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堂和尚語錄 第四卷

關燈
辨他不出。

    所以性敏者。

    多不得道。

    自高者多恥下問。

    此酌然之理。

    法眼會中有一僧。

    名之曰則監院。

    久依法眼。

    凡升堂小參入室普說。

    并不趨赴。

    法眼一日。

    撞見他道。

    則兄爾後生家。

    白日茫茫。

    何不問事。

    者僧道。

    某甲實謾和尚不得。

    曾見青峰和尚。

    得個安樂法門。

    所以罷參。

    法眼雲。

    爾從甚麼因緣中得入。

    者僧道。

    曾問如何是學人自己。

    青峰向我道。

    丙丁童子來求火。

    我便從者裡住。

    法眼雲。

    好語。

    隻恐爾錯會。

    者僧不消一寸鈎三尺線。

    一釣便上道。

    丙丁屬火。

    将火覓火。

    将自己覓自己。

    法眼大笑道。

    我向爾道。

    爾不會青峰意。

    者僧鼓起無明。

    起單前去。

    是他般若因緣成熟時節至矣。

    行得三兩日。

    忽然思量道。

    法眼和尚是五百衆肉身大士。

    道我不是。

    必有長處。

    回來投誠請誨。

    法眼道。

    爾問我。

    者僧便問。

    如何是學人自己。

    法眼厲聲道。

    丙丁童子來求火。

    者僧豁然大悟。

    山僧尋常。

    多要問兄弟。

    問處一般。

    答亦不别。

    那裡是者僧悟處。

    其間手腳未穩者。

    未免躊躇。

    要得自在。

    當如則監院再見法眼一番子。

    以表久參之驗也。

    然而虛玄大道。

    無著真宗。

    不可得而苟求。

    有生而知之者。

    學而知之者。

    各任其器。

    阿那個是生而知之者。

    趙州和尚是也。

    才數歲随本師詣南泉請戒。

    本師先與南泉和尚人事。

    次引沙彌禮拜。

    适之南泉偃息。

    就卧處受他作禮。

    南泉道。

    爾是那裡受業。

    趙州道。

    瑞像。

    南泉雲。

    爾還見瑞像麼。

    趙州雲。

    某甲不見瑞像。

    即今見個卧如來。

    南泉物見主眼卓豎。

    矍然起坐乃問。

    爾是有主沙彌那。

    趙州雲。

    某甲不敢。

    南泉雲。

    作麼生是爾主。

    趙州近前叉手道。

    孟春猶寒。

    伏惟和尚萬福者。

    個自非無量劫來熏。

    煉成熟。

    安能及此。

    雖未極其淵奧。

    看他題目已自分曉。

    豈非生而知之者欤。

    棱道者此間鹽官縣裡人。

    行腳到福州靈雲。

    遇上堂。

    他便出問。

    如何是佛法。

    的的大意。

    靈雲道。

    驢事未去。

    馬事到來。

    如是參雪峰玄沙靈雲三大老。

    二十年不能省發。

    一日在雪峰會裡。

    因卷簾豁然契悟。

    乃有投機頌。

    玄沙謂雪峰雲。

    恐是意識注述。

    又須勘過始得。

    棱道者忽在面前。

    雪峰雲。

    道者子。

    備頭陀未肯爾。

    爾若真正契悟。

    更須道看。

    棱道者接口。

    再述一頌道。

    萬象之中獨露身。

    為人自肯乃方親。

    昔年謬向途中覓。

    今日看來火裡冰。

    雪峰回顧玄沙雲。

    者個又喚作注述得麼。

    豈非學而知之者欤。

    今之人用盡心機。

    要到他田地。

    終是難得。

    後來閩王請住長慶。

    為見衲子泥于萬象之中獨露身。

    遂用些鎖口訣道。

    萬象之中獨露身。

    是撥萬象不撥萬象。

    會中龍象悉皆下語不得。

    以緻法眼修山主悟空輩皆不契。

    遂遊泉南。

    一日欲出湖外回到漳州。

    城下雨淋淋地不止。

    遂入城邊小院避雨。

    拾枯薪入僧堂。

    地爐向火。

    隻管論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以至肇論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等語。

