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廣釋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心初起故言又心起者。
謂前所言覺心初起若謂覺。
彼初起之心。
則不名覺。
有初心故。
若無初心。
則何所覺。
所覺既無。
無能覺故。
若覺悟心初起名覺。
既有覺相。
不應名覺。
起初覺心是不覺故。
如何前言覺心初起。
顯通此難故舉此文。
前說覺心初起相者。
于所覺相無相可知。
而言覺心初起相者。
覺彼初心即無念起。
如覺迷方知西即東更無西相是可覺知。
知西相者謂即東也。
覺心之時知初動念即本來靜。
所覺初心既不可得。
能覺初相亦何所存。
故雲即謂無念。
故新論雲。
心尚無有。
何況有初。
論。
是故一切至無始無明 釋曰。
此顯不覺之失也。
文中三節。
謂标釋結。
是故等者乘前标也。
是前無念名為覺故。
除佛已還不名為覺。
以從等者。
釋所以也。
若除佛外不名覺者。
何故前言随分覺等。
以從無始至成佛來無明之念念念相續未曾離故。
新論意同前對四相夢之差别故說漸覺。
今約無明眠之無異故說不覺。
如仁王經同此義雲。
始從伏忍至頂三昧照第一義不名為見。
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故。
故說無始無明者。
結不覺義。
謂從無始而有無明。
既依無明而起諸念。
故有念者說彼皆是無始無明不名覺也。
新論無此文義亦足。
論。
若得無念至無念等故 釋曰。
此顯覺者之德也。
此中意說。
若妄未息。
不知一心本無相念。
若至心源得于無念。
則能遍知一切衆生心妄動故生住異滅心本不動實無生等。
故新論言。
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無有相。
以無念等故者。
釋通上義。
佛得無念衆生有念。
有無懸隔雲何能知。
以無念體皆平等故。
衆生生雖念體即無念。
佛無念體與彼平等。
故能遍知諸念無念。
新論無此文義似阙。
論。
而實無有至同一覺故 釋曰。
上寄四相釋成義言。
此顯始覺不異本覺。
而實等者。
初标不異。
雖曰始得無念之覺。
而覺四相方名始覺。
然所覺相本來無起待。
何不覺始覺别耶。
以四相下後以釋成。
以彼四相無别自體可辨前後故言俱時。
依于一心粗細之念故說覺時而有前後。
言而有即前後也。
非謂四相而俱是有。
既離心外皆無自性。
無有俱時前後可立。
是故說言皆無自立。
既本離心皆無自性。
由此不離本覺真體故。
言本來平等同一覺也。
此總意雲。
既覺四相說為始覺。
所覺無故能覺亦無。
故無始覺異于本覺。
或此真顯始不異本。
謂前所說四種覺相離于本覺皆不可得。
故新論雲。
如是知已則知始覺不可得。
以于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無自性故不異本覺。
若作此釋于理無違。
令新舊論不相乖返。
依此義故楞伽經雲。
十地即十地無所有何以等。
論。
複次至不相舍離 釋曰。
上廣始覺。
下廣本覺。
于中有二。
先明随染。
後顯性淨。
初中有三。
标别辨相。
此初标也。
以随動門而顯本覺故。
言本覺随染分别。
既随緣動而言生也。
雖曰随染不失性淨。
故言與彼不相舍離。
此所随染既有二種。
故随此染生下二相。
言二染者。
一謂自染。
即在因時由無明熏所起諸染。
二謂他染。
即在果時與生同體諸衆生染。
随生相者。
此中有義。
謂随自染生智淨相。
以說從染得智淨故。
由随他染生不思業。
以化染生起勝業故。
有義。
俱随自染而起。
謂本覺心具有體用。
随染顯體成智淨相。
随染顯用起不思業。
既斷自染方能起用。
故不思業亦随自染。
有義。
俱随他染而起。
謂諸菩薩修行得果顯現法身起諸業用。
