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者。
長時所以。
法性等者。
廣大所由。
不念等者。
第一所以。
顯為順真之方便也。
新論文略義不如此。
論。
菩薩發是至見法身 釋曰。
上顯發心相。
次明利益。
于中有四。
初顯勝德。
二明微過。
三通權教。
四歎實行。
初中有二。
初明自利功德。
後顯利他功德。
此初也。
發是心者。
前三心也。
由其直心正觀真如。
深心悲心助顯真故。
而能少分見自法身。
謂依以觀于人空門相□而見故雲少分。
新論名為見法身。
以其法身無自他别。
亦即是見之法身。
論。
以見法身至入于涅槃 釋曰。
此顯利他德也。
謂于十住發心住中。
随本發心。
利衆生願。
能現八相。
權作佛身。
故花嚴雲。
雲何菩薩一身作無量身。
悉于一切世界示現成佛故。
由得道故。
成此佛事。
是佛菩薩常行之道。
示現成佛道之相故。
總名為八相成道。
故對法論業大性雲。
窮生死際。
示現一切成菩提等諸佛事故。
就諸教說多少不同。
如花嚴經說二十相。
彼經為成十數法門。
仍一一相皆顯十義。
而不别說。
入胎一相。
佛本行經所現更多多同。
花嚴少有差别。
智論說。
有化身成佛則無入住出胎等相。
悲花經說。
天王世尊自右成道。
則無出家。
法花龍女作成界子速得成佛。
無苦行等。
悲花又說。
有佛成道都不說法。
便入涅槃。
此等諸教所說異者。
或總通顯一切佛事。
或但一佛随宜所現。
或随義類開合有殊。
若約大位多分而說故。
有說言。
八相成道。
既初住上皆能示現于中故。
有任不任運遍不遍義。
應作四句。
有遍不任運。
謂初地上一念作意。
至十方故。
有任運不遍。
謂十地來随位自在現身土故。
有非任運非遍。
謂三賢位依以觀門少分見故。
有遍而任運。
謂依世尊。
依大法身起妙用故。
恐文繁廣略示方□。
于中委細如别章辨。
論。
然是菩薩至未能決斷 釋曰。
次明微過。
于中有二。
先異地上。
後異凡愚。
此初也。
然是等者。
初正顯異。
以其等者釋異所由。
所言漏者。
過失流義。
以未能得無漏智故。
無始及今。
依于二障所起漏業未能除也。
要至初地得無漏智。
方能斷伏有漏業故。
故說初地斷二種愚。
一執著我法愚。
即是此中異生性障。
二惡趣離染愚。
即是惡趣諸業果等。
若爾甯說能離見愛。
答。
彼約伏離此言永斷。
以分别障親迷谛理。
要至初地方能斷故。
顯證法身非地前也。
論。
随其所生至自在力故 釋曰。
此異凡愚也。
雖由未斷諸過漏故。
失念起惡能招苦果。
暫随所生微苦相應。
而亦非被惡業所系。
以有悲智所起大願自在之力所任持故。
故新論雲。
或由惡業受于微苦。
願力所持非久被系。
故異凡也。
故瑜伽論顯此義雲。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
或于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
多分于此速得解脫。
受少苦受生大厭離。
于彼衆生起大悲心。
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壞實福。
論。
修多羅中至勇猛故 釋曰。
此會通權教釋伏疑也。
謂有疑雲。
若此菩薩。
有大願力。
非業系者。
何故經說。
種姓菩薩在六住中有其退堕。
故此會通遣外疑難。
或說有退等者。
此舉違教。
本業經說。
七住已前名為退分。
彼若不遇善知識者。
或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遇惡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法中。
乃至能起五無間業。
非其實退等者。
釋通其意。
但是權語。
非謂實教。
以彼十信初學之人未入十住正定位中而懈怠者。
如來怖之令發勇猛故。
說六住退入凡夫。
又即十住名為初學。
是初發意菩薩攝故。
其十行位名為正位。
本業經說。
是正位故。
怖彼十住初學菩薩。
令入十行正定位中。
假說有退。
非實退也。
若不爾者。
何故經說新發意菩薩名畢竟定。
若生八難無有是處。
豈況而造無間業耶。
