二次明通教诠無生四真谛之理。

    無生四真谛即是大涅槃經。

    明不生生義。

    不生生既不可說。

    雲何說通教能诠此理。

    又涅槃經雲。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即是用四悉檀因緣說也。

    若世界為人對治三悉檀。

    故說無生四谛。

    此約随情辨能诠也。

    若用第一義悉檀說無生四谛。

    即是約随智辨能诠也。

    若無情智之機則不可說。

    此機若發則以方便赴機善巧。

    而說三乘。

    向道之人聞說。

    即入第一義谛無言說道。

    斷見思煩惱也。

    三明别教能诠無量四谛之理。

    無量四谛之理即是涅槃經明生不生義。

    生不生既不可說。

    雲何說别教能诠此理。

    又涅槃經雲。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即用四悉檀因緣說也。

    若用世界為人對治。

    三悉壇。

    故善巧方便而說無量四谛。

    即是約随情辨能诠也。

    若用第一義悉檀說。

    即是約随智辨能诠。

    若無情智二機。

    發則不可說。

    若此二機發則可以方便赴機。

    而說别教。

    菩薩聞說即入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初地也。

    四次明用圓教。

    诠無作四實谛理。

    無作四實谛理。

    即是大涅槃經。

    明不生不生義。

    不生生既不可說。

    雲何說圓教能诠此理。

    又涅槃經明。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即是用四悉檀因緣說也。

    若用世界為人對治三悉檀。

    說無作四實谛此乃約随情辨能诠耳。

    若用第一義悉檀。

    說無作四實谛。

    即是約随智辨能诠也。

    若無情智之機。

    即是不可說。

    此機若發則可說也。

    利根大士聞說。

    即開佛智見。

    見佛性理住大涅槃也。

    三明對諸經論者。

    即為二意。

    一對經二對論。

    一對經者。

    若華嚴教用别圓兩教诠無量四谛無作四谛之理。

    小乘三藏漸教之初。

    但诠生滅四谛之理。

    大集方等及此經。

    用四教诠四種四谛之理。

    摩诃般若用三教。

    诠三種四谛之理。

    法華但用圓教诠無作四實谛理。

    大涅槃通用四教诠四種四谛之理。

    事如前引涅槃經文。

    即其義也。

    二明對論者。

    别通經論類經可知。

    若通申經論。

    如中論破一切内外颠倒執诤。

    競論外人問曰。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

    即應無生無滅。

    以無生無滅故即無四谛四沙門果三寶。

    若受空法有如此等過。

    論主答曰。

    汝今實不知空因緣。

    諸佛常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若不知二谛則不知真法。

    以有空不空義故則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不空義一切法則不成。

    一切法成者。

    有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今釋此語論主破執見既盡。

    明有四谛四沙門果三寶者。

    即是申摩诃衍中三種四谛。

    三種四沙門果。

    三種三寶也。

    問曰雲何得知。

    答曰論主說偈故知有也偈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此偈申通教大乘诠無生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偈雲。

    亦名為假名。

    即是申别教大乘。

    诠無量四聖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偈雲。

    亦是中道義。

    即是申圓教大乘。

    诠無作四實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破申之意。

    大乘三教亦用一偈。

    作論之巧妙在于斯。

    次後說兩品。

    初品雲。

    問曰已知摩诃衍入第一義。

    今欲聞聲聞法入第一義。

    答曰論主具明生滅十二因緣。

    破六十二見入第一義。

    即是為鈍根聲聞弟子。

    說因緣生滅。

    因緣即是生滅四谛四沙門果三寶也。

    中論前申摩诃衍通别圓三教。

    三種四谛四沙門果三寶。

    後兩品申三藏生滅四谛四沙門果三寶者。

    以後世人根轉鈍應須還用此教。

    是則中論文略而義富。

    申佛四教既明。

    于四谛之理已顯。

    故言有四谛也乃是如意珠論。

    非唾水精論也。

    若不解此義。

    單複織假恐虛棄功夫。

    四假通佛大小乘經。

    意終難見也。

    第二約三谛明四教所诠之理者。

    即為三意。

    一明三谛所诠之理。

    二明能诠四教。

    三約經論。

    一明三谛所诠理者。

    三谛名義具出璎珞仁王二經。

    一者有谛。

    二者無谛。

    三者中道第一義谛。

    所言有谛者。

    二十五有世間衆生。

    妄情所見名之為有。

    如彼情見審實不虛名之為谛。

    故言有谛。

    亦名俗谛亦名世谛。

    如涅槃經雲。

    如世人心所見者名為世谛。

    二無谛者。

    三乘出世之人所見真空。

    無名無相故名為無。

    審實不虛目之為谛。

    故言無谛。

    亦名真谛亦名第一義谛。

    故涅槃經雲。

    如出世人心所見。

    故名為第一義谛。

    三中道第一義谛者。

    遮二邊故說名中道。

    言遮二邊者。

    遮凡夫愛見有邊。

    遮二乘所見無名無相空邊。

    遮俗谛真谛之二邊。

    遮世谛第一義谛之二邊。

    遮如此等之二邊。

    名為不二。

    不二之理目之為中。

    此理虛通無擁名之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