皆随衆生染有此事。
若度染機無修無得。
唯是真如一味相故。
若爾此二應是始覺。
答由二義故但名本覺。
一約所對染差别故。
謂始覺者對所俱染說。
今此二相對所随染故。
二約本有修生别故。
以智淨等依本有義說。
其始覺者約修生說故。
雖曰不一而亦不異。
以所對染所俱所随皆依真有無别體故。
以本始覺皆有修生本有之義無别異故。
謂本來始更無異法。
從此義故總名本有。
以始契本方名本覺。
從此義故總名修生。
既以本覺作始覺故。
即此本覺亦是本有修生。
又以對始得本名故。
即此始覺亦名修生本有。
此緣起理猶如圓珠随舉一門無不收盡故。
智淨等與彼始覺異不等皆無有妨。
論。
雲何為二至思議業相 釋曰。
此别名也。
略以十門分别此二。
一者釋名。
所言智者謂始覺智。
淨謂離染。
同于本覺。
果德作用故名業。
非下地測名不思議。
二相皆通持業依主。
相者狀也。
本覺随染有此體用當相狀故。
即相之相二釋皆通。
二者出體。
此二皆以生滅門中随染本覺而為自體。
以說随染生二相故。
三顯體用。
初智淨相還淨時體。
不思業相還淨時用。
本覺有此當本末故。
四者染淨。
此二俱淨。
以皆返染而顯說故。
亦可俱染。
以皆随染之所成故。
五約二利。
初一自利。
非無利他。
謂以自他利為他自利故。
六者三身。
初通法身及自受用。
後通化身他受用。
體相粗細二利斷故。
七者四智。
初一鏡智亦平等性。
普照之智體故。
後通三智。
由得平等妙察性成化事故。
八者二智。
初即正體如理之智。
後即後得如量之智。
返照自體起外用故。
九者因緣。
初以體相内熏為因。
初以體彼用大外熏為緣。
後以智淨為生起因。
衆生染機為發起緣。
諸法無有非因緣故。
十者得果。
初以對染同本智淨為所生果。
後以對機無方大用為所生果。
既有因緣必有果故。
論。
智淨相者至方便故 釋曰。
次依名辨。
于中有二。
先明智淨相。
後不思業相。
智中有二。
初直明淨相。
後問答釋疑。
前中亦二。
先因。
後果。
此初也。
謂于地前真如教法内外熏力能修資糧加行善根。
故言依法力熏習。
若登地上契證真如稱真起行名如實修行。
漸漸修習至金剛位因行既極名滿足方便。
故新論雲。
功行滿足。
論。
破和合識至智淳淨故 釋曰。
此顯果也。
果有二種。
所謂體用。
由前方便能破和合梨耶識内生滅之相顯其本覺不生滅性。
此即根本無明盡故以無所念顯本覺也。
故言破和合識相。
顯現法身斷惑顯體即果體也。
即于此時滅染心中業轉現等相續之相故。
今随染本覺之心遂即歸源為淳淨智。
成于應身始覺義也。
然此始覺無别始起。
即是本覺随染作也。
始同本故名淳。
染緣盡故名淨。
斷障顯用即果用也。
論。
此義雲何 釋曰。
次問答釋疑。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初也。
此問意雲。
如上所說動靜心體舉成生滅。
若斷生滅。
應滅靜心。
如何但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法身等。
即執真同妄難也。
論。
以一切心至非不可壞 釋曰。
次下簡妄異真答。
于中有三。
謂法喻合。
此初也。
謂生滅相皆是無明。
非是本覺體。
有識相。
覺與不覺體非一故。
此無明相雖非覺體。
而亦不離本覺之體。
覺與不覺體非異故。
由非異故而可壞。
故涅槃雲。
明與無明其性不二。
由不一故非不可壞。
故下文雲。
除滅無明見本法身。
前然非異可壞義故說離靜無别動心。
今依非一非不壞義說破識相法身顯現。
所望義殊不相違故。
論。
如大海水至濕性不壞 釋曰。
此舉喻也。
文中顯其四種喻相。
如大海等者。
真随妄轉喻。
水相等者。
真妄相依喻。
而水非動性者。
真體不變喻。
此顯動者。
非自性動。
不爾動滅濕應滅故。
若風止滅等者。
息妄顯真喻。
謂顯動者。
随他動故動相滅時濕性不壞。
論。