若爾何故花嚴經說。
至第七住方名不退。
答。
不退大位。
初住即成不退轉心。
七住方得聞有佛等心不動。
故所顯義别。
亦不相違。
而有别開四種不退。
其信證二理深不可。
且初住位。
自信已信已性入正定位。
豈位退耶。
故信與位不可别開。
又不退者。
對退以立。
初地已前既無證退。
何要别立證不退耶。
若謂未證亦名退者堕頂住頂住何不别開。
由此瑜伽說。
已成熟有其三品。
與此論同故。
四不退不可依也。
論。
又是菩薩至自涅槃故 釋曰。
此難實行也。
一發心等者。
于下不堕。
證入十住名一發心。
了人法空。
誰生怯弱。
常運悲智不堕二乘。
故新論雲。
自利利他修行諸行。
尚不畏堕二乘之地。
況于惡道。
若聞無量等者。
于上不怯。
得涅槃者。
即成佛也。
故新論雲。
聞多劫行方始得佛不驚怖等。
依攝大乘有十難行。
由能行故而不怯弱。
信知已下怯所以。
既知。
諸法本來涅槃。
雖久生死而不怯弱。
豈同二乘厭苦欣滅。
故新論雲。
何況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惡道。
由此彼經是權非實。
若爾何故唯識等說有三退屈。
由三練磨方得不退。
言三退屈者。
菩提廣遠屈。
施等難修屈。
轉依難證屈。
言三練磨者。
引他已證練。
省已能修練。
引粗次妙練。
如其次第而為對治。
由斯堅固方不退等。
答。
彼約法相顯過義說。
此約法性顯德義論。
彼約散心取相時言。
此約定位離相時語。
或即由此三種練磨。
方能成此不怯弱等。
由此二處義不相違。
故攝大乘說。
由定故行十難行。
故成不退。
論。
解行發心至當知轉勝 釋曰。
以下第二解行發心。
于中有二。
初顯解行所得發心。
後顯發心所依解行。
初中有三。
初總标難勝。
後顯其勝相。
此初也。
有義。
解者即是十解。
行謂十行。
發心十向依解起行依行入向。
是故名為解行發心。
前位信滿發心入解。
解勝于信。
依解起行複勝。
依信而起于行。
信心解性二無差别。
即轉信心為勝解故。
更深發心入十向位。
由是義故。
名之轉勝。
有義。
此說其理不成。
與論解行不相應故。
論文不顯解行位故。
應知解了。
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故。
行謂度行。
即随深解所修離相六度行也。
依此解行發回向心。
是故名為解行發心。
前位依信而起。
于行發決定心。
今此依解而起。
于行發回向心。
顯過前位故名轉勝。
論。
以是菩薩至所修離相 釋曰。
此顯勝相也。
新論此又說三勝義。
初無數劫。
将欲滿故。
于真如中得深解故。
凡所修行皆離相故。
此依新論亦顯三勝。
以是菩薩等者。
此明時勝。
謂從初住得正信來已至初劫後分位中。
謂彼初劫總有三分。
十住行向。
居初中後。
今此發心在十行末。
十向初心正在後時故。
言初劫将欲滿也。
此亦依于極厚處說。
猛利修者非爾所時。
如十信位一萬劫等。
于真如等者。
此明解勝。
于前信位但起直心。
今顯異前故雲深也。
顯異前故雲深也。
顯異後位故複雲解得。
此深解故雲現前。
所修離相者。
此顯行勝。
由于真如得深解故。
凡所修行皆離相也。
論。
以知法性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
此明發心所依解行也。
文中别顯無相六度。
一一文中顯解行。
别以知等者。
此顯解也。
随順等者。
此顯行也。
于身命财染著名貪。
畜積财法不舍名悭。
真無财法。
何有悭貪。
起情樂境。
名之為染。
染色聲等名五欲過。
法性無境。
甯有欲過。
于苦憎恚名之為嗔。
追觸暴熱佷戾名惱。
法性無苦。
何有嗔惱。
心于善品懶堕名懈。
恃我高舉名之為慢。
法無身心。
何有懈慢。
令心流蕩。
于境能發□惠名亂。
法性常定體。
何有亂。
迷闇理事癡名無明。
法性體明。
何有癡闇。
如何法性無貪等耶。
謂以凡聖由證不證有無别。
故知無貪等。
不爾聖凡有有無過。
即以真如無貪等故。
亦得名為六波羅蜜。
故新論雲。
真如法性離悭貪相。
是清淨施度等。
依此經說。
不攝受一切法。
是檀波羅蜜等。
由知法性是六度故。
順法性修檀等行。
檀名為施。
以己财法惠于他故。