    忽有老僧入來附火。

    乃問。

    山河大地。

    與上座自己。

    是同是别。

    修山主道。

    不别。

    老僧豎起兩指而去。

    那時方知。

    是地藏琛禅師。

    未免胸中各少置疑。

    雨稍晴。

    業已成行。

    老僧複來相送。

    行到佛殿前。

    指花壇石雲。

    諸公适來道。

    三界唯心。

    且道。

    者一塊石。

    在心内在心外。

    法眼雲。

    在心内。

    地藏雲。

    行腳人置者一塊石。

    在心頭多少不自在。

    如是三人拗折主丈。

    參者老和尚。

    各有契悟。

    名滿天下。

    後來法眼一宗。

    大行于世。

    蓋從雪峰玄沙氣脈中來。

    所謂祖父有田舍翁陰德。

    爾看雪峰一出嶺來。

    先買一把杓頭。

    绾一條手巾。

    到處行益結緣。

    誓不吃頭堂飯。

    及到德山會裡。

    先占作飯頭。

    以至三到投子。

    九上洞山。

    千辛萬苦。

    成就道業。

    後來建大伽藍。

    開大法施。

    聚一千五百衆。

    每雲。

    一千五百個布衲子。

    老僧扚頭舀得來。

    又如玄沙和尚。

    精持頭陀苦行。

    日間開畬種粟。

    引水灌蔬。

    夜間勤于香燈。

    持淨掃地。

    閩王不時宣。

    入禁中說法。

    歸來其苦行寒暑不易。

    爾看他示衆道。

    直似秋潭月影。

    靜夜鐘聲。

    随扣擊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

    猶是生死岸頭事。

    豈是尋常導師說底話。

    又如藥山和尚。

    遊山到澧陽。

    見人家有一座山好。

    便要化他建道場。

    百姓不從。

    便入他牛闌裡坐禅。

    人家被惱之不已。

    乃牽牛歸屋裡。

    縱火燒卻牛闌。

    他隻在牛闌基坐禅。

    太守聞得。

    與之買山。

    建一所庵。

    扁之曰牛闌。

    後來成叢林。

    安廣衆。

    以緻雲嵓道吾舡子高沙彌李翺相公輩。

    得以為授道之地。

    每雲。

    老僧無福。

    不敢與衆同食。

    每日隻吃兩粥。

    首座見他眼腦精明。

    必謂别置飲食。

    一日不赴堂。

    藏在方丈僻處。

    待藥山赴堂上。

    入門見铫子裡氣出。

    揭開乃是黃菜葉。

    煮麥麸少許。

    藥山雲。

    老僧年來無力陪衆。

    如是者十年矣。

    今被首座觑破。

    勿與外知。

    乃有麥麸而飯。

    牛闌而禅。

    古人刻苦至此極矣。

    所以光明後世。

    子孫至今不絕。

    又如百丈大智禅師。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年高九十五歲。

    鋤頭刀釨。

    蓑衣箬笠。

    不曾離身。

    黃檗五峰平田古靈沩山懶安。

    龍象滿門。

    不忍其作務。

    密而去之。

    百丈雲。

    老僧無福。

    坐消信施。

    遂絕食而殂。

    又如老南住黃檗時。

    入室退必淚下。

    有問其故。

    乃雲。

    老僧是佛法中罪人。

    一堂兄弟。

    無人下得一轉語切當。

    法門興衰。

    亦可知矣。

    室中每舉鐘樓上念贊。

    床腳下種菜。

    勝首座下一轉語道。

    猛虎當路坐。

    他便退黃檗。

    與他住。

    自居積翠庵。

    古人為法門之切如此。

    為道之切如此。

    今之兄弟。

    傥能仰體上古之風。

    不待按牛頭吃草。

    孜孜焉。

    自成叢席。

    四方傳頌。

    可不偉哉。

    誠不孤老拙在此炙手助熱也。

    己事未明者。

    慎勿多出新語。

    新語乃是自得之妙。

    而不能會通先聖所得所傳之妙。

    深恐古道淪沒。

    山僧凡與江湖抱道之士。

    往來議論。

    多引前輩遺言往行。

    遞相激勵。

    庶昭昭然。

    得見古人情狀。

    夫子為一代儒宗。

    祖述而不作。

    若作恐夫子無文章耶。

    為見周室下衰。

    禮樂崩壞。

    删詩書定禮樂。

    區區立教。

    以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

    以贻後世。

    楊子着太玄真經。

    天下人非之。

    謂夫子不曾作經。

    以其詞近乎簡澀。

    門人告之。

    楊子曰。

    世不我知。

    當有子雲複生矣。

    自漢及今。

    楊子之道盛行。

    大抵立言。

    隻要是當。

    千古之下。

    豈無識者。

    茲來至節在迩。

    久在首座寮入室。

    殊覺不便。

    恐妨山門請人次第。

    方丈納牌。

    既緣會許時。

    以道義故。

    遂舉些古人履踐處。

    以當末後殷勤。

    第衰老出語太過。

    望兄弟赦之幸甚。

    記得。

    沩山向火次。

    問仰山。

    終日向火。

    因甚全無暖氣。

    仰山作向火勢。

    沩山雲。

    子隻得物體。

    能所未在。

    仰山雲。

    某甲隻如此。

    和尚作麼生。

    沩山亦作向火勢。

    仰山雲。

    和尚隻得物體。

    能所未在。

    沩山雲。

    如是如是。

    盡謂。

    沩仰傳器而受。

    殊不知。

    父子之義。

    各自背馳。

    今夜忽有個衲僧出來道。

    老和尚。

    爾也莫要盡盡檢點古人。

    客檐之下。

    隆冬苦寒。

    又在孤峰絕頂。

    爾底暖氣。

    阿誰不知。

    山僧隻得以手掩面。

    收卷波瀾。

    何故。

    知我罪我。

    夜深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