如是衆生至不壞故 釋曰。
此法合也。
于中次第合前四喻。
衆生淨心等。
如水随風動。
水不自浪。
因風起浪。
風不自波。
依水現波。
故動即水。
無别體也。
心不自起。
因無明起。
癡不自動。
因心有動。
生滅即心。
無别體也。
心與無明等者。
如風水相依。
以水全動故無水相。
以動全濕故無風相。
心全作識故無心相。
識無非真。
無無明相。
故梁攝論雲。
見此不見彼。
若見一分性解分性不異。
即生死故不見涅槃。
即涅槃故不見生死。
心非動性者。
如水非動性。
即顯心性本非動念。
若無明滅下。
如水體不變。
無明滅者。
根本無明如風滅也。
相續滅者。
即業識等。
如波相滅。
智性不壞者。
随染本覺。
照察之性。
如濕性不壞也。
論。
不思議業至勝妙境界 釋曰。
次不思議業相。
于中有二。
初标。
後釋。
此初也。
以依智淨法身之體起此應身功德之相。
與衆生六根勝妙境界。
故寶性論雲。
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
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于妙音聲。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論。
所謂無量至得利益故 釋曰。
此辨釋也。
文有七句。
顯其四義。
初之二句橫顯業德廣多無量。
次之一句豎顯業根流窮三際。
次之二句顯業勝能無功應機。
後之二句顯業勝益利潤不虛。
即是根作真如大用無始無終相續不絕。
故金光明經雲。
應身者從無始生死相續不斷故。
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
衆生不盡用亦不盡故說常住。
寶性論雲。
何者成就自身利益。
謂得解脫遠離煩惱障智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
是名成就自身利益。
何者成就他身利益。
既得成就自身利已。
無始世來自然依彼二種佛身現世間自在力行。
是名成就化身利益。
問。
始得自利已方起利他業。
雲何利他說無始耶。
答。
有二義。
有義。
如來一念真智遍應三世。
所應無前際。
能應亦無始。
猶如圓智一念遍達極三際境。
境無邊故智亦無邊。
無邊之智所現之相故得無始亦能無終。
不可難言過去衆生已入現世無所利應。
以衆生體遍三際故。
三際互融皆具有故。
三際時分無定實故。
說衆生界無增減故。
前際若滅乃成減故。
後際若生是增見故。
故雖前際亦能利益。
此非心識思量所測。
是故複名不思議業。
有義。
前說理未圓明。
于正理教猶乖疏故。
若說衆生體遍三際。
是則便無利他之義。
衆生與佛其體同誰。
既衆生界前際不滅。
亦即佛界後際不增。
誰起化用無始應耶。
若雖同體亦有利者亦可應說衆生利佛。
以同一體成利他故。
更有諸過不能系取。
故知此說理未圓顯。
應言利他說無始者不約所應無始而說。
但約佛。
佛體同而異。
謂利他者即始覺也。
始覺同本。
其體不殊。
本覺之體諸佛無别。
覺體同故佛亦無差。
前佛所化即今佛利。
前既無始。
今亦無初。
故雖始得法身自利。
而起應化利他無始。
此既真用不待作意。
是故名為不思議業。
此與衆生心本無二。
但為無明用則不現。
若有厭求真用漸顯。
則于彼心稱根現起而不作意。
我現差别故雲随根自體相應。
現無不盡盡無不益。
故雲種種而現得利益故等。
此等諸文新論少差。
能尋其義不越于此。
論。
複次覺體至猶如淨鏡 釋曰。
次顯性靜。
于中有二。
初總标。
後别釋。
此初也。
前就動門故說随染。
今約寂門而言性淨。
此二本覺體既不殊。
則不動而動。
動而不動也。
下文四義。
其義既多。
今先略以十門分别。
一出體性。
此四并以生滅門中本覺真如三大為體。