屍名為戒。
以善思願制諸惡故。
羼提名忍。
谛察空理安忍壞故。
毗梨名精進。
于諸善品心勇悍故。
禅名靜慮。
能于真境心不動故。
般若名惠。
于諸理事善決擇故。
波羅蜜者。
名到彼岸。
且依梁攝顯其三義。
一無解修故。
世間二乘雖行施等修不密故非到彼岸。
二入真修故。
世間二乘雖行施等。
不入真如非到彼岸。
三得勝果故。
世間二乘雖修施等。
不至此果非到彼岸。
今此菩薩所修施等。
皆能無餘入真。
而修得彼勝果波羅蜜。
以悭貪等垢障永真故。
順真如修離相行。
此六度義有無量門。
于中委悉如别章辨。
論。
證發心者至菩薩究竟地 釋曰。
以下第三明證發心。
于中有三。
初明發心體。
次顯發心相。
後辨成滿德。
初中有三。
先标證位。
次辨證體。
後明證因。
此初也。
謂從初地至第十地。
證得真如發真心故。
由證正智發後得智。
由證後智發大悲故。
有義。
證者契合之義。
正智契真名為證故。
有義。
不然。
非能所故。
謂以何法契合真如。
離真别有能證智者。
非法性義法相宗故。
應言證者是體會義。
謂心随重妄起諸念。
念盡歸源故名為證。
即真體顯名證正智。
真用顯發名證後智。
無别二智而為能證。
不爾始覺異于本覺。
與上諸文極相返故。
論。
證何境界至名為法身 釋曰。
此證何境。
境界所謂真如者。
初舉所證法。
以依轉識說為等者。
次釋通外難。
既體名證。
則無能所。
何故說真名之為境耶。
答此難言以依等。
有義轉識即阿黎耶。
十地證智要依此起。
以此黎耶能取境界故。
就所依說真為境。
實能證智與所證理平等平等無境界也。
有義。
不然不異前說。
而有能證所證别故。
應知此中言轉識者。
假指證智同時轉相。
謂諸菩薩雖體真如。
猶有業相微細生滅。
有業相故未離轉現。
欲顯菩薩非淳淨證。
假就此識說真為境 而實證者體會真如理智無别。
何有境界。
唯真如智名法身者。
後結明非境。
謂證菩提名為法身。
法身唯是真如淨智。
非謂理智而有差别。
是故真如非境界也。
論。
是菩薩至不依文字 釋曰。
下顯證用。
于中有四。
一攝諸上首德。
二随根延促德。
三實行不殊德。
四應機殊用德。
此初也。
是菩薩等者。
此明請法。
唯為開導等者。
顯其請意。
若爾便違諸經論說。
唯除能至百世界故。
有義。
證者雖言地上明起用等。
偏就法雲故。
說一念能至十方。
即舉初後略中間也。
有義。
此說理深不可。
初地應無諸證用故。
既請法等初地亦能。
甯說起用唯法雲也。
由其任運作意别故。
諸經論中就任運義唯說能至百佛世界。
今就作意顯法身用故。
于一念能至十方。
故新論言。
此菩薩以無分别智。
證離言說真如法身故。
能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
然此菩薩法出自心非自心非自求解。
請轉法輪但為開導無聞衆生令依正教而得利益。
自身決定不依文也。
問。
諸經皆說利益安樂。
今此請法無安樂耶。
答。
菩薩先行利益事故。
但有利益必安樂故。
或有安樂非利益故。
由此菩薩于諸衆生或不施與身财法等。
由雖暫安樂非久利益故。
論。
或示超地至不可思議 釋曰。
此随根延促德。
謂聞劫長心則退沒故。
示超地言有速成。
或說我于等者。
此明延德。
謂聞劫少則不精勤故。
說長時發其勇猛。
能示如是等者。
此結衆德。
事妙無窮。
心言路絕皆為饒益諸衆生也。
論。
而實菩薩至僧祇劫故 釋曰。
此實行不殊德也。
而實菩薩等者。
初正明等義。
一種性等。
皆入種姓菩薩位故。
二諸根等。
上中下根皆上根故。
三發心等。
發直心等。
皆無别故。
四所證等。
皆證真如根本理故。
故新論雲。
種姓諸根發心作證。
皆悉同等。
由此等故無超過法。
以一切菩薩等者。
後約時釋成。
從初正信至于初地初無數劫。
初地乃至七地滿心二僧祇。
滿八地乃至十地終心三僧祇劫。
既皆三祇無超過也。
然僧祇數有大有小。
若依小乘有六十數。
一各皆劫數至百千為第一數。
如是展轉十十而倍第五十二名阿僧祇。
終而複始。
僧祇至三名三僧祇。
若依大衆有百二十數。
數至百千名一俱胝。
為第一。
俱胝俱胝為俱梨。
倍倍而數至一百亦名阿僧祇。
從始至終僧祇至三名三僧祇。
問。
成佛要定三祇劫耶。
有義成佛義定三祇劫。
由種姓等皆平等故。
