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三藏禅要(海仁睿)
關燈
小
中
大
饒益衆生。
及滿本願故應修利行。
為欲親近大善知識。
及令善心無間斷故應行同事(如是四法此修行處)。
第十一十重戒門 諸佛子受持菩薩戒。
所謂十重戒者。
今當宣說至心谛聽。
一者不應退菩提心。
妨成佛故。
二者不應舍三寶歸依外道。
是邪法故。
三者不應毀謗三寶及三乘教典。
背佛性故。
四者于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處。
不應生疑惑。
非凡夫境故。
五者若有衆生已發菩提心者。
不應說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
斷三寶種故。
六者未發菩提心者。
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發于二乘之心。
違本願故。
七者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
不應辄說深妙大乘。
恐彼生謗獲大殃故。
八者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
令斷善根故。
九者于外道前。
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
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
不能辦得令退菩提心。
二俱有損故。
十者但于一切衆生。
有所損害及無利益。
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随喜。
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
已上是授菩薩戒竟。
汝等應如是清淨受持。
勿令虧犯。
已受三聚淨戒竟。
次應受觀智密要禅定法門大乘妙旨。
夫欲受法。
此法深奧。
信者甚希。
不可對衆。
量機密授。
仍須先為說種種方便。
會通聖教令生堅信決除疑網。
然可開曉。
輸波迦羅三藏曰。
衆生根機不同。
大聖設教亦複非一。
不可偏執一法互相是非。
尚不得人天報。
況無上道。
或有單行布施得成佛。
或有唯修戒亦得作佛。
忍進禅慧。
乃至八萬四千塵沙法門。
一一門入悉得成佛。
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
作斯修行乃至成佛。
若聞此說當自淨意寂然安住。
于是三藏居衆會中不起于坐。
寂然不動如入禅定可經良久。
方從定起遍觀四衆。
四衆合掌扣頭。
珍重再三而已。
三藏久乃發言曰。
前雖受菩薩淨戒。
今須重受諸佛内證無漏清淨法戒。
方今可入禅門。
入禅門已。
要須誦此陀羅尼。
陀羅尼者。
究竟至極同于諸佛。
乘法悟入一切智海。
是名真法戒也。
此法秘密不令辄聞。
若欲聞者。
先受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令誦三遍。
即合聞戒及餘秘法。
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律儀。
諸大功德不可具說。
又為發心。
複授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複誦三遍。
即發菩提心乃至成佛。
堅固不退。
又為證入。
複受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複誦三遍。
即得一切甚深戒藏。
及具一切種智。
速證無上菩提。
一切諸佛同聲共說。
又為入菩薩行位。
複授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若誦三遍。
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
于諸秘密聽無障礙。
既入菩薩灌頂之位。
堪受禅門。
已上授無漏真法戒竟。
又先為擁護行人。
授一陀羅尼曰。
先誦十萬遍除一切障。
三業清淨。
罪垢消滅。
魔邪不娆。
如淨白素易受染色行人亦爾。
罪障滅已速證三昧。
又為行者授一陀羅尼曰。
持誦之法。
或前後兩個陀羅尼。
随意誦一個。
不可并。
恐興心不專。
夫欲入三昧者。
初學之時。
事絕諸境屏除緣務。
獨一靜處半跏而坐已。
須先作手印護持。
以檀慧并合豎。
其戒忍方願。
右押左正相叉著二背上。
其進力合豎頭相拄曲。
開心中少許。
其禅智并合豎即成。
作此印已。
先印頂上。
次印額上。
即下印右肩。
次印左肩。
然後印心。
次下印右膝。
次印左膝。
于一一印處。
各誦前陀羅尼。
七遍乃至七處訖。
然後于頂上散印訖。
即執數珠念誦此陀羅尼。
若能多誦二百三百遍。
乃至三千五千亦得。
每于坐時。
誦滿一洛叉。
最異成就。
既加持身訖。
然端身正住如前半跏坐以右押左不須結全跏。
全跏則多痛。
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
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
然可直頭平望。
眼不用過開。
又不用全合。
大開則心散。
合即惛沈。
莫緣外境。
安坐即訖。
然可運心供養忏悔。
先标心觀察十方一切諸佛。
于人天會中為四衆說法。
然後自觀己身。
于一一諸佛前以三業虔恭禮拜贊歎。
行者作此觀時。
令了了分明如對目前。
極令明見。
然後運心于十方世界。
所有一切天上人間。
上妙香華幡蓋飲食珍寶種種供具。
盡虛空遍法界。
供養一切諸佛。
諸大菩薩。
法報化身。
教理行果。
及大會衆。
行者作此供養已。
然後運心于一一諸佛菩薩前。
起殷重至誠心。
發露忏悔。
我等從無始來至于今日。
煩惱覆心久流生死。
身口意業難具陳。
我今唯知廣忏。
一忏已後。
永斷相續。
更不起作。
唯願諸佛菩薩以大慈悲力。
加威護念攝受我忏。
令我罪障速得消滅(此名内心秘密忏悔。
最微妙)。
次應發弘誓願。
我久在有流。
或于過去。