而論但言覺體相者。
且就因說未起用故。
或體即相。
非辨相大。
二明染淨。
此四雖就性淨而說。
若約相論染。
無染異。
初二在纏相有染故名有垢。
如後二出纏離染相故名無垢如。
三辨次第。
以顯染無方明性淨故。
最初說如實空義。
妄空德身成内熏因故。
次又明因熏習義。
由熏斷妄真體顯能故。
次明其法出離義。
依體起用作外緣熏故。
後明其緣熏習義。
四約佛性。
此四既是性淨本覺。
即是經說三佛性義。
初一唯自性住後一唯至得果。
因熏亦自性亦引出。
法出亦引出亦至果。
五辨因果。
初二在因。
後二在果。
因中初舉因體。
次舉因用。
六明大義。
初一唯體非相用。
後一唯用非體相。
因熏亦體亦相而非用。
法出非用亦體亦是相。
此分相門且作是說。
若約镕融。
皆具三大甚明淨義。
此四既是性淨本覺。
雖說相染而性本淨。
即初二自性淨。
後二離垢淨。
自性淨中。
初一由妄空故。
次一由具德故。
離垢淨中。
初顯淨體。
後顯淨用。
八顯大喻有四大義。
猶如虛空故。
虛空喻有四大義。
空無一切相能含一切物。
離垢顯大空示現一切物。
既覺與空具四大義。
故言有四大義與虛空等。
九辨淨喻有四淨義。
猶如明鏡喻有四淨義。
空無外物體。
體淨含衆像。
出離諸塵垢現像為物用。
由四淨義如本覺故。
故論說言猶如明鏡。
文中所言有四大義可與空等其如明鏡。
不言淨義是譯者失。
新論具故。
故彼文雲。
有四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
又此标中具舉二喻。
及下釋中唯淨鏡義亦譯者失。
非本論意。
新論具故。
下文當辨十明同異。
此中法出與前智淨皆顯法體。
此中緣熏與不思業皆顯覺用既無差别。
何故别開前智淨相。
以始同本顯于本覺能觀之智。
此法出離舉出離義。
顯于本覺所觀之法。
前不思業約彼始覺随緣所現相屬智用。
由其根本随染本覺從來相關有親疏故。
今此緣熏依于本覺平等所現普益法用。
由其根本性淨本覺等遍一切無親疏故。
此約義門且說差别。
能智法等實無有異。
以始同本無别體故。
論。
雲何為四至覺照義故 釋曰。
次下别釋。
别釋四義。
即分為四。
此初也。
文中标釋。
下準此知。
如實空鏡者。
标其名也。
覺體不虛故言如實。
于中無妄故名為空。
無妄明淨故喻之鏡。
此中略無虛空義喻。
新論即具。
故彼文雲。
真實空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
下辨相中總有四句。
其上二句總标離到心境界相。
其下二句釋其所以。
謂妄心境本無所有猶如龜毛。
不現鏡中故。
望本覺非所覺照。
覺望心境非能覺照。
所照既無能照無故。
故雲無法可現。
非覺照義故。
故新論雲。
謂一切心境界相及覺相皆不可得故。
若爾何故下文乃言世間境界悉于中現。
答。
彼約依他從真似現。
不異真如故雲即真實性。
此約無别遍計所執實法可現故言無法可現。
所顯義别亦不相違。
若爾所現依他似法應不由彼遍計執實。
答。
雖由執實體唯恒似。
如因質現影。
鏡中不現質。
不現質故無法可現。
能現影故悉于中現。
論。
二者因熏至熏衆生故 釋曰。
因熏習鏡者。
标其名也。
能生覺果名之為因。
此能内熏故名熏習。
能現諸法故謂之鏡。
于中現法亦如虛空。
文略不舉虛空之義。
故新論雲。
真實不空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
下辨相中文有三節。
謂如實不空者。
出因體也。
以是萬德真實體故。
故新論雲。
謂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由不空故方作正因故。
不空者成因義也。
一切世間下釋其鏡義。
謂一切法悉起覺中。
猶如鏡中能現影也。
言不出者。
待緣力現不能自出所現諸法不出心外。