佛大悲緣無偏為故。
優婆塞經及智論說。
我于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祇劫。
然燈佛所二僧祇滿。
至毗婆屍佛三僧祇圓。
後九十一劫别修相好因。
故知成佛定三祇劫。
是故論中言皆經等。
而有經說劫不定者。
諸界諸佛相望而說。
或随衆生根行而言。
若彼彼界彼彼諸佛定爾。
所時方得成佛。
有義。
成佛時劫不定。
諸經論說義不定故。
今者略顯五義不定。
一通諸方雖類世界劫數短長非定一故。
二設一方前後劫數人壽短長亦不定故。
三諸菩薩不唯定居一世界中行勝行故。
四一切時分皆不可說一念不生即成佛故。
五諸劫相入一即一切。
于一念中含多劫故。
而說三祇方成佛者。
且随多分。
極遲者說顯長時。
修功德聚。
廣作期限。
求理實不定。
由大乘法是最勝乘。
若有猛利無間修者。
亦有速疾得成佛義。
故金剛頂理趣等經皆說。
現世登歡喜地。
十六生後得成菩提。
大般若說。
勇猛菩薩。
百劫相續便得成佛。
不爾何故釋迦菩薩。
放大通佛已行妙行。
又如何說超于彌勒。
若超小劫。
大劫亦然。
故不可執定三祇劫。
論。
但随衆生至亦有差别 釋曰。
此應機殊用德也。
此中有難。
若皆平等。
何故經說所行别耶。
故此答言。
但随等也。
衆生不同。
謂前怯懈 或貪嗔等增及等分世界不同。
謂諸佛土所作佛事皆不同故。
根謂善根。
有上中下。
欲謂樂欲有速中鈍。
性謂種姓。
有劣中勝。
所見所聞皆有異故。
菩薩身行不可同也。
論。
又是菩薩至微細之相 釋曰。
次下第二顯發心相。
于中有二。
初歎細标數。
後列名釋相。
此初也。
顯此發心勝于前位。
難測知故言微細相。
論。
雲何為三至起滅故 釋曰。
此列名釋相也。
真心等者。
謂即根本無分别智。
即前直心至此證位。
正念亦離為證真心。
方便心者。
謂即後得無分别智。
即前深心至此證位。
自然遍行一切諸行。
前大悲心至此證位。
自然利益諸衆生故。
雖則不能正證真如。
而作證真方便心也。
以皆後得故合為一。
業識心者。
二智所依阿梨耶識。
于中雖有轉相現相。
而文略故。
舉細兼廣。
此識雖非發心之相。
但顯菩薩雖得二智猶有微細生滅之累不同佛地圓淨之德。
是故攝在發心相耳。
論。
又是菩薩至最高大身 釋曰。
次下第三顯成滿德。
于中有二。
初正顯勝德。
後問答除疑。
初中有二初顯位滿。
後明德滿。
此初也。
又是等者。
因位窮也。
是菩薩者。
即舉證人。
福德智慧皆圓滿故。
是故名為功德成滿。
故地論雲。
一者現報利益 受佛位故。
于色等者。
果位成也。
故地論雲。
二者後報利益。
摩醯首羅智處生故。
彼天在于色界之頂。
色極之處名色究竟處。
将欲成大法主故。
現最高大身。
高者尊也。
此天最居尊高之處。
更無有天在其上故。
大者勝也。
身長一萬八千由旬。
更無天身勝至此故。
故新論說最尊勝身。
此即成就他受用。
佛說在彼者。
有其二義。
一以十王配列十地。
而第十地當此天王。
即于彼身示成佛故。
二顯八相是其化身。
二乘信彼天是聖人也生處。
顯佛實身在彼成故。
故楞伽經依此說雲。
報身如來。
一時成就諸衆生界。
置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
乃至頌雲。
欲界及無色。
佛不彼成道。
色界中上天。
離欲中得道。
問。
此佛豈實彼天成道。
與梵網經花台上佛及千花佛如何配屬。
有義。
梵網花台上佛。
即花藏界自受用身。
說我為盧舍那故。
又說。
吾為本源身故。
千花上佛是他受用。
經說是吾所作身故。
即究竟天所成道者。
彼天能主三千世界。
一花有千百億國故。
說花藏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故。
百億釋迦而為化身。
經說是千佛化身故。
故他受用色天成佛若台上佛是自受用。
甯有現身說法事耶。
答。
除登地上見聞其說有諸根相好等故。
地上菩薩既名法身。
如何不得見自受用。
不爾亦應不見法身說。
以理智成法身故。
有說。
唯見他受用者。
随佛利他相顯處說不妨随分見。
真報身得與諸佛體相應故。
有義。
此說理
長時所以。
法性等者。
廣大所由。
不念等者。
