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三藏禅要(海仁睿)
關燈
小
中
大
沙功德。
乃至佛果。
唯願諸佛菩薩興慈願力。
加威護念令我乘斯功德。
速與一切三昧門相應。
速與一切陀羅尼門相應。
速得一切自性清淨。
如是廣發誓願。
令不退失速得成就。
次應學調氣。
調氣者。
先想出入息。
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
亦皆流注。
然後從口徐徐而出。
又想此氣。
色白如雪潤澤如乳。
仍須知其所至遠近。
還複徐徐從鼻而入。
還令遍身中。
乃至筋脈悉令周遍。
如是出入各令至三。
作此調氣。
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适。
然後學定。
輸波迦羅三藏曰。
汝初學人。
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無念以為究竟者。
即覓增長不可得也。
夫念有二種。
一者不善念。
二者善念。
不善妄念。
一向須除。
善法正念。
不令複滅。
真正修行者。
要先正念增修。
後方至于究竟清淨。
如人學射久習純熟。
更無心想行住恒與定俱。
不怕不畏起心。
為患虧于進學。
次應修三摩地。
所言三摩地者。
更無别法。
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
名為大圓鏡智。
上自諸佛下至蠢動。
悉皆同等無有增減。
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
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
行者應當安心靜住。
莫緣一切諸境。
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
去身四尺。
當前對面不高不下。
量同一肘圓滿具足。
其色明朗内外光潔。
世無方比。
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
即更觀察漸引令廣。
或四尺。
如是倍增。
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
将欲出觀。
如是漸略還同本相。
初觀之時如似于月。
遍周之後無複方圓。
作是觀已。
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
得此三昧者。
名為地前三賢。
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
如經所說名為初地。
所以名初地者。
為以證此法昔所未得。
而今始得生大喜悅。
是故初地名曰歡喜。
亦莫作解了。
即此自性清淨心。
以三義故。
猶如于月。
一者自性清淨義。
離貪欲垢故。
二者清涼義。
離嗔熱惱故。
三者光明義。
離愚癡闇故。
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
是以月世人共見。
取以為喻令其悟入。
行者久久作此觀。
觀習成就不須延促。
唯見明朗更無一物。
亦不見身之與心。
萬法不可得。
猶如虛空。
亦莫作空解。
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
久久能熟。
行住坐卧。
一切時處。
作意與不作意。
任運相應無所挂礙。
一切妄想。
貪嗔癡等一切煩惱。
不假斷除。
自然不起。
性常清淨。
依此修習。
乃至成佛。
唯是一道更無别理。
此是諸佛菩薩内證之道。
非諸二乘外道境界。
作是觀已。
一切佛法恒沙功德。
不由他悟。
以一貫之。
自然通達。
能開一字演說無量法。
刹那悟入于諸法中。
自在無礙。
無去來起滅。
一切平等。
行此漸至升進之相久自證知。
非今預說所能究竟。
輸波迦羅三藏曰。
既能修習。
觀一成就已。
汝等今于此心中。
複有五種心義。
行者當知。
一者刹那心。
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
速還忘失。
如夜電光。
暫現即滅。
故雲刹那。
二者流注心。
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絕。
如流奔注。
故雲流注。
三者甜美心。
謂積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玩味于道。
故雲甜美。
四者摧散心。
為卒起精勤。
或複休廢。
二俱違道故雲摧散。
五者明鏡心。
既離散亂之心。
鑒達圓明一切無著。
故雲明鏡。
若了達五心。
于此自驗。
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别矣。
汝等行人初學修定。
應行過去諸佛秘密方便加持修定法。
一體與一切總持門相應。
是故。
應須受此四陀羅尼。
陀羅尼曰。
(别本漢注唵蘇乞嚩日啰)。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成就。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無失。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漸廣。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廣。
複令漸略如故。
如是四陀羅尼者。
是婆誐梵。
自證法中甚深方便。
開諸學人令速證入。
若欲速求此三摩地者。
于四威儀。
常誦此陀羅尼。
克念用功勿暫虛廢。
無不速驗。
汝等習定之人。
複須知經行法則。
于一靜處平治淨地。
面長二十五肘。
兩頭豎标。
通頭系索。
才與胸齊。
以竹筒盛索。
長可手執。
其筒随日右轉平直來往。
融心普周視前六尺。
乘三昧覺任持本心。
谛了分明無令忘失。
但下一足便誦一真言。
如是四真言從初至後。
終而複始。
誦念勿住。
稍覺疲懈。
即随所安坐。
行者應知入道方便深助進。
金剛。
不遷不易。
被大精進甲胄。
作猛利之心。
誓願成得為期。
終無退轉之。
無以雜學惑心令一生空過。
然法無二相心言兩忘。
若不方便開示無由悟入。
良以梵漢殊隔。
非譯難通。
聊蒙指陳。
随憶鈔錄。
以傳未悟。
京西明寺慧警禅師。
先有撰集。
今再詳補。
頗謂備焉。
南無稽首十方佛 真如海藏甘露門 三賢十聖應真僧 願賜威神加念力 希有總持禅秘要 能發圓明廣大心 我今随分略稱揚 回施法界諸含識 無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門要法一卷