如鏡無質影不自出而所現影不出鏡故。
言不入者心随熏現不從外入。
所現諸法不染真體。
如鏡變影不從外入。
雖現染影不染鏡故。
言不失者。
雖無出入不失緣起。
雖現諸法不失自真。
如影非出入不失所現影。
雖現諸影像不失鏡本故。
言不壞者。
所現同真非可對。
謂随緣有無非可破滅。
如影同鏡非可異除。
随質有無非可破故。
新論所言不滅不壞唯得此義無不失義。
常住一心者。
會相同體以一切等釋同所由
謂前所言覺心初起若謂覺。
彼初起之心。
則不名覺。
有初心故。
若無初心。
則何所覺。
所覺既無。
無能覺故。
若覺悟心初起名覺。
既有覺相。
不應名覺。
起初覺心是不覺故。
如何前言覺心初起。
顯通此難故舉此文。
前說覺心初起相者。
于所覺相無相可知。
而言覺心初起相者。
覺彼初心即無念起。
如覺迷方知西即東更無西相是可覺知。
知西相者謂即東也。
覺心之時知初動念即本來靜。
所覺初心既不可得。
能覺初相亦何所存。
故雲即謂無念。
故新論雲。
心尚無有。
何況有初。
論。
是故一切至無始無明 釋曰。
此顯不覺之失也。
文中三節。
謂标釋結。
是故等者乘前标也。
是前無念名為覺故。
除佛已還不名為覺。
以從等者。
釋所以也。
若除佛外不名覺者。
何故前言随分覺等。
以從無始至成佛來無明之念念念相續未曾離故。
新論意同前對四相夢之差别故說漸覺。
今約無明眠之無異故說不覺。
如仁王經同此義雲。
始從伏忍至頂三昧照第一義不名為見。
所謂見者是薩婆若故。
故說無始無明者。
結不覺義。
謂從無始而有無明。
既依無明而起諸念。
故有念者說彼皆是無始無明不名覺也。
新論無此文義亦足。
論。
若得無念至無念等故 釋曰。
此顯覺者之德也。
此中意說。
若妄未息。
不知一心本無相念。
若至心源得于無念。
則能遍知一切衆生心妄動故生住異滅心本不動實無生等。
故新論言。
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異滅皆無有相。
以無念等故者。
釋通上義。
佛得無念衆生有念。
有無懸隔雲何能知。
以無念體皆平等故。
衆生生雖念體即無念。
佛無念體與彼平等。
故能遍知諸念無念。
新論無此文義似阙。
論。
而實無有至同一覺故 釋曰。
上寄四相釋成義言。
此顯始覺不異本覺。
而實等者。
初标不異。
雖曰始得無念之覺。
而覺四相方名始覺。
然所覺相本來無起待。
何不覺始覺别耶。
以四相下後以釋成。
以彼四相無别自體可辨前後故言俱時。
依于一心粗細之念故說覺時而有前後。
言而有即前後也。
非謂四相而俱是有。
既離心外皆無自性。
無有俱時前後可立。
是故說言皆無自立。
既本離心皆無自性。
由此不離本覺真體故。
言本來平等同一覺也。
此總意雲。
既覺四相說為始覺。
所覺無故能覺亦無。
故無始覺異于本覺。
或此真顯始不異本。
謂前所說四種覺相離于本覺皆不可得。
故新論雲。
如是知已則知始覺不可得。
以于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無自性故不異本覺。
若作此釋于理無違。
令新舊論不相乖返。
依此義故楞伽經雲。
十地即十地無所有何以等。
論。
複次至不相舍離 釋曰。
上廣始覺。
下廣本覺。
于中有二。
先明随染。
後顯性淨。
初中有三。
标别辨相。
此初标也。
以随動門而顯本覺故。
言本覺随染分别。
既随緣動而言生也。
雖曰随染不失性淨。
故言與彼不相舍離。
此所随染既有二種。
故随此染生下二相。
言二染者。
一謂自染。
即在因時由無明熏所起諸染。
二謂他染。
即在果時與生同體諸衆生染。
随生相者。
此中有義。
謂随自染生智淨相。
以說從染得智淨故。
由随他染生不思業。
以化染生起勝業故。
有義。
俱随自染而起。
謂本覺心具有體用。
随染顯體成智淨相。
随染顯用起不思業。
既斷自染方能起用。
故不思業亦随自染。
有義。