第一所以。
顯為順真之方便也。
新論文略義不如此。
論。
菩薩發是至見法身 釋曰。
上顯發心相。
次明利益。
于中有四。
初顯勝德。
二明微過。
三通權教。
四歎實行。
初中有二。
初明自利功德。
後顯利他功德。
此初也。
發是心者。
前三心也。
由其直心正觀真如。
深心悲心助顯真故。
而能少分見自法身。
謂依以觀于人空門相□而見故雲少分。
新論名為見法身。
以其法身無自他别。
亦即是見之法身。
論。
以見法身至入于涅槃 釋曰。
此顯利他德也。
謂于十住發心住中。
随本發心。
利衆生願。
能現八相。
權作佛身。
故花嚴雲。
雲何菩薩一身作無量身。
悉于一切世界示現成佛故。
由得道故。
成此佛事。
是佛菩薩常行之道。
示現成佛道之相故。
總名為八相成道。
故對法論業大性雲。
窮生死際。
示現一切成菩提等諸佛事故。
就諸教說多少不同。
如花嚴經說二十相。
彼經為成十數法門。
仍一一相皆顯十義。
而不别說。
入胎一相。
佛本行經所現更多多同。
花嚴少有差别。
智論說。
有化身成佛則無入住出胎等相。
悲花經說。
天王世尊自右成道。
則無出家。
法花龍女作成界子速得成佛。
無苦行等。
悲花又說。
有佛成道都不說法。
便入涅槃。
此等諸教所說異者。
或總通顯一切佛事。
或但一佛随宜所現。
或随義類開合有殊。
若約大位多分而說故。
有說言。
八相成道。
既初住上皆能示現于中故。
有任不任運遍不遍義。
應作四句。
有遍不任運。
謂初地上一念作意。
至十方故。
有任運不遍。
謂十地來随位自在現身土故。
有非任運非遍。
謂三賢位依以觀門少分見故。
有遍而任運。
謂依世尊。
依大法身起妙用故。
恐文繁廣略示方□。
于中委細如别章辨。
論。
然是菩薩至未能決斷 釋曰。
次明微過。
于中有二。
先異地上。
後異凡愚。
此初也。
然是等者。
初正顯異。
以其等者釋異所由。
所言漏者。
過失流義。
以未能得無漏智故。
無始及今。
依于二障所起漏業未能除也。
要至初地得無漏智。
方能斷伏有漏業故。
故說初地斷二種愚。
一執著我法愚。
即是此中異生性障。
二惡趣離染愚。
即是惡趣諸業果等。
若爾甯說能離見愛。
答。
彼約伏離此言永斷。
以分别障親迷谛理。
要至初地方能斷故。
顯證法身非地前也。
論。
随其所生至自在力故 釋曰。
此異凡愚也。
雖由未斷諸過漏故。
失念起惡能招苦果。
暫随所生微苦相應。
而亦非被惡業所系。
以有悲智所起大願自在之力所任持故。
故新論雲。
或由惡業受于微苦。
願力所持非久被系。
故異凡也。
故瑜伽論顯此義雲。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
或于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
多分于此速得解脫。
受少苦受生大厭離。
于彼衆生起大悲心。
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壞實福。
論。
修多羅中至勇猛故 釋曰。
此會通權教釋伏疑也。
謂有疑雲。
若此菩薩。
有大願力。
非業系者。
何故經說。
種姓菩薩在六住中有其退堕。
故此會通遣外疑難。
或說有退等者。
此舉違教。
本業經說。
七住已前名為退分。
彼若不遇善知識者。
或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法财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遇惡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法中。
乃至能起五無間業。
非其實退等者。
釋通其意。
但是權語。
非謂實教。
以彼十信初學之人未入十住正定位中而懈怠者。
如來怖之令發勇猛故。
說六住退入凡夫。
又即十住名為初學。
是初發意菩薩攝故。
其十行位名為正位。
本業經說。
是正位故。
怖彼十住初學菩薩。
令入十行正定位中。
假說有退。
非實退也。
若不爾者。
何故經說新發意菩薩名畢竟定。
若生八難無有是處。
豈況而造無間業耶。
若爾何故花嚴經說。
至第七住方名不退。
答。