乃至佛果。
唯願諸佛菩薩興慈願力。
加威護念令我乘斯功德。
速與一切三昧門相應。
速與一切陀羅尼門相應。
速得一切自性清淨。
如是廣發誓願。
令不退失速得成就。
次應學調氣。
調氣者。
先想出入息。
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
亦皆流注。
然後從口徐徐而出。
又想此氣。
色白如雪潤澤如乳。
仍須知其所至遠近。
還複徐徐從鼻而入。
還令遍身中。
乃至筋脈悉令周遍。
如是出入各令至三。
作此調氣。
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适。
然後學定。
輸波迦羅三藏曰。
汝初學人。
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無念以為究竟者。
即覓增長不可得也。
夫念有二種。
一者不善念。
二者善念。
不善妄念。
一向須除。
善法正念。
不令複滅。
真正修行者。
要先正念增修。
後方至于究竟清淨。
如人學射久習純熟。
更無心想行住恒與定俱。
不怕不畏起心。
為患虧于進學。
次應修三摩地。
所言三摩地者。
更無别法。
直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
名為大圓鏡智。
上自諸佛下至蠢動。
悉皆同等無有增減。
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
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
行者應當安心靜住。
莫緣一切諸境。
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
去身四尺。
當前對面不高不下。
量同一肘圓滿具足。
其色明朗内外光潔。
世無方比。
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
即更觀察漸引令廣。
或四尺。
如是倍增。
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
将欲出觀。
如是漸略還同本相。
初觀之時如似于月。
遍周之後無複方圓。
作是觀已。
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
得此三昧者。
名為地前三賢。
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
如經所說名為初地。
所以名初地者。
為以證此法昔所未得。
而今始得生大喜悅。
是故初地名曰歡喜。
亦莫作解了。
即此自性清淨心。
以三義故。
猶如于月。
一者自性清淨義。
離貪欲垢故。
二者清涼義。
離嗔熱惱故。
三者光明義。
離愚癡闇故。
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
是以月世人共見。
取以為喻令其悟入。
行者久久作此觀。
觀習成就不須延促。
唯見明朗更無一物。
亦不見身之與心。
萬法不可得。
猶如虛空。
亦莫作空解。
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
久久能熟。
行住坐卧。
一切時處。
作意與不作意。
任運相應無所挂礙。
一切妄想。
貪嗔癡等一切煩惱。
不假斷除。
自然不起。
性常清淨。
依此修習。
乃至成佛。
唯是一道更無别理。
此是諸佛菩薩内證之道。
非諸二乘外道境界。
作是觀已。
一切佛法恒沙功德。
不由他悟。
以一貫之。
自然通達。
能開一字演說無量法。
刹那悟入于諸法中。
自在無礙。
無去來起滅。
一切平等。
行此漸至升進之相久自證知。
非今預說所能究竟。
輸波迦羅三藏曰。
既能修習。
觀一成就已。
汝等今于此心中。
複有五種心義。
行者當知。
一者刹那心。
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
速還忘失。
如夜電光。
暫現即滅。
故雲刹那。
二者流注心。
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絕。
如流奔注。
故雲流注。
三者甜美心。
謂積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玩味于道。
故雲甜美。
四者摧散心。
為卒起精勤。
或複休廢。
二俱違道故雲摧散。
五者明鏡心。
既離散亂之心。
鑒達圓明一切無著。
故雲明鏡。
若了達五心。
于此自驗。
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别矣。
汝等行人初學修定。
應行過去諸佛秘密方便加持修定法。
一體與一切總持門相應。
是故。
應須受此四陀羅尼。
陀羅尼曰。
(别本漢注唵蘇乞嚩日啰)。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成就。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無失。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漸廣。
此陀羅尼。
能令所觀廣。
複令漸略如故。
如是四陀羅尼者。
是婆誐梵。
自證法中甚深方便。
開諸學人令速證入。
若欲速求此三摩地者。
于四威儀。
常誦此陀羅尼。
克念用功勿暫虛廢。
無不速驗。
汝等習定之人。
複須知經行法則。
于一靜處平治淨地。
面長二十五肘。
兩頭豎标。
通頭系索。
才與胸齊。
以竹筒盛索。
長可手執。
其筒随日右轉平直來往。
融心普周視前六尺。
乘三昧覺任持本心。
谛了分明無令忘失。
但下一足便誦一真言。
如是四真言從初至後。
終而複始。
誦念勿住。
稍覺疲懈。
即随所安坐。
行者應知入道方便深助進。
金剛。
不遷不易。
被大精進甲胄。
作猛利之心。
誓願成得為期。
終無退轉之。
無以雜學惑心令一生空過。
然法無二相心言兩忘。
若不方便開示無由悟入。
良以梵漢殊隔。
非譯難通。
聊蒙指陳。
随憶鈔錄。
以傳未悟。
京西明寺慧警禅師。
先有撰集。
今再詳補。
頗謂備焉。
南無稽首十方佛 真如海藏甘露門 三賢十聖應真僧 願賜威神加念力 希有總持禅秘要 能發圓明廣大心 我今随分略稱揚 回施法界諸含識 無畏三藏受戒忏悔文及禅門要法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