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一

關燈
或說三根。

    或說四根。

    或言為下根者說。

    或言不為下根者說。

    言為下根者說者。

    如法華經三草。

    二木禀澤皆得增長。

    言不為下根者。

    說即如引涅槃經文也。

    問曰提謂經。

    說五戒明人天善。

    何意不開為五教義耶。

    答曰人天教舊醫所說。

    世之常道不離生死。

    法王出世欲化衆生令出火宅。

    是以鹿苑三轉法輪。

    人天得道以此為實。

    故有三藏教。

    此經大品法華涅槃諸大乘經。

    皆雲于波羅奈轉四谛法輪。

    又大智度論。

    明結集法藏。

    亦從鹿苑而起。

    不取提謂經為初也。

    問曰若不開人天善。

    何得法華經明三草二木禀澤也。

    答曰三藏教明世間布施持戒禅定。

    即是人天之教。

    并是正因緣所生善法。

    此已為三藏教所攝。

    故不須為五也。

    問曰四教義。

    與地論人四宗義同不。

    答曰若人問言。

    四谛即是四大不此為非問。

    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

    意乃多途略出三妨。

    一四宗明義言方似滞。

    二細尋研核。

    立名作義似如不便。

    三四宗雖言富博一家往望。

    攝佛法意猶有所阙。

    一四宗明義言方似滞者。

    彼不約四不可說。

    用四悉檀趣緣。

    而說即成滞也。

    二細尋研核立名作義似如不便者。

    彼之四宗毗昙見有得道。

    可許因緣為宗。

    三假品是世谛何得為宗。

    成論見空得道何不以空為宗。

    且智度論明三藏教。

    有三門入道。

    一是有門。

    二是空門。

    三是假名門也。

    又智度論彈方廣義雲。

    取十喻直說一切法不生不滅。

    失般若意。

    豈得用夢幻為不真宗也。

    今咨曰。

    不真宗即是通教。

    真宗即是通宗者。

    宗則通真不真。

    不真何意沒宗而用教。

    真宗何意無教而立宗。

    宗若無教何得知真。

    真宗若沒宗。

    有教則同名通教。

    若俱沒教留宗則同名通宗。

    若俱安教則同名通宗教。

    若留真不真則名通不。

    真宗教通真宗教通不真宗。

    可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應三乘通修也。

    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

    通教亦是通真之通也。

    此則兩名混同。

    義無别也。

    答曰楞伽經雲。

    說通教童朦宗通教菩薩。

    故以真宗為通宗也。

    又咨曰。

    若爾是則前因緣假名不真。

    宗皆是教童朦。

    不應悉立宗名也。

    核卻并決意邪謂立四宗名義不甚便也。

    今言四教者。

    佛從初得道至大涅槃。

    顯示一切法門。

    無非言教也。

    三設巧救四宗名義得立。

    若比古今雖為富博。

    一家往望攝佛法意猶大有所阙。

    今采諸經論立四教義。

    一教各有四門。

    合十六門。

    彼因緣假名兩宗。

    似與此所明三藏教。

    有空二門相參。

    猶阙昆勒門及非有非空兩門也。

    彼不真宗明諸法如幻如化。

    似與此通教有門相參。

    餘三門彼所不明。

    彼真宗似與此别教有門相參。

    餘三門彼所不明。

    此則四宗明義。

    但得與此三教四門相參。

    此圓教四門彼所不明。

    四教猶有十二門明義。

    彼四宗之所不明也。

    又護身法師用五宗明義。

    彼四宗如前長立法界宗。

    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四教猶有十一門。

    彼所不明也。

    耆阇法師用六宗明義。

    三宗似與此三門相參。

    如上分别。

    彼真宗似與此通教空門相參。

    彼常宗似與此别教有門相參。

    彼圓宗似與此圓教有門相參。

    四教猶有十門。

    彼六宗之所不明也。

    故知四宗五宗六宗。

    雖言古今以來明義富博。

    今一家往望攝佛法意。

    猶大有所阙也。

    所以前明四悉檀義者。

    正是述一家通經說法。

    與古今所說通用不同也。

    故前明三觀豎破諸法。

    略為數十番。

    其尋覽者則知。

    與諸禅師及三論師所說意有殊也。

    今明四教一教各有四門。

    四教即有十六門。

    又開三藏教四門。

    如五百阿羅漢各說身因。

    即是五百門也。

    故經說泥洹真法寶。

    衆生從種種門入。

    道但三藏教四門尚開無量門入道。

    何況通教别教圓教。

    各有四門而不得各明開無量門也。

    故華嚴經明善财童子見四十二善知識。

    各言我唯知此一法門。

    如是見一百二十善知識。

    乃至無量善知識。

    皆各雲我唯能知此一法門。

    是則大乘法門無量無邊也。

    此經三十二菩薩。

    各說入不二法門。

    乃至八千菩薩。

    皆說入不二法門。

    故法華經雲。

    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如此法藏于不可說。

    用四悉檀而起教門。

    令一切衆生。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若留此意。

    比決四宗五宗六宗。

    自知殊别也。

    第五明經論用四教多少不同。

    若華嚴頓教用别圓兩教。

    若漸教之初。

    小乘經但用三藏教。

    若大乘方等則具有四教。

    若摩诃般若用通别圓三教。

    妙法蓮華經但用圓教。

    大涅槃名諸佛法界。

    四教皆入佛性涅槃。

    諸論随經用教多少義類可解。

    問曰四教遍通衆經。

    何故偏于此經文前廣辯。

    答曰一切漸頓諸經未必皆明四教。

    唯方等大集及此經。

    典具有四教之文。

    故約此經意略明四教義也。

    但每嗟末代弘經之人。

    采衆經義用通一論。

    遂緻使後生皆謂論富經貧輕經重論。

    今采衆經論立四教義。

    以通諸大小乘經者。

    意望後賢敬重佛言棄其枝末。

    若能專心大乘方等。

    聽說受持讀誦書寫如說修行。

    非但功不唐捐。

    亦能契理之要也。

     四教義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