不退大位。
初住即成不退轉心。
七住方得聞有佛等心不動。
故所顯義别。
亦不相違。
而有别開四種不退。
其信證二理深不可。
且初住位。
自信已信已性入正定位。
豈位退耶。
故信與位不可别開。
又不退者。
對退以立。
初地已前既無證退。
何要别立證不退耶。
若謂未證亦名退者堕頂住頂住何不别開。
由此瑜伽說。
已成熟有其三品。
與此論同故。
四不退不可依也。
論。
又是菩薩至自涅槃故 釋曰。
此難實行也。
一發心等者。
于下不堕。
證入十住名一發心。
了人法空。
誰生怯弱。
常運悲智不堕二乘。
故新論雲。
自利利他修行諸行。
尚不畏堕二乘之地。
況于惡道。
若聞無量等者。
于上不怯。
得涅槃者。
即成佛也。
故新論雲。
聞多劫行方始得佛不驚怖等。
依攝大乘有十難行。
由能行故而不怯弱。
信知已下怯所以。
既知。
諸法本來涅槃。
雖久生死而不怯弱。
豈同二乘厭苦欣滅。
故新論雲。
何況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惡道。
由此彼經是權非實。
若爾何故唯識等說有三退屈。
由三練磨方得不退。
言三退屈者。
菩提廣遠屈。
施等難修屈。
轉依難證屈。
言三練磨者。
引他已證練。
省已能修練。
引粗次妙練。
如其次第而為對治。
由斯堅固方不退等。
答。
彼約法相顯過義說。
此約法性顯德義論。
彼約散心取相時言。
此約定位離相時語。
或即由此三種練磨。
方能成此不怯弱等。
由此二處義不相違。
故攝大乘說。
由定故行十難行。
故成不退。
論。
解行發心至當知轉勝 釋曰。
以下第二解行發心。
于中有二。
初顯解行所得發心。
後顯發心所依解行。
初中有三。
初總标難勝。
後顯其勝相。
此初也。
有義。
解者即是十解。
行謂十行。
發心十向依解起行依行入向。
是故名為解行發心。
前位信滿發心入解。
解勝于信。
依解起行複勝。
依信而起于行。
信心解性二無差别。
即轉信心為勝解故。
更深發心入十向位。
由是義故。
名之轉勝。
有義。
此說其理不成。
與論解行不相應故。
論文不顯解行位故。
應知解了。
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故。
行謂度行。
即随深解所修離相六度行也。
依此解行發回向心。
是故名為解行發心。
前位依信而起。
于行發決定心。
今此依解而起。
于行發回向心。
顯過前位故名轉勝。
論。
以是菩薩至所修離相 釋曰。
此顯勝相也。
新論此又說三勝義。
初無數劫。
将欲滿故。
于真如中得深解故。
凡所修行皆離相故。
此依新論亦顯三勝。
以是菩薩等者。
此明時勝。
謂從初住得正信來已至初劫後分位中。
謂彼初劫總有三分。
十住行向。
居初中後。
今此發心在十行末。
十向初心正在後時故。
言初劫将欲滿也。
此亦依于極厚處說。
猛利修者非爾所時。
如十信位一萬劫等。
于真如等者。
此明解勝。
于前信位但起直心。
今顯異前故雲深也。
顯異前故雲深也。
顯異後位故複雲解得。
此深解故雲現前。
所修離相者。
此顯行勝。
由于真如得深解故。
凡所修行皆離相也。
論。
以知法性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
此明發心所依解行也。
文中别顯無相六度。
一一文中顯解行。
别以知等者。
此顯解也。
随順等者。
此顯行也。
于身命财染著名貪。
畜積财法不舍名悭。
真無财法。
何有悭貪。
起情樂境。
名之為染。
染色聲等名五欲過。
法性無境。
甯有欲過。
于苦憎恚名之為嗔。
追觸暴熱佷戾名惱。
法性無苦。
何有嗔惱。
心于善品懶堕名懈。
恃我高舉名之為慢。
法無身心。
何有懈慢。
令心流蕩。
于境能發□惠名亂。
法性常定體。
何有亂。
迷闇理事癡名無明。
法性體明。
何有癡闇。
如何法性無貪等耶。
謂以凡聖由證不證有無别。
故知無貪等。
不爾聖凡有有無過。
即以真如無貪等故。
亦得名為六波羅蜜。
故新論雲。
真如法性離悭貪相。
是清淨施度等。
依此經說。
不攝受一切法。
是檀波羅蜜等。
由知法性是六度故。
順法性修檀等行。
檀名為施。
以己财法惠于他故。
屍名為戒。
以善思願制諸惡故。
羼提名忍。
谛察空理安忍壞故。
