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堂和尚語錄 第十卷

關燈
壽穴。

    相者謂。

    此地高則蔭子孫富盛。

    低則當出異僧。

    祖曰。

    願得僧以副吾崇佛之志。

    及祖葬未數年。

    母鄭氏嘗夢。

    一老僧修而癯。

    長挹乞飯。

    因而娠焉。

    逮生之夕。

    母複夢如前。

    年十二。

    父母攜師。

    拜祖墳。

    言其事。

    師若有所憶至十六歲。

    無經世意。

    父母見有異相。

    舌貫鼻端。

    聽其依普明寺僧師蘊出家。

    一日聞誦杜工部天河詩。

    長時任顯悔。

    秋至辄分明。

    縱被微雲掩。

    終能永夜清。

    忽有警發。

    辭親出鄉。

    首依雪窦煥和尚淨慈中庵皎和尚。

    公務外。

    惟坐禅。

    二老撫愛。

    常置之左右。

    道過金山。

    掩室和尚。

    一見甚器重。

    通夕與語無倦。

    是時運庵師祖。

    謝事真之天甯。

    解後語話。

    見其氣宇不凡。

    未幾赴道場。

    攜師過霅上。

    薙染為不厘務侍者。

    凡入室。

    常舉古帆未挂因緣。

    不許下語。

    思之。

    古帆未挂話。

    有甚難會。

    其實隻是一漚未發已前事。

    何得不教人下語。

    造方丈。

    通見解聲未絕。

    庵雲。

    何不合取狗口。

    靜地裡密密體取去。

    歸寮不覺躁悶。

    忽然會得古帆未挂話。

    清淨行者不入涅槃話。

    次日入室。

    卻問南泉斬貓兒如何。

    師雲。

    大地載不起。

    庵低頭微笑。

    自此遍曆諸大老之門。

    與石帆衍叔結盟。

    遊江淮湘漢。

    巡禮祖塔。

    坐夏荊門玉泉。

    因思虞察院于疎山壽塔因緣發明。

    孜孜參究因過廬山。

    大雪彌月。

    在東林旦過堂。

    夜坐無心中。

    會得大嶺古佛放光時節。

    自此凝滞泮然。

    其時無二月和尚主福嚴。

    奔走龍象。

    師往依之。

    即命典藏。

    有修首座飽參碩學。

    歸隐南嶽。

    影不出山。

    未嘗容易肯可諸方。

    師與商略古今。

    反覆博約。

    深相契合。

    有北禅禮和尚。

    機辯峻捷。

    衲子少得登其門者。

    師一日訪之。

    厲聲曰。

    新到相看。

    禮雲。

    長老不在。

    師雲。

    已得真人好消息。

    禮出喚行者雲。

    新到僧在那裡。

    師指露柱雲。

    和尚問。

    爾何不答。

    禮雲。

    甚處來。

    師雲。

    福嚴。

    禮雲。

    行李在甚麼處。

    師雲。

    在旦過堂。

    禮雲。

    我不問爾者個行李。

    師雲。

    若是那個行李。

    北禅門下着不得。

    傾倒不忍舍。

    由是回浙到淨慈。

    見淨和尚。

    淨問雲。

    爾還知所生父母通身紅爛。

    在荊棘林中麼。

    師雲。

    好事不在匆忙。

    淨随後打一拳。

    師展兩手雲。

    且緩緩。

    時笑翁和尚住靈隐。

    以虎丘舊職。

    命師再屍藏事。

    舉住杭之廣覺。

    力辭。

    忠獻史衛王秉鈞軸。

    嘉禾天甯别浦。

    以師名聞之。

    出世興聖。

    實紹定二年也。

    複遷報恩。

    開府存耕趙公。

    以明之顯孝。

    力請。

    開山。

    複遷瑞岩。

    二年丐退。

    掩關啟霞。

    萃成頌古代别。

    延福虛席侍郎黃公。

    堅請主之。

    繼遷婺之寶林。

    五年嬰強[寇-(敲-高)+ㄆ]之難。

    歸松源塔下。

    東谷和尚主冷泉。

    欲舉立僧。

    恐不俯就。

    衲子再三禮請。

    師從之。

    開室普說。

    垂三轉語。

    罔有湊泊。

    寶祐戊午。

    育王虛席。

    禅衲毅然陳乞。

    有司節齋尚書陳公。

    嘉其公議。

    特與敷奏。

    是年四月領寺事。

    三年吳制相。

    信讒懷隙。

    辱師欲損其德。

    師怡然自若。

    始終拒抗。

    略無變色。

    聖旨宣谕釋放。

    作偈奉謝雲。

    去時曉露消袢暑。

    歸日秋聲滿夕陽。

    恩渥重重何以報。

    望無雲處祝天長。

    古愚餘尚書典鄉郡。

    特以金文延之。

    迫于晚景。

    退閑明覺塔下。

    作終焉計。

    景定甲子有旨。

    诏住淨慈。

    衲子奔集。

    堂單無以容。

    半居堂外。

    上徹宸聽。

    賜絹百疋造帳米伍伯碩。

    楮券十萬貫。

    是年秋。

    又賜田參阡餘畝。

    即今天錫莊是也。

    十月 帝崩。

    召師入内。

    對靈普說。

    兩宮宣赉憂渥。

    丁卯秋遷徑山。

    冬十月 朝廷降香。

    遣使禱雪。

    問師期應。

    師曰。

    今夕果至期無爽。

    回奏賜绫牒貳拾道。

    銀券等。

    一新僧堂浴堂行堂。

    區區工役中。

    猶勵衆無怠。

    師感兩朝恩遇之寵。

    将所賜帑帛。

    創小庵于望雲亭之東。

    扁曰天澤。

    就築塔為歸藏之地。

    師平生性不通方。

    與時寡合。

    臨事無所寬假。

    言才脫口。

    則釋然無間。

    以是學者。

    畏而仰之。

    二十年常舉靈雲兩處不答。

    征問衲子。

    少有契其意者。

    己巳。

    十月五日。

    祖忌拈香罷。

    忽感微疾。

    越二日。

    書偈沐浴。

    端坐而逝。

    春秋八十五。

    夏臘五十三。

    嗣法十數人。

    語錄二帙。

    已行于世。

    門人奉全身。

    瘗于塔焉。

    鹹淳十年十月十一日。

    新劄差 住持慶元府清涼禅寺嗣法小師 (法雲)謹狀 (行狀或唐刊系。

    在後祿末。

    令本不見。

    故付于此) 祖翁在世。

    語錄二帙。

    刊流天下。

    宋鹹淳五年晉之。

    續錄後集。

    已成三卷。

    而 本朝未刊行之。

    先師常為言。

    而未果成也。

    為人之後者。

    曷無勇為乎。

    仍搜遺逸。

    新添數紙于後錄之尾。

    锓梓于龍翔。

    正和癸醜開爐日。

    拙孫(宗卓)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