曾行菩薩行。
利樂無邊有情。
或修禅定。
勤行精進護持三業。
所有恒
及滿本願故應修利行。
為欲親近大善知識。
及令善心無間斷故應行同事(如是四法此修行處)。
第十一十重戒門 諸佛子受持菩薩戒。
所謂十重戒者。
今當宣說至心谛聽。
一者不應退菩提心。
妨成佛故。
二者不應舍三寶歸依外道。
是邪法故。
三者不應毀謗三寶及三乘教典。
背佛性故。
四者于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處。
不應生疑惑。
非凡夫境故。
五者若有衆生已發菩提心者。
不應說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
斷三寶種故。
六者未發菩提心者。
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發于二乘之心。
違本願故。
七者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
不應辄說深妙大乘。
恐彼生謗獲大殃故。
八者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
令斷善根故。
九者于外道前。
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
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
不能辦得令退菩提心。
二俱有損故。
十者但于一切衆生。
有所損害及無利益。
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随喜。
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
已上是授菩薩戒竟。
汝等應如是清淨受持。
勿令虧犯。
已受三聚淨戒竟。
次應受觀智密要禅定法門大乘妙旨。
夫欲受法。
此法深奧。
信者甚希。
不可對衆。
量機密授。
仍須先為說種種方便。
會通聖教令生堅信決除疑網。
然可開曉。
輸波迦羅三藏曰。
衆生根機不同。
大聖設教亦複非一。
不可偏執一法互相是非。
尚不得人天報。
況無上道。
或有單行布施得成佛。
或有唯修戒亦得作佛。
忍進禅慧。
乃至八萬四千塵沙法門。
一一門入悉得成佛。
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
作斯修行乃至成佛。
若聞此說當自淨意寂然安住。
于是三藏居衆會中不起于坐。
寂然不動如入禅定可經良久。
方從定起遍觀四衆。
四衆合掌扣頭。
珍重再三而已。
三藏久乃發言曰。
前雖受菩薩淨戒。
今須重受諸佛内證無漏清淨法戒。
方今可入禅門。
入禅門已。
要須誦此陀羅尼。
陀羅尼者。
究竟至極同于諸佛。
乘法悟入一切智海。
是名真法戒也。
此法秘密不令辄聞。
若欲聞者。
先受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令誦三遍。
即合聞戒及餘秘法。
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律儀。
諸大功德不可具說。
又為發心。
複授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複誦三遍。
即發菩提心乃至成佛。
堅固不退。
又為證入。
複受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複誦三遍。
即得一切甚深戒藏。
及具一切種智。
速證無上菩提。
一切諸佛同聲共說。
又為入菩薩行位。
複授一陀羅尼曰。
此陀羅尼若誦三遍。
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
于諸秘密聽無障礙。
既入菩薩灌頂之位。
堪受禅門。
已上授無漏真法戒竟。
又先為擁護行人。
授一陀羅尼曰。
先誦十萬遍除一切障。
三業清淨。
罪垢消滅。
魔邪不娆。
如淨白素易受染色行人亦爾。
罪障滅已速證三昧。
又為行者授一陀羅尼曰。
持誦之法。
或前後兩個陀羅尼。
随意誦一個。
不可并。
恐興心不專。
夫欲入三昧者。
初學之時。
事絕諸境屏除緣務。
獨一靜處半跏而坐已。
須先作手印護持。
以檀慧并合豎。
其戒忍方願。
右押左正相叉著二背上。
其進力合豎頭相拄曲。
開心中少許。
其禅智并合豎即成。
作此印已。
先印頂上。
次印額上。
即下印右肩。
次印左肩。
然後印心。
次下印右膝。
次印左膝。
于一一印處。
各誦前陀羅尼。
七遍乃至七處訖。
然後于頂上散印訖。
即執數珠念誦此陀羅尼。
若能多誦二百三百遍。
乃至三千五千亦得。
每于坐時。
誦滿一洛叉。
最異成就。
既加持身訖。
然端身正住如前半跏坐以右押左不須結全跏。
全跏則多痛。
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
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
然可直頭平望。
眼不用過開。
又不用全合。
大開則心散。
合即惛沈。
莫緣外境。
安坐即訖。
然可運心供養忏悔。
先标心觀察十方一切諸佛。
于人天會中為四衆說法。
然後自觀己身。
于一一諸佛前以三業虔恭禮拜贊歎。
行者作此觀時。
令了了分明如對目前。
極令明見。
然後運心于十方世界。
所有一切天上人間。
上妙香華幡蓋飲食珍寶種種供具。
盡虛空遍法界。
供養一切諸佛。
諸大菩薩。
法報化身。
教理行果。
及大會衆。
行者作此供養已。
然後運心于一一諸佛菩薩前。
起殷重至誠心。
發露忏悔。
我等從無始來至于今日。
煩惱覆心久流生死。
身口意業難具陳。
我今唯知廣忏。
一忏已後。
永斷相續。
更不起作。
唯願諸佛菩薩以大慈悲力。
加威護念攝受我忏。
令我罪障速得消滅(此名内心秘密忏悔。
最微妙)。
次應發弘誓願。
我久在有流。
或于過去。
曾行菩薩行。
利樂無邊有情。
或修禅定。
勤行精進護持三業。
所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