毗梨名精進。
于諸善品心勇悍故。
禅名靜慮。
能于真境心不動故。
般若名惠。
于諸理事善決擇故。
波羅蜜者。
名到彼岸。
且依梁攝顯其三義。
一無解修故。
世間二乘雖行施等修不密故非到彼岸。
二入真修故。
世間二乘雖行施等。
不入真如非到彼岸。
三得勝果故。
世間二乘雖修施等。
不至此果非到彼岸。
今此菩薩所修施等。
皆能無餘入真。
而修得彼勝果波羅蜜。
以悭貪等垢障永真故。
順真如修離相行。
此六度義有無量門。
于中委悉如别章辨。
論。
證發心者至菩薩究竟地 釋曰。
以下第三明證發心。
于中有三。
初明發心體。
次顯發心相。
後辨成滿德。
初中有三。
先标證位。
次辨證體。
後明證因。
此初也。
謂從初地至第十地。
證得真如發真心故。
由證正智發後得智。
由證後智發大悲故。
有義。
證者契合之義。
正智契真名為證故。
有義。
不然。
非能所故。
謂以何法契合真如。
離真别有能證智者。
非法性義法相宗故。
應言證者是體會義。
謂心随重妄起諸念。
念盡歸源故名為證。
即真體顯名證正智。
真用顯發名證後智。
無别二智而為能證。
不爾始覺異于本覺。
與上諸文極相返故。
論。
證何境界至名為法身 釋曰。
此證何境。
境界所謂真如者。
初舉所證法。
以依轉識說為等者。
次釋通外難。
既體名證。
則無能所。
何故說真名之為境耶。
答此難言以依等。
有義轉識即阿黎耶。
十地證智要依此起。
以此黎耶能取境界故。
就所依說真為境。
實能證智與所證理平等平等無境界也。
有義。
不然不異前說。
而有能證所證别故。
應知此中言轉識者。
假指證智同時轉相。
謂諸菩薩雖體真如。
猶有業相微細生滅。
有業相故未離轉現。
欲顯菩薩非淳淨證。
假就此識說真為境 而實證者體會真如理智無别。
何有境界。
唯真如智名法身者。
後結明非境。
謂證菩提名為法身。
法身唯是真如淨智。
非謂理智而有差别。
是故真如非境界也。
論。
是菩薩至不依文字 釋曰。
下顯證用。
于中有四。
一攝諸上首德。
二随根延促德。
三實行不殊德。
四應機殊用德。
此初也。
是菩薩等者。
此明請法。
唯為開導等者。
顯其請意。
若爾便違諸經論說。
唯除能至百世界故。
有義。
證者雖言地上明起用等。
偏就法雲故。
說一念能至十方。
即舉初後略中間也。
有義。
此說理深不可。
初地應無諸證用故。
既請法等初地亦能。
甯說起用唯法雲也。
由其任運作意别故。
諸經論中就任運義唯說能至百佛世界。
今就作意顯法身用故。
于一念能至十方。
故新論言。
此菩薩以無分别智。
證離言說真如法身故。
能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
然此菩薩法出自心非自心非自求解。
請轉法輪但為開導無聞衆生令依正教而得利益。
自身決定不依文也。
問。
諸經皆說利益安樂。
今此請法無安樂耶。
答。
菩薩先行利益事故。
但有利益必安樂故。
或有安樂非利益故。
由此菩薩于諸衆生或不施與身财法等。
由雖暫安樂非久利益故。
論。
或示超地至不可思議 釋曰。
此随根延促德。
謂聞劫長心則退沒故。
示超地言有速成。
或說我于等者。
此明延德。
謂聞劫少則不精勤故。
說長時發其勇猛。
能示如是等者。
此結衆德。
事妙無窮。
心言路絕皆為饒益諸衆生也。
論。
而實菩薩至僧祇劫故 釋曰。
此實行不殊德也。
而實菩薩等者。
初正明等義。
一種性等。
皆入種姓菩薩位故。
二諸根等。
上中下根皆上根故。
三發心等。
發直心等。
皆無别故。
四所證等。
皆證真如根本理故。
故新論雲。
種姓諸根發心作證。
皆悉同等。
由此等故無超過法。
以一切菩薩等者。
後約時釋成。
從初正信至于初地初無數劫。
初地乃至七地滿心二僧祇。
滿八地乃至十地終心三僧祇劫。
既皆三祇無超過也。
然僧祇數有大有小。
若依小乘有六十數。
一各皆劫數至百千為第一數。
如是展轉十十而倍第五十二名阿僧祇。
終而複始。
僧祇至三名三僧祇。
若依大衆有百二十數。
數至百千名一俱胝。
為第一。
俱胝俱胝為俱梨。
倍倍而數至一百亦名阿僧祇。
從始至終僧祇至三名三僧祇。
問。
成佛要定三祇劫耶。
有義成佛義定三祇劫。
由種姓等皆平等故。
佛大悲緣無偏為故。
優婆塞經及智論說。