俱随他染而起。
謂諸菩薩修行得果顯現法身起諸業用。
皆随衆生染有此事。
若度染機無修無得。
唯是真如一味相故。
若爾此二應是始覺。
答由二義故但名本覺。
一約所對染差别故。
謂始覺者對所俱染說。
今此二相對所随染故。
二約本有修生别故。
以智淨等依本有義說。
其始覺者約修生說故。
雖曰不一而亦不異。
以所對染所俱所随皆依真有無别體故。
以本始覺皆有修生本有之義無别異故。
謂本來始更無異法。
從此義故總名本有。
以始契本方名本覺。
從此義故總名修生。
既以本覺作始覺故。
即此本覺亦是本有修生。
又以對始得本名故。
即此始覺亦名修生本有。
此緣起理猶如圓珠随舉一門無不收盡故。
智淨等與彼始覺異不等皆無有妨。
論。
雲何為二至思議業相 釋曰。
此别名也。
略以十門分别此二。
一者釋名。
所言智者謂始覺智。
淨謂離染。
同于本覺。
果德作用故名業。
非下地測名不思議。
二相皆通持業依主。
相者狀也。
本覺随染有此體用當相狀故。
即相之相二釋皆通。
二者出體。
此二皆以生滅門中随染本覺而為自體。
以說随染生二相故。
三顯體用。
初智淨相還淨時體。
不思業相還淨時用。
本覺有此當本末故。
四者染淨。
此二俱淨。
以皆返染而顯說故。
亦可俱染。
以皆随染之所成故。
五約二利。
初一自利。
非無利他。
謂以自他利為他自利故。
六者三身。
初通法身及自受用。
後通化身他受用。
體相粗細二利斷故。
七者四智。
初一鏡智亦平等性。
普照之智體故。
後通三智。
由得平等妙察性成化事故。
八者二智。
初即正體如理之智。
後即後得如量之智。
返照自體起外用故。
九者因緣。
初以體相内熏為因。
初以體彼用大外熏為緣。
後以智淨為生起因。
衆生染機為發起緣。
諸法無有非因緣故。
十者得果。
初以對染同本智淨為所生果。
後以對機無方大用為所生果。
既有因緣必有果故。
論。
智淨相者至方便故 釋曰。
次依名辨。
于中有二。
先明智淨相。
後不思業相。
智中有二。
初直明淨相。
後問答釋疑。
前中亦二。
先因。
後果。
此初也。
謂于地前真如教法内外熏力能修資糧加行善根。
故言依法力熏習。
若登地上契證真如稱真起行名如實修行。
漸漸修習至金剛位因行既極名滿足方便。
故新論雲。
功行滿足。
論。
破和合識至智淳淨故 釋曰。
此顯果也。
果有二種。
所謂體用。
由前方便能破和合梨耶識内生滅之相顯其本覺不生滅性。
此即根本無明盡故以無所念顯本覺也。
故言破和合識相。
顯現法身斷惑顯體即果體也。
即于此時滅染心中業轉現等相續之相故。
今随染本覺之心遂即歸源為淳淨智。
成于應身始覺義也。
然此始覺無别始起。
即是本覺随染作也。
始同本故名淳。
染緣盡故名淨。
斷障顯用即果用也。
論。
此義雲何 釋曰。
次問答釋疑。
于中有二。
先問。
後答。
此初也。
此問意雲。
如上所說動靜心體舉成生滅。
若斷生滅。
應滅靜心。
如何但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法身等。
即執真同妄難也。
論。
以一切心至非不可壞 釋曰。
次下簡妄異真答。
于中有三。
謂法喻合。
此初也。
謂生滅相皆是無明。
非是本覺體。
有識相。
覺與不覺體非一故。
此無明相雖非覺體。
而亦不離本覺之體。
覺與不覺體非異故。
由非異故而可壞。
故涅槃雲。
明與無明其性不二。
由不一故非不可壞。
故下文雲。
除滅無明見本法身。
前然非異可壞義故說離靜無别動心。
今依非一非不壞義說破識相法身顯現。
所望義殊不相違故。
論。
如大海水至濕性不壞 釋曰。
此舉喻也。
文中顯其四種喻相。
如大海等者。
真随妄轉喻。
水相等者。
真妄相依喻。
而水非動性者。
真體不變喻。
此顯動者。
非自性動。
不爾動滅濕應滅故。
若風止滅等者。
息妄顯真喻。
謂顯動者。
随他動故動相滅時濕性不壞。
論。
如是衆生至不壞故 釋曰。
