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義卷第一

關燈
義不成但名圓教也。

    是則四教四名。

    雖複互通而研其理實。

    當教立名不可混濫。

    若圓教攝三。

    即是又多仆從而侍衛之也第三引證者。

    夫欲申通佛法事。

    須經論明文。

    但佛教浩漫玄旨難尋。

    若不立名辨義。

    何以得知旨趣也。

    今明此義略為三意。

    一明無文立名作義以通經教。

    二别引經論證。

    三總引經論證。

    一無文立名作義以通經教者。

    問曰立四教名義。

    若無經論明文。

    豈可承用。

    答曰古來諸師講說。

    何必盡有經論明文。

    如開善光宅五時明義。

    莊嚴四時判教。

    地論四宗五宗六宗。

    攝山單複中假。

    興皇四假并無明文。

    皆是随情所立助揚佛化。

    其有緣者莫不承習。

    信解弘宣。

    問曰何意不依半滿五味幸出經論文。

    答曰佛教具有漸頓不定半滿五味。

    各據一邊。

    豈得通釋此諸教也。

    但使義符經論。

    無文何足緻疑。

    大智度論雲。

    法施者。

    依附經法廣作義理。

    為立名字皆名法施。

    今一家解釋佛法。

    處處約名作義。

    随義立名。

    或有文證或無文證。

    若有文證故不應疑。

    無文證者亦須得意。

    譬如神農編鵲華他皆古之聖醫。

    所造藥對治世撰集諸經方。

    當時所治無往不差。

    今人依用未必皆愈。

    而即末代凡醫。

    雖約古方出意增損。

    随病授藥少有不差。

    若深解此喻通經說法。

    睹時事所宜作義。

    立名亦有何失。

    今釋此經一部前後作義立名。

    此非一條。

    若不體此意者。

    何但四教之名而生疑也。

    經論正是趣前人機緣。

    末代學問。

    執見千端行道障起非一。

    甯可守株待[少/兔]。

    必贻斯責。

    且佛教無窮恒沙非譬。

    東流之者萬不一。

    達智人君子希更詳焉。

    二别引經論證四教者。

    前釋名中以已具引經文。

    今更略出。

    如戒心雲。

    應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佛在世時豈無三藏之教故成實論雲。

    我今正欲論三藏中實義。

    次證通教者。

    此經淨名為迦旃延解說五義。

    二百比丘心得解脫。

    大品經三慧品。

    明薩婆若智三乘同得。

    中論雲。

    諸法實相三人共入。

    次證别教者。

    此經明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未具佛法。

    亦不應滅心受而取證也。

    無量義經雲。

    摩诃般若華嚴海空。

    宣說菩薩曆劫修行。

    即是别教文。

    涅槃經明五行。

    正是别教意也。

    大智論雲。

    結使有二種。

    一者共二乘斷。

    二者不共斷。

    不共斷者。

    不共般若斷于别惑。

    次證圓教者。

    華嚴經雲。

    為說圓滿修多羅。

    此經雲。

    諸佛解脫。

    當于衆生心行之中求。

    大品經雲。

    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

    當學般若。

    法華經明多寶如來歎言。

    善哉釋迦牟尼佛。

    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為大衆說。

    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涅槃經雲。

    複有一行是如來行。

    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智度論雲。

    三智其實一心中得。

    如是尋讨大乘經論。

    四教義文處處有之也。

    三總引經論證者。

    今影傍大乘經論立四教名義者。

    如大涅槃經。

    明四不可說。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四種之說以此化前緣。

    即是四教意。

    又涅槃經雲四種轉四谛法輪。

    即是四教意。

    又法華經明三草二木禀澤不同。

    譬方便說即三教也。

    一地所生一雨所潤。

    譬說最實事即圓教也。

    中論破諸異執既訖複說因緣四句通佛四說。

    即是四教之意。

    如此等四說法随機化物即四教義。

    四說即是四教之異名也。

    第四料簡者。

    問曰法華經雲。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

    何曾有四說之殊。

    答曰上來處處引四不可說。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

    尚未曾定有一說。

    何曾定有四教耶故。

    此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随類各得解。

    随類異解者。

    即是四教不同之相也。

    且諸經明義不同。

    自有說異解異說。

    一解一說。

    異解一說。

    一解異說無說無解故。

    此經雲。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若達此意四教點定立義。

    何所疑哉。

    問曰四教從何而起。

    答曰今明四教。

    還從前所明三觀而起。

    為成三觀。

    初從假入空觀。

    具有折體拙巧二種入空不同。

    從折假入空故有藏教起。

    從體假入空故有通教起。

    若約第二從空入假之中。

    即有别教起。

    約第三一心中道正觀。

    即有圓教起。

    問曰三觀複因何而起。

    答曰三觀還因四教而起。

    問曰觀教複因何而起。

    答曰觀教皆從因緣所生四句而起。

    問曰因緣所生四句因何而起。

    答曰因緣所生四句即是心。

    心即是諸佛不思議解脫。

    諸佛不思議解脫畢竟無所有。

    即是不可說。

    故淨名杜口默然無說也。

    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者。

    即是用四悉檀。

    說心因緣所生之四句。

    赴四種根性十二因緣法所成衆生而說也。

    四種根性者。

    一者下根。

    二者中根。

    三者上根。

    四者上上根。

    赴此四種根性故因此教觀無礙而起。

    普利益衆生得成信法兩行之益。

    此即若聖說法。

    若聖默然之義也。

    問曰。

    大涅槃經雲。

    根有三種。

    一者下根二者中根三者上根。

    為中根人于波羅奈三轉小法輪。

    為上根人于拘屍那城轉大法輪。

    若為下根人如來終不為轉法輪。

    今何得言有四種根性。

    為下根人說三藏教耶。

    答曰諸佛教門随緣不定。

    或說一根。

    或說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