我于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祇劫。
然燈佛所二僧祇滿。
至毗婆屍佛三僧祇圓。
後九十一劫别修相好因。
故知成佛定三祇劫。
是故論中言皆經等。
而有經說劫不定者。
諸界諸佛相望而說。
或随衆生根行而言。
若彼彼界彼彼諸佛定爾。
所時方得成佛。
有義。
成佛時劫不定。
諸經論說義不定故。
今者略顯五義不定。
一通諸方雖類世界劫數短長非定一故。
二設一方前後劫數人壽短長亦不定故。
三諸菩薩不唯定居一世界中行勝行故。
四一切時分皆不可說一念不生即成佛故。
五諸劫相入一即一切。
于一念中含多劫故。
而說三祇方成佛者。
且随多分。
極遲者說顯長時。
修功德聚。
廣作期限。
求理實不定。
由大乘法是最勝乘。
若有猛利無間修者。
亦有速疾得成佛義。
故金剛頂理趣等經皆說。
現世登歡喜地。
十六生後得成菩提。
大般若說。
勇猛菩薩。
百劫相續便得成佛。
不爾何故釋迦菩薩。
放大通佛已行妙行。
又如何說超于彌勒。
若超小劫。
大劫亦然。
故不可執定三祇劫。
論。
但随衆生至亦有差别 釋曰。
此應機殊用德也。
此中有難。
若皆平等。
何故經說所行别耶。
故此答言。
但随等也。
衆生不同。
謂前怯懈 或貪嗔等增及等分世界不同。
謂諸佛土所作佛事皆不同故。
根謂善根。
有上中下。
欲謂樂欲有速中鈍。
性謂種姓。
有劣中勝。
所見所聞皆有異故。
菩薩身行不可同也。
論。
又是菩薩至微細之相 釋曰。
次下第二顯發心相。
于中有二。
初歎細标數。
後列名釋相。
此初也。
顯此發心勝于前位。
難測知故言微細相。
論。
雲何為三至起滅故 釋曰。
此列名釋相也。
真心等者。
謂即根本無分别智。
即前直心至此證位。
正念亦離為證真心。
方便心者。
謂即後得無分别智。
即前深心至此證位。
自然遍行一切諸行。
前大悲心至此證位。
自然利益諸衆生故。
雖則不能正證真如。
而作證真方便心也。
以皆後得故合為一。
業識心者。
二智所依阿梨耶識。
于中雖有轉相現相。
而文略故。
舉細兼廣。
此識雖非發心之相。
但顯菩薩雖得二智猶有微細生滅之累不同佛地圓淨之德。
是故攝在發心相耳。
論。
又是菩薩至最高大身 釋曰。
次下第三顯成滿德。
于中有二。
初正顯勝德。
後問答除疑。
初中有二初顯位滿。
後明德滿。
此初也。
又是等者。
因位窮也。
是菩薩者。
即舉證人。
福德智慧皆圓滿故。
是故名為功德成滿。
故地論雲。
一者現報利益 受佛位故。
于色等者。
果位成也。
故地論雲。
二者後報利益。
摩醯首羅智處生故。
彼天在于色界之頂。
色極之處名色究竟處。
将欲成大法主故。
現最高大身。
高者尊也。
此天最居尊高之處。
更無有天在其上故。
大者勝也。
身長一萬八千由旬。
更無天身勝至此故。
故新論說最尊勝身。
此即成就他受用。
佛說在彼者。
有其二義。
一以十王配列十地。
而第十地當此天王。
即于彼身示成佛故。
二顯八相是其化身。
二乘信彼天是聖人也生處。
顯佛實身在彼成故。
故楞伽經依此說雲。
報身如來。
一時成就諸衆生界。
置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
乃至頌雲。
欲界及無色。
佛不彼成道。
色界中上天。
離欲中得道。
問。
此佛豈實彼天成道。
與梵網經花台上佛及千花佛如何配屬。
有義。
梵網花台上佛。
即花藏界自受用身。
說我為盧舍那故。
又說。
吾為本源身故。
千花上佛是他受用。
經說是吾所作身故。
即究竟天所成道者。
彼天能主三千世界。
一花有千百億國故。
說花藏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故。
百億釋迦而為化身。
經說是千佛化身故。
故他受用色天成佛若台上佛是自受用。
甯有現身說法事耶。
答。
除登地上見聞其說有諸根相好等故。
地上菩薩既名法身。
如何不得見自受用。
不爾亦應不見法身說。
以理智成法身故。
有說。
唯見他受用者。
随佛利他相顯處說不妨随分見。
真報身得與諸佛體相應故。
有義。
此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