此法合也。
于中次第合前四喻。
衆生淨心等。
如水随風動。
水不自浪。
因風起浪。
風不自波。
依水現波。
故動即水。
無别體也。
心不自起。
因無明起。
癡不自動。
因心有動。
生滅即心。
無别體也。
心與無明等者。
如風水相依。
以水全動故無水相。
以動全濕故無風相。
心全作識故無心相。
識無非真。
無無明相。
故梁攝論雲。
見此不見彼。
若見一分性解分性不異。
即生死故不見涅槃。
即涅槃故不見生死。
心非動性者。
如水非動性。
即顯心性本非動念。
若無明滅下。
如水體不變。
無明滅者。
根本無明如風滅也。
相續滅者。
即業識等。
如波相滅。
智性不壞者。
随染本覺。
照察之性。
如濕性不壞也。
論。
不思議業至勝妙境界 釋曰。
次不思議業相。
于中有二。
初标。
後釋。
此初也。
以依智淨法身之體起此應身功德之相。
與衆生六根勝妙境界。
故寶性論雲。
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
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
示現微妙色。
出于妙音聲。
令嗅佛戒香。
與佛妙法味。
使覺三昧觸。
令知深妙法。
論。
所謂無量至得利益故 釋曰。
此辨釋也。
文有七句。
顯其四義。
初之二句橫顯業德廣多無量。
次之一句豎顯業根流窮三際。
次之二句顯業勝能無功應機。
後之二句顯業勝益利潤不虛。
即是根作真如大用無始無終相續不絕。
故金光明經雲。
應身者從無始生死相續不斷故。
一切諸佛不共之法能攝持故。
衆生不盡用亦不盡故說常住。
寶性論雲。
何者成就自身利益。
謂得解脫遠離煩惱障智障得無障礙清淨法身。
是名成就自身利益。
何者成就他身利益。
既得成就自身利已。
無始世來自然依彼二種佛身現世間自在力行。
是名成就化身利益。
問。
始得自利已方起利他業。
雲何利他說無始耶。
答。
有二義。
有義。
如來一念真智遍應三世。
所應無前際。
能應亦無始。
猶如圓智一念遍達極三際境。
境無邊故智亦無邊。
無邊之智所現之相故得無始亦能無終。
不可難言過去衆生已入現世無所利應。
以衆生體遍三際故。
三際互融皆具有故。
三際時分無定實故。
說衆生界無增減故。
前際若滅乃成減故。
後際若生是增見故。
故雖前際亦能利益。
此非心識思量所測。
是故複名不思議業。
有義。
前說理未圓明。
于正理教猶乖疏故。
若說衆生體遍三際。
是則便無利他之義。
衆生與佛其體同誰。
既衆生界前際不滅。
亦即佛界後際不增。
誰起化用無始應耶。
若雖同體亦有利者亦可應說衆生利佛。
以同一體成利他故。
更有諸過不能系取。
故知此說理未圓顯。
應言利他說無始者不約所應無始而說。
但約佛。
佛體同而異。
謂利他者即始覺也。
始覺同本。
其體不殊。
本覺之體諸佛無别。
覺體同故佛亦無差。
前佛所化即今佛利。
前既無始。
今亦無初。
故雖始得法身自利。
而起應化利他無始。
此既真用不待作意。
是故名為不思議業。
此與衆生心本無二。
但為無明用則不現。
若有厭求真用漸顯。
則于彼心稱根現起而不作意。
我現差别故雲随根自體相應。
現無不盡盡無不益。
故雲種種而現得利益故等。
此等諸文新論少差。
能尋其義不越于此。
論。
複次覺體至猶如淨鏡 釋曰。
次顯性靜。
于中有二。
初總标。
後别釋。
此初也。
前就動門故說随染。
今約寂門而言性淨。
此二本覺體既不殊。
則不動而動。
動而不動也。
下文四義。
其義既多。
今先略以十門分别。
一出體性。
此四并以生滅門中本覺真如三大為體。
而論但言覺體相者。
且就因說未起用故。
或體即相。
非辨相大。
二明染淨。
此四雖就性淨而說。
若約相論染。
無染異。
初二在纏相有染故名有垢。
如後二出纏離染相故名無垢如。
三辨次第。
以顯染無方明性淨故。
最初說如實空義。
妄空德身成内熏因故。
次又明因熏習義。
由熏斷妄真體顯能故。
次明其法出離義。
依體起用作外緣熏故。
後明其緣熏習義。
四約佛性。
此四既是性淨本覺。
即是經說三佛性義。
初一唯自性住後一唯至得果。
因熏亦自性亦引出。
法出亦引出亦至果。
五辨因果。
初二在因。
後二在果。
因中初舉因體。
次舉因用。
六明大義。
初一唯體非相用。
後一唯用非體相。
因熏亦體亦相而非用。
法出非用亦體亦是相。
此分相門且作是說。
若約镕融。
皆具三大甚明淨義。
此四既是性淨本覺。
雖說相染而性本淨。
即初二自性淨。
後二離垢淨。
自性淨中。
初一由妄空故。
次一由具德故。
離垢淨中。
初顯淨體。
後顯淨用。
八顯大喻有四大義。
猶如虛空故。
虛空喻有四大義。
空無一切相能含一切物。
離垢顯大空示現一切物。
既覺與空具四大義。
故言有四大義與虛空等。
九辨淨喻有四淨義。
猶如明鏡喻有四淨義。
空無外物體。
體淨含衆像。
出離諸塵垢現像為物用。
由四淨義如本覺故。
故論說言猶如明鏡。
文中所言有四大義可與空等其如明鏡。
不言淨義是譯者失。
新論具故。
故彼文雲。
有四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
又此标中具舉二喻。
及下釋中唯淨鏡義亦譯者失。
非本論意。
新論具故。
下文當辨十明同異。
此中法出與前智淨皆顯法體。
此中緣熏與不思業皆顯覺用既無差别。
何故别開前智淨相。
以始同本顯于本覺能觀之智。
此法出離舉出離義。
顯于本覺所觀之法。
前不思業約彼始覺随緣所現相屬智用。
由其根本随染本覺從來相關有親疏故。
今此緣熏依于本覺平等所現普益法用。
由其根本性淨本覺等遍一切無親疏故。
此約義門且說差别。
能智法等實無有異。
以始同本無别體故。
論。
雲何為四至覺照義故 釋曰。
次下别釋。
别釋四義。
即分為四。
此初也。
文中标釋。
下準此知。
如實空鏡者。
标其名也。
覺體不虛故言如實。
于中無妄故名為空。
無妄明淨故喻之鏡。
此中略無虛空義喻。
新論即具。
故彼文雲。
真實空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
下辨相中總有四句。
其上二句總标離到心境界相。
其下二句釋其所以。
謂妄心境本無所有猶如龜毛。
不現鏡中故。
望本覺非所覺照。
覺望心境非能覺照。
所照既無能照無故。
故雲無法可現。
非覺照義故。
故新論雲。
謂一切心境界相及覺相皆不可得故。
若爾何故下文乃言世間境界悉于中現。
答。
彼約依他從真似現。
不異真如故雲即真實性。
此約無别遍計所執實法可現故言無法可現。
所顯義别亦不相違。
若爾所現依他似法應不由彼遍計執實。
答。
雖由執實體唯恒似。
如因質現影。
鏡中不現質。
不現質故無法可現。
能現影故悉于中現。
論。
二者因熏至熏衆生故 釋曰。
因熏習鏡者。
标其名也。
能生覺果名之為因。
此能内熏故名熏習。
能現諸法故謂之鏡。
于中現法亦如虛空。
文略不舉虛空之義。
故新論雲。
真實不空大義清淨如虛空明鏡。
下辨相中文有三節。
謂如實不空者。
出因體也。
以是萬德真實體故。
故新論雲。
謂一切法圓滿成就無能壞性。
由不空故方作正因故。
不空者成因義也。
一切世間下釋其鏡義。
謂一切法悉起覺中。
猶如鏡中能現影也。
言不出者。
待緣力現不能自出所現諸法不出心外。
如鏡無質影不自出而所現影不出鏡故。
言不入者心随熏現不從外入。
所現諸法不染真體。
如鏡變影不從外入。
雖現染影不染鏡故。
言不失者。
雖無出入不失緣起。
雖現諸法不失自真。
如影非出入不失所現影。
雖現諸影像不失鏡本故。
言不壞者。
所現同真非可對。
謂随緣有無非可破滅。
如影同鏡非可異除。
随質有無非可破故。
新論所言不滅不壞唯得此義無不失義。
常住一心者。
會相同體以一